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八一建軍節前夕,雲霄縣委書記王金獅、副縣長周志堅攜縣退役軍人局事務局等一行,前往98歲抗美援朝老兵李水意家中探望,向這位老英雄致以節日問候。推開房門,客廳潔淨明亮、裝潢溫馨樸素,電視牆上懸掛的黑白照片中,青年時代的李水意意氣風發。看到「常客」來訪,李水意招呼大家落座,年初在住院調養一段時間後,他的身體逐漸恢復,精神勁十足。
「前陣子,我帶父親到漳州看病,經歷了一趟難得的拾憶之行。車子駛過古樓庵、盤陀嶺等地,那都是他70年前徒步行軍奔赴朝鮮時曾走過地方。雖然車窗外早已物是人非,我卻覺得兩個時空就在眼前交疊了。」大家圍坐一處閒話家常時,李家二兒子李全周打開一個鐵匣子,裡面珍藏著父親李水意的14年烽火記憶。
打開回憶之匣,一張張保存完好戰友合影、一枚枚閃亮的榮譽勳章、一份份字跡娟秀的工作文書,都曾是李水意人生中的難忘註腳。眼見這些熟悉的老物件被孩子們細緻鋪展,李水意的目光最終停留在紅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復員建設軍人證明書》上,他說:「我的故事都在這裡頭了。」
這個硝煙瀰漫的故事,從李水意老家莆頂村那條泛著霞光的西溪邊開始。1942年仲夏,未滿18歲的李水意在岸邊偶遇國軍部隊,自此他放下鋤頭扛起槍,義無反顧投身抗日前線。3年的戰火淬鍊,瘦小的他出福建、入江西,越浙江、跨安徽,練就一身殺敵好本事,在一個又一個戰役中取得勝利。抗日戰爭結束後,李水意所在的部隊全師起義,於1947年12月在山東周鎮解放,編入新四軍九縱隊,他被分配在後勤部擔任通訊員。僅三個月,憑藉忠勇機敏的表現,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第三野戰軍27軍時,李水意和戰友們在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以及解放上海、濟南和維縣的戰鬥中,衝鋒陷陣、英勇作戰、榮立戰功。
1950年深秋,李水意永生難忘,時任後勤部事務長的他響應祖國號召,成為抗美援朝的第一批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與百萬中華兒女一同譜寫「冰與火」之歌。
「抵達朝鮮不久,我們的軍隊與美軍展開正面交鋒,搶佔致勝高地。那時是臘月,朝鮮的冬天特別冷,頭頂盤旋的美方戰機不斷投下炸彈,戰火把壕地周邊的凍土燒得滾燙。」憶起抵朝首戰,李水意的雙眼蒙上水霧。父親臉上悲慟的神色,李全周很熟悉。幼時兄弟姐妹追問戰爭細節時,一向堅忍的父親總會暗中抹淚。「他每次一想起那些永遠留在朝鮮戰場,沒能一同回國的戰友,心裡就難受。」
那個雪夜,在李水意眼裡是血紅色的。山坡下濃煙、肉焦味嗆鼻;戰壕裡,陣亡的戰友凍成一樽樽冰雕,許多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寒風中、火光裡。當時,就在距李水意不足二十米的空地上,連隊文書的身體被炸成兩截,倒在一面鮮豔的戰旗下,僵直的右手卻仍緊拽公文包不放。李水意趕忙上前,俯下身子輕輕地掰開戰友的手指,取下公文包背在自己身上。
機關槍仍在掃射,李水意負傷失去知覺。一天後,李水意經搶救後,幸運的在朝鮮人民軍的醫院甦醒,卻落下右腿傷殘。據來探望他的首長告知:全連官兵基本犧牲在無名高地,只剩他倖存——朝夕相處的170多名戰友卻永遠「凍」在了1950年的冬天。也是從這天起,只讀過一年私塾的李水意背起那個浸染鮮血的公文包,立志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中的一名合格文書。他說:「我要代替大家好好戰鬥,帶著公文包、帶著大家的故事回家。」正是憑藉這份意念,馳騁沙場數年李水意接連在部隊榮立三等功三次、四等功三次,那一枚枚閃亮的功勳章,都見證了他在每一次戰役的英勇堅強。
1955年初夏,歷經14個春秋軍旅生涯的李水意,告別軍營,從解放軍第三野戰軍27軍復員,回到闊離久別的故裡莆頂村,重新拿起鋤頭、捲起褲腿,在自己熱愛的土地上耕耘新生活。同年,他被下河區政府任命為「六甲門」民兵隊長,組織莆頂、坎頂等六個自然村的青壯年進行軍訓,將十幾年的作戰經驗言傳身教,將民兵隊帶成了全區的典範。1957年以來,他轉任安吉鄉組監後承擔起創辦和平農場籌備組人事文秘工作,手寫各類內業材料。在和平年代,李水意身上保家衛國無畏無懼,變成帶著鄉親幹事創業的拼勁、幹勁。
如今,李家四世同堂,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生活幸福美滿。2020年,年近期頤的李水意迎來了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也迎來了人生中第8個本命年。談及新年心願,老人家笑著說:「我就盼著有生之年,能戴著軍功章、帶上老伴,到北京天安門前留個影。感激祖國沒有忘記我這位老兵,感恩如今黨和國家的繁盛富強。」
來源:新雲霄
編輯:趙露佳
審核:王葉青
監製:黃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