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這種狀況下不是真正的覺悟之道

2021-01-07 淨土禪院往生心法

「九者若佛在世若滅度後。應修二法。所謂止觀無常空觀。是佛法初門能令厭離三界。冢間常有悲啼哭聲。死屍狼藉眼見無常。又火燒鳥獸所食不久滅盡。因是屍觀。一切法中易得無常想。又冢間住。若見死屍臭爛不淨。易得九想觀。是離欲初門。是故應受冢間住法。」【十二頭陀經原文】

冢間住法就是讓我們生起強烈的出離之心,如果沒有前幾種頭陀行,修行人必然生起種種世間的貪愛,從而「掩蓋」了衣食住行的原始作用,(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找公眾往生心法進群指導無限度因緣貪愛形成業識流;要想有出離心必須知世間苦,所以聲聞乘以四諦法為主流。

沒有強烈的苦受,要想有出離心就要修止觀之法或空觀法,這樣守的是正覺知;就是當下所安住的一切境相境況剎那變異,電話鈴聲響起的一剎那境緣變了,尤其是對六親境緣的掛礙勝過自我時,這就是人生無常;被痛苦所牽絆時,根本就無法自拔;不痛苦的時候,往往生起貪愛染著或者眾緣的牽絆而使自己無法脫身,種種五欲六塵的貪染和牽絆就形成了根本無法逃脫的束縛力;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都有相的「力」,讓我們難以出離。

凡是在生活上還能過得去的時候,都是以貪愛法為主流常態,這就導致了「放不下」,偶爾放下也是無奈的,所以就形成了一種消極避世;這種狀況下不是真正的覺悟之道,而是被逼無奈、迫不得已。

修定,就是跟植物人一樣沒有什麼思想嗎?

