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關係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終生發展過程。
Rowlby和mary Ainsworth 是依戀理論的創始人。
一
不同於精神分析的內驅力之說,依戀理論的信念是童年早期的真實關係才是塑造我們的基礎。
著名的陌生情境實驗把嬰兒的依戀類型分為四類。
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嬰兒在他們感到安全的時候,能隨著自己的總支去探索周圍環境,在他們感到不安全的時候,能自然從聯接中尋求安慰。不管在分離時多麼難過,與母親的再次聯接讓他們幾科瞬間就得到了安慰,很容易繼續去玩耍。
具有這種靈活性和復原力是和母親互動的產物。
迴避型依戀
對母親的離開無動於衷心,實際上他們的心率和皮質醇水平都明顯增高。
這種表面上的冷漠以及實質上依戀行為的缺失,都反應出一種防防禦性的適應。認定了自己想要得到的安慰和照顧的任何主動表示都毫無用處,放棄了要求。
矛盾型依戀
一種是生氣的,另一種很被動,都對母親在哪兒太過於迷戀,以至於無法自由地探索,對母親離開的反應,也都表現出淹沒性的悲傷。
實際上矛盾型嬰兒的母親,嬰兒無法預期和不經常擁有的。有抑制自己的探索行為的特點
混亂型依戀。
茫然,恍惚,每個一混亂型兒童還會歸到另一類型。
當體驗對象不僅被嬰兒體驗為安全港,與此同時也被體驗為危險的來源時,就會導致混亂型依戀。
受父母虐待的嬰兒,82%的嬰兒被鑑定為混亂型。
反映兒童體驗到「無法解決的恐懼」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策略上的瓦解。
二
嬰兒期的依戀模型有長期的影響。
有安全型依戀史的兒童表現出更高的自尊,情緒健康,自我復原力,正性情感,主動性,社交能力,惟及在遊戲中有更集中的注意力。
迴避弄的兒童卻容易引發出別人憤怒的控制性的反應,矛盾型容易被過度寵愛,常常會看到迴避型兒童欺負其它孩子,而矛盾弄兒童經常是被其負的孩子。
在生命早期得到善待的孩子,安全型依戀似乎賦予他們一定程度的心理復原力。嬰兒期的混亂型依戀從兒童期開始便成為重要的危險因素。
比如,邊緣性的患者通常具有混亂型依戀的歷史。迴避型依戀被認為強迫的,自戀的以及精神分裂樣的問題緊密相關,而矛盾型依戀則與歇斯義時的或表演性的問題有聯繫。
三
實證研究發現重新評價策略的使用是成人依戀關係影響個體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途徑。
目前依戀理論用在成人的主要研究領域
1、成人依戀的工作模式。依戀的研究拓展到成人領域的一個基本假設是內部工作模式的持續影響。「內部工作模式」(internalworkingmodels)是指個體在其童年時代與其照看者之間的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心理表徵模式。
2、成人依戀與人格特質的關係。
3、成人依戀類型與親密關係。成人情感依戀的研究最初是始於Hazan和Shaver在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
Hazan和Shaver發現安全依戀類型的人有浪漫的熱情的愛,而較少有極端的無我的,完全奉獻式的愛;迴避依戀類型對應於遊戲式的愛;焦慮-矛盾的依戀類型對應於佔有、依賴式的愛。Feeney和Noller的研究發現安全依戀類型對與其有親密關係的人相當信任並有充分的自信,不安全依戀類型中的迴避類型主要表現為迴避親密關係,而不安全依戀類型中的焦慮-矛盾類型主要特點是依賴和渴望投入情感中,常常是一種神經質的投入,而非慎重的、朋友式的愛。
4、成人依戀與探索行為的關係。
5、成人依戀的臨床心理病理研究。
四
三種測量工具
1、成人依戀訪談(AAI)AAI是核心家庭取向研究採用的訪談技術,是最早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成人依戀測量方法。AAI是半結構式訪談,
2、成人依戀類型和關係問卷。發展臨床取向和社會人格取向都有各自的自陳量表,然而人格派的自陳量表影響更大。如Hazan和Shaver的成人依戀類型問卷(AAS)、Bartholomew和Horowitz的關係問卷(RQ)及關係測量問卷(RSQ)等。這些問卷讓被試報告其對自我和他人的看法,根據他們的看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進行劃分。
3、親密關係量表(ECR)以上測量工具是基於把成人依戀分為幾個離散的類別,導致研究之間難以比較,而且採用迫選法,不能反映被試內心的真實想法。對此,Brennan和Fraley等人從1998年開始,採用維度來研究成人依戀,並在此基礎上編制了一個標準的成人依戀量表-親密關係經歷量表(ECR)[2]。這個量表被證明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並被廣泛使用,成為測量成人依戀的標準量表。
內容來源:
《心理治療中的依戀》
《依戀研究的新進展—成人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