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

2021-02-23 運動帶來健康


1、佛教創始者是誰?

    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他的姓是喬達麾,名叫悉達多。因為他屬於釋迦族,所以又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通常認為他出生於公元前565年,據說他從小受傳統的婆羅門教育,29歲時因尋求解脫之道而削髮為僧,經過6年修行,最終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

2、佛的意思是什麼?

   "佛"是"佛陀」的簡稱,來自梵語Buddha的音譯,意思是"覺者」或「智」者。"佛陀"一詞在印度早就出現,但是佛教為其加了三層含義,即自覺、覺他、覺滿,如實知見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聖者

   「自覺",是本身對諸法實相有了正確的認識與覺悟,有別於凡夫的不覺與外道的錯覺,因此又稱"正覺"。這是聲聞、緣覺二乘聖者所達到的最高境界。

    「覺他",是菩薩們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轉而覺悟他人,不僅自己覺悟,而且能使別人覺悟,故又稱「等覺"(遍覺)。

   「覺滿」專指佛陀自覺、覺他的智能達到最高、最圓滿的境界,又稱「無上覺』。

   佛陀以無漏清淨的智能破除根本無明(無明惑),斷盡見、思二惑,圓滿菩提,成就佛遒,始能成為「三覺圓,萬德滿」的聖者,所以也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意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者。佛陀不僅是覺悟宇宙真理的覺者,也是徹知宇宙真相的智者。

3、佛陀的家族背景如何?

    釋迦牟尼約在公元前6世紀出生於北印度的迦毗羅衛城,屬剎帝利種姓。他的父親被稱為淨飯王,是以迦毗羅衛城為中心的釋迦族居住區域的統治者。該處位於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接壤的邊境地帶,即現在的提羅裡科特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圓的屬國。釋迦族的國王,最初是由民選產生,到了佛陀降生之際,王位的傳承即變為以世襲為主。

        佛陀作為淨飯王的長子,也有繼承王位的資格。釋迦牟尼的生母是摩耶夫人,為鄰國拘利族天臂城主之女。她在返回父國途中經過藍毗尼因時生下釋迦牟尼,產後7天即去世。釋迦牟尼是由其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及父王淨飯王撫養長大的,其姨母后來成為其繼母。

4、釋迦牟尼是如何誕生的?

   釋迦牟尼的父親是淨飯王,母親麾耶夫人是拘利國的公主。她45歲的時候懷孕,後在歸寧途中,距離國都約五英裡的藍毗尼園,生下了悉達多。悉達多能周行7腳踏之處,現出七朵蓮花,且舉目四顧,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白語:「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傳說當時天上飄落香花,還有九龍吐水為悉達多沐浴。父母晚年得子,喜出望外。當悉達多國富後,全國舉行歡慶,有阿私陀修士來訪,說悉達多相貌莊嚴,預言將來可做統一全世界的「轉輪聖王」,或博學的「一切智者——佛陀」。父王對他寄予非常殷切的希望,所以特請著名的婆羅門教徒替他取個名字,叫做「悉達多」,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

5、佛陀幼年生活情況如何?

    悉達多誕生一周後,母親摩耶夫人就去吐了。因此悉達多是在姨母摩訶波闍波提與淨飯王的撫養之下長大的。他的姨母把悉達多當做親生兒子一樣疼愛,讓他物質上享受著豪華富麗的宮廷生活。7歲時,悉達多開始讀書。淨飯王聘請名師教他學習梵文,由淺入深地研讀五明和四吠陀。

       聰明的悉達多聞一知十,沒幾年便博通了一切學問。後來又學兵法和武術,也都很快就精通了。在同輩王子中,他成為最出色的一位。在一次王家子弟比武大會中,他展示了優越的體力角鬥和超人的射箭武藝。其他諸王子中最好的射箭武藝,只能一箭射穿三鼓,悉達多卻能一箭連穿七鼓。也就是在這次競技大會上,悉達多贏得了表妹耶輸陀羅的愛情。

    淨飯王很愛悉達多,擔心他出家,特意為他築了"寒」、"暑」、"溫"三時宮殿,挑選許多宮人美女服侍他,但是悉達多對這世間的富貴、快樂卻不感興趣。

6、佛陀出家前的四次郊遊都看到了什麼?

