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珠穆朗瑪峰:氧氣增多和冰川消融

2020-12-17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1、傍晚時分,一朵白色雲彩漂浮在珠穆朗瑪峰頂部。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珠穆朗瑪峰正在面臨著新的危機——高海拔空氣正在吸收更多的氧氣,大型冰川正在快速融化消失……

儘管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是地球最高山峰,但它仍然無法擺脫氣候變化的影響。地球上唯一突破平流層的制高點就是海拔8848米段的珠峰,那裡的大氣層非常稀薄,讓登山者喘不過氣來,而山峰的冰川蜿蜒數公裡。現今珠峰的大氣和冰川正在快速變化,依據11月20日發表的兩篇最新研究報告,珠峰頂附近的大氣壓正在逐漸升高,這裡將有更多的氧氣可以呼吸,但是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融化,形成更多融水,這些變化將影響珠峰攀登者,以及生活在珠峰附近的當地居民。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氣候學家奧羅拉·埃爾莫(Aurora Elmore)說:「人們對喜馬拉雅山脈下遊部分地區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對珠峰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因為這裡海拔太高,很難展開科學勘測,海拔高度決定了此項工作存在很大差異,尤其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區,在海拔5000-8848米之間的區域一直是科考研究難點。」

2、珠峰海拔8430米高空,高海拔探險隊建造了世界上最高的自動氣象站。

為了更多地了解這座世界最高峰,2019年,埃爾莫組建了一支包含34名科學家的探險隊前往珠峰,他們安裝了世界最高的氣象站,收集冰期和氣象數據。

發表在《iScience》期刊的一篇研究報告稱,埃爾莫和同事著手記錄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珠峰大氣壓的波動數據。每年大約有800人嘗試攀登珠峰,但在攀登至6500米高度時空氣將變得很稀薄,以至於大多數登山者不得不依靠氧氣瓶呼吸,僅有少數登山者在沒有補充氧氣的情況下攀登珠峰。但現在可能變得更簡單了,因為氣候變化正在導致珠峰大氣中氧氣增多,意味著更高的海拔位置有更多的氧氣可以呼吸。

當氣溫升高時,分子運動將更快,當這些分子開始相互碰撞時,大氣壓強將增加。研究報告第一作者、英國拉夫堡大學氣候科學家湯姆·馬修斯(Tom Matthews)稱,大氣壓越大,意味著分子越多,從而產生更多的氧氣可供呼吸。

為了全面分析珠峰大氣變化,馬修斯和同事使用2019年探險時安裝的氣象站收集相關數據,他們將最新收集的數據與歐洲中程天氣預報中心的分析結合起來,重建了1979-2020年間珠峰的氣候狀況。

然後,馬修斯和研究團隊利用氣候數據模擬珠峰周圍大氣如何隨時間變化,以及伴隨地球變暖所產生的變化。他們的模擬結果表明,如果全球氣溫比工業革命前水平升高2攝氏度(預計2050年將達到該溫度水平),珠峰最大耗氧量將增加5%。這似乎是一個非常微妙的變化,但足以成為站在珠峰峰頂登山者的生死差別,有些人會認為珠峰大氣密度增大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良性結果。馬修斯笑著說:「事實上這並不樂觀,潛在著更大的危機。」

他指出,這項研究真正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揭示珠峰大氣壓變化非常劇烈。基於過去40年的觀測數據,研究人員挑選出有記錄以來最低氣壓的一天,並將其與最高氣壓的一天進行對比。結果顯示,這兩個數據差異很大,這兩天的耗氧量差別相當於海拔高度相差1055米的變化。

3、一位探險隊成員正在珠峰大本營冰崖附近巖石上提取樣本。

馬修斯稱,短短幾天內珠峰的天氣狀況就會發生顯著變化,當登山者攀登到高峰時,感覺不需要補充氧氣就可以正常呼吸,但是幾天後,天氣驟變可能突然出現氧氣稀薄、異常寒冷冬季天氣,讓登山者無法繼續攀登。這意味著那些打算放棄補充氧氣、將身體推向絕對極限高度的登山者必須密切關注大氣氧氣預測數據,例如:如果登山者離開大本營準備登山時,珠峰峰頂已處於無氧峰值,人類身體很難適宜該條件,一周之後當登山者抵達峰頂,此時峰頂大氣壓值達到最低點,對於登山者而言,這將是一場「真正的恐怖遭遇」。

