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親密關係的四種原型

2021-02-12 我在IamHere

依戀關係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終生發展過程。

Rowlby和mary Ainsworth 是依戀理論的創始人。

不同於精神分析的內驅力之說,依戀理論的信念是童年早期的真實關係才是塑造我們的基礎。

著名的陌生情境實驗把嬰兒的依戀類型分為四類。

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嬰兒在他們感到安全的時候,能隨著自己的總支去探索周圍環境,在他們感到不安全的時候,能自然從聯接中尋求安慰。不管在分離時多麼難過,與母親的再次聯接讓他們幾科瞬間就得到了安慰,很容易繼續去玩耍。

具有這種靈活性和復原力是和母親互動的產物。

迴避型依戀

對母親的離開無動於衷心,實際上他們的心率和皮質醇水平都明顯增高。

這種表面上的冷漠以及實質上依戀行為的缺失,都反應出一種防防禦性的適應。認定了自己想要得到的安慰和照顧的任何主動表示都毫無用處,放棄了要求。

矛盾型依戀

一種是生氣的,另一種很被動,都對母親在哪兒太過於迷戀,以至於無法自由地探索,對母親離開的反應,也都表現出淹沒性的悲傷。

實際上矛盾型嬰兒的母親,嬰兒無法預期和不經常擁有的。有抑制自己的探索行為的特點

混亂型依戀。

茫然,恍惚,每個一混亂型兒童還會歸到另一類型。

當體驗對象不僅被嬰兒體驗為安全港,與此同時也被體驗為危險的來源時,就會導致混亂型依戀。

受父母虐待的嬰兒,82%的嬰兒被鑑定為混亂型。

反映兒童體驗到「無法解決的恐懼」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策略上的瓦解。

嬰兒期的依戀模型有長期的影響。

有安全型依戀史的兒童表現出更高的自尊,情緒健康,自我復原力,正性情感,主動性,社交能力,惟及在遊戲中有更集中的注意力。

迴避弄的兒童卻容易引發出別人憤怒的控制性的反應,矛盾型容易被過度寵愛,常常會看到迴避型兒童欺負其它孩子,而矛盾弄兒童經常是被其負的孩子。

在生命早期得到善待的孩子,安全型依戀似乎賦予他們一定程度的心理復原力。嬰兒期的混亂型依戀從兒童期開始便成為重要的危險因素。

比如,邊緣性的患者通常具有混亂型依戀的歷史。迴避型依戀被認為強迫的,自戀的以及精神分裂樣的問題緊密相關,而矛盾型依戀則與歇斯義時的或表演性的問題有聯繫。

實證研究發現重新評價策略的使用是成人依戀關係影響個體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途徑。

目前依戀理論用在成人的主要研究領域

1、成人依戀的工作模式。依戀的研究拓展到成人領域的一個基本假設是內部工作模式的持續影響。「內部工作模式」(internalworkingmodels)是指個體在其童年時代與其照看者之間的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心理表徵模式。

2、成人依戀與人格特質的關係。

3、成人依戀類型與親密關係。成人情感依戀的研究最初是始於Hazan和Shaver在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

Hazan和Shaver發現安全依戀類型的人有浪漫的熱情的愛,而較少有極端的無我的,完全奉獻式的愛;迴避依戀類型對應於遊戲式的愛;焦慮-矛盾的依戀類型對應於佔有、依賴式的愛。Feeney和Noller的研究發現安全依戀類型對與其有親密關係的人相當信任並有充分的自信,不安全依戀類型中的迴避類型主要表現為迴避親密關係,而不安全依戀類型中的焦慮-矛盾類型主要特點是依賴和渴望投入情感中,常常是一種神經質的投入,而非慎重的、朋友式的愛。

4、成人依戀與探索行為的關係。

5、成人依戀的臨床心理病理研究。


三種測量工具

1、成人依戀訪談(AAI)AAI是核心家庭取向研究採用的訪談技術,是最早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成人依戀測量方法。AAI是半結構式訪談,

2、成人依戀類型和關係問卷。發展臨床取向和社會人格取向都有各自的自陳量表,然而人格派的自陳量表影響更大。如Hazan和Shaver的成人依戀類型問卷(AAS)、Bartholomew和Horowitz的關係問卷(RQ)及關係測量問卷(RSQ)等。這些問卷讓被試報告其對自我和他人的看法,根據他們的看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進行劃分。

3、親密關係量表(ECR)以上測量工具是基於把成人依戀分為幾個離散的類別,導致研究之間難以比較,而且採用迫選法,不能反映被試內心的真實想法。對此,Brennan和Fraley等人從1998年開始,採用維度來研究成人依戀,並在此基礎上編制了一個標準的成人依戀量表-親密關係經歷量表(ECR)[2]。這個量表被證明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並被廣泛使用,成為測量成人依戀的標準量表。