相關焦點

  • 佛教:真正的「開悟」人通常有這三個特點,你有嗎?
    介紹在的時代,有很多人崇拜和學習佛教,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得到教化。我們常說啟蒙其實是兩個概念。啟蒙就是啟蒙,啟蒙就是啟蒙,啟蒙是分開的。所謂道是自然法則。如果我們的身、口、心都能符合這一規律,而沒有違反,那就是道。明白法律,看到自己的心,叫做覺悟。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大乘佛教認為人人皆可成佛,在大乘佛教那裡,「佛」只是一種果位,通過修行就可以獲得。於小乘佛教中,「佛」是一個領導職位,是佛教的開創者和最高領導。這種具有實際領導權的官職,並不是誰都能得到的。在釋迦牟尼的中央婆娑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處的世界之中),真正的佛只有三位——過去之佛,燃燈古佛;現在之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之佛,彌勒佛。據《菩薩處胎經》的記載,釋迦牟尼佛說:「彌勒當知:汝復受記,五十六億七千萬歲於此樹下成無上等正覺。」
  • 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後,說的第一句話,開悟了無數人
    佛陀是佛教的創始人,在佛教還沒有出現之前,佛陀出生在印度的迦毗羅衛國,是當時的釋迦族人,父親是淨飯王,而身為太子王儲的悉達多,卻走上了一條遁世苦修之路。佛陀並不是一個神,而是與我們一樣的人,而我們與佛陀的區別在於,佛陀是覺悟之人。
  • 佛教講:口業禍之根,避免這四種過失,福報自然來
    佛教中菩薩有一種方法,能斷一切苦惱,天人乃至無上菩提都是以這個方法法開始修行最終成就的,這一法叫善法,這個善是一切成就的基礎。這一善法展開來看有十個條目,用著十個原則共同維護這一善法,本文就和大家分享能斷一切苦惱的十條方法。
  • 149、悎 hào 寤 wù 瑜伽(覺悟瑜伽)(《登頂之美》之八)
    這是說,他們如果能夠修習「於食知量」,佛陀會進一步地教導他們應該修習「覺悟瑜伽」,後世也翻譯成「悎寤瑜伽」,意思就是「專為警寤而住」,內心始終保持著一種清明,帶著一種警覺性。英文是awareness,始終保持著這種警覺性。不是崩得很緊張的,甚至說有擔心的那種;不是!是很清明的一種離開了種種障礙的狀態。「晝依經行與坐禪」,在白天的時候,依於經行與坐禪這樣的修行。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佛教裡講究「覺悟」,一切眾生皆可通過修行而明心見性、覺悟成佛。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覺」,佛法的照現離不開我們樸素的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去醒悟、實踐,才能真正受用。
  • 佛教:「相由心生」是什麼意思?
    學佛的人都知道,覺悟並非是修行的終極目的,但覺悟仍然是修行者共同的目標之一,甚至可以說,修行不能覺悟,那就是還沒入門,至少還在眾生之中打轉,還沒超過凡聖有別的臨界點。那麼,怎麼樣的狀態才能算是覺悟呢?也就是說,覺悟的人,他們悟到了什麼?
  • 佛教的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
    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他的姓是喬達麾,名叫悉達多。因為他屬於釋迦族,所以又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通常認為他出生於公元前565年,據說他從小受傳統的婆羅門教育,29歲時因尋求解脫之道而削髮為僧,經過6年修行,最終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2、佛的意思是什麼?
  • 佛教禪宗文化之六祖慧能
    在佛教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劇烈碰撞之下,一個嶄新又更具有使用兼職的宗派產生,這就是禪宗。這起源於菩提達摩(禪宗初祖)將禪學傳播到了中國。留有偈云: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成自然。一路上他遇到了很多人,他表示自己大字不識,但是讀佛教經典的含義卻見解深刻。當然,這其實是慧能每天和自然打交道,對一切充滿敏銳的感悟,內心充滿淳樸和光明。又善於學習,從事物的表象看本質。從教義中體會佛陀所想表達的本意。
  • 如何判斷他人是否真的達到覺悟狀態,以及他們說的是真的佛法嗎?
    覺悟弟子問:什麼是覺悟?現在有非常多的人,滿口的佛法,甚至用佛法去開設了一些心靈的課程,這些人也說自己是覺悟的。 我們站在一個初學佛的角度來說, 怎麼去判斷這些人是否真的已經是達到覺悟的狀態呢?他們說的是真的佛法嗎?
  • 佛教:天天念「阿彌陀佛」,它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在很多人的觀念當中,釋迦牟尼才是佛教的創始人,為何我們不念他,反而要時時處處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呢?這就要從「阿彌陀佛」的真正含義講起了。眾所周知,佛法浩如煙海,佛家為了方便接引眾生,根據每個人根性高低,施設有八萬四千法門。儘管《金剛經》中直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想在眾多法門當中,揀擇適合自己的,仍非易事。
  • 如何理解藏傳佛教的男女雙修?
    藏傳佛教造像和藏區寺院的壁畫裡,時常能看到一些令人迷惑的形象,就是世人所稱之「雙修」:男相主尊擁抱一女性形象,雙唇相接,私處若有交合。對此形象,人們有了解其含義和不了解的。對於了解的,這裡就不討論了。不了解的,又有三種態度:一、無所謂,或者將之作為中立的獵奇。博物館裡見到此形象大喊「快來看,歡喜佛!」的,大多是這樣的吧。
  • 認識佛教,結緣佛法,了脫生死,學佛你必須要知道的事
    「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智慧」、「覺悟」的意思。因為佛陀的含義是無限的深廣,「智」和「覺」這兩個字不能夠完全包括「佛」的意思,因此就採取了音譯,然後再加以註解。佛這個字有體有用,從它的本體上說是「智慧」,從它的作用上講是「覺悟」。
  • 佛教中的吉祥八寶
    又有說此八吉祥代表佛陀身上的各個部位,如佛陀的佛頂、頸、佛眼、佛舌、佛三道、佛心、佛陀之無上正等覺及佛手等。  這八個圖案可以單獨成形,也可堆成一個整體圖案,這種整體圖案在藏語中稱「達傑朋蘇」意為吉祥八圖寶瓶狀。
  • 廣行正法 去濁覺悟
    法脈宗門精進習 層層轉譯無礙心時光匆匆,歲月荏苒,轉眼又到年終歲末時刻,證嚴上人5日在高雄靜思堂歲末祝福中,首先即感嘆韶光易逝,深有來不及之感,除了人心不調,世間濁氣愈來愈重外,也感受到廣布正信佛法的不易。
  • 內外道修習佛教密法的差異
    )內外道修習密法的差異佛教歷史上,一直有「大乘是不是佛所說」的爭議。對此,龍樹菩薩提出了諸多理由說大乘是佛說。清辨論師—龍樹菩薩的弟子—於其著作的《中觀心要論》及自釋《思擇焰論》中,也詳細說明了大乘是佛說。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有簡略說到大乘是佛說。
  • 覺悟的「狀態」
    所以覺悟的人,都是從這裡出發,開始覺悟的。再說覺悟。覺悟在知見上是有高低之分的。覺悟什麼?覺悟本心。本心是什麼?本心是指我們生命之初最開始的心。這顆心後來被我們的認知一層又一層的蒙蔽掉,不見了,這叫昧。所以我們的心就掉進了思維幻想當中,掉進心裡生出的萬有當中,這叫顛倒夢想,也叫迷。那這顆生命之初最開始的心是什麼樣的?是無分別的心。
  • 佛教「六度波羅蜜」,你知道是什麼嗎?
    對佛法了解比較深的人應該都聽說過「六度波羅蜜」這個佛教名詞,可是它真正的含義卻很少為人所知。在大乘佛教中,「六度波羅蜜」是修行重要的六種智慧、六種途徑。這六種智慧,幫助我們不斷去磨掉人生的弱點,使我們更加智慧地生活,自己改善自己的命運。如何踐行「六度波羅蜜」?
  • 佛教:燒香拜佛時,心中默念這4句話,功德無量!
    良善之人,縱使不做供養,佛菩薩也自歡喜。我們拜佛拜的是自己的清淨心,是發心懺悔,是修正自己的念頭,是發願向佛菩薩學習,斷煩惱、離苦海。燒香拜佛時,心中默念這4句話,功德無量!一、眾生無邊誓願度其實,佛教裡並不提倡人「許願」,因為人許願多數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私心利益,成就的是人的私慾和更多的欲望,這並不是佛教所提倡的利他無我的大慈悲心。
  • 真正的快樂,是精神上的覺悟
    2 佛跟我們講,真正快樂是不需要外面境界,那個快樂,從內心裏面生出來,像泉水一樣,它自自然然往外推湧,叫法喜充滿。 3 諸位一定要明了,真正的快樂,是精神上的覺悟,不是物質上的享受。物質生活的受用,並不能帶給人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