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犬式
梵文名:Urdhva Mukha Svanasana
Urdhva 向上的
Mukha 臉
Svana 狗
asana 體式
直接翻譯過來就是:臉向上的狗式
上犬式是我們做的一個頻率非常高的體式,尤其是在阿斯湯加瑜伽和流瑜伽這些流動性較強的課程中,在做vinyasa時你會聽到很多次上犬式。
但我們基本上是把上犬式當成過渡性的體式來處理。而我們面對過渡性體式的態度,總是沒那麼積極,對比一下你做倒立的態度就看出差異了,就像我們生活工作中面對的很多過渡期的態度是一樣的。
身體就是這樣,你對我不重視、無所謂,那我就傷給你看。於是很多人在練習上犬式時受過傷,以腰椎和手腕居多,我曾經也傷過。如果不去重視,小問題會日積月累成大的傷痛。
往往受過傷的人才開始去重視這些過渡體式。
於是去認真的學習上犬式,上犬式到底應該怎麼做呢?哪樣是對的,哪樣是錯的?哪一種才是最標準的上犬式?
我們看視頻、看書、問老師來尋求一個最正確、最標準的答案。
最通俗的的版本是這樣的:
● 手臂垂直於地面,肘關節不超伸
● 手向下推,身體向上提
● 展開肩膀,肩胛骨內收
● 胸腔上提,脊椎向上伸展
● 腳背下壓,大腿前側收緊膝蓋上提抬離地面,腿內旋
● 從胸椎處後彎
…………
但是即便知道了這麼多的要點,還是會不舒服。
因為我們很難一下子就把這麼多要點完全照顧到,知道和做到根本就是兩回事。
●每一個要點都需要時間去練習、體會和感悟。
●如果是當成過渡體式,我們也很難在一個吸氣過程中完全做好這些細節,調整身體的時間不夠。
●身體還沒有準備好,身體條件達不到,髖不開、肩不開、胸腔不開、力量不夠……。
基於以上這些原因,即使我們知道了上犬式最終的狀態是什麼樣子,也無法一下子做到。如果很急切的要做到最終的狀態,很容傷到身體。
並不是說做到最終狀態一定就會受傷,而是增加了受傷的概率,現在的我們都傷不起呀!
說到這裡其實是想告訴大家瑜伽體式練習要慢慢來,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以及對體式的理解和把控程度,穩步地去推進,瑜伽不是一蹴而就。
根據我個人的練習經驗,我把上犬式分成了三個階段,要依據自身情況以及對要點的熟悉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階段來練習。
在第一階段當中我們需要做到:
● 腳分開與髖同寬,手臂垂直於地面不能傾斜。
● 肩膀向外展開,胸腔上提,腹部微收。
● 手努力地向下推,頭頂向上提,讓脊柱向上去伸展(找到肩胛骨區域用力的感覺,調動前鋸肌發力)。
第一階段是最重要的階段,為進一步練習打下了基礎,尤其是找到肩胛骨區域用力非常關鍵。很多人擠到腰椎,就是因為肩背部沒能用上力量,脊椎無法向上伸展,腰椎彎曲過多。
只有我們把第一階段練的很熟練之後才能進入第二階段的練習。
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之上加入了後彎。
● 要保持手向下推,頭向上頂,再從胸椎的位置做一點後彎。
● 做到從胸椎處後彎時的感受是:後背的肌肉會比較酸累(注意不是疼)。
熟練掌握第二階段之後才能進入第三階段。
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之上,腳背下壓,腿收緊抬離地面,收腹向後捲動尾骨創造腰椎空間。
這一階段需要很強的力量,要能把身體撐的足夠高,而且要保持十分的專注。要對這個體式的最終狀態保持敬畏,大部分人是因為過早進入這一階段或者是不夠專注而受的傷。
練習的順序也很重要,即便你現在可以進入第三階段的練習,也並不是每一次、每一個上犬式都要做到最終狀態的。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練習經驗,希望對你有一些借鑑的價值。
以阿斯湯加瑜伽為例:在做拜日A的時候只做到第一階段,做拜日式B的時候還是做到第一階段或者最多做到第二階段。因為:
● 一個吸氣很難把所有的細節做好。
● 我們需要在拜日式當中重新熟悉上犬式的細節和要點,找回身體的記憶。
● 而且在熱身階段身體還沒有打開,脊柱也比較僵硬、靈活度不夠。
● 手臂、肩膀的力量也沒有激活,不足以給身體更多的支撐,這時就做到第三階段,腰椎受傷的風險會比較高。
到坐立體式的時候才做到上犬式第三階段:
● 這個時候身體基本上已經熱開,脊椎比較靈活。
● 身體的力量也已經被激活,能夠給身體足夠多的支撐。
● 這時候的vinyasa時間可以自己把控,有足夠多的時間去調整身體,把上犬式做的更好一些。
在結束體式時,如果體能已經跟不上了,依然可以只做到第一或者第二階段。在體力不足時做第三階段,依然存在受傷的風險。
其實不止是上犬式,很多體式都是這樣的,由於自身身體能力不足,對體式的理解不夠深入,我們就不能急於追求做到最終的體式,要找到一個中間的、適合自己的位置,穩步的去推進。
練瑜伽慢就是快,規避風險才是練瑜伽最大的剛需。
-- the end
可以在留言區跟我說說你對上犬式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