美國緬因大學氣候風險科學家金伯利·邁納(Kimberley Miner)說:「雖然我未參與這項研究,但該研究深深地吸引了我,氣候變化可能是影響珠峰的重要條件,對於登山者尤為重要。當談及氣候變化時,人們可能不會立刻注意到高山環境氧氣的顯著變化,但該因素將直接影響登山者。」

雖然珠峰的大氣變化肉眼不可見,但氣候變化對冰川造成的破壞對當地居民是顯而易見的。尼泊爾加德滿都原住居民研究發展中心執行主任Pasang Dolma說:「喜馬拉雅地區正在消融的冰川令人非常擔憂。」據悉,幾周前她到附近一個區域徒步旅行,當地居民稱,之前我們的大山是白色的,但現在看到的大山全是黑色的,許多冰川開始消融,並引發洪流,之前該現象非常罕見,但現在發生次數更多,並且不可預測。

11月20日發表在《一個地球》雜誌的另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珠峰冰川快速融化,某些區域的冰川厚度最多減少了150米。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冰川學家帶領的一支科學家小組利用存檔衛星圖像和上世紀60年代的勘測數據建立了一個基線數據集,以此來比較未來冰川融化趨勢,該基線數據集原始資料來自1962-2019年之間10個不同年份。

研究小組分析了79個冰川,其中包括世界海拔最高冰川昆布冰川,發現在2009-2018年之間,冰川厚度減少的速度幾乎是上世紀60年代的兩倍。一些評估報告指出,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珠峰一些冰川厚度可能已減少一半。

邁納稱,2000-2016年珠峰平均氣溫比1975-2000年平均氣溫高1.8華氏度,儘管氣溫升高是冰川逐漸融化的主要原因,但是其他重要因素也起一定作用。隨著冰川逐漸消融,經常會殘留巖石碎片,並在山坡上露出懸崖和溝槽。暴露在外的深色巖石會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融化周圍的冰雪。融水滲入冰川消退形成的溝槽中,會形成小水池,水池將不斷融化周圍的冰雪,更多的水不斷進入水池。最終,多個水池匯集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冰川湖,據統計,1990-2015年之間,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了400多個冰川湖。

美國科羅拉多州路易斯堡學院山地科學家海蒂·施特爾茨(Heidi Steltzer)稱,考慮到整個研究區域持續出現冰川流失,這樣的研究結果令人非常擔憂。

除了在喜馬拉雅山脈地區居住的18個原住居民區,還有近20億人依靠這座山脈獲得淡水資源,隨著冰川融化加速,曾經穩定的水源面臨著危險,威脅著全球近五分之五人口的生活和生計。

埃爾莫說:「雖然冰川快速消融可能意味著形成更多的淡水,這是一件好事,但僅是一小段時間,如果冰川融化速度過快,就會以洪水的形式出現,近年來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的居民已經歷過這樣的災難,珠峰冰川並未影響全球氣候變化,而是直接體現了全球氣候變化產生的深刻影響。」

散居在喜馬拉雅山脈附近的夏爾巴人表示,儘管喜馬拉雅山脈處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前沿,但該地區的原住居民經常被人們忽視,被排除在研究制定氣候戰略政策範圍之外,幫助他們了解其擁有的自然資源以及選擇相應的生活方式,與研究冰川消融流失一樣重要,這可能是接下來的研究方向。(葉傾城)

