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談判
一個多月前,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在天津市開標,在這次集採中,冠狀動脈支架的均價從13000塊錢下降到700塊錢左右,降幅達到了93%,消息一出,市場紛紛砸開了鍋,A股醫療生物有關股票也是應聲大跌。
近期,備受矚目的醫保談判「第四批集採」也已完成,只待2021年1月份出最終的結果,但懸在醫藥投資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直都高懸著,不少醫藥企業也是「心情沉重」。
眾所周知,在此前的第三批國家集採中,85款藥品平均降幅達53%,最高降價幅度超95%,第四批帶量集採名單涉及範圍包括中藥、化藥和生物藥,涉及心血管、糖尿病、關節炎等慢病,眼病、腦部疾病、腫瘤等多個疾病領域或涉及300餘藥品。
不過,整體來講,去年醫保談判火熱朝天,但今年傳出靠譜點的消息卻是少之又少,不過在以嗅覺靈敏著稱的資本市場,談判結果似乎已經初露端倪。從本月份17號開始,醫藥股集體異動,陽普醫療、長春高新、貝達藥業、恆瑞醫藥、華仁藥業等醫院公司開啟上漲。
其實,藥品集中採購目的是擠出中間商水分,也促使藥企降低採購成本和控制各項費用,在減少銷售費用同時加大產品規模擴充與研發投入。
藥企也對集採政策和自身未來發展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一方面藥企在加速向上遊原材料端整合,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由於集採主要針對仿製藥端,也會刺激藥企加快新藥研發,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創新領域。
黃金賽道
其實,醫藥股經歷的每一次政策上的衝擊,比如長生疫苗事件,第一次國家集採等,短期看是利空,但中長期來看都是一個「黃金坑」,反而有利於龍頭集中度的提升。
可能大家看到藥品或者相關器材遭遇靈魂砍價會對相關公司的業績前景產生擔憂,但其實醫藥公司的最大成本一個是研發,另外一個是中間渠道商的折扣,稀缺藥物之所以天價,進入醫保,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價格下滑後薄利多銷,依舊可以穩定盈利。
以本次醫保談判最受矚目的恆瑞醫藥的PD-1為例,從目前恆瑞是Pd-1價格來看,每支1.98萬元,買2贈2。全年用藥6支左右,年均費用12萬,對大部分人是比較有壓力的。
結合目前數據預測今年恆瑞PD-1銷售額估計在40億上下,每支1.98萬原來算,估計在20餘萬支,用藥人數估計在4萬左右,假設進醫保後如果降到降幅60%,醫保支付70%,一年人均4萬年左右,個人支付1萬元,這個情況下,顯然適應人數滲透率會劇增。以價換量,基本人數翻一倍就實現了20年銷售額,而且翻幾倍概率更大。
通過綜合醫藥公司業績、研發、機構持倉等數據,梳理出一份醫藥公司龍頭名單,共計50股入圍,這些公司主要來自疫苗、醫療器械、眼科治療、CMO、基因檢測、抗腫瘤藥、體外診斷、檢測試劑等多個領域,堪稱醫藥細分領域的「茅臺」。
醫藥龍頭獲機構持倉超千億
眾所周知,醫藥股從8見頂以來,已經調整的4個月,幅度約有30%,從時間和空間角度看,調整已經差不多了。
近期已有部分龍頭股率先反彈就在近兩個交易日,5隻醫藥龍頭創下歷史新高,分別是愛爾眼科、恆瑞醫藥、泰格醫藥、藥明康德、凱萊英。醫藥市值第一股恆瑞醫藥近五日累計上漲18.06%,A股市值上升至5633億元。
從資金面來看,素有「聰明資金」之稱的北上資金12月以來累計掃貨超億元的共有11隻醫藥龍頭,包括恆瑞醫藥、邁瑞醫療、長春高新等,其中恆瑞醫藥獲增持金額超過35億元排在首位。
從機構持倉情況來看,三季度末50隻醫藥龍頭獲社保基金、QFII、基金、保險、券商等五大機構合計持倉3135億元。
總之,結合相對成熟的國外市場經驗,從股市發展歷史中可以得出,醫藥板塊一直都是誕生牛股的集中營,是大家公認的黃金賽道;
雖然醫藥股快上半年雞犬升天,只要是帶有醫藥性質的企業都基本實現翻倍,但這是在新冠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出現,以後類似的畫面將很難重現,因為進入後疫情時代,拉成時間來看,隨著一致性評價持續推進和醫保政策的深化改革,真正能夠脫穎而出,不斷能再創新高的只能是這些優質的行業龍頭。
中長期來說,目前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速,對醫療而短期來看,隨著12月份集採、醫保談判的落地,最後相關政策公布可能會引發的利空情緒,但醫藥板塊依然值得去重視。
大家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碼字不容易,認同文章觀點的朋友可以點讚,點讚支持一下,謝謝!
大家也可以點擊頂部藍色關注我,有問題也可以給我發消息,每個交易日都會給大家分享最新的股市資訊,每天第一時間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