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效用

2020-12-26 騰訊網

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技術並不能算是完整意義上的新技術。可穿戴智能設備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86年,近視眼鏡在那一年成功的幫助近視者看清楚遠距離事物。在20世紀中有很多製造商推崇將新技術應用在手錶和鞋子上,即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真正的實用性。

在物聯網方面的最早可穿戴智能設備出現在上世紀初,藍牙耳機的出現讓手機和電腦的通信成為現實。

可穿戴智能設備在現在稱得上是日新月異。無論是夾扣式、捆綁式、還是包裹式又或者是滑蓋式,這些不同的設計都能起到收集和分析數據的作用,還能夠承擔一些原本並不支持的功能,這些可穿戴智能設備讓生活變得輕鬆而又舒適。

發送和接收消息

首批物聯網可穿戴智能設備主要由藍牙技術組成,它可以實現手機與計算機之間的同步。藍牙的主要目標是發送和接收信息並進行共享。最初的信息是由聲音,使用耳機類穿戴智能設備進行語音通信。

如今的信息幾乎是無限的,但物聯網的形式也不受限制。可穿戴智能設備可以顯示電話和簡訊,應用更新和程序警報,將來的可穿戴智能設備能共享更多信息。智能手錶是目前最常見的可穿戴智能設備,但是已經研發出了具有相同功能的智能珠寶和服裝。

追蹤健身和健康

可穿戴智能設備在健康和健身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些·可穿戴智能設備讓用戶對他們的運動情況或者是健康狀態有更深的了解,從而改善健康狀況。

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有很廣闊的前景。起搏器和胰島素泵可以連接物聯網,以增加使用的適宜性。新的可穿戴智能設備可以增強健康數據的收集效率,為醫生和患者提供更多信息來配合診斷和治療。傳感器可以監視體內活動,並將數據發到接收設備裡。可穿戴智能設備與物聯網徹底改變了醫療保健行業。

可穿戴技術增強現實

增強現實是一項相對來講十分新穎的技術。谷歌再一次對自己的谷歌眼鏡計劃進行新的修改。這些谷歌眼鏡幫用戶優化了他們和世界之間的互動,讓他們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環境,更無縫地參與娛樂活動,人們對增強現實技術的興趣從未衰減。

智能眼鏡最有可能在增強現實中佩戴,該技術依賴於視覺功能。隱形眼鏡和微晶片概念也很流行,儘管醫療物聯網領域和它們更貼切。為了讓增強現實在物聯網用戶中流行,必須解決很多問題。