相關焦點

  • 珠穆朗瑪峰上的冰川,加速融化,登山受害者的遺體順流而下
    ,當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發表《卡託維茲氣候共識》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德洙寫了一篇關於中國青藏高原面臨的氣候壓力的文章。中國的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區是地球上冰雪儲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僅次於南極和北極,被稱為地球的「世界屋脊」,然而,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造成了嚴重破壞,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平均氣溫增幅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導致降水量增加、冰川退縮、積雪減少、湖泊萎縮、凍土消融、草原和溼地退縮,部分地區荒漠化,目前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珠穆朗瑪峰乃至整個喜馬拉雅山的冰川正在迅速融化
  • "珠穆朗瑪峰「垮塌」?太陽輻射水平發生異常,2020,意味著什麼?
    在傳統研究方向上,科學家們往往更加關注北極格陵蘭冰蓋、南極洲西南極冰蓋和北冰洋海冰等,但新的研究發現,在世界「第三極」——中國珠穆朗瑪峰上正在發生著異常的現象。遠超正常水平的輻射量導致遠古冰川融化,而產生的可怕後果則可能影響10億人的生存。
  • 全球氣候變化,未來會有哪些影響?
    而這幾天的低溫情況也說明今年的氣候變化,和往常不一樣。放眼全球,美國的火山爆發,澳大利亞的山火爆發,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在大氣環流和海洋暖流的互相影響下,目前這個冬天寒潮頻發,異常大雪,以及颱風的出現,都告訴人類氣候變化越來越不正常了。
  • 冰川融化怎麼辦?科學家建議「蓋被子」保保寒
    如不加人工幹預,一旦小冰川呈現全面消融,則難以逆轉最終消亡的現實。首先,冰川大量消融,勢必造成全球海平面升高。冰川融化後暴露的陸地和水面就會吸收太陽熱量,從而導致冰體融化更多,加速地面增溫過程,加劇氣候變暖。
  • 同為「無字天書」 冰芯凝氣候歷史 湖芯藏環境檔案
    近日,我國科研人員利用自主設計的冰芯熱鑽系統和湖芯重力鑽系統,首次獲得喀喇崑崙山脈境外的深冰芯和湖芯樣本。這些冰芯和湖芯樣本可用於重建泛第三極地區的氣候環境變化歷史。那麼,冰芯和湖芯到底如何生成的?它們有哪些記錄環境變化的指標?冰芯和湖芯測定出的數據,有什麼現實意義?就以上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南極洲突破20℃高溫,企鵝數量隨冰川消融驟減,如日本或將沉沒
    伴隨著氣溫的變化,南極大陸或正在快速消融,這不僅導致全球海平面加速上升,也對生活在南極的動物---企鵝,構成致命威脅。此外,美國相關部門表示,今年1月是地球史上最熱的一個月。網絡圖片:南極冰川據《METRO》報導,南極大陸的冰川,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加速融化。
  • 給冰川蓋被子試驗效果顯著,冰川消融太快了
    【給達古冰川「蓋被子」:全國首個試驗效果顯著,預計可減緩70%冰川消融】8月5日,一個20人的小分隊登上了四川阿壩的達古冰川,進行了一次給冰川「蓋被子」減緩其消融速度的試驗。本次現場考察發現,兩個月期間內,「蓋被子」區域的冰體消融速度明顯減慢。經過兩個月時間,「蓋被子」區域的冰體消融速度明顯減少,與未覆蓋區域的冰體相比,「蓋被子」能夠減緩冰川消融厚度達到1米,初步估計能夠減緩70%左右的冰川消融,因此試驗效果顯著。
  • 南極冰川融化後,出現極其恐怖的東西,它帶來的影響超乎想像
    通過近些年的探索,科學家們了解了很多有關南極的信息,對於判斷整個地球氣候以及地質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然而,在最近幾年的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南極冰川出現了水洞。這無疑為人們敲響了警鐘,除了古代細菌被釋放的威脅之外,海平面上升已經成為科學家們關注的重點問題。
  • 【地理探究】雪崩和氣候變暖的關係,關於氣候變暖,你所要知道的...
    在第四紀時期,湖水經東端庫賽河注入庫賽湖,後因氣候變幹,湖泊退縮,湖水不能外流;近30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湖泊面積不斷擴大。 2 011年8—9月間,由於持續較強的降雨天氣,卓乃湖東岸發生潰決,十幾億三萬米的湖水溢出,在高原面上衝出一道深寬的洪溝,流進了庫賽湖。卓乃湖的面積因此而由280平方千米縮減到168平方千米。
  • 這種裝置能轉二氧化碳為氧氣和燃料,氣候變暖或將解決
    引言:近十幾年來人類一直都在面對全球性的氣候問題,氣候變暖已經不再是專業人士口中所說的術語,它切實地在影響著地球的一切,因此如何應對氣候變暖成為了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前段時間外媒報導了一則好消息,有一支國際研究團隊正在研發一種能夠將二氧化碳轉為氧氣和燃料的裝置。
  • 5張圖帶你看地球變化,從繁華到「落魄」,和人類行為有關!
