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洋洋媽談教育
生活中,孩子的拖拉問題非常普遍,而家長們對孩子的「拖延症」也常常無表示無奈,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進行改正,孩子的「拖延症」,在家長眼中簡直就是洪水猛獸,不止讓孩子在學習上拖拖拉拉,就連平時的生活也受到了影響,孩子經常把「馬上就來」「等一下就去」掛在嘴邊,但是,家長卻發現,孩子口中的「馬上」不過是一直推脫的藉口,不管自己如何催促,孩子依然一副不慌不忙的樣子,簡直是天塌下來也與他們無關。
好友昨天向我吐槽她三年級的兒子,她告訴我,對於她這個兒子,她實在發愁,每天放學回家後,書包一扔就開始玩,好友提醒他先寫完作業再玩,孩子通常會說:「馬上就寫。」可是一個小時過去後,如果好友不提醒,他還會繼續玩下去,但是孩子寫作業時的情況,卻讓好友更抓狂,好友發現,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本子上根本就沒寫幾個字,孩子寫一會兒玩一會兒,好友只好苦口婆心地繼續勸導,讓孩子寫完作業再玩,但是,孩子雖然答應得很好,但是卻完全不放在心上,所以,孩子每天的作業都要磨蹭到十點多。
很多家長很難明白,為什麼孩子半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事情,非要拖拖拉拉磨蹭很久呢?而孩子「拖延症」的情況又似乎非常普遍,很多家長在平時的閒聊中也會發現,不只是自己的孩子才這樣,兒童心理學家對這種情況也做出了分析,孩子「拖延症」的形成,其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孩子「拖延症」產生的原因
1.家長的催促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少急脾氣的父母卻有一個慢性子的孩子,很多家長會抱怨「這孩子,一點兒也不像我。」很多時候,家長的催促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拖延,當孩子不斷被催促時,他們對自己完成的任務,內心並無法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所以,對於家長催促自己完成的任務,完全沒有動力,所以做起來難免會拖拖拉拉進行磨蹭。
2. 家長的代替
很多家長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玩完玩具後弄得亂七八糟,於是家長不免會要求孩子進行收拾,但是,孩子卻磨磨蹭蹭地不肯做,於是,急性子的家長便親自動手把玩具收拾好了,但是,家長的這種代替行為,也是在向孩子傳達一種信息,只要自己磨蹭著不去幹,那麼家長就會幫忙解決。
3. 缺乏責任意識
缺乏責任意識的孩子,也很容易出現拖拉磨蹭的情況,因為他們沒有責任意識,所以,不會去考慮自己的拖延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他們的學習態度往往被動消極,缺乏積極性,完全沒有主動去做的欲望,因為他們並不覺得那是自己的應盡的責任。
4. 缺乏時間觀念
孩子在兒童時期,對於時間概念只是一個模糊的理解,所以,對於低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他們並沒有很明確的時間概念,這樣的話,做事的時候,也會出現磨磨蹭蹭的情況,而孩子的時間觀念的形成,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和感受才能建立起來。
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拖拉行為時,難免會火冒三丈,對孩子橫加批評,有時甚至還會對孩子大打出手,但是家長的這種行為,不但無法改變孩子的行為,反而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遇到孩子的拖拉情況,家長一定要注意調整心態,控制情緒。
面對「拖延症」的孩子,家長應該這樣做
1. 不打罵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拖拉磨蹭時,會頓時大發雷霆,批評之餘還會對孩子進行打罵,但是,這種打罵只是家長單方面不良情緒的發洩,孩子在被打罵之後,必然也會產生一些消極的情緒,或許出於恐懼,孩子會迅速完成,但是,這種效果卻很難持久,而且頻繁使用還會起到反作用。
2. 不催促
家長對孩子頻繁催促,其背後的原因實際上是自己內心的焦慮,當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後,孩子自身的熱情也會慢慢減退,對於做事的主動性會越來越差,甚至還會出現逆反心理,家長其實可以仔細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也經常會有拖拉的行為,當家長在旁嘮叨時自己也是非常反感。
孩子的「拖延症」,通常會對孩子的生活,產生很多消極負面的影響,如果家長不加以糾正,只會讓孩子的拖延行為變本加厲,對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都產生更為不利的影響。
馬丁.路德.金曾經說過一句話,你不必看到整個樓梯,你只需要去邁出第一步。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走出改善「拖延症」的第一步
1. 讓孩子承擔拖延結果
家長對孩子拖拉的情況的反感,來自於對後果的預知,例如,孩子早上磨蹭著不肯起床,家長就會擔心上學遲到;孩子作業磨磨蹭蹭不好好寫,家長必然會聯想到睡覺太晚,影響孩子健康,但是,這些後果孩子並沒有真實經歷,對他們來說,這只是一種假設的可能,因為家長已經避免了這些結果的發生。
所以,家長不妨放手,讓孩子去承擔他拖拉磨蹭帶來的自然結果,當孩子真正經歷過後,必然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會督促自己積極完成。
2. 培養時間觀念
孩子對於時間的概念,是一個抽象虛無的理解,所以,家長可以把時間幫助孩子具體化、直觀化,家長可以幫孩子準備一個小鬧鐘,然後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表,鼓勵孩子積極地按照時間表去完成任務,這樣,可以讓孩子對時間的概念更敏感更明確。
孩子出現拖拉現象並不少見,即使作為成人,很多人也有嚴重的「拖延症」,這些成人其實也就是孩子們的前車之鑑,如果不在兒童時期幫助孩子改掉這個習慣,那麼自然而然就會伴隨孩子一生,對孩子來說,做遊戲是他們非常感興趣的一件事,所以,我們可以把對孩子的要求,轉換為和孩子比賽的方式去進行,效果也非常不錯。
今日話題:您的孩子是否也有「拖延症」呢?對於孩子的拖拉行為,您又又是怎樣引導呢?各位家長,不妨分享出您的經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