    根據佛典記載,悉達多共出城郊遊四次,而正是這四次郊遊的所見所聞,改變了他的生活,增強了他出家的決心。第一次出遊,他在市區見到了一個白髮躬腰、風燭殘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見到了一個痛苦呻吟的病人;

      第三次遇到了一個送喪的行列;第四次郊遊,他遇到了一位神態安詳的出家修士。

      這讓他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老、病、死的痛苦,一切眾生為了求自己的生存,更做出種種罪惡,甚至不惜互相殘殺,造成種種悲劇,結果還是向著老、病、死的路上走。這悲慘的生命界,這矛盾不合理的人生,應如何解脫痛苦呢?

   這四次郊遊的經歷再加上童年隨父王到農村舉行春耕祭奠的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那一次,他看見農夫在耕田,上身沒有穿衣服,在猛烈的陽光下曬著,全身是泥漿,大汗直流,氣喘不息。耕牛頸上勒著繩子,皮破血流,還要受農夫的鞭打。犁過的泥土翻出許多小蟲,鳥雀飛來爭著啄食。悉達多生起慈悲的同情心,覺得為了求生存,貧民是多麼痛苦!而生命的互相爭鬥殘殺,更是一幕大悲劇!他想:"應該怎樣去救濟他們,讓大家過合理的生活?"

   這些問題使悉達多不能安住於王宮,享受尊榮與富樂,他終於在29歲的一天夜晚,下定決心,拋棄了王位、財富和父母妻子,只帶著侍從車匿,騎著白馬,偷偷地離開了王宮,出家修行。


7、佛陀是如何出家的?

    淨飯王發覺悉達多的心思後,曾經想過各種辦法阻止他,特別是企圖從生活的享受上羈縻他。當悉達多第四次郊遊回官,計劃要出家的時候,耶輸陀羅為他生了一個兒子,讓他取名,悉達多嘆氣道:"羅喉羅有般奴。」意思是枷鎖銬住了父親。但是,悉達多出家的心意已決,於是他悄悄地出了宮殿,離開了迦毗羅衛城,在阿那瑪河畔,自己剃掉頭髮,穿上用樹皮編制的沙門服。

   淨飯王聽說之後,立刻派遣大臣去追他回來。但是悉達多對大臣說:"我如果不覺悟真理(成佛),誓不回宮。」國王無法,只得選了親族中的5個青年跟隨悉達多修行。

8、佛陀的六年苦修有成效嗎?

         悉達多進入跋伽仙苦行林,看見那些苦行者為求生天而修種種苦行,覺得不是正道,立即要離開。苦行者見他的道誌異

常,告訴他到亙河南面的苦行林去尋找名師,定可達到願望。於是他向南而行,越過恆河南岸,到了麾揭陀國,就在王舍城中乞食,之後,前往班達岑巖。頻婆娑羅王知道了,特到班達答巖去訪問悉達多,要請他進宮去,供養一切飲食,並要讓給他王位和贈送給他半個國土和財物,勸他還俗。悉達多修道意志堅定,不願接受,頻婆娑羅王非常敬佩,對悉達多說:"你如果成佛,不要忘記度我。"悉達多說:"大王,我一定能如你的心願。"於是他向王告辭,沿著苦行林的路徑,再去尋找名師。

   悉達多訪問了當時著名的宗教師阿羅邏迦蘭和鬱陀迦羅摩弗。可是他們的學說都不圓滿,不能滿足悉達多的希望,他便離開他們,向他處尋訪。

   悉達多在尼連禪河畔的苦行林中,修煉絕食的苦行,連續達6年之久。在此期間,他每天僅以一粒野生的麥子維持生命。他身體消瘦,四肢無力,卻未見悟道成佛的消息,於是放棄了苦行,改用專心冥想的工夫。悉達多離開苦行林,走到尼連禪河,洗淨了6年來的身垢,接受牧羊女蘇耶妲乳糜的供養,恢復了身體的健康,並下定決心要追求最圓滿的真理。

   隨從的五個人,見他放棄苦行、接受乳糜的供養,都以為他退了道心,就不再跟從他,而另找他處修行去了。

9、佛陀是如何悟道成佛的?