內容來源:

《心理治療中的依戀》

《依戀研究的新進展—成人依戀》

相關焦點

  • 如何在親密關係中培養安全型依戀
    通常,成人依戀類型也可以分成四種:安全型(secure)、迴避型(dismissive avoidant)、焦慮型(anxious)、害怕型(fearful avoidant)。如下簡述四種類型在親密關係中的互動風格:安全型:我相信自己是好的,別人會喜歡我,我也願意信任和依賴他人,我更相信世界和人們是善意的。迴避型:也許別人不喜歡我但是我也不是很在乎,很多時候我覺得依賴自己感覺更好,我並不是那麼依賴別人也不希望或是需要別人依賴我。
  • 向安全型依戀轉化
    成人的依戀分為四種類型: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害怕型
  • | 如何在親密關係中培養安全型依戀
    通常,成人依戀類型也可以分成四種:安全型(secure)、迴避型(dismissive avoidant)、焦慮型(anxious)、害怕型(fearful avoidant)。如下簡述四種類型在親密關係中的互動風格:安全型:我相信自己是好的,別人會喜歡我,我也願意信任和依賴他人,我更相信世界和人們是善意的。迴避型:也許別人不喜歡我但是我也不是很在乎,很多時候我覺得依賴自己感覺更好,我並不是那麼依賴別人也不希望或是需要別人依賴我。
  • 成長,需要安全型依戀
    為了讀者更好地理解孩子和父母的依戀關係,我把「依戀模式」分成了四類:安全型依戀—研究顯示,如果孩子與父母間有安全的依戀關係,那麼,他便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能在壓力下保持冷靜,以及懂得與他人友好相處。這些表現是孩子內在成長的一部分,也是他將來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苛求時,能恢復到自我平衡狀態所必要的素質。
  • 依戀類型與親密關係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早期的人際經驗會影響個體後來人際關係發展軌跡: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快樂地與他人交往,很容易與他人發展出輕鬆信任的人際關係;迴避型依戀的兒童經常懷疑和遷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親密的人際關係;焦慮—矛盾型依戀的兒童與他人的關係常會變得緊張和過分依賴,表現出對他人的過分貪求。
  • 依戀關係的測量︱你是安全型依戀嗎?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那種能培養安全型依戀的理想關係。有的嬰兒和照料者不能以一種帶來同樂的方式彼此回應,但對嬰兒來說,高質量的照料是必需的。有時,嬰兒天生就不會表現出強烈的依戀行為,他們可能不具回應性或不具吸引力。成人可能會發現,在與這些嬰兒互動或滿足他們的需求時,既沒有感受到回報,也缺乏滿足感。這些嬰兒不僅缺乏討人喜歡的行為,而且他們甚至會拒絕與任何人親近。
  • 安全型依戀,才是一生幸福的根源
    他們並非不想擁有幸福的婚姻,並非不想建立親密的伴侶關係,並非不想與領導同事相處融洽,並非不想保持穩定的情緒狀態。他們想,但做不到。如果問及他們童年期與父母的關係是否和諧,相信90%以上的人會回答:不。正是童年期不良的依戀關係,帶來了成年期難以建立「和諧、愉快、穩定」的人際關係,包括親密關係。
  • 安全型依戀的建立與修復
    上節我們談到許多自戀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迴避型人格依戀,抑鬱,雙相情感障礙等心理患者有嚴重的依戀障礙,只有克服依戀障礙,治療上述疾病的效果才會好很多首先談下什麼是安全型依戀     通俗形象的來說安全型依戀的建立依賴於一個好的安全堡壘(一個長期跟你關係很好的人,戀人,家人,朋友等都行)好的安全堡壘,有五個重要條件。
  • 依戀類型的四種模式影響著我們的親密關係
    3)迴避型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依戀類型。當嬰兒被成年人不情願地照顧時,他們會形成一種迴避型依戀,成年人的行為往往表現出敵對或排斥,而不是養育和愛。這樣的嬰兒學會了遠離他人,而不是發展親密、信任的關係。2.
  • SNBB育兒小課堂丨什麼是安全型依戀?培養安全型依戀寶寶的秘訣!
    這就是媽媽和寶寶的「安全依戀型」關係正在建立的表現。同時,表徵能力和語言能力的快速發展,讓兒童能夠漸漸地理解父母的目標,理解父母的離開,以及預測他們的返回,分離焦慮開始降低。三、依戀的類型研究者把媽媽寶寶之間的依戀行為分為3種:焦慮—迴避型、安全型和焦慮抵抗型。
  • 缺愛的人會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培養安全型依戀
