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關係的測量︱你是安全型依戀嗎?

2022-01-07 新曲線心理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那種能培養安全型依戀的理想關係。有的嬰兒和照料者不能以一種帶來同樂的方式彼此回應,但對嬰兒來說,高質量的照料是必需的。

有時,嬰兒天生就不會表現出強烈的依戀行為,他們可能不具回應性或不具吸引力。成人可能會發現,在與這些嬰兒互動或滿足他們的需求時,既沒有感受到回報,也缺乏滿足感。這些嬰兒不僅缺乏討人喜歡的行為,而且他們甚至會拒絕與任何人親近。當被抱起時他們可能會身體緊繃,當被撫摸時可能會哭泣。有的嬰兒只是不具有回應性。他們要麼就是太主動要做些什麼,要麼就是太被動。在這些情況下,應該由成人來促進其依戀的發展。

為嬰兒提供支持的、連貫的和及時的回應,照料者就能夠促進安全型依戀的發展。對於那些抗拒型的嬰兒來說,敏感的照料者會尋求多種讓他們感到舒適的方法來吸引他們。儘管被孩子們排斥,這些照料者仍然會繼續不斷地與他們接觸和交談。照料者不僅會在照料時間與這些孩子進行互動,而且在其他時間也會對他們格外留心。有時,只是常規性地觀察這類嬰幼兒,就能深入地幫助照料者發展他們與孩子們間更加積極和尊重的情感。

照料者也要用不同的方式來幫助那些太主動或太被動的嬰幼兒。他們要根據孩子的需求以減少外在刺激或增加感官輸入的體驗。

有時,嬰幼兒在依戀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是由家長造成的。嬰兒充分地表現出依戀行為,但是家長卻對此未給予回應。基於某種原因,家長對嬰兒的漠不關心往往會給孩子帶來毀滅性的影響。在很長的時間內,嬰兒都不會放棄贏得父母的關注,甚至會發展出一系列能引發父母負面反應的行為;不過,家長做出負面反應總比完全不回應孩子要好。

如果嬰幼兒未能建立依戀關係或者建立了消極的依戀關係,這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此時,尋求外界幫助就很必要。照料者察覺此問題後,應該尋求外界的專業幫助。