    悉達多一個人渡過尼連禪河,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在菩提樹下走到迦,許下堅強的誓願:"我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他在此樹下,冥想了49天,克服身心內外的一切魔障,達到了冥想的最高智慧,真正認識了宇宙的真理,明白了解脫眾生輪迴之苦的方法。

    傳說,在冥想中,過了第七日深夜,悉達多在禪定中現出魔境擾亂,即魔王波旬派遣魔女來誘惑他,發動魔兵魔將來威嚇他。悉達多意志堅定,始終不動搖,結果魔王被降伏了。這傳說說明了悉達多內心中克服情慾與威勢的心理過程。降魔後,悉達多把精神全力集中起來,運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大地眾生的問題。終於在35歲那年夜半,看見明星出現,豁然覺悟一切真理,完成了無上正覺。從此世人就尊稱他為佛陀,聖號就是:釋迦牟尼佛。

   當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陀覺悟的,最主要的便是四聖諦和八正道。

    所謂四聖諦,便是:「苦啼」,遍及眾生界的苦惱,「集諦」,苦惱的原因;「滅諦」,斷絕苦惱的原因,解脫這些苦惱;「道諦」,修行正道,斷絕苦惱的原因。正道的內容,共有八項,所以名為八正道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無明煩惱障蔽了佛性。故佛陀的成道,是了悟緣起,斷除無明,慧光煥發,佛性顯現,內心清淨,燃起了真理光芒,照耀人間。

10、佛陀初轉法輪在哪裡?

   釋迦牟尼成佛後,首先來到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向過去尾隨他的5名侍者宣說白己獲得徹悟的道理。5名侍者立即投入佛陀的門下,證得羅漢果(值得接受供養的人),成為佛陀最初的5個比丘弟子,他們的名字是:啊若僑陳如、跋提、婆波、摩訶男和阿說示。

   鹿野苑初次說法,在佛教歷史上稱為「初轉法輪」。從此,構成佛教三個基本要素即佛、法,僧,「三寶」俱備,佛教正式成立。

      佛渡有緣人,願你得此福分,修得三世福分,遠離世間的惡臭!

