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時候,《連線》雜誌的主編 Kevin Kelly和他的編輯 Gary Wolf 第一次提出了 「量化自我」,也就是把自己日常生活的數據記錄下來,然後根據記錄的數據參考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比如記錄每天走路的步數或跳繩的次數,運動能消耗的卡路裡,在安排需要減肥的運動量。記錄一天的睡眠情況做參考,根據數據來提高睡眠的質量。
比如你在一天中什麼時候睡覺是深度睡眠,在什麼狀態下睡眠是淺睡眠,然後根據深淺改變自己的睡眠習慣。
哈弗生物設計實驗室在開發一款利用算法,實現私人訂製的可穿戴設備。通過實時測量穿戴者的生理信號,快速減少行動消耗的最佳控制參數,實現輔助設備個性化數據的微調。
他們通過貝葉斯優化方法,整合佩戴者的代謝成本。通過改善髖部伸展,輔助裝置的力度。最大限度的減少穿戴者用於行走的消耗。通過提供輔助力量的外用輔助設備,幫助帕金森患者等人群自行行走。還可以增加人的負重,幫助人背更多的東西。
Steve Mann被稱為可穿戴計算之父,他畢業於 MIT 的媒體實驗室,現在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全職教授。
他非常熱衷於可穿戴設備。在念博士的時候他就開始研究可穿戴頭盔式頭盔,後來的幾十年裡,他都研究並改善這一款頭盔。
他還設計了可穿戴眼鏡EyeTab,這一款可穿戴眼鏡比谷歌的可穿戴眼鏡早了13年。
Steve Mann 非常喜歡他的可穿戴式眼鏡的設計,為了能夠長時間地佩戴這款眼鏡,他將眼鏡永久地固定在頭部,除非使用工具,否則無法輕易取下。
因為很多地方的安檢需要他脫下他的裝備,所以他為了能通過各種設施的安檢,還找專業醫師為他開具了相關證明,隨身帶在身上,以此證明他的設備是安全的,可以通關安檢的。
但是,有一次在巴黎的麥當勞,他還是被被三名陌生人毀壞了眼鏡。不過他的智能眼鏡在被別人損壞之前,就把嫌疑人的樣子進行了拍照,並且用於警察取證。
現在還有一種可穿戴設備被列印裝置在衣服上,當人穿著它的時候,做一些拉伸的動作,它會記錄一個人伸展屈伸的數值。
有一種像紋身一樣的可穿戴設備,你只要把它貼在人身身體的某一處,它就可以監測人的血壓心跳等數據,對採集孩子不舒服時,又表達不清楚的時候,是一個特別好用的工具。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 IDC在2016年6月份的統計,2015年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約為8000萬,也就是說全世界人口當中,如果這些可穿戴設備能分到這些人手中的話,平均每100人手裡就有一臺。
而這個數據比2014前的2900萬增長了近3倍。從2015年,IDC 預測到可穿戴設備,它的出貨量每年會增加20%,到2020年就會達到平均每一年增加2億臺的量。
而現在的可穿戴設備90%的量,都集中在智能手錶和智能手環上,那麼接下來就是智能服裝、智能眼鏡、智能腰帶,智能鞋和智能耳機這些可穿戴份額了。
而在時尚界可穿戴飾品也開始結合各種材質的衣服,出現在了t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