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刷微博,看到這麼一則駭人聽聞的新聞:
11歲的女孩患有重度異食癖,從3歲起就開始吃自己的頭髮,直接導致了胃梗阻住院治療。
看過新聞的網友紛紛表示細思極恐,怎麼會有孩子喜歡吃頭髮呢? 而且居然吃了7年!
其實,生活中孩子身上種種奇怪的小習慣,當過媽的表示真的並不少見:
有事沒事就愛咬嘴唇;
2歲了還改不掉吃手的習慣;
特別愛啃手指甲,能啃到手指甲出血;
孩子常常會在睡前夾腿、蹭床單;
不到3歲的孩子在偷偷摸自己的下體。
這些孩子身上的不知何時有的「怪毛病」,讓很多家長倍感煩惱與無奈,大多數的家長會選擇出手制止,試圖強行糾正孩子的行為。
但往往事與願違,沒過多久,孩子的怪毛病並沒有改善,反而加重。
更別提孩子的某些行為牽扯到「性」,有些家長諱莫如深閉口不言,選擇忽視孩子的行為。
其實,孩子的怪毛病只是外在表現,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孩子這麼做的原因。
對於孩子的怪異行為,一旦家長選擇責罵或者忽視,都會造成孩子一生無法彌補的創傷,所以孩子身上的怪毛病,不容忽視!
孩子怪異行為背後的真相
往往大多數家長都容易忽略了一點,孩子的怪毛病並不是毫無意義,往往它投射了孩子內在心理需求,讓我們一一來拆解。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孩子在一段時期內變得特別愛吃手,咬嘴唇。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吃手、咬嘴唇的行為會影響牙齒的發育,從而影響到顏值。
導致孩子愛吃手、咬嘴唇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1)口欲期內的吮吸欲望沒有得到滿足
嬰兒出生的0~1歲內為「口欲期」,孩子的生活圍繞著口展開,吃奶用口,哭泣用口,把手裡抓到的東西往嘴裡塞,孩子通過這種方式來認識世界。
孩子在口欲期內,吮吸的欲望空前強烈。如果不滿足孩子吮吸需要,則會使孩子的「口欲期」人為延長,當理論上的「口欲期」已經過去時,孩子會依然吃手,咬嘴唇,嚴重者甚至變得愛咬人。
2)乳牙萌出的不適感
隨著孩子的乳牙陸續萌出,為了緩解出牙的腫脹不適感,孩子會選擇最方便的方式,通過吃手或者咬嘴唇來緩解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3)斷奶方式不當加重分離焦慮
有的孩子在斷奶後,吃手的情況可能會加重,這可能與斷奶過早或斷奶方式太簡單粗暴有關係,比如在媽媽的乳頭上抹上墨汁,辣椒水等。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
如果過早地讓孩子與母親分離,或者沒有很好地處理分離焦慮的情況,也會讓孩子將內部的焦慮感通過吃手、咬嘴唇往外發洩,以此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
當孩子頻繁吃手時,父母需要注意:
口欲期內不過分幹預孩子的吃手行為,但是不要讓孩子通過吃手睡覺;
不刻意向跟孩子強調「不要吃手」,容易導致孩子只記住了「吃手」而不是是「不要」;
提供可替代物,如安撫巾,牙膠、安撫奶嘴,滿足孩子吮吸的需要。
啃指甲算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行為,有些成年人在緊張不安時,也會無意識地啃起指甲。
引起孩子愛啃指甲的原因,分生理性因素和心理性因素:
1)生理性因素
啃指甲也被認為是異食癖的一種,而異食癖的形成原因則較為複雜,與缺鐵性貧血、鋅缺乏、寄生蟲病、鉛中毒、營養不良等原因有關。學齡前是異食癖發生的高峰期。
2)心理性因素
同吃頭髮、吃石子等嚴重異食癖相比,啃食指甲是較為常見且症狀較輕的異食行為。
大部分的啃指甲行為,都是因為心理因素導致。
劍拔弩張的夫妻關係,父母陪伴的缺失、學校繁重的課業壓力,與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孩子焦慮不快樂的來源。
當孩子愛啃指甲時,父母需要注意:
我閨蜜就跟我說了一件「羞羞」的事,前兩天幼兒園老師給她發來微信說,說她女兒曼曼在午睡前,會將雙手按在私處部位,雙腿夾緊,在床上蹭來蹭去.
她一聽老師這番話,就嚇壞了,趕忙跟我求救,說曼曼3歲都不到,怎麼會做這樣的事?真是丟死人了。
其實,對於孩子的性衝動,家長尤其注意不要反應過度,一定要小心而謹慎地處理,因為這影響了孩子對性的認知,身心健康和未來的兩性關係。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學說認為:
從嬰兒時期,孩子的性衝動就開始萌芽,只是與成人的表現形式不同。0~1歲的孩子通過吸奶,吃手獲得滿足;而1歲以上的孩子則會表現為夾腿,蹭被子,摸私處等行為。
孩子會這麼做大多是因為好奇心作祟,覺得這樣做很好玩;也有部分孩子因為受到外界壓力,通過這種方式發洩情緒。
父母可以這樣做:
給勤換尿褲or內褲,保持私處清潔;
不給孩子穿過緊的內褲,引起額外的刺激;
給孩子做性啟蒙教育,教會孩子不能在公共場合這樣做,也不要去摸別人;
不用打罵,恐嚇的方式制止孩子的行為,不恥笑,嘲笑孩子的行為;
如果頻率較低,不用過多額外幹涉;如果孩子頻繁這麼做,就需要馬上引起重視。
面對孩子的怪毛病,家長的態度很重要
在發現孩子有難言之「癮」時,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一切。
過分關注和指責只會讓孩子的怪異行為固化,而不會得到改善。
說了這麼多,其實不難發現,孩子的怪行為大多都與孩子緊張,壓抑的負面情緒相關。
家長需要敏銳地察覺到:孩子的怪行為,是一種信號,它告訴我們:孩子最近心裡可能有了點「小問題」。
為了避免讓孩子的「小問題」惡化變成「大問題」,這就需要父母及時反思,問題可能不在孩子身上,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
家長需要及時地反思,認真地觀察,才能真正意義上幫助孩子戒掉怪毛病。
當發現孩子有異常行為時,需要問自己以下四個問題:
1. 孩子的生活狀態是否有發生變化,生活環境是否改變,這些變化是否給孩子帶來壓力;
2. 家庭氣氛是否緊張,夫妻關係是否美滿,自己的情緒是否穩定;
3. 是否有過分關注孩子的行為,或者直接幹預孩子的行為;
4. 是否向孩子傳達了我不喜歡你這麼做的態度。
育兒路上,每個父母都要練就火眼金睛,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孩子嘴上沒說出的話。
因為只有真正地看見,才能做到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包容,才能給孩子正確的愛。
-作者-
Yuki,本文首發小十點(ID:sdikid),專業實用的育兒乾貨,睡前故事,親子閱讀,美媽提升,精選好物。集結專家及辣媽,讓帶娃變得輕鬆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