    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如果自我或者環境沒有遭遇重大變化,原先的依戀類型會延續和保留下來,構成成人時期的依戀類型。通常,成人依戀類型也可以分成四種:安全型(secure)、迴避型(dismissive avoidant)、焦慮型(anxious)、害怕型(fearful avoidant)。
  • 安全型依戀人格特徵篇
    安全型 如果你不快樂,請允許自己虛度時光 安全型人士是戀愛高手如果要把安全型人士跟焦慮型和迴避型相比,安全型人士在戀愛中給人的第一印象,一定不如焦慮型和迴避型那麼有吸引力。可是,受到自身依戀風格的影響,他們確實在戀愛中遊刃有餘,不僅自身能夠保持平和的心境,更能帶領戀人走出非安全型的依戀風格,讓愛情從此被小心地經營起來。
  • 就是*築愛心理丨依戀類型如何影響親密關係
    這四種依戀類型是根據兩個維度的變化區分出來的。一個維度是「迴避」,一個維度是「焦慮」。高迴避者與人親密時容易感到不安,低迴避者與人親密時感覺輕鬆;高焦慮者害怕愛人不關注自己,或因為自己不夠好而離開,低焦慮者則不擔心這些。
  • 矛盾型依戀
    隨著時間的推移,Ta也會把這種依戀關係轉移到與其他親密關係的建立之中。在這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下,Ta常常使自己處於愛、恨、懷疑、拿不起、放不下的衝突情感之中,心理狀態也變得越發的不穩定和矛盾。因為缺乏安全感,他們有時會對自己缺乏信心。即使碰到了自己喜歡的人,也不敢輕易把自己交出去。因為擔心被拒受傷,所以,他們寧願把自己包裹起來,將傷害降到最低。
  • 矛盾型依戀關係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和父母在互動中,會建立一種依戀關係,就是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和父母建立的最親密的一種關係,叫做依戀關係。
  • 迴避型依戀人格特質
    依戀理論是在上個世紀 50 年代,由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提出來的,約翰·鮑比發現,嬰兒和養育人之間的依戀模式分成了安全和不安全兩種。迴避型依戀人格特質,就是來源於小時候的不安全依戀模式。 一個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在母親或其他重要養育人和他分開的時候,並不會有明顯的情緒反應。
  • 迴避型依戀 |以冷漠迴避親密
    迴避型依戀Llithromantic 是一種心理疾病,基本的特徵表現如下:迴避型依戀的人們往往對於伴侶之間的親暱行為很抗拒,比如牽手、擁抱、性接觸等等。甚至有時伴侶對自己表達關心時,迴避型依戀者都會覺得窒息到想要躲開。迴避型依戀者對私人空間的需求很高,關係的拉近會使他們產生一種被控制的恐懼感。
  • 依戀的類型和關係形成
    要想很好地理解人際關係的形成,必須要對有關依戀的理論有所了解。個體在嬰兒期形成的依戀類型,為其成人期的親密關係提供了方向性的平臺。分離焦慮、對情緒封閉或情緒表露的舒適感或不安感、與安全或不安全的依戀相聯繫的自尊水平,這些都會影響個體所喜歡的同伴類型以及個體維持親密關係的能力。基於個體在嬰兒期和學步期所體驗到的依戀,巴塞洛繆(Bartholomew, 1990)提出了一種依戀的分類方法。
  • 和寶寶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讓你好帶娃,讓寶寶既懂事又聽話!
    上一期我們說了寶寶的三種依戀關係。孩子和媽媽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孩子會比較聽話,而且對陌生人也比較友善。現在我們再來說說怎麼和寶寶建立這種安全型依戀關係呢?1.要有規律地滿足孩子生理需求。如果相反的,他的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會產生心理的不適,就會產生最開始的不安全感。嬰兒接觸這個世界都是先從人和物的接觸開始的。媽媽開心了就不斷給嬰兒餵奶,不停地親吻嬰兒;不開心了就等嬰兒餓了、哭了再餵奶……這樣會讓寶寶懷疑這個世界。
  • 迴避型依戀和性單戀的區別
    一般來說,迴避型依戀的治癒原則是:在穩定當下依戀模式的基礎上,努力朝著安全型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想要「治癒」迴避型依戀,我們無須想方設法改變對方的依戀模式,而是應該尊重對方是迴避型的基礎上,盡力把他們的行為模式往安全型上面偏向,讓他們多模仿配合後形成習慣,進而達到改變的效果。迴避型依戀指的是對別人過於靠近的關心和親密會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