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兒童成人化現象的探析

2020-12-21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簡介:李昭璇(1992-),女,太原人,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碩士研究生;何義虎(1992-),男,四川綿陽人,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碩士研究生;魏勇剛(1975-),男,四川瀘州人,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重慶師範大學重慶市學前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研究中心主任,350045291@qq.com(重慶 401331)。

  內容提要:新媒體時代兒童的成人化體現在外表、言語、行為、價值觀念等方面。視聽本位、秘密暴露、經驗同質、娛樂至死、童年消逝等是導致新媒體時代兒童成人化的主要原因。建議家庭應為兒童營造良好的媒介環境,即家長應樹立正確的媒介觀,提升自身媒介素養,正確引導兒童使用新媒體,革新親子教育的方法與途徑;幼兒園應為兒童提供媒介啟蒙教育,即園方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提升教師媒介素養,多途徑實現家園合作;社會則應加大對兒童媒介教育的積極推廣,即政府應提供支持、加強監管,社會媒體人進行正面宣傳。

  關 鍵 詞:新媒體;兒童成人化;「小大人」

  新媒體,作為網絡時代的引領者,不僅改變了我們的行為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今天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加恣意地享受著新媒體帶來的歡樂,也因新媒體變得忙碌起來。從兒童模特到兒童演員,從兒童廣告到兒童影視劇,兒童似乎變成了「大忙人」,可以說,新媒體的出現,成為兒童成長的新一代助推器,致使兒童迅速接軌成人世界,成為不一樣的「小大人」。關於成人化的兒童,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尼爾·波茲曼認為,「成人化的兒童」是指一個在知識和情感能力上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成年人,尤其在特徵上和兒童沒有顯著的區別[1]。梅羅維茨則認為,印刷術區分了成人與兒童,而電視卻融合了兩者。因為電視所用的基本編碼——圖像和聲音對所有的觀眾都是相似的,它將兒童推進了一個複雜的成人世界[2]。我國學者卜衛則將成人化的兒童期定義為:在知識、情感能力發展上尚未完成的成人,也就是說,在電視時代,沒有真正的兒童與成人,有的只是兒童化的成人和成人化的兒童[3]。筆者認為,成人化的兒童是生理、認知與情感方面並未完全發育成熟的「小大人」,其衣著打扮、言行舉止、欲望訴求均酷似於成人。究竟「被長大」「成人化」對兒童來說是好還是壞,值得我們深思。

  一、新媒體時代兒童成人化的表現

  (一)外表成人化

  近年來,80後、90後日漸成為了「寶爸」「寶媽」的主力軍。這些80後和90後新生代的父母對自己孩子的著裝要求越來越高,已不僅僅停留在保暖禦寒、保護皮膚的簡單穿著功能上,而是不斷為孩子購買各類時尚童裝,將孩子裝扮得漂亮、時尚、新穎、潮流[4]。同時這一代的年輕父母對兒童服裝的個性化訴求也越來越高,這一訴求使得童裝市場上不斷湧出前衛、炫酷、華麗等多種風格,且風格總體趨於成人化。例如,現在大多數時尚前衛的兒童服飾,無論是長裙還是熱褲,不過是成人服飾的「迷你」版,這些服飾在選材、設計上並沒有考慮兒童自身的特點,只是一味追求「潮」,奇怪的是,這些成人化的童裝卻受到了消費者的熱烈追捧,尤其是備受歡迎的兒童牛仔褲。兒童階段是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和靈敏性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些身體素質發展的質量將會直接影響兒童的神經系統和腦功能的完善[5],因此,日常的跑、跳、攀登、鑽爬等活動變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兒童所穿的衣褲要儘量寬鬆、柔軟、舒適,這就好比我們成人運動時需穿運動服,顯然,牛仔褲耐磨、緊身的屬性並不適合兒童。

