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跨越研發中心
近年來,我區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管理向科技創新服務轉變,充分調動企業、高校等科技創新主體積極性,通過服務不斷「加持」,為科技型企業發展插「翅膀」、安「馬達」,著力提升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
截至目前,全區具有行業先進技術水平的市級新產品、市級高新技術產品、市級農業新品種分別達到121個、109個和11個,20項科研項目成果獲市政府科學技術獎,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
搭建平臺 為企業發展插「翅膀」
「首顆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D感測VCSEL晶片已於日前正式下線,打破了歐美企業壟斷,目前已進入工藝優化階段,預計明實現量產。」在9月3日舉行的「渝創渝新·創響萬州」2020「重慶三峽銀行杯」創新創業大賽半決賽上,威科賽樂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團隊帶來的3D成像VCSEL晶片研發項目成功闖進決賽。
「萬州越來越好的科技創新環境不僅提振了企業的精氣神,也讓我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威科賽樂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促進企業發展駛上快車道,經區科技局牽線搭橋,公司與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共建中科先導(重慶)光電技術研究院,為3D感測VCSEL晶片的成功研發放注入了強有力的動能。
其實,威科賽樂公司的成功,只是我區通過搭建創新平臺,為企業發展「插翅膀」的一個縮影。據了解,近幾年來,區科技局探索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創新協調機制,搭建集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為一體的科技創新平臺,推進江東機械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建「近淨成形香港工程研究中心」、威科賽樂與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共建中科先導(重慶)光電技術研究院、重慶三峽學院與山東大學共建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萬州分實驗室……
通過幾年時間的努力,目前全區市級以上研發平臺達到43家,其中市級工程研究中心2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重點實驗室2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家、院士專家工作站1家、企業技術中心23家。國家級眾創空間3個、市級15個,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總面積3.36萬平方米,入駐「雙創」團隊202個。同時,萬州科技創新中心主體建設已於近日完工,將打造成為專業化「雙創」孵化載體,助力企業創新升級。
人才建設 給企業創新安「馬達」
從2016年開始,我區出臺了一系列「促升級、育人才、轉成果」的科技創新配套政策,構建起「人才優先、企業優先、科技優先」的科技創新政策環境,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於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目前全區專業技術人員達到8.5萬人,企業R&D人員達到1686人;建立科技諮詢專家庫,入庫專家279名;建立轄區高校院所創新團隊庫,入庫團隊77個;國家萬人計劃人選、重慶「英才計劃」「鴻雁計劃」「平湖英才」等高層次人才達到101人,市、區級創新創業示範團隊達到44個;累計選派國家「三區人才」、市級和區級科技特派員1027人次,技術培訓1.38萬人次,為全區科技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知識和智力「馬達」。
服務加持 科技創新碩果纍纍
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給企業提供更貼心暖心的服務,我區設立了專門的科技領導小組、創新創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等專門議事協調機構,在切實加快人才制度和平臺創新的同時,在金融扶持等方面也實現了突破,近4年時間累計兌現激勵性政策資金2956萬元,由財政出資組建種子基金1000萬元,知識價值信用貸款風險補償基金2000萬元,累計發放信用貸款1.32億元,引導發放商業貸款達9866萬元。
服務的不斷加持,為科技創新賦入了新的動能,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截至目前,全區具有行業先進技術水平的市級新產品達到121個、市級高新技術產品109個、市級農業新品種11個,20項科研項目成果獲市政府科學技術獎。近四年時間,區科技局組織申報國家級、市級科研項目249項,爭取資金8200萬元;實施區級科研項目192項,支持資金1865萬元,2018、2019年度市級考核區縣科技創新指標我區均排名組內第一。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