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昨晚女兒過於貪玩,遲遲不肯入睡,早上十點半才起床。吃午飯時猛然想起錯過了和小夥伴遊玩的時間。得知幾位朋友已經出發之後,女兒向我抱怨:"這事都怪你!你為什麼不叫我起床!我跟你說了今天要去玩啊!"
我不以為然道:"誰讓你昨晚這麼晚才睡,媽媽是為了讓你多睡一會。"想到自己脫離了小夥伴的隊伍,女兒悶悶不樂。在客廳看電視時,對我大喊:"氣死了!都怪你都怪你!"
大家身邊肯定有這樣一種朋友:遇到各種小挫折都會選擇逃避,而且整日唉聲嘆氣,抱怨生活和命運的不公。長時間接觸他們的負能量,自己也有可能會懷疑人生。有些年幼的孩子,沒有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遇到事情也喜歡各種抱怨。
父母、同學、老師、陌生人,都成為他們抱怨的對象。看到自家寶貝大發牢騷,家長也都會予以包容,畢竟孩子需要發洩心中的情緒。一些家長也會感到疑惑,為什麼他們喜歡抱怨呢?
孩子遇到問題喜歡抱怨,主要有這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通過抱怨推卸責任。
小孩子對自己的行為缺乏分辨對錯的能力,難免會犯錯誤。但為了逃避父母的責罰,以及維護自己"好孩子"的形象,他們會選擇推卸責任。但過於被動地推卸責任,容易引起父母質疑,最好的方法便是先入為主,將責任甩給他人。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玻璃瓶,家長尚未指責,他們便抱怨是玻璃瓶放的位置過於顯眼。又或是指責爸爸看電視導致他分神,不小心打碎了玻璃瓶。
第二個原因:家長的錯誤引導。
年幼的孩子缺乏成熟的價值觀,對事物的認知都憑藉主觀臆斷。父母的各種言行舉止,很容易影響他們價值觀的形成。有些家長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如意之事,不會進行反思,而是在孩子面前不停抱怨。
他們抱怨生活、社會、命運的不公,以及人生的艱辛。長時間被父母的負能量包圍,孩子也會以消極悲觀的情緒看待事物。遇到各種挫折時,也會將責任怪罪在他人身上。今後步入社會,很難改善自己,不斷進步。
第三個原因:家長過於溺愛。
為何說溺愛會導致孩子抱怨呢?在家中被父母過度慣縱,完全解放雙手。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和問題,都由家長代替解決。缺乏了獨立自主的能力,和獨自面對問題的勇氣,他們自然會進行各種抱怨。
比如孩子嘗試洗衣服,卻發現有些困難。如果短時間無人幫助,他們會將怒火宣洩在父母身上。一句"誰讓你當時不教我洗衣服"更是成功"甩鍋"。
家長要如何引導喜歡抱怨的孩子呢?可以試試這3個方法。
首先,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
劇作家本·瓊森曾說:語言最能暴露一個人,只要你說話,我就能了解你。
除了犯錯,孩子遇到委屈之事也會抱怨。聽到他們訴苦時,家長也不要予以責罵。要坐下來冷靜溝通,詢問他們事情的原委。之後詢問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可以問:"你現在感覺如何?想怎麼解決這件事?"
經過一番思考之後,孩子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可以給出自己的建議,供他們做選擇。商討出合理的解決方法,他們也就不會四處抱怨。
其次,給孩子營造積極樂觀的氛圍。
莎士比亞曾說:智者決不坐下來為失敗哀號,他們會樂觀地尋找辦法來加以挽救。
生活或工作遇到不如意,家長可以選擇去無人的地方發洩情緒。宣洩過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堅信生活的美好。和孩子相處時,父母要為其營造積極樂觀的環境。遇到各種挫折,要鼓勵他們勇敢面對,思考並獨自解決問題。
每天都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激勵,孩子的內心也會更加強大。將來面對人生中的各種風雨,也不會逃避退縮,反而會愈挫愈勇。
最後,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
其實很多孩子也希望可以獨自完成自己的事情,成為家中的"小大人"。家長不妨適當放手,培養其獨立自主。像是洗衣服、收拾房間、整理玩具,對父母不再過於依賴,才有勇氣直面挫折。能夠照顧自己,懂得各種生活技能,自然不會隨意抱怨。
獨立自主的滿足感,能夠使其嘗試獨自解決困難。家長可以在一旁適當指導,完善他們的操作。有了解決問題的經驗,孩子又怎會做毫無意義地抱怨呢?
總結:抱怨好似瞬間來襲的冷空氣,將孩子的積極性和客觀心態逐漸凍結。對各種事情都能看到希望,並冷靜地思考解決,將抱怨拋之腦後的孩子,內心也始終充滿陽光和希望。你家寶貝可曾向你抱怨過呢?你會如何安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