  (二)言語成人化

  「爺爺,做人要正直,我不可能給你開後門,幹活去!」這是家庭劇《淘氣爺孫》中念瑤的一句臺詞。這「小大人」般的一句臺詞,雖然達到了一定的喜劇效果,但同時也將兒童成人化的現象表露得一覽無餘。關於兒童語言的成人化,梅羅維茨也給出了一些證據,他認為,不同年齡的語言和詞彙的差異也在消失。兒童說話更像成人,成年人說話則有些像兒童[6]。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似乎碎片化的網絡語言成為一種通用語言,越來越多的兒童「精通」網絡語言,比如「我也是醉了」「麼麼噠」「你咋不上天」等一些較為時尚的流行語會常常從兒童嘴裡蹦出來,相反,一些真正的「童言童語」卻不常被聽到。此外,對於歌曲的傳唱亦是如此。現在的兒童,傳唱的已不再是我們所熟悉的兒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流行歌曲、網絡歌曲。對兒童來說,部分成人歌曲曲風荒誕,歌詞無釐頭,並不利於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行為成人化

  關於兒童行為成人化這一點,梅羅維茨曾指出,在電子媒介時代,兒童和成人的行為開始變得更加相似[7]。兒童行為的成人化,一方面表現為兒童行為舉止的成人化,另一方面則表現為超出他們年齡階段的功利和世故。例如,在幼兒園裡,有些小朋友為了得到他人的支持,就給教師、其他小朋友送「禮物」,以此「討好」的方式獲得支持。諸如此類「小大人」式的交往方式,正是兒童行為方式成人化的表現。其中,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兒童遊戲的成人化。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孩子的童年遊戲已從過去的丟沙包、跳格子、老鷹捉小雞等變成了如今的iPad遊戲、手機遊戲、網路遊戲等一系列電子遊戲。今天,無論是在大街上還是地鐵上,我們都很容易看到手持手機的「遊戲玩家」,這些玩家既有成人也有兒童。由於新媒體的生動性、直觀性、情境性,網路遊戲往往帶有成癮性。過多地沉溺於網路遊戲,不僅佔據了兒童的有效學習時間,更損壞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此外,由於新媒體信息的「全齡化」,兒童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接收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長此以往,不僅不利於兒童的成長,還有可能會造成兒童性格、人格的「異化」。

  (四)價值觀念成人化

  兒童價值觀念的成人化首要表現為對物質與名利的追求。生活在欲望都市的人們,難免會患有流行性「物慾症」,這類人群渴望佔有更多的物質,他們對於商品的欲望幾乎不可遏制[8]。很多人將擁有多少物品作為自我實現的標誌,所謂「我擁有,我存在」[9],對於這點,兒童也不例外。模仿是兒童的天性,他們的處事方式和行為大多來自於對身邊熟悉的人或物的模仿。因此,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兒童也換上了「物慾症」。這類「物慾症」兒童的典型特徵為:喜歡相互攀比,追求「名牌」,號稱「非名牌不穿,非名牌不玩」。此外,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以兒童為主的節目越來越多,電影也好,綜藝也罷,捧紅了一批又一批童星。許多兒童在觀看節目時,會將某一童星視為偶像,並對其崇拜不已。其實,兒童對於偶像的崇拜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表現,是他們去自我中心化後對心中理想人物的認同與依戀,但是,在當今商業文化的過度渲染下,這種崇拜似乎變了質。部分兒童崇拜的不再單純聚焦於偶像身上的某一品質,而更多地在乎其身上的明星光環,進而萌發「我要當明星」的願望。當幼兒過早地將關注點擱置於此,無疑會產生成人化的傾向。

  二、新媒體時代兒童成人化的原因

  (一)視聽本位

  視覺是大多數人最依賴的感覺,而新媒體強調聲像並茂,視聽兼容。新媒體在傳遞信息時,聲音與畫面往往同步進行,且畫面多形象具體,不言自明,正如尼爾·波茲曼所說: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看一種電視節目,那麼你基本上掌握了如何去看所有的電視節目[10]。因此,大多數人在接收新媒體信息時,即使理解不了複雜的語言信息,只是觀看圖像信息也可大致了解此信息,這對於兒童來說,新媒體信息的接收無疑是了解成人世界的快速通道。此外,新媒體對於信息的快速傳播,讓觀眾無法駐足思考,只能順勢接受,按照網絡媒體的既定議程「發展」。受其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兒童的心智發展尚不成熟,因此,對於信息的解碼能力、判斷能力較弱,從思維到行為更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若長期順勢接受信息,不加以思考、判斷,很容易致使兒童的思維能力、思辨能力發展不足。