相關焦點

  • 智能可穿戴設備氣密性防水檢測設備在智能穿戴上的應用
    智能可穿戴設備是應用穿戴式技術,對日常穿戴進行智能化設計、開發出可以穿戴的一類設備的總稱。智能可穿戴設備的主流產品形態有:智能手環、智能腕帶、智能手錶等Hand類產品;智能眼睛、智能頭戴、智能頭盔等Head類產品;智能服裝、智能鞋、智能配飾等其他類產品。同時,佩戴這類型產品已經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潮流。
  • 新型超薄噴塗天線:可應用於5G、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
    導讀據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採用 MXene 材料開發出了可應用於5G的新型天線。這些天線非常薄,可以噴塗到物體表面,其性能與當今市場上大多數行動裝置中的銅質天線相差無幾,但厚度和重量遠遠小於銅質天線。
  • 「智能眼鏡」能否支撐起可穿戴設備的下半場?
    今年「跑步經濟」帶動了大量中國運動品牌業績的復甦增長,除此之外,跑步經濟也在不斷促進文化用品行業、電子產品等領域消費,其中在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手環上的體現最為明顯。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
  • 出門問問智能手錶利好 與聯通合作eSIM實現智能穿戴設備獨立聯網
    2020年1月1日起,中國聯通宣布將陸續開通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全國服務,出門問問的TicWatch Pro 4G版成為首批獲聯通官方認證的智能手錶,用戶可以在指定的聯通渠道申請辦理eSIM一號雙終端。出門問問認為從2020年開始,智能穿戴設備的獨立聯網將是主流趨勢,而一號雙終端能夠讓智能穿戴設備共享手機號碼,解決了用戶希望使用統一號碼的通信需求。
  • megachips牽手sitime豪賭可穿戴和物聯網應用
    sitime 和megachips的方案都是針對可穿戴、移動和物聯網市場的解決方案。  piyush補充到:「企業合併後的協力優勢將對雙方在其目前還未完全進入的市場起到幫助作用。譬如,sitime在全球擁有非常多的大型客戶,這些客戶現在可更快地接觸到並有可能採用megachips的方案。
  • 湖南長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藍牙耳機及智能穿戴設備生產線在郴州...
    8月14日上午,湖南長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舉行開業盛典,一期項目藍牙耳機、智能穿戴和物聯網終端智能研發和製造項目將在郴州高新區開業投產。  據了解,湖南長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由東莞崢嶸電子有限公司投資建設。
  • 可穿戴設備的未來將是怎樣的?
    今年「跑步經濟」帶動了大量中國運動品牌業績的復甦增長,除此之外,跑步經濟也在不斷促進文化用品行業、電子產品等領域消費,其中在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手環上的體現最為明顯。 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 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
  • 健康領域的智能穿戴設備
    從震驚公眾開始到「從公眾中消失,默默發展」,智能可穿戴設備多年來也經歷了許多「挫折」。  2019年是整個行業的復甦。在智能手錶、耳機等產品的帶動下,全年3.655億臺的出貨量同比增長89%。  到2020年,八年過去了,智能可穿戴設備除了種類繁多之外,功能也變得更加強大。然而,顯而易見的是,即使是現在,智能可穿戴設備仍未能建立一個成熟的市場。
  • 智能穿戴設備有哪些_智能穿戴產品品牌排行
    智能穿戴設備概述   智能穿戴設備是應用穿戴式技術對日常穿戴進行智能化設計、開發出可以穿戴的設備的總稱,如手錶、手環、眼鏡、服飾等。穿戴式智能設備擁有多年的發展歷史,思想和雛形在20世紀60年代即已出現,而具備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形態的設備則於70-80年代出現。
  • 可穿戴設備最全盤點
    1966年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索普和香農等人研製出了歷史上第一個智能穿戴設備——一款置於鞋內的用於輪盤賭的計算機。 由此開始,到1997年第一屆國際可穿戴計算機學術會議召開之前的30年間,智能穿戴設備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和發展。
  • 可穿戴設備:新互動,增強感知與生物測量
    這有意擴大了定義外延,不僅涵蓋了智能手錶等眾所周知的設備,而且還包括了智能衣物、智能珠寶、智能鞋具、耳機、眼鏡等個人飾品,充氣自行車頭盔等安全產品,以及醫療/健身傳感器。可穿戴設備不僅局限於人類,用於跟蹤或寵物健身的智能寵物項圈也已面市。
  • 智能可穿戴設備正在開啟健康管理新時代
    而可穿戴設備檢測到的不同生活場景下人們的實時身體指標數據,是一座丞待開發的黃金礦山,將推動健康管理市場的爆發。疫情刺激健康需求,可穿戴市場瞄準未來健康在智能穿戴設備的普及過程中,健康管理的理念越來越被公眾重視。
  • 三星申請新專利「充電戒指」,為什麼智能戒指成可穿戴新方向?
    專利描述了一個具有自拍攝像頭的可穿戴電子設備。該可穿戴電子設備包括一個主體,主體大小和形狀就是為用戶的手指設計。 今年5月,蘋果通過了智能戒指相關的第二項專利。專利顯示,這款可拉伸的戒指,除了在外部集成了超聲波傳感器/力傳感器/觸摸傳感器,用於解釋和檢測用戶手勢,還配置了無線收發器/電源/麥克風,支持NFC通信。用戶可以將戒指佩戴在食指上,用大拇指進行操作。
  • 可穿戴設備的量化發展
    哈弗生物設計實驗室在開發一款利用算法,實現私人訂製的可穿戴設備。通過實時測量穿戴者的生理信號,快速減少行動消耗的最佳控制參數,實現輔助設備個性化數據的微調。他們通過貝葉斯優化方法,整合佩戴者的代謝成本。通過改善髖部伸展,輔助裝置的力度。最大限度的減少穿戴者用於行走的消耗。
  • 走路為可穿戴設備充電!王中林院士披露納米材料神奇應用
    心臟起搏器能靠呼吸驅動,可穿戴設備靠走路就能供電,就連降雨也能發電。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院士王中林9月17日在中關村論壇「中國北歐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論壇」上介紹,我國納米材料研發取得的新進展,將在物聯網時代得到廣泛應用。王中林明確表示,納米材料肯定會在物聯網時代得到更多應用。
  • 「智能眼鏡」TO B與TO C齊飛,可穿戴設備的未來將是怎樣?
    今年「跑步經濟」帶動了大量中國運動品牌業績的復甦增長,除此之外,跑步經濟也在不斷促進文化用品行業、電子產品等領域消費,其中在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手環上的體現最為明顯。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
  • 可給智能穿戴設備充電,Meenova USB Hub拆解
    藍牙耳機、智能穿戴設備已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雖然市面上有各種給手機使用的底座,但少有一款給這些藍牙、智能穿戴設備進行微電流充電的設備,於是Meenova
  • 可穿戴設備的專利保護指引
    摘要:鑑於可穿戴設備或技術具有巨大的商業潛力和價值,本文從可穿戴設備的選擇專利保護的好處、如何將可穿戴設備進行專利保護以及、怎樣才能找到具有專利代理資質的律師事務所和代理公司等幾個方面對可穿戴設備的專利保護給出了指引建議。關鍵詞:可穿戴設備;專利;保護。
  • 政策先行,日本健康智能設備迎來風口——第六屆日本可穿戴設備博覽...
    近幾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發展態勢蓬勃。根據IDC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8450萬臺,同比增長94.6%。其中,無線耳機、智能手環和智能手錶需求強勁,分別佔據可穿戴設備前三位。
  • 麻省理工學院將深度學習人工智慧引入物聯網設備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系統,可以將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帶到更小的新領域,比如可穿戴醫療設備中的微型計算機晶片、家用電器,以及構成「物聯網」的2500億其他物體。 人工智慧 這個名為 MCUNet 的系統設計了緊湊的神經網絡,儘管內存和處理能力有限,但它為物聯網設備的深度學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