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技術長在泥土裡」——我國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成果豐碩

2021-01-08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 題:「讓技術長在泥土裡」——我國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成果豐碩

新華社記者陳芳、胡喆

他們,是農民眼中的「土專家」,村裡需要啥就研究啥,教學課堂就在田間地頭;他們,是能讓鄉親們致富的「科技明星」,服務6500萬農民,選種、施肥、滴灌學問一個都不少……

他們,就是「讓技術長在泥土裡」的科技特派員。從福建南平的「星星之火」到全國推廣的「創新之花」,20年來,我國科技特派員制度取得豐碩成果。目前已領辦創辦1.15萬家企業或合作社、平均每年轉化示範2.62萬項先進適用技術,為科技興農富農作出了突出貢獻。

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從「星星之火」到「創新之花」

春山淺黛,時晴時雨。三月底的武夷山,十幾萬畝春茶吐露新芽。一場500多人參加的春茶採摘培訓會,正等著52歲的劉國英主持。

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針對基層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務缺位這一農民反映突出的問題,將首批科技人才下派到農業生產一線,為農民提供最急需的科技服務。作為高級農藝師的劉國英,成為當地首批科技特派員之一。

當時的武夷巖茶總量少、規模小、水平低。劉國英深入山林、紮根茶廠,把研究所當作培訓班,舉辦各類茶葉技術培訓班,把自己多年經驗總結編寫成教材,免費發放給農戶和茶企,和鄉親們一起把茶樹變成了「搖錢樹」。

當科技「牽手」農業,創新釋放了中國農民的生產力。

2002年起,科技部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2009年,科技部等八部門在全國啟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意見》,對科技特派員工作作出制度安排,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進入新階段……

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地方實踐上升成為國家層面制度性安排,展現出強勁的生命力。

「我們將繼續秉持初衷、紮根基層,從需求中來、到需求中去,讓人才下沉、讓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繼續豐富完善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內涵和實踐、營造良好制度和社會環境,激發廣大科技特派員服務熱情和創業活力,把科技特派員打造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排頭兵和鄉村振興的先遣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說。

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賺

「有問題就問特派員!」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興農」,科技特派員走進了鄉親們的心裡,讓大家嘗到了科技的甜頭,不光腰包鼓了起來、腦袋也富了起來。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賺……20年間,數十萬名和劉國英一樣的科技特派員,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矢志不渝地踐行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莊重誓言。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李保國,像一粒種子,無怨無悔地在太行山的土壤中生根開花,用「科技之手」點石成金,幫助山區群眾打開脫貧致富之門,埋頭耕耘、不圖回報,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天。

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趙亞夫紮根老區,在草莓和無花果產業發展中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帶領群眾走出了一條蘇南丘陵山區脫貧致富的小康之路。

菌草技術發明人林佔熺,30多年來把該項技術拓展到菌草生態治理、生物質能源等交叉學科和領域,建立起一個新興技術與產業體系,並傳播到上百個國家。

一批傑出的科技特派員代表,就像種子一般,在大地上生根發芽,讓「創新之花」開遍神州大地。

鄉村振興的生力軍:讓科技成果轉化為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以農民期盼的技術作為科研方向,讓晦澀難懂的科技術語「聽得懂、傳得開、立得住」,這是科技特派員要解決的首要難題。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曾幾何時,一句通俗易懂的廣告語,讓廣大農民群眾認識到了正確施肥對種莊稼的重要性。當有了更好的條件,如何讓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為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

近年來,科技部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推進創業式扶貧,各地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如福建省制定科技特派團體標準,成立科技特派員學院;浙江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和示範基地建設;寧夏完善政策扶持、選人用人、利益導向、項目帶動和金融跟進「5個機制」,四川建立「科技扶貧在線平臺」。

截至2017年,科技特派員們與老鄉建立利益共同體3萬個,創辦企業1.15萬家,帶動農民增收超過1010萬戶,成為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創新「先鋒隊」。科技特派員覆蓋全國所有縣(市、區);到2020年,實現貧困村科技特派員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全覆蓋。