  (二)秘密暴露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提到,「電子媒介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如果沒有秘密,童年這樣的東西當然也不存在了」[11]。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成人秘密」通過媒介信息暴露在兒童面前,為兒童提供了成人與社會信息的負面「藍本」。這些「藍本」的出現,不僅破壞了兒童的天真無邪,同時也向兒童提供了更多關於社會行為的認知,如暴力、色情、吸毒等。以動畫片《小豬佩奇》為例,自2015年登陸中國後,好評如潮,深受孩子們的喜愛,片中的說理性語言、鼓勵式的教育方式、習慣品質的培養等均起到了育人的作用,因此也受到了家長們的喜歡。但在被二次塑造的《小豬佩奇》中,劇情卻被改編得恐怖、驚悚以及不符合倫理,試想這樣的「黑動畫」在被孩子觀看後,不僅會影響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影響他們建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同時,也會不同程度地加速兒童成人化的進程。

  (三)經驗同質

  新媒體使得兒童與成人的經驗「同質化」,兒童知道的東西遠比成人想像的要多得多。《2017年廣東省少年兒童網絡素養狀況報告》顯示,兒童接觸網絡已呈現低齡化趨勢,日均使用網絡時長30分鐘以上的學齡前兒童超過23%,其中,5歲兒童所佔比例已達到31.9%,而且3歲就開始使用QQ和微信,12歲時就擁有QQ(87.9%)、微信(69.7%)的兒童比例超過50%[12]。新媒體信息的公開、不設防,使得兒童與成人的經驗呈現出「同質化」,例如,現在的兒童也會談論網購、直播、結婚、戀愛等成人話題。這使得成人認為,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早熟。其實,兒童並非像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那樣無所不知,只是談論得多了也就使得成人產生了一種「什麼都懂」的假象,導致成人將兒童當做比其實際年齡更大的個體看待[13]。此外,當這樣「小大人」的現象司空見慣時,成人對於兒童的認知也必定發生變化,那些原本不能接受的「兒童所為」也開始被接受,致使成人化的兒童現象愈演愈烈。

  (四)娛樂至死

  早在20世紀,尼爾·波茲曼就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提出,隨著印刷術時代的沒落,電視娛樂時代的快速崛起,教育、新聞、商業等一切都將成為娛樂的附庸,無一倖免。而如今,新媒體的大行其道,似乎更加劇了這一趨勢。網絡信息傳遞的公平性似乎並沒有對受眾做出區分,也就是說,在同樣的信息面前,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可以接受。從早些年的真人秀《爸爸去哪兒》等綜藝節目對明星子女的消費,到網絡直播中兒童直播形式的不斷創新,再到「小戲骨」版的各種劇目的出現,可以明顯感受到「兒童」元素已成為現行娛樂的「吸睛代表」。無論是以兒童為題材的電視劇,還是以兒童為主要元素的真人秀,這些都會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兒童的娛樂化,且這種影響絕不僅僅輻射於「演員內部」,更會輻射於社會上的兒童群體,對其造成不良的影響。試想,若兒童長期生活在這樣一個「娛樂為本」的環境中,不僅觀賞著「娛樂」,自身也被成人「娛樂」,長此以往,兒童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矮化」。

  (五)童年消逝

  早在1982年,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就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談到,兒童的概念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而是在印刷術產生後,未成年人必須要通過識字,進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變成成人[14]。然而,印刷術創造了童年,新媒體又致使童年消逝。今天的兒童常常被「圈養」在家中獨自玩耍,而多數父母為了獲得「解放」常常將平板電腦或是電視打開讓兒童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畫片或是電子遊戲。這樣的做法雖說讓家長獲得了一時的寧靜,但同時也埋下了促使兒童成人化的隱患。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大多沒有年齡限制,並且成人的信息中也往往會有兒童的出現,儘管他們不是主角,但與他們生活中習得的經驗類似,他們一樣還是能看、會看。例如,像《淘氣爺孫》等家庭題材的電視劇,雖然在整部電視劇中並不完全以小男孩嘉樂為主角展開故事,但兒童能在嘉樂身上看到與自己生活經歷相似的情節,如嘉樂為達成自己的「目的」與父母鬥智鬥勇,與小夥伴之間的「愛恨情仇」等,因此他們也不會排斥此類節目。與此同時,裡面講述成人間的情感糾葛、虛偽世故等內容也逐漸被兒童接受。當兒童間的信息與成人間的信息不再有界限時,也就意味著童年正在逐漸消逝。