相關焦點

  • 喬達摩悉達多的個人簡歷
    喬達摩·悉達多個人簡歷基  本  信  息
  • 喬達摩 · 悉達多:從王子到佛
    在覺悟成佛之前,他和我們一樣,是個凡人,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悉達多,姓喬達摩,是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城(約在今印度、尼泊爾邊境地區)的太子,生活在公元前566-前486年,正是我國春秋時代,與孔子同時。他父親是國王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
  • 佛教文化是什麼?源自於哪裡?
    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的塑造「佛教聖地」的形象,很多人都認為佛祖是降生在印度。我們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我們其實並沒有深入的了解過佛教文化是什麼意思。佛教文化的基本介紹:  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 到印度必去的五大佛教聖地
    佛教產生於印度,與佛陀有關的遺蹟很多,佛陀出生之地藍比尼花園,悟道之地菩提迦耶,初轉法輪之地鹿野苑,圓寂之地拘屍那迦,還有著名的佛學院那爛陀……都是佛教僧侶和信徒到印度朝聖的必去之地。釋迦牟尼據傳,佛陀原名喬達摩悉達多(Gotama Siddhattha),也稱釋迦牟尼(Sakyamuni),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原是伽毗羅衛國(Kapilavatsu)的太子。
  • 佛學:佛教手印、釋迦牟尼手印、藥師佛手印、阿彌陀佛手印
    在佛教的文化傳承中,手印音譯為母陀羅、幕捺羅、母擦羅,又作印相、契印、密印、印契,或簡稱印,指的是出現在佛教塑像、畫卷、書籍中的諸尊雙手或者手指所結的各種各樣的手勢。手印不單單是一種手勢,它還與諸尊有著深層次的聯繫,每種手印都代表著不同的寓意,象徵著諸尊隱性的表情和語言。
  • 喬達摩軼事之素食的由來
  • 現在佛教在印度發展近況,佛教未來何去何從,《法滅盡經》已揭示
    01古代印度佛法的地位變化公元前六世紀,一位王子,為了找尋斷除煩惱的真理,最後拋棄了榮華富貴,疏遠了自己的妻子和剛出生的兒子,遁世隱居,只為了能夠找到斷除煩惱和解脫痛苦的方法,終於在某一天,他得到了這種智慧,並且從此走上傳播真理的道路,他既是迦毗羅衛國曾經的王儲——喬達摩
  • 如何理解藏傳佛教的男女雙修?
    藏傳佛教造像和藏區寺院的壁畫裡,時常能看到一些令人迷惑的形象,就是世人所稱之「雙修」:男相主尊擁抱一女性形象,雙唇相接,私處若有交合。對此形象,人們有了解其含義和不了解的。對於了解的,這裡就不討論了。不了解的,又有三種態度:一、無所謂,或者將之作為中立的獵奇。博物館裡見到此形象大喊「快來看,歡喜佛!」的,大多是這樣的吧。
  • 認識佛教,結緣佛法,了脫生死,學佛你必須要知道的事
    佛是智者,是覺悟者什麼是佛教?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存環境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佛教是佛的教育而不是宗教,我們稱釋迦摩尼佛為「本師」,只有教學才有師生關係。我們自稱為「佛弟子」,弟子是中國古時候學生的自稱。不同於一般的教育,佛教講的是三世的教育。即過去,現在,未來。
  • 悉達多太子的頭髮
    當年,佛陀還是悉達多太子,他不要江山,不愛美人,對華麗的宮殿呵呵一笑,轉過身去,踏上了一條尋求解脫的道路。他走啊走,走到一棵樹下,樹上有很多鳥,嘰嘰喳喳,吵鬧不停。他就此坐下,修習禪定。悉達多太子證悟成佛後,那個曾經為幼小的生命提供庇護的地方長出了肉髻,這些肉髻祥光和煦,見者歡喜。很多人因佛陀的三十二種莊嚴德像而生起信心,願意親近聞法。此時,佛陀總是流露出無限的慈悲,接引世人,為他們指出通往智慧的道路。
  • 佛教因何而起,又從何而來?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生生世世都在追求真理的護明菩薩,他修行了很長時間,功德即將圓滿,但是他看到世間眾生生活疾苦,遂下生人間,投生到迦毗羅衛國,取名為「喬達摩·悉達多」,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王后。19歲的時候,悉達多離開王宮,出家求法。他來到伽耶城外尼連禪河邊的一棵菩提樹下,發大誓願:「不證菩提,不起此座!」這裡說的「菩提」並不是指菩提樹,而是指徹悟的境界或覺悟的途徑,也就是說他沒達到徹悟的境界就不會起來。
  • 佛教:歷史上,真實的「釋迦牟尼」,很多人都不懂
    其中當然也包括很多佛教信徒,或許他們對釋迦牟尼的歷史也不太清楚。的確,釋迦牟尼並不是神,而是他們找到了一套能夠引導人們減輕痛苦的理論和方法。並且他們一輩子都在實踐這套理論。事實上,釋迦牟尼一生的經歷都被記載在佛經上,佛教本來就是一種無神論的宗教,但是釋迦牟尼反對世界上有神的觀點。事實上,最原始的佛教經書中記載的內容非常準確,因為在佛陀死後不久,官方立即將佛陀的一言一行詳細記錄下來。
  • 摘抄《悉達多》
    喬達摩我常想:沒有了我,果文達會不會有朝一日也出於自己的意願獨自邁步呢?瞧,現在你成為男子漢啦,自行選擇了你的道路。但願你把這條路走到底,我的朋友!但願你能獲得解脫!可是我要警告你,好學深思的人,你得警惕眾說紛紜和語言之爭。問題不在於有各種各樣的意見,美也罷,醜也罷。聰明也罷,愚蠢也罷,每個人都可以擁護它們,或者摒棄它們。可是你從我這兒聽到的教誨。
  • 五個方面了解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由釋迦牟尼(覺者)喬達摩·悉達多所創立,是一種體系非常龐大、內容涵蓋甚廣的外來文化。時至今日,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普通人來看,上古時期,中國百姓就有祭祀天神,祭祀上天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