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晚,央視新聞播報了「預付費辦5年卡健身房卻跑路」的新聞,「央視baoguang健身房辦卡辦卡陷阱」這一話題立馬登上了微博熱搜,今早仍然在榜單之上。去年,深圳金女士在小區遇到賽樂威健身房推銷人員,聲稱小區馬上開分店,交了6000元辦了5年的卡,沒想到,健身房不開了……但交的錢居然不能退!「賽樂威健身」工作人員稱:「我也不知道你應該去找誰,你就算去法院告也好,我們也沒辦法…」你會辦商家的預付卡嗎?『
』
微博網友對此的評論亮了——「這種情況依然『適用』於理髮店和美容院」,還紛紛曬出自己被騙的經歷。
預付費的坑,消費者真的就躲不起嗎?
辦健身卡被坑了6千塊
生活中,不少人口袋裡可能會有好幾張卡,比如說健身卡、理髮卡等,這種預付卡就是先為某項消費存錢,然後進行專項消費,不少人卻入了預付費的坑,來自深圳的金女士近期就遇到了一件讓她一年來都很煩心的事情。
據央視報導,去年7月,金女士在小區裡遇到了自稱是深圳賽樂威健身管理有限公司的推銷人員,他聲稱在這個小區裡馬上就要開一家分店,預存一定金額並且在一周內辦理健身年卡就可以給很大優惠。
隨後,金女士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簽署了健身會員合同,交了5996元辦理了個人至尊五年年卡。但這家健身房遲遲未能開業,半年過去了,該門店的開業計劃已經取消。
通過多次與這家健身房工作人員溝通,給金女士的答覆是不能退款,只能轉到深圳賽樂威健身房的水松店進行消費。金女士多次與健身連鎖機構工作人員溝通退款事宜,一直協商未果,截至目前仍未全額退款。
預付式消費投訴猛增
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近日發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共收到預付式消費投訴1.9萬餘宗,同比增長105.38%,其中涉及經營者停業或跑路的投訴4720宗,佔預付式消費投訴總量的26.67%。
深圳市消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有關預付費類投訴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訓、美容美髮、健身和攝影四大領域。投訴量較多的跑路商家以健身行業和教育培訓行業為主。
整體來看,有關健身行業的投訴量呈逐年成倍增長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有健身的消費習慣,健身行業的消費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做了一項專項監督調查,共涉及1270名消費者,結果顯示其中有753人有過健身經歷,有約10%的消費者都遇到過既不能正常提供服務也不給退款的問題。
縱觀全國,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預付費消費一直是近年來消費投訴的熱點。
2019年上半年,服務類投訴有214230件,佔投訴總量的50.8%,主要集中在預付費消費較多的娛樂健身、教育培訓等行業。多是因為企業收取預付款後關門停業或售後無法取得聯繫,致使消費者無法退款,其中具有較大影響的是浩沙健身、韋博英語等一系列知名機構的爆雷。
近期,媒體還報導了關於培訓機構韋博英語突然關門的案例,上萬名學員陷入了「不僅沒課上,同時還要償還金融平臺貸款」困境。
北京健身預付費監管提上議程
面對預付費模式下,商家跑路風險頻發、消費者權益受損的現象,監管部門開始了重拳整治,一些地方也在積極探索相應的管理辦法。
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稱,將預付式消費領域「跑路」、未按約定退還消費者預付款項的經營者,及其主要負責人推送至深圳市公共信用中心,通過深圳信用網公開披露。
健身預付費監管在北京已提上日程。
近期,北京七部門聯合起草了《關於加強預付式消費市場管理的意見(徵求意見稿)》等7份文件,涉及對教育培訓、健身機構、分時租賃汽車、共享單車、在線旅遊等行業的監管。
根據徵求意見稿,培訓機構一次性收費不得超過3個月、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60課時費用,健身房不應發售有效期超過3個月、面額超過3000元的預付健身產品。
此前,北京市體育局公布了多家健身預付式消費「黑名單」企業信用信息。事實上,預付費政策監管今年年初就已在上海施行,今年1月,上海開始施行《上海市單用途預付消費卡管理規定》。
北京服務業市場已出現反預付卡套路的商家,無論是美發、美甲還是健身房都表示自己「不賣卡、不辦卡、不在消費過程中做推銷」。
但從源頭來看,業內專家表示,目前我國沒有結合預付式消費特點有針對性地對發卡主體和發卡行為進行規範。
「關於預付費消費的法律規範都過於原則,既缺乏可行性與時效性,又缺乏對消費者的保護。」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說。
具體來說,預付卡發卡企業眾多,涉及多個監管部門,監管職責不明確,使一些不清楚是否具有發卡資格或明知沒有發卡資格的經營者隨意發售預付卡,造成了現在市場上預付卡泛濫的局面。事後維權是被動之舉,杜絕預付卡消費問題泛濫的現象,關鍵要從源頭上監管。
「應該從國家的層面立法,這樣全國各地各部門都可以在監管的時候有依據。」陳音江建議,既要從立法、執法、司法角度進行規範,又要從社會角度加強企業的自律與增強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
黨的*報告提出「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準入限制,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完善我國預付費消費法律規制和監管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