  三、新媒體時代兒童成人化的應對建議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第42次發布的數據,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8.02億,普及率達到57.7%,相當於歐洲人口總量[15]。驚人的數據顯示,我國儼然已進入媒介化社會時代。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論指出,在環境系統中,系統與個體是相互作用的,且影響著個體的發展。當兒童置身於新媒體這個大生態環境中,就需要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三方形成合力,共同為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媒介生態系統,只有這樣才能使兒童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中獲得良性發展。因此,本研究從以下幾個層面提出教育建議。

  (一)家庭應為兒童營造良好的媒介環境

  1.家長應樹立正確的媒介觀

  正確的媒介觀是家長教育孩子合理使用媒介的指向標,有助於規範家長的教養方式、教育行為、教育內容等。在媒介時代的今天,新媒體猶如空氣一般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人人都或多或少無法擺脫。因此,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只是簡單粗暴地杜絕孩子接觸新媒體,而是應該樹立正確的媒介觀,認識到對兒童來說,新媒體不僅僅只有負面影響,同時,它也是兒童認識世界的另一個通道,學習知識的另一個場所。其實,新媒體本身並沒有錯,關鍵在於成人的引導。倘若家長能以正確的媒介觀,尊重兒童使用新媒體的權利,鼓勵兒童合理運用新媒體,增強自我約束力,相信兒童會在新媒體環境中獲得良性發展。

  2.家長應提升自身媒介素養

  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課堂」,作為「第一老師」的家長應嚴格要求自己,增強自身媒介素養,合理地使用新媒體。倘若家長都是網絡「癮君子」,手機「低頭族」,可想而知,孩子又怎會不迷戀網絡與手機?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因此,家長在兒童養成良好媒介素養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只有家長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加強自身的媒介素養,才能夠正確引導兒童,對兒童進行正確的媒介素養教育。

  3.家長應正確引導兒童使用新媒體

  凡事皆有利弊。新媒體在傳遞給兒童的信息中,往往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面對繁雜的媒介信息,孩子到底應該如何正確使用,才能讓自身成長而又不被其所擾?這就要求家長正確引導兒童使用新媒體。兒童年齡小,自我約束能力差,篩選信息能力弱,在接觸新媒體信息時,很容易過度使用媒介,長此以往便沉溺於新媒體中。面對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家長不能只是一味地限制兒童使用新媒體,而應遵循兒童的年齡特點與身心發展規律,引導其去了解和認識新媒體,消除兒童對新媒體的好奇感與神秘感。此外,還應教給兒童相應的新媒體使用技能,培養兒童對媒介信息的理解和判斷能力,逐步增強兒童的媒介素養,讓兒童在媒介信息的海洋中趨利避害。

  4.革新親子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今天,大多數家長為了孩子能獲得更好的生活環境而努力工作、打拼,卻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取而代之的便是「電子保姆」(例如手機、iPad、巧虎、故事機等),這使得大多數兒童患上了「媒介依賴症」,許多家長將此歸因於媒介,其實不完全是這樣。魯迅先生說:「教育植根於愛」,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給他多優質的教育資源,而是專心陪伴著孩子,讓其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注和重視,給兒童足夠的安全感和依賴感。因此,家長可以積極安排豐富的家庭活動,多與孩子進行親子互動,鼓勵兒童探索、發現,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從而減少其對新媒體的依賴。

  (二)幼兒園應為兒童提供媒介啟蒙教育

  1.進行兒童媒介素養教育

  作為兒童學習的主戰場,幼兒園應肩負起加強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責任。對兒童來說,最重要的是媒介的啟蒙。因此,幼兒園可將媒介素養的培育工作融合至五大領域中展開。讓兒童對新媒體的名稱、發展等有大致的了解,重點是讓兒童感受現實與虛擬空間的差異。此外,幼兒園還可根據兒童的年齡教授一些正確的媒介使用方式,實用的操作技能等。藉助這些活動的開展,培養兒童的信息獲取能力、媒介識讀能力、媒介分析與判斷的能力以及分辨虛擬與真實能力等[16]。

