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二十七歲在桶狹間之戰以寡敵眾,從此名震天下。後以「天下布武」為職志,在亂世中所向披靡,短短數十年間就橫掃了整個日本,無人敢捋其鋒。他,是最複雜的個體。狂放不羈卻思慮縝密;懂得忍讓雌伏,也敢於大膽行事;積極引進西方器械和宗教,也保留著日本武士極重名譽的特質;有人說他「先破壞再建設」,是「風雲兒」、「革命家」;也有人因他「燒廟殺僧」稱他為「第六天魔王」。日本暢銷巨著《德川家康》的作者山岡莊八,以文學化的傳奇之筆再現了織田信長從統一尾張到重立將軍、控制京畿,最後在事業頂峰遭到部將背叛,夢斷本能寺的悲壯一生和狂傲蓋世的獨特個性。筆法輕快,情節跌宕起伏,讀來讓人心潮澎湃。
日本人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就是特別善於對於歷史人物的結構、戲仿和塑造,從而達到普及和傳播的目的。第一次知道織田信長這個名字,就是從《戰國無雙2》的遊戲裡面,作為一款動作類遊戲,光榮將其塑造成了一個霸氣無敵的冷血魔王形象,這明顯是一種歷史形象的動漫化改造。
遊戲只是讓我知道這個人物在什麼樣的時代,大體參與過什麼樣的事情。而深入的了解就要歸功於今天要介紹的山莊岡八名著,也是我覺得這個作家寫得最好看的一部,就是《織田信長傳》。
山莊岡八善於寫歷史,特別是日本的戰國史,雖然只是一部小說,但是史料翔實且細節豐富。寫得歷史小說從人物的成長為主軸,如同一幅長長的畫卷,慢慢的揭開人物的出生、成長和高光時刻。同時對於周圍人物的描寫也十分的用心。這有點像中國的《三國演義》,但是相較於演義戲說又多了幾分歷史感。
日本戰國三傑裡面,最憧憬的是豐臣秀吉,最能理解的是德川家康,而最喜歡的就是織田信長。
對於織田信長出於仰慕,這樣的人就如同李世民,如同漢武帝,如同康熙,文治武功,霸氣外露,屌得一匹。而豐臣秀吉則如同漢高祖,如同明太祖,如同漢昭烈,機智果斷,善於把握,聰明一逼。而德川家康就像晉文公,唐宣宗那樣,忍辱負重,待時而發。
但是在這裡的比較也只是性格相近,每個人的時代和國家體量不一樣,卻並不是要比什麼文治武功。
織田信長從小特立獨行,率性而為。就像小時候很多大人口中的「哈包兒」(四川話的傻瓜兒意思)一樣,被周圍人稱為「大傻瓜」。但是很多時候也證明了「乖孩子沒糖吃」的真香定律,這樣的人往往長大以後不是一飛沖天,就是墜入底谷。
關鍵就是引導。
這個人就是織田信長的老師平手政秀,很多史書都喜歡把這樣年少成名的人物描繪得天資聰慧,自幼不凡,倒是我覺得織田信長最大的改變,就是其每天的規勸和最後的死諫,這一點在書裡面也有所體現。
對於飛揚跋扈慣了的信長來說可能並不理解老先生所規勸的所謂「德行」,可能還會覺得他有點好笑,但是平手政秀的死的的確確是讓織田信長意識到自己行為所造成的代價。
所以信長開始收斂自己,直到自己取得大權。
《織田信長》裡還有一條極為浪漫的愛情線,是織田信長和其夫人齋藤歸蝶的浪漫化改編。其中對於濃姬的塑造讓人眼前一亮。特別是在對於信長來說最重要的一役「桶狹間之戰」的描寫,不僅是緊張激烈的戰場的正面描寫,還順帶貢獻了特別精彩的形象塑造,首先是面對戰爭到來的反應:
「報告!」
當他跪伏在庭院時,夕陽將他的影子照得更長了。
「什麼事?」
濃姬開門厲聲反問。在夕陽的反射下,她的頭巾微微發光,手中的大刀也黑的發光
見到對方威風凜凜的姿態,布施藤九郎感觸良多,一時之間說不出話來。
(不愧是大將的夫人呀……)
信長在天末明即從此地出發,從此濃姬的行動就不像是個女人似的。
信長如疾風般的出陣,當三個小妾與侍女們都茫然地呆立原處時——
「——大家要有所覺悟。」她這麼說了一聲之後,即綁起頭巾,改換—身的武裝;
而信長勝利以後,對於濃姬內心的描寫也格外的精彩,成功塑造了一個「成功男人背後女人」的形象。
當濃姬想要冷靜觀察凱旋迴來的信長時,正是四面一片通明,城門傳來一陣騷動的時候。
哇——哇——歡呼聲此起彼落,無論是凱旋歸來者或是迎接者,大家都欣喜若狂,濃姬當然也不例外。
(真想依偎在丈夫的身旁痛哭一場……)
但是她不能這麼做,若是這麼做,那是濃姬的失敗。
妻子是要與丈夫並肩相隨的,如果不能並肩相隨,那麼妻子的這個寶座就會成為男人的玩具,甚至被他們所輕視,淪為一個被撫養者的地位。
無論如何,濃姬都一定要保住自己為人妻子的寶座,她要在這妻子的寶座上看著信長。在他失意時,自己要安慰他,在他散漫時,自己要糾正他、激勵他。
只這一段,一個獨立剛強,又有主見的「戰國三夫人」之首的形象就立起來了,這樣的女人才當得起「賢內助」的稱號。
織田信長是一個典型的實用主義者,不在乎教條和規範,只在乎利益和意氣,所以這樣的人只瞧得起能人,顯得不拘一格,任人唯才。戰國三傑之一的豐臣秀吉就是拜他一手提拔,不靠陰謀詭計,光憑藉能力就在他死之前從跑腿小弟升級成為了軍團司令,這在門閥封閉的日本是難以想像的。
之後戰勝了一個有一個的強敵,成為了日本實際上的掌握者。依靠的除了其「不服就幹」的實幹派性格,身邊能人甚多也是很大的原因。
從織田信長的經歷裡就可以看到創業者必備的行動力、組織力和親和力。
《織田信長》這本書可以說挺適合目前正志得意滿的創業者閱讀,你可以在其創業,立業到巔峰時候找到做事的參考,或許還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後也能再在「本能寺之變」中驚出渾身冷汗。
因為人的巔峰往往預示了衰落,而織田信長就死在人生最高光的時刻。
「人生五十年,如夢亦如幻。有生斯有死,壯士復何憾。」
在和一個朋友提起織田信長的時候,都有著織田信長死得「剛好」的感慨。在自己人生最高光的時刻,死於一場突如其來的背叛,留給後人無限的幻想和遺憾。活得精彩,死得壯烈,讓人唏噓和討論了幾百年。
如果說織田信長活到最後,統一日本,或許這個人的人生在歷史上就不免流於俗套。就如同豐臣秀吉一般,活得無比高光,卻在打擊和糾結中結束自己的生命,或像德川家康,熬死了兩任霸主,待時而發了一輩子,卻在取得天下之後壽終正寢,留下一個「德川老烏龜」的綽號。
人最理想的一生就應該像織田信長一樣,活著就是動作戲,戰爭戲,甚至可以說是「龍傲天」戲,卻在最高點的時候戛然而止,沒有比這個更戲劇的人生了,就如同櫻花一樣。
「生如櫻花,死亦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