    人類發展科技的同時,從未停止對地球破壞,5張圖看地球變化!地球上出現人類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然而在幾十億年前,地球並不像現在一樣充滿各種綠色植物,就連氧氣在幾十億年前都是稀有物,因為一場變化讓地球逐漸出現了氧氣,慢慢從微生物演變出多樣化生物,一直到5萬年前地球的氣候才慢慢穩定,這時候的生物們開始繁衍,人類出現後讓地球徹底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人類僅僅用了幾百年時間改變了地球,通過以下這5張照片,更能感覺到人類對地球的破壞。
  • 帶你觸摸5000+海拔的冰川水,「西藏冒險王」用短視頻紀錄全球變暖
    2020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為「氣候行動」,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在這一天,中國綠髮會(CBCGDF)和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IFCE)攜手地球日網開展了以#為地球祈禱,為自然發聲#為主題的世界地球日50周年在線活動,王相軍受邀參加並作為本次活動的「地球之星」,通過短視頻互動,分享了他在珠峰海拔5000多米處所見到、所觸摸的冰川景象,用他的冰川之旅,向人們展示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影響。
  • 科普:是什麼導致格陵蘭島最大的冰川融化?會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格陵蘭島所含有的冰雪總體積約為300萬立方千米,佔全球冰川總體積的9.7%~11%,淡水總量的7~8%。但隨著全球變暖,格陵蘭島的冰川正在開始融化。整個格陵蘭島西海岸的海水曾經很涼爽。直到1997年,突然間這片海岸和土地上的水開始暴漲,從那以後水就變暖了。自從1997年,冰川開始顯著融化,主要原因是海水變暖。
  •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瑪峰,你完全了解它嗎?
    近年來,由大約15000個冰川和世界上最高的若干個山峰組成喜馬拉雅冰川正受到全球變暖的巨大威脅,冰川面積減少。由於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以每年5.08釐米的速度互相擠壓,致使整個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珠穆朗瑪峰每年也增高約1.27釐米。珠峰地區居民稀少,中尼兩國皆在此設立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尼泊爾薩加瑪塔國家公園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 都是冰川融化,南極和北極所面臨的危機其實不同
    |圖蟲創意 破紀錄的兩極海冰大消融 海平面上升是極地冰融化帶來的重要影響之一,格陵蘭島和南極冰蓋是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大貢獻者。冰川融化加劇了海平面的上升,海平面上升又加劇了對海岸的侵蝕,並導致風暴潮的上升。這是因為不斷變暖的空氣和海洋溫度造成了更頻繁、更強烈的沿海風暴,如颶風和颱風。
  • 全球變暖,冰川消融,北極熊的生存該何去何從?
    原因是因為近來冰川消融,導致北極熊的食物來源變少——環海豹的棲息地變少。這種海豹在北極分布極廣,甚至北極點都是其活動的場所。每當春天和初夏,成群結隊的海豹便躺在冰上曬太陽,北極熊則會仔細地觀察獵物,然後巧妙地利用地理形勢,一步一趨地向海豹靠近,當行至有效捕程之內,則猶如離弦之箭,猛衝過去,儘管海豹時刻小心謹慎,但等發現為時已晚,巨大的熊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拍將下來,頓時腦漿塗地。
  • 珠穆朗瑪峰南北2個大本營,怎樣去?
    登頂珠穆朗瑪峰除了會有嚴重的高原反應,最致命的就是極端又快速變化的天氣、風、以及雪崩和昆布冰川等重大危險。截至2019年,因攀登珠穆朗瑪峰而有記錄的死亡已有300多人,其中大多數人的遺體至今仍留在山上。
  • 蘭州大學第三極地區河水與冰川可溶有機碳研究取得新進展
    有機碳是碳循環的重要環節,也是近年來全球變化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氣候變暖背景下,第三極地區凍土退化、雪冰融化,均可釋放大量的可溶有機碳(DOC)進入下遊生態系統。但目前,對河流碳輸送在區域以及全球碳收支研究中的作用研究不足,特別是凍土活動層凍融過程對河流DOC的輸出具有重要影響。此外,DOC具有較強的生物可利用性,且可有效吸收紫外和近紫外波段的太陽輻射,也是造成冰川消融的吸光性雜質之一。
  • |Atari VCS預購現已在紐西蘭上線|紐西蘭冰川大量消融!北極升溫正在釋放遠古生物?
    紐西蘭冰川大量消融  自從工業化時代以來,人類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可以說是越來越強,所以導致全球變暖持續的發展,而產生的影響也就出現了。如今全世界的冰川都在加速融化,南北極地區產生的影響也更加的強。  在8月,根據紐西蘭科學報告指出,雖然全球變暖的趨勢不斷發展,應該科學研究團隊發出警告,紐西蘭的冰川融化已經出現了「超負荷」的模式,融化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狀態。
  • 「樹語者」朱海峰:冰川密語,藏在樹木年輪裡
    不憑藉精密儀器,而是依靠樹木年輪,不斷地「讀取」青藏高原上的冰川變化。 由於地處偏遠,氣候惡劣,冰川觀測途徑稀缺,目前大多數研究都是基於衛星數據,只能提供近30年的短暫記錄。而在朱海峰看來,幾十年乃至幾百年尺度的冰川變化,才是關乎地球歷史與未來的關鍵要素,要想了解它們,就需要樹木的幫助。 樹墩上的同心圓環,植物學上稱為年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