  2.提升教師自身媒介素養

  教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要想培育出媒介素養高的孩子,教師也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豐富媒介知識信息,為兒童提供優質的媒介素養教育。例如,教師可通過參與培訓、講座,查閱資料等形式進行線下學習,也可通過移動網際網路進行線上學習,以此增進自身媒介素養,更好地指導兒童學習媒介知識。

  3.多途徑實現家園合作

  要想提高兒童的媒介素養,讓兒童合理地對待新媒體,就需要將幼兒園、家庭這兩個兒童成長中重要的陣地相結合,形成一個大的教育環境,對兒童進行新媒體素養教育,有助於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兒童的媒介素養。例如,幼兒園可開設「家園驛站」,定期開展新媒體知識學習,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更新媒介信息觀念等。此外,家長也可及時向教師反饋兒童在家庭中的媒介使用情況,雙方攜手,共同培養兒童的媒介素養。

  (三)社會應加大對兒童媒介教育的積極推廣

  1.政府部門應提供支持、加強監管

  社會作為兒童生活學習的「氧氣」,對兒童的成長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要想社會各界對兒童媒介教育產生認同感,並順利開展與進行,就需要政府部門提供一定的支持。如,政府可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規範兒童媒介產品的使用等,讓媒介教育在兒童教育中佔據一席之地。再如,政府可設立專項資金,吸引優秀專業人才,做好兒童媒介教育工作。與此同時,政府還應加強監管。一方面,可以對兒童媒介產品進行規範,遏制一些低俗、媚俗的媒介產品,幫兒童過濾掉一些不利於其成長發展的媒介產品;另一方面,可以對兒童接觸的媒介信息進行監控,對媒介信息的內容進行等級劃分,為兒童過濾掉信息「雜質」。

  2.社會媒體人進行正面宣傳

  新媒體對兒童的影響無處不在,無論是電視、電腦還是手機、iPad,都能夠對兒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作為媒體人,應肩負社會責任,時刻遵守職業道德,嚴格把控媒介信息內容。例如,可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以及身心發展規律創辦有益於提升兒童媒介素養的欄目、動畫等,也可針對兒童使用新媒體的習慣進行正面宣傳等,力爭為兒童塑造良好的媒介環境。

  參考文獻:

  [1][10][11][14][美]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M].章豔,吳燕莛,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2][6][7][美]約書亞·梅羅維茨.消逝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肖志軍,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3]卜衛.媒介與兒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4]許巖桂.成人化童裝流行元素的市場分析[J].輕紡工業與技術,2007,36(4).

  [5]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8][13]錢歆睿.兒童「成人化」現象之道德審視[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12.

  [9]高德勝.道德教育的時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12]吳琴,成亞林.網絡社會中童年的「消逝式」綻放[J].教育文化論壇,2017(6).

  [15]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李靜.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J].中國廣播,2018(8).

