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無限好,好在哪裡呢?我們在晚年知道要養志了,要養善了,要養氣了,要養謙德了,要養根了。以前不知道,現在知道了,就要抓緊每一分每一秒,把我們的精氣神養上來,把我們的正氣養上來,把我們的福氣養上來,把家傳好。
老年人福大,享一點福。最好福也不要享,多去幫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子孫代代就興盛。這個身體是用來做事情的,是來積善的,是來傳家的。我們學習聖賢經典,連根養根,養和氣,養正氣,振興家風,要不斷地進步,不能有一點成績就倒在功勞簿上,不前進了。在哪裡前進呢?反省。在反省當中進步,在進步當中繼續反省。了凡先生也是這麼來進步的,我們來看。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這是了凡先生反省精進的狀況。這裡面大致包括兩種情況。
「然行義未純」是講做善事的動機。我們老人要做善事,積善然後家業才能興盛。雖然做善事了,動機是不是善的,這個很重要。動機不善,做善事也是不善。首先反省動機,動機善是最重要的。
以前有個朋友就跟我講了個故事。有個老太太,有兩個媳婦,大媳婦和小媳婦。大媳婦對老婆婆特別孝順。有一次,大媳婦到親戚家去串門,親戚就留她吃飯,給她做了紅燒肉。過去吃肉是大事,多半在過年的時候大家才能吃上肉,平常沒有吃的。現在人福氣比以前大,損福也比以前大,過去人惜福。人家做肉給大媳婦吃,大媳婦就想,我在這裡吃肉,肉是好吃,老太太在家沒有吃的,我於心何忍呢?她就捨不得吃了,把肉拿紙包一包,揣到身上,想帶回去給老太太吃。走在半路上, 不小心摔了個跟頭,那個肉就掉在地上了,不偏不斜,正好掉到一坨牛糞上。大媳婦心裏面傷心啊,扔掉可惜,可是掉到牛糞;土的肉又怎麼能帶回去給老太太吃呢?思來想去糾結了半天,還是把肉洗洗帶回去給老太太吃了,畢竟平常吃不上。回去把肉給老太太一吃,老太太很歡喜。就在這個時候,天上烏雲大作,電閃雷鳴。大媳婦說,壞了,我把掉在牛糞上的肉給老太太吃,老天爺看來要懲罰我了。她想,我死不要緊,我不能牽累老太太。她就趕緊往外跑。跑到門外,門前有棵大樹,一個雷劈下來,沒把她劈死,把大樹劈斷了,從大樹裡面就掉出來一壇黃金,她就發財了。這一發財,給小媳婦知道了,她就跟姐姐請教,姐姐就跟她把事情的經過講了。小媳婦聽完以後也想發財,就學姐姐,也跑到親戚家去吃飯,親戚家也給她做紅燒肉吃了,她也把它拿紙包上然後往家走。走在路上就找牛糞,找到牛糞了,把那個肉往牛糞上一放,洗一洗,弄一弄,又帶回去給老太太吃,老太太吃得也很歡喜。這時候烏雲大作,電閃雷鳴。她想發財的機會來了,趕緊往外跑。跑到樹下,一個雷下來,沒把樹打斷,把她打死了。
大家看,做的事一個環節都沒有錯,為什麼結果不同?錯在哪裡了?動機錯了,心不好。所以做善事動機非常重要。福建莆田的林老太太拿粉團幫人,不圖回報,不求好處,那個動機善,所以子孫做大官的代代不絕,到現在還在做大官。那天我講課的時候,有個朋友就提醒我,他說中國政府駐聯合國的一個高級官員叫凌青,原名林墨卿,是林則徐的後代,也是林老太太的後代,是新中國的外交元老。所以說積善動機非常重要。
「檢身多誤」是講言行上有沒有失誤。比如說,有時候講話比較急,吃飯比較快,都是言行上的。言行上的過失好改,動機上的過失不容易發現。"行義未純,檢身多誤",就是動機和言行這兩個方面的過失都要改。「或見善而行之不勇,見到善事想做而不敢做。為什麼呢?沒勇氣。沒有勇氣做善事,就是我們的精氣神不足,就是我們的能量不足,其實就是底氣不足,要反省的。「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救人、幫人,心裏面老是糾結,這件事情做了以後對我有沒有好處,有好處我就做,對我沒有好處我就不做,老是在糾結。「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我們己經能做善事了,但是做完善事以後老愛批評人家。很多父母就容易犯這個過失,對兒女照顧有加,但是動不動就批評。凡是愛批評的人都是因為有傲氣,人沒有傲氣不會批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