「『農』字裡有『大』作為。」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將推動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入實施,加大貧困地區本土科技人員培訓力度,提高貧困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讓貧困地區的老百姓掌握脫貧致富的「看家本領」、用知識「武裝頭腦」,徹底斷掉「窮根」,在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不斷作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他們,讓技術「長」在泥土裡
    ,和農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們,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科技明星」……他們,就是讓技術「長」在泥土裡的科技特派員們。什麼是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特派員們具體做了哪些事情?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我們重溫習總書記講述的科技特派員的故事,能夠得到哪些新的啟示?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
  • 鯉城有了科技特派員 讓市民「菜籃子」穩穩的
    「宣傳推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生產提質提量,這就是一位農業科技特派員的至高使命。」走出實驗室,林金秀腳上沾滿泥土,心裡卻滿滿當當,他說,菜農們有著豐富經驗,對科研大有裨益,兩者融會貫通,將共同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  一大早,菜農吳建軍就在地裡忙碌開來。
  • 關於申報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員的通知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6〕32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內政辦字〔2016〕183號)和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相關會議和文件精神,按照呼和浩特市科技局選聘科技特派員相關要求,現將申報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員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聘用要求及管理方式
  • 讓科技特派員在鄉村一線創新奉獻,孕育碩果!
    近年來,我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大脫貧攻堅智力支持依靠科技人才,開展智力扶貧轉化科技成果,實施技術扶貧據了解,近年來,我市堅持以實施科技特派員助力脫貧攻堅「十百千」工程為主要抓手,推動科技特派員隊伍不斷壯大,成為黨的「三農」政策的宣傳隊、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使廣大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 松陽縣首屆人才科技周之科技特派員主題服務活動
    10月25日,松陽三都鄉上田村開展松陽縣首屆人才科技周之科技特派員主題服務活動。市科技局副局長呂璞琪、市科技局農社合作處吳彥勳,松陽縣科技局局長何開健、副局長周偉良,松陽縣省市科技特派員參加會議。會議以「產業強村 生態惠民 鄉村振興我助力」為主題,結合產業特色,相互交流、探討科技助農、產業強村思路、奉獻省市科技特派員的智慧與力量,積極為我縣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會議強調在松陽的主導產業、脫貧攻堅中發揮科技力量,把科技成果落地在松陽的鄉村大地上,開出科技之花。呂璞琪表達了對各特派員政治上的關心,提出各特派員要為松陽的科技事業做貢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 科技特派員陳思宇:外來客變身本地竹木產業「娘家人」
    科技日報記者張蓋倫  3天時間,有六七個人問了陳思宇同樣的問題——還留不留?  連問的步驟和口氣都如出一轍。握手,拍肩或擁抱,頭湊過去,打探朋友的近況:「怎麼樣,留不留?」  陳思宇本應只是浙江龍泉的過客,和這裡結一場為期兩年的緣分。但「科技特派員+市長助理」的身份,讓他和龍泉的「瓜葛」越來越深。
  • 助力農戶春耕和企業復工,浙江萬裡學院科技特派員遠程送技術
    這兩天,浙江萬裡學院省級科技特派員、生物與環境學院教授王忠華在家裡有些坐不住了。在他的催促下,遠在160多公裡外的天台縣街頭鎮,農場主陳飛船開始在給20畝白芨追肥,但受到疫情影響,農場裡的人手有些不足,追肥的進度有點慢。
  • 國內外科技評價制度經驗及其對廣東啟示
    借鑑了科技評價的國外經驗 分析了我國現行科技評價體系存在問題 提出了深化廣東科技評價制度改革建議 一起來看看吧
  • 通江縣:科技特派員助力油菜安全越冬
    近日,通江縣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糧油產業組深入田間地頭,跟蹤指導油菜冬管,並為種植戶送上油菜管理技術資料。 「近段時間,氣溫持續走低,油菜葉上面覆蓋了一層厚厚的霜,油菜會不會被凍壞?」發展油菜產業的三鑫種植專合社張兵說,今年種了300多畝油菜,近來的低溫天氣讓他很擔心,見到科技特派員李君,他急忙問。 「不用擔心,油菜本身要經過一段時間低溫生長才能開花結果,只要氣溫不持續低於-3℃對它的影響很小。如果氣溫長時間低於-3℃,可以灑些草木灰給油菜保暖。」特派員隨後仔細查看了油菜長勢,發現有些油菜葉子泛紫紅色,建議開春後,給油菜葉面噴施硼肥。
  • 科技創新助力我區企業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全區具有行業先進技術水平的市級新產品、市級高新技術產品、市級農業新品種分別達到121個、109個和11個,20項科研項目成果獲市政府科學技術獎,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搭建平臺 為企業發展插「翅膀」「首顆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D感測VCSEL晶片已於日前正式下線,打破了歐美企業壟斷,目前已進入工藝優化階段,預計明實現量產。」
  • 【中央媒體看甘肅】「津甘雙地科技特派員」脫貧路上「好幫手」