相關焦點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一、催生「後真相」的土壤:新媒體時代、直覺思維、烏合之眾新媒體時代,人人持有麥克風,信息龐雜,聲音多樣,它與傳統媒介不同的不僅是媒介形態,還有傳播機制,二者最大之不同是把關人角色在當今已不再鮮明。人人知曉評判事件需客觀理性,應以事實為依據,真相是衡量是非的唯一前提,然而新媒體時代的信息衝擊力,讓無豐富應對經驗的受眾時刻處於被動狀態,各種被主觀情緒渲染的文章、視頻、圖片,一再刺激感官,幹擾理性思維,受眾只得條件直射,依據直覺思維,未經分析程序做出本真判斷。
  • 新媒體時代堅持用「腳」採訪的不老魔力
    筆者反思多年一線實踐,深刻地體會到,越在新媒體時代,越有必要強調用「腳」採新聞這一傳統的新聞採訪理念。本文結合自身實踐,擬從新媒體時代新聞為何依然需要用「腳」採、用「腳」採訪究竟有何好處、如何更好用「腳」採訪等方面作以簡要的分析和思考。
  • 日本令和時代首個成人節風風火火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鍾書毓1月13日是日本令和時代的首個成人節,全國各地都舉辦了盛大的成人儀式,以祝賀在2020年將滿20周歲的"新成人"。年輕人們通常會穿傳統和服出席成人儀式 本文圖片均來自日媒日媒13日報導稱,根據總務省統計局統計,2020年的新成年人約為122萬,相較於前幾年整體呈下降狀態。受日本少子化現象影響,專家預計未來的"新成人"人數將不可避免地降到100萬人以下。
  • 奶酪零食化仍以兒童為主,「全家化」品類稀疏
    奶酪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在零食化趨勢之下,奶酪零食也被視為兼具美味和健康的食品,實現了較快增長。雖然零食化的奶酪產品不少,但大多是圍繞著兒童做的,兒童奶酪入局者眾多,成人奶酪相比之下尚顯不足,專為成人打造的奶酪零食還不夠豐富。
  • 兒童鞋≠成人鞋,每一階段的選擇都很重要
    現在許多寶寶鞋確實也製造的跟成人鞋很像,很多人以為孩子跟大人的腳除了大小的區別,其他都是一樣的。選鞋的時候也以成人鞋的標準去看,但其實不然。不同階段的孩子與成人的從腳的形狀、構造到大小都完全不同。所以在製造成人鞋和兒童鞋的時候,國家制定的標準也是不同的。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很多兒童鞋,製成了成人鞋的縮小版。
  • 上市公司玩轉新媒體 視覺化表達頻頻圈粉
    三、新媒體成公司  營銷及投關輔助工具  融媒體時代,新媒體已經逐漸成為上市公司及董秘們開展營銷與投資者關係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一方面新媒體工具拓寬了營銷與投關的渠道,另一方面新媒體豐富了公司信息傳播的形式。
  • 「網紅世界」背後的新媒體時代「叢林法則」▸聚焦◂
    在這個網絡時代,或者說人人都是自媒體的「視頻時代」,「素人」可能因為一張漂亮面孔一個乾淨笑容就成為比明星更有流量的「網紅」,而明星和網紅也會因為一次失敗的自我管理而被全網「圍踩」,這已經成為一種值得討論的現象。「網紅」的誕生真的只靠一張美顏或一張美圖麼?在視屏的畫面之外,其實起決定性作用的永遠是內容為王,是高級的審美,是正確的價值觀。
  • 閃電配音 | 一站式有聲化平臺,新媒體行業必備神器
    閃電配音 | 一站式有聲化平臺,新媒體行業必備神器 1、 90 後超越 80 後成為網際網路主流根據QuestMobile《 2020 年中 90 後人群洞察報告
  • 兒童模特火熱:「消費兒童」還是「培養興趣」?
    新華社廣州11月30日新媒體專電 題:兒童模特火熱:「消費兒童」還是「培養興趣」?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胡林果  童模T臺走秀、兒童畫冊寫真、淘寶兒童服裝模特……伴隨著童裝產業和網際網路銷售、自媒體直播平臺的興起,童模經濟日益火爆。
  • 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承路徑探析
    充分挖掘紅色文化中潛在的思想價值、提升紅色文化傳承的實效性,是時代的應然之意。為此,我們必須科學認識全媒體的傳播規律,藉助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量實現紅色文化傳播的最大增量。加強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保障紅色文化精神內核意識形態工作話語權必須牢牢掌握在手中,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這是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的關鍵點。
  • 電梯投影:迎合時代發展的新媒體!
