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講究因果關係,做的任何事因,就會有各自的結果。在「紅塵」之中的說法就是「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不同的選擇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雖然我們有活動和言論的自由,但犯了錯誤之後,還是需要扛起「知錯能改」的大旗,「審判」自己的行為,彌補自己的錯誤。
當然這主要是成年人之間的「約定俗成」,如果小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又該如何「斷案」呢?
犯錯誤幾乎是所有小孩子都會猜中的「水坑」,孩子犯了錯誤之後,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孩子會面紅耳赤,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之後主動向父母承認錯誤;
也有的孩子不希望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形象受損,也不願意遭受懲罰,會選擇撒謊或是推卸責任,然後心安理得為「替罪羔羊」表示「同情」。
而父母對於孩子犯錯,做出的行為也各有不同:有的父母會選擇原諒孩子,覺得孩子小不懂事,犯點錯正常,不需要道歉;
而有的父母則是會對孩子一陣拳打腳踢,嚴厲的懲罰孩子,讓孩子為錯誤負責。
但對於孩子犯了錯不以為然,或是嚴格懲罰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會讓孩子變得缺乏責任意識。
前者會讓孩子自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反正犯了錯誤父母也會他袒護自己,也不需要承擔責任;
後者會讓孩子為了逃避父母的責罰,逐漸養成撒謊、妥推卸責任的習慣,變得沒有責任感。
之前看到一個新聞:一位31歲的男子用假駕照被拘留15天,並處罰5000元,父母卻質問交警:太過分了!他才31歲,還是個孩子啊!」
父母對孩子的慣縱或是嚴厲教育,是將孩子的責任意識推向懸崖的「黑手」。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責任意識呢?用這幾招輕鬆解決。
1. 孩子犯錯時,溝通後適當懲罰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犯了錯誤,也不要厲聲呵斥孩子,孩子犯了錯誤之後,心理略微有些驚惶不安,幾句怒吼可能會讓孩子不敢承擔錯誤。
首要家長要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再仔細和孩子交談犯錯誤的原因,以及彌補的方式。
也不讓放縱孩子,要適當給孩子懲罰,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2. 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後果
如果孩子沒有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無論父母如何責罵或是鞭打,孩子也沒有「代入感」,自然就無法誠懇地認錯並改正。
家長不妨讓孩子體驗犯錯之後的嚴重後果,比如孩子故意破壞鄰居家的花園,家長買來花草之後,讓孩子親子去栽種,同時一星期內零花錢減半。
孩子通過「勞改」,認識到了犯錯需要承擔的責任,下次遇到相似的事情時把內心也會有所忌憚。
3. 樹立規矩意識,獎罰分明
有些孩子犯錯誤完全是故意為之,只是想滿足犯錯誤時的刺激感,這樣的孩子心中沒有規矩意識,無法自我約束,今後步入社會很容易吃虧。
家長要和孩子「約法三章」,給孩子設定「金箍圈」,告訴孩子哪些事情屬於「禁區」。
孩子心中有了錯誤的「度量衡」,做一件事情前也會考慮自己行為的對錯。
如果孩子遵守規矩,家長也要適當表揚孩子,做到獎罰分明,鐵面無私。
規矩就像是雕刻玉器的模板,美玉不琢,難以成器。孩子學會了自我約束,嚴於律己,斤後才可以在規範中更加優秀,成為真正的「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