    新華社天津12月2日電(記者周潤健)趙飛和李江闊雖然單位不同,專業不同,但他們卻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天津市科技局和甘肅省科技廳聯合認定的「津甘雙地科技特派員」。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天津市科技局與甘肅省科技廳聯合認定了首批「津甘雙地科技特派員」共145名,為甘肅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持。  「這145名『津甘雙地科技特派員』來自中央在津及天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圍繞甘肅特色產業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開展服務。」天津市科技局社會發展與農村科技處處長劉建軍說。
  • 大雪降溫 金臺區農業科技特派員在行動
    為協助涉農鎮街的專業合作社及廣大種養殖戶積極應對極端天氣,做好農業生產服務工作,2020年11月25日,金臺區工信局發揮優勢,主動作為,組織區上部分科技特派員及局相關技術骨幹來到新輝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了主題為「大雪降溫金臺區農業科技特派員在行動」活動,正式拉開了區工信局「科技之冬」助力農業發展的序幕。
  • ...記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科技特派員、三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青
    在遼寧海城三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15萬平方米的育苗工廠裡,還有被她稱為「美琳達」的粉果番茄、「紫寒星」的紫萼長茄、「新託妮」的雜交甜椒……這些好聽的名字都是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科技特派員、現任三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青為她培育的新種苗命名的。「每每看著她們冒出嫩芽,伸展出嫩葉,一天天地長大,真好像我的孩子一樣,希望她們長得漂亮、健康,成為人見人愛的『苗姑娘』。」張青說。
  • 科技特派員助力貴州油茶產業
    餘順波,科技特派員、省農科院貴州油菜研究所優質食用油研發部負責人、貴州油研純香生態糧油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多重身份折射出這位科技工作者牢牢把握科技競爭主動權,把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作為主攻方向,走出一條科技成果轉化與助力脫貧攻堅的產業發展之路。  逆風的方向更適合「飛翔」  「誓言把油菜變為貴州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財富!」
  • 麋鹿回歸中國35周年,百項研究成果都在這個展覽裡
    1985年,20頭麋鹿從英國重返故裡中國。35年來大興區堅持推進以麋鹿保護為主線的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提高生態規模與質量,為麋鹿種群的繁衍復壯貢獻大興力量。通過各方協同合作,如今我國境內的麋鹿數量已經擴增至8000多隻。
  • 防控疫情 衡陽行動丨南嶽:科技特派員上門助力復工復產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2月14日訊(通訊員 文麗貴 記者 唐曦)「你們來得太及時了,不僅給我們送了技術,還給我們送來了信心。」2月13日,衡陽市雙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看到南嶽區科技特派員曠湘平一行的到來,欣喜地說。
  • 荊州市派出220餘名科技特派員 助力農村復工復產
    近日,市科技局啟動2020年度市級科技特派員選派工作。今年我市計劃選派市縣級共220餘名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業生產一線,用科技助力春耕生產和農業復工復產。自2018年啟動市級科技特派員選派工作以來,我市共選派市級科技特派員100餘名、縣級科技特派員近500名,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面向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開展技術服務、科技創業,帶動農村科技服務能力和經濟生活水平提升。
  • 三門峽市科技特派員服務團果品專題培訓會開班
    參三門峽市科技特派員果品服務團成員、靈寶市、陝州區果品產業專業技術人員及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普通果農等100餘人參加培訓會。河南省果樹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團長、河南農業大學園林學院副院長、河南省大宗水果產業技術體系洛寧試驗站站長鄭先波做了《無公害蘋果標準栽培的新模式與新技術》專題報告,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無公害蘋果標準栽培的新模式與新技術,使大家了解了國內外的先進生產理念、種植技術、現代化管理模式,鼓勵果農從單一的種植模式向旅遊觀光、休閒康養等多種模式並存的綜合經營方式發展,從而達到致富目標
  • 福建省淡水所: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 助力漁業復工復產
    福建省淡水所: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 助力漁業復工復產2020-03-02 10:5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        瀏覽量: 1296 次為進一步推動疫情防控期間的漁業復工復產,減少疫情給漁業生產造成的損失,連日來,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積極行動,20餘名科技特派員發揮作用,主動靠前服務,指導我省各縣市受援水產養殖企業復工復產。一是發放養殖指南及防控導則。
  • 【看效果】中新項目向駐華外媒展示五周年豐碩成果 合作項目總金額...
    【看效果】中新項目向駐華外媒展示五周年豐碩成果 合作項目總金額超過333億美元 2020-12-18 1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