    人們的休閒時間呈現出碎片化傾向,依靠某一種類型的媒體包打天下的營銷傳播時代已經徹底結束,新媒體正是迎合人們休閒娛樂時間碎片化需求而生的。為迎合時代需求,投影又被大家開發出一個新用途:電梯廣告。電梯投影的主要特點:投影儀根據感應,在電梯門關閉後投射畫面,在電梯門打開後關閉畫面。支持播放1080P視頻畫面,播放時長可自由設定,支持多種圖片格式和視頻格式,定時開關機,支持WIFI傳輸。
  • 【成人/青年/兒童乳膠枕】給你更精緻的睡眠
    成人乳膠枕——這款就是成人通用【18歲以上】都可以適用。能緩解頸椎不適、身體疲勞、入睡困難等問題,讓你睡得更香甜。青年乳膠枕——不同年齡階段的骨骼發育情況不一,這一款青年枕【適合6-16歲的孩子】更加契合成長發育弧度,自然貼合頭部曲線,感受毫無壓力的舒適!兒童乳膠枕——這款乳膠枕【適合2-6歲的孩子】能夠緊密貼合寶貝頸椎的生理曲線。
  • 靠譜的珍島臻推寶產品——新媒體時代溝通獲客的「秘密武器」
    (原標題:靠譜的珍島臻推寶產品——新媒體時代溝通獲客的「秘密武器」)
  • 新時代 新媒體 新作為
    關鍵詞:軍隊微信公眾號;新媒體矩陣;強軍興軍偉業闊步強軍路,揚帆正當時。一批鐫刻時代印記、承載官兵期望的軍隊微信公眾號,順勢而為、形成矩陣。最高統帥與軍營新媒體的一次次「親密接觸」,正是人民軍隊邁步網絡時代的鮮明印記。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自軍營向網際網路開放後,軍營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悄無聲息地進入硝煙迷漫的演兵場。各部隊充分挖掘社交網絡資源,加大社交媒體建設力度,積極搶佔網絡輿論空間,相繼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將其打造成傳遞中國軍隊聲音、講述中國軍隊故事、塑造中國軍隊形象的重要平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涉軍微信公眾號已達數千個。
  • 家譜「攀附」、杜撰「現象探析與辨偽
    毋庸諱言,一些家譜中攀附、杜撰的現象較為突出,因而被指稱為「天下最不可信之文藉」 ,為後世研究者所詬病。一般而言,各宗族修譜的原始動因雖有差異,但是由於家譜功能取向的一致性,兼寓激勸教化之義,家譜纂修通常「稱美不稱惡」。
  • 穿搭、整容、臭美這些成人化的表現,刷新認知
    穿搭、整容、臭美這些成人化的表現,刷新認知之前看過這麼一個紀錄片,專門介紹了日本孩子早熟問題:外表層面:化濃妝、比審美日本女孩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練習化妝,他們的傳統文化讓其尤愛濃妝,學校方面對此並無監管措施,部分學校甚至還設有專門的化妝課,讓老師從專業角度指點孩子化妝。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兒童和成人有何不同?來看這篇全面解讀
    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早期的診療方案內容大多是來自成人病例,然而成人病例與兒童病例的表現存在著很多差異,也就自然不能充分反應兒童病例的特點。 為此,筆者與大家一道學習兩個版本的兒童冠狀病毒感染指南,並結合目前報導的病例資料及成人診療方案,解讀兒童指南與成人冠狀病毒肺炎的差異與區別,希望能夠更有針對性的為大家的臨床工作提供幫助。
  • 兒童遊戲APP推送成人廣告,監管需從嚴
    ▲網際網路化時代,兒童的成長越來越離不開網際網路產品,如遊戲APP。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據新京報報導,通過採訪發現,15款兒童遊戲APP中,13款有付費內容,11款有廣告,13款收集了至少一項隱私權限。
  • 李文馥:把兒童畫還給兒童
    《戰疫必勝》張海湘 7歲 兒童畫每當站在幼兒圖畫作品展示板前,看到哪些內容、構圖和用色一致的圖畫,總容易聯想起幾十年前的「藍色中國人」的形象,藍色的中山裝、藍色的大衣、藍色的褲子……這種具有時代烙印的共性早已離開了歷史舞臺,可兒童畫卻至今還披掛著沉重的傳統的「長袍馬褂」
  • 不能用成人口罩代替兒童口罩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口罩往往更適合成年人使用,孩子能否佩戴成人口罩?他們又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口罩並佩戴呢?  對此,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本部兒科主任喬荊直言,不能用成人口罩代替兒童口罩。相較於成年人的輪廓,兒童臉型往往更趨於圓潤,因此用成人口罩代替兒童口罩,如同讓小孩穿上了大人的鞋子,不僅起不到防控作用,還可能「摔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