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9月21日消息(記者王銳濤)王仁山,浙江杭州人,1928年3月出生,1949年參軍入伍,曾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汽車暫編一團的一名駕駛員。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駕駛汽車在槍林彈雨中日夜穿梭,與美軍飛機鬥智鬥勇,為保障前線的彈藥、糧食供應和傷員後送做出了突出貢獻,榮立一等功。
王仁山老人今年92歲,身體康健,思維敏捷。閒暇時,在女兒的陪伴下,老人還能拄著拐棍在樓下院子裡走上幾個來回。談起自己的軍旅生涯,老人的記憶十分清晰,那些年走過的路、開過的車、打過的仗,在老人的敘述中,就像電影畫面一般浮現在記者眼前。
王仁山:我出身在舊社會,是在戰亂和顛沛流離中長大的,生活很艱難。抗日戰爭爆發後,日寇打到了杭州。我那時候年紀還小,就跟著父母一起逃難,從浙江一路逃到廣西、貴州,最後到了雲南。在我13歲時,我們一家到了廣西柳州。我的父親就把我送到了鐵路系統下屬的汽車修理廠,當學徒,學汽車修理。
在舊社會,修車是一門高難度的技術活,王仁山雖然拜了師當了學徒,但師傅卻並不願意將技術傳給他。王仁山只好邊打雜邊自己下功夫琢磨。
王仁山: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在舊社會,師傅都會藏私,不會一口氣把本事都交給徒弟。我那時候在工廠學徒,還要挨師傅的打,但我一直沒有放棄學本事。後來,我們來到了雲南,在當地一個汽車修理廠,在修理一輛八個氣缸的福特牌汽車時,我第一次獨立完成了大修發動機的任務,那時候我才只有17、18歲呀!
歷經種種磨難,到了1949年,王仁山終於從學徒成長為一名青年汽修能手。當時,廣西已經解放,一次偶然的機會,讓王仁山萌生了參軍的念頭。
王仁山:有一次,我和工友們在街上走路時,解放軍同志把我們叫住了,問我們是幹什麼的?我告訴他說:「我們是修理廠的。」他仿佛恍然大悟,激動地說:「哎!你是修理廠的,那你會修車啊?」得到我的肯定答覆後,他接著對我說:「你能不能把這個車修一修,發動一下?」我跳上車,三下五除二,就把車發動了。他接著問我會開車嗎?願意幫解放軍開嗎?我就一口答應了下來。
那時候,解放軍準備渡海進攻海南島。我就開著車拉著部隊,離開南寧,向海邊進發。其實,剛離開南寧時,我還沒有特別高的覺悟,沒有完全認識到,解放軍是一支為了解放人民、保衛祖國的正義之師。
但是,就在我開車拉著這些戰士去往前線的路上,我就發現我們部隊的戰士,早晨起來會幫宿營地周圍的群眾打掃院子、挑水。我就感到,解放軍對人民很關心,軍民是一條心的,所以我就萌生了參軍的想法。後來得到一個消息,第四野戰軍汽車一團招考駕駛員,我就報名參加了,一考考上了。
1950年6月,韓戰爆發。不久,王仁山所在汽車團抽組兩個連,前往遼寧瀋陽接裝蘇聯援助的嘎斯牌卡車。到了10月份,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入朝參戰,王仁山被編入汽車暫編一團,開赴朝鮮。
王仁山:進入朝鮮後,第一次和美國飛機遭遇時,敵軍在山那邊扔了幾個照明彈,我軍這邊就下令汽車停止前進,駕駛員就近跳進路邊坑中隱蔽。當我們聽到飛機的轟鳴聲時,下邊就有幹部讓我們別說話,怕被飛機聽見。其實現在想起來,當時飛機離我們那麼遠,根本就構不成威脅,當時的種種舉動說明我們很缺乏跟美國飛機鬥智鬥勇的經驗。
雖然第一次遭遇美軍飛機是有驚無險,但隨著戰爭進入白熱化,美軍飛機對志願軍後勤線的絞殺越發殘酷。王仁山回憶說,美軍經常以少量多批次的戰鬥轟炸機,依山傍道,晝夜不停地超低空搜索掃射,不放過一人一車,甚至一縷炊煙。
王仁山:即使在夜晚,天上美軍機也會打照明彈,來對運輸線進行掃射轟炸。有時候,地面上還有特務發信號彈,為美軍指引目標。總的來說,美軍飛機還是很厲害的,炮彈打得又準又狠。我們一個汽車連大概有四十多輛車。有一次,我在華川休整時,戰友告訴我說:「你知道咱們現在還有幾臺車嗎?最多也就七八臺。」這些損失中,有一部分是在運輸中被打掉的,還有一部分就是,雖然已經停車偽裝了,但還是被發現打掉了,給我們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由於敵機的狂轟濫炸,為了搶時間、爭效率,儘量減少損失,王仁山和戰友們都把汽車運輸工作轉入到了夜間進行。但有時候,為了能儘快將急需物資送到前線,也只能不分晝夜在槍林彈雨中趕路,王仁山就曾遇到過好幾次獨自和敵機周旋的驚險時刻。