相關焦點

  • 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親密關係的四種原型
    一不同於精神分析的內驅力之說,依戀理論的信念是童年早期的真實關係才是塑造我們的基礎。著名的陌生情境實驗把嬰兒的依戀類型分為四類。安全型依戀安全型嬰兒在他們感到安全的時候,能隨著自己的總支去探索周圍環境,在他們感到不安全的時候,能自然從聯接中尋求安慰。
  • 你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嗎?超準依戀人格類型測試題!測出你對親密關係的依賴性!
    ▼今天向你推薦的《依戀類型專業測評》,基於美國社會心理學家Brennan
  • 如何在親密關係中培養安全型依戀
    害怕型:我覺得自己不夠好,我渴望親密但卻常常恐懼被拋棄,我常常因為糾結而逃避。依戀類型強調的是每個人總體來說和人接觸時的自發風格。在深入交往後,一個人對於一些人,可能會發展出不同於自己傳統的依戀風格,可能你會覺得與一些人交往是安全的,可以在他們面前更多地分享自我並產生信賴和依靠。
  • 人格障礙,依戀心理的3種依戀型人格,你是安全型、迴避型、還是痴迷型?|依戀類型測試
    安全型依戀是一種穩定積極的情緒聯繫,以愛情關係中的關懷、親密感、支持和理解為標誌,認為自己是值得愛的,他人也是值得愛和信任的。而一旦建立了親密關係,又往往會過度擔心伴侶會離開自己,常常告訴自己:不行,我不能在這段關係中陷得太深。所以,他們經常在關係未能向好的方向轉變之前就開始退縮,在一段感情之中表現出的行為和態度,是很平淡的,甚至是冷漠。你相信你的依戀類型可以改變嗎?
  • 向安全型依戀轉化
    成人的依戀分為四種類型: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害怕型
  • 成長,需要安全型依戀
    為了讀者更好地理解孩子和父母的依戀關係,我把「依戀模式」分成了四類:安全型依戀—研究顯示,如果孩子與父母間有安全的依戀關係,那麼,他便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能在壓力下保持冷靜,以及懂得與他人友好相處。這些表現是孩子內在成長的一部分,也是他將來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苛求時,能恢復到自我平衡狀態所必要的素質。
  • 安全型依戀的建立與修復
    上節我們談到許多自戀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迴避型人格依戀,抑鬱,雙相情感障礙等心理患者有嚴重的依戀障礙,只有克服依戀障礙,治療上述疾病的效果才會好很多首先談下什麼是安全型依戀     通俗形象的來說安全型依戀的建立依賴於一個好的安全堡壘(一個長期跟你關係很好的人,戀人,家人,朋友等都行)好的安全堡壘,有五個重要條件。
  • 「我值得被愛嗎?」| 如何在親密關係中培養安全型依戀
    從依戀理論看人的內在工作模型我們總結一下這些問題,大概可以分成三大類,即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嗎?)、如何看待他人(別人會喜歡我嗎?)和如何看待自己(我是值得被愛的嗎?)。這即是說,即使一個人的依戀類型比較偏向於非安全型中的某一種,ta也有可能與某個人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或者說對於某些人、某些事,ta的互動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充滿彈性。
  • SNBB育兒小課堂丨什麼是安全型依戀?培養安全型依戀寶寶的秘訣!
    這就是媽媽和寶寶的「安全依戀型」關係正在建立的表現。三、依戀的類型研究者把媽媽寶寶之間的依戀行為分為3種:焦慮—迴避型、安全型和焦慮抵抗型。最初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安全型的寶寶會很愉快地玩耍;有陌生人出現,他們會有些警惕,但是不會煩躁不安。
  • 安全型依戀,才是一生幸福的根源
    依戀關係能為孩子接觸世界打下基礎,而小時候和父母形成的健康的依戀關係,能夠為孩子提供一種安全基礎,讓孩子學會認識自身及他人。依戀分為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與父母建立安全依戀的孩子,會尋求與父母的親近;不高興時把父母當作避風港.尋求安慰;把與父母的關係內化為一種內在的安全模式。
  • 依戀類型與親密關係
    發現許多朋友對其中的親密關係測驗很感興趣,而且測完之後發覺自己屬於非安全型依戀,來具體詢問怎麼辦,所以特別整理了早先所學,儘量通俗易懂地從依戀的概念、兒童的依戀類型和成人的依戀類型三個方面來說明我們如今的依戀類型是如何產生的,又是如何影響我們與他人發展親密關係的,最後,稍加探討如何轉變依戀類型。
  • 矛盾型依戀關係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和父母在互動中,會建立一種依戀關係,就是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和父母建立的最親密的一種關係,叫做依戀關係。
  • 這三種依戀型關係,你家寶寶屬於哪種?
    寶寶一歲左右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判斷出寶寶的親子依戀關係啦!最好的判斷辦法就是讓寶寶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和陌生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媽媽走開幾分鐘!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馬麗.艾因沃斯就做過這樣的一個陌生情景實驗!得出寶寶們會有三種不同的表現:第一 安全依戀型關係!寶寶有媽媽在的時候可以玩得很開心,媽媽走開了他們會有點緊張、焦慮或者大哭,不過他們知道媽媽會回來,所以還是可以繼續玩耍,等媽媽回來的時候他們會表現得很開心,也不會哭鬧!情緒是很穩定的。
  • 矛盾型依戀
    心理學上將之稱為「矛盾型依戀」,最初,這種依戀關係是建立在嬰兒與父母之間的。嬰兒最初為了尋找親近感與安全感 ,與父母形成了情感與行為的依戀。說到底,矛盾型依戀出現的本質還是安全感的缺失。那如何才能改變這種依戀類型,逐漸獲得安全感呢?給大家幾條建議:1. 找一個安全依戀類型的伴侶,帶你慢慢走出不安全區。安全依戀類型的人,是指那些很容易跟別人親近,願意依賴別人,也願意被人依賴的人。他們不會擔心自己被拋棄,也不會害怕別人離自己太近。
  • 安全依戀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感!你家孩子是哪種依戀類型?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我們依戀風格(attachment style)的影響。依戀,是指嬰兒與母親(或能夠代理母親的人)之間所形成的由愛連接起來的永久性心理聯繫。兒童期的依戀關係與日後的人格發展有很大的關係。早期母嬰關係的品質決定著人一生的幸福感。
  • 迴避型依戀人格特質
    依戀理論是在上個世紀 50 年代,由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提出來的,約翰·鮑比發現,嬰兒和養育人之間的依戀模式分成了安全和不安全兩種。迴避型依戀人格特質,就是來源於小時候的不安全依戀模式。 一個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在母親或其他重要養育人和他分開的時候,並不會有明顯的情緒反應。
  • 「依戀關係」李鳴工作坊筆記
    說死你。不幸福的婚姻有多少不一樣?你能說出來嗎? 依戀學說的演變過程:表徵:信息在心理活動中的表現及記載方式。是對過往體驗的心理模型。認知圖式:很多表徵聚在一起就是圖式。圖式是綜合的表徵。外依戀是一種表徵。在人際交往中,也會有表徵。你願意改嗎?不願意!
  • 依戀的類型和關係形成
    要想很好地理解人際關係的形成,必須要對有關依戀的理論有所了解。個體在嬰兒期形成的依戀類型,為其成人期的親密關係提供了方向性的平臺。分離焦慮、對情緒封閉或情緒表露的舒適感或不安感、與安全或不安全的依戀相聯繫的自尊水平,這些都會影響個體所喜歡的同伴類型以及個體維持親密關係的能力。基於個體在嬰兒期和學步期所體驗到的依戀,巴塞洛繆(Bartholomew, 1990)提出了一種依戀的分類方法。
  • 只有一半的人是安全型依戀,剩下的人怎麼辦?
    親密關係逃不過四種風格,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把它分為4種依戀類型:安全型,焦慮型,恐懼型,迴避型。
  •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該如何相處?
    我是一個治癒好的焦慮型依戀者,而我的伴侶則是一個同樣也治癒好的迴避型依戀者。 所以針對這兩個依戀類型還是比較了解的 ,今天來跟大家剖析一下。說實話迴避依戀的人不在少數,想要和他們建立關係就要知道他們心理的真實想法和他們一貫的思維方式才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