王仁山:有一次是開車過一座山。剛上山時,天還沒有亮,我想,等下山以後再偽裝車輛也來得及。沒想到正在下山途中時,遠處天空已經發白、亮了,美軍飛機很快就飛來了,我就繞著山躲飛機。飛機朝我掃射、扔炸彈,我就開著車轉向山的背面,等飛機繞到山後時,我又就躲到山的前面了。周旋幾次後,我開著車下了山。山腳下,防空哨兵早就在等著我了,馬上引導我將汽車駛離公路,藏到旁邊的樹林中。
後來,執行一次夜間運輸任務時,在三八線附近的鐵原,王仁山再一次直接遭遇了美國飛機。
王仁山:其實,我這個車已經刷上了石灰,上面還蓋了白布,偽裝效果應該是不錯的,但是那天晚上月亮太亮了,光線太好,公路上的兩條車軲轆的印子十分明顯。汽車在馬路上一跑,美軍飛機就發現了。當時我聽到飛機聲音了,感覺天空中有一個黑的鐵塊,呼嘯著衝了過來。咣當一聲響,一排子彈打在離我車大概4米左右的位置,我都能清楚地看見馬路上「咚咚」蹦起來的沙土。我的助手對我大喊:「趕快走,趕快走!」幸好又遇到我們汽車兵的好戰友——防空哨兵,他帶著我們將汽車開到了不遠處的樹林,又救了我一命。
直面生死,王仁山和戰友們從不畏懼。他說,作為汽車兵,自己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完成好任務,突破封鎖線,給前線送去彈藥、糧食、被服和藥品。
王仁山: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那麼拼了命往前線送物資?那是因為我遇到好幾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
第一件事是,我有一次往回拉傷員的時候,有一個戰士腿沒了,要把他送往後方醫院,但他就不願意上車,他要報仇,不願意下火線。
第二件事是,剛入朝時,我看見了美國飛機極端殘忍的一面,就連一頭在耕地的牛都不放過,太沒人性了。
第三件事是,我們在上甘嶺戰鬥的時候,每天要消耗一百多輛車的彈藥,要保證送上去,所以那個時候心裡就很著急,送的物資越多,前線戰士就越能狠狠地消滅敵人。
由於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出色表現,王仁山榮立了一等功。1951年還作為志願軍歸國觀禮代表團的代表,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並前往各省向祖國人民匯報抗美援朝英雄事跡。隨後,因戰事需要,王仁山受命再度奔赴抗美援朝戰場,一直到1956年,他才回到祖國,在總後勤部一直工作了30多年。從戰場歸來的這60多年間,王仁山一直保持低調,很少提起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故事,就連他的家人都所知不多。
王仁山:我不願意告訴別人我的參戰經歷,因為沒什麼可炫耀的,都是應盡的責任,我們汽車兵在朝鮮都那麼幹,都很勇敢,不怕死。所以,比起那些真正的英雄,比起那些犧牲的戰友,我們真的差太遠了。我只是一個倖存者。
2010年,王仁山作為抗美援朝老戰士訪問團的一員,再次踏上朝鮮那片戰鬥過的土地。當老人站在志願軍陵園墓碑前,看到一個個熟悉的姓名,想起昔日戰友的音容笑貌,不禁熱淚盈眶。
王仁山:希望他們好好的安息吧。現在已經不是1950年了,現在國家強大了、富裕了,軍隊建設也現代化了。我也教育子女不要忘記過去那段歷史。
如今,雖然已經年過九旬,但王仁山老人依然愛讀書看報,關注國防和軍隊建設,王仁山老人說,希望新一代青年官兵要了解我軍戰史,繼承光榮傳統,在未來戰爭中「能打仗、打勝仗」!
王仁山:青年官兵要在黨的領導下繼承前輩艱苦樸素、英勇頑強的精神,努力學習,時刻不忘打仗,聚力國防現代化建設,使我們國家更加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