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9日,沉默的王海凝視著東北老鐵辛巴。身為快手一哥,一向大張旗鼓誇誇其談的辛巴,終於遇到了麻煩,他在直播間出售的燕窩被人質疑是糖水。
王海買了一把進行檢測,發現這個產品不含蛋白質和胺基酸,唾液酸含量只有萬分之一點四。結語:辛巴燕窩是一種風味飲料,不是燕窩,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並且欺騙消費者,明明說虧了錢賣了朋友,背後卻大賺了一筆。
燕窩過後,王海開始了對辛巴的全面戰爭,辛巴出售的賓利月餅,去口臭牙膏等等都是王海一丁點的名字。那時候辛巴喊出了假一賠萬的承諾,讓王海喜出望外,20多年來打假基本上都是假一賠三,假一賠十,如今來假一賠萬,如果真能兌現承諾,辛巴的底褲也能賠得一乾二淨。
儘管,辛巴同意退貨,但他應該慶幸自己沒有活在專業的打假人興旺的年代。近三十年來,是經濟和物質匱乏到極度富足的年代,而王海及其背後的職業打假江湖演繹著一段驚心動魄的職業打假史。
1992年,幾艘外國遊輪在青島港裝載貨物時,突然懸掛了標語——小心中國水泥!這個場景被記者拍了下來,發到內參上,直接到達北京。相關領導拍案而起,作出批示:「這是一場信任危機,打擊假冒偽劣是一項政治任務,也是一項政府威信,也是一項民族前途之舉。」隨後,在全國各地開展的中國質量萬裡行活動,得到了領導的關心。
當市場經濟剛剛起步的時候,假貨迅速佔據了生活中的所有場景。連衣裙開線,鞋張嘴只是家常便飯,假種子,假化肥橫行,彩電爆炸,啤酒瓶爆炸,火爐爆炸。據統計,僅1992年,全國就發生了6000起高壓鍋爆炸事故。
假貨也層出不窮,茅臺、五糧液的真貨十裡挑一。1992年,工商部門對北京的星級飯店和商場進行了抽查,104瓶高檔名酒中只有4瓶是真品。1992年,貴州假酒罪犯羅德明在貴州遵義伏法,被稱為中國第一大打假槍手。判決書上明確寫著:生產銷售茅臺酒四萬三千三百九十萬瓶,非法獲利二百九十萬元。
保健用品也在這一時期風靡一時,505神功元氣袋、哈慈五行針、中華鱉精、太陽神口服液等神奇產品掀起了造富熱潮。
一九九四年秋天,保健巨頭遼寧人姜偉從瀋陽飛到香港,為他的瀋陽飛龍保健有限公司尋求上市機會。這個以延生護寶液為主打的保健巨頭年利潤超億元。哪一個香港人能拒絕這樣規模的公司?
事實就像瀋陽的8級大風一般吹到了姜偉的臉上。在香港,證券公司的員工對他毫不客氣,直接問問題,「你一年的研發投入是多少?」姜偉咬牙切齒地說。你的招股書中寫到,在未來5年20億的銷售額中,研發投入佔多少?同樣的問題,香港方面也向姜偉提出了2870個問題。姜先生此次上市前後共花費1800萬元,終於收到了符合港交所規定的財務報表。
回瀋陽後,蟄伏多日的姜偉,在《北京青年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董事長的20大失誤》的文章。這些廣告中的第19個錯誤被稱為「地毯式轟炸無效廣告」。零售終端的行銷是市場攻勢的根本所在,姜偉寫道。近幾年來,瀋陽飛龍在東北地區的媒體廣告版面上長盛不衰,廣告效果不明顯,花費了大量的資金,而對零售商的支持力度不夠,使公司的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董事長的自省,雖被各路大眾反覆玩弄,卻鮮有公司吸取教訓。畢竟那個時候電視上有廣告,老百姓都信了,人們跟著電視廣告吃過紅茶菌、醋泡蛋、胖海。就像現在的現場帶狀廣告一樣,90年代電視廣告也開始流行起來。
一片混亂,市場秩序混亂,交易秩序混亂。由此直接導致了1994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正式實施後,消費者並不相信真正的《消法》能夠保護自己的權益。整頓市場秩序刻不容緩。
消費者對第一版《消法》的忽視程度如何?《反不正當競爭法》第49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所受損失,數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賠償性的強度遠遠超過了民法所主張的損害賠償性賠償。
這種鼓勵消費者與違法者進行死磕的法律規定,直到1995年,法律執行了一年之後,才被一個法律系的大專生發現並運用。
專業是王海,1995年從青島來到北京,攻讀法學成人本科學歷。為試試看這個法律是否管用,他在北京四大百貨商場之一的隆福大廈購買了12副假冒索尼耳機,並徑直來到東城區工商部門,根據《消法》第49條,向隆福大廈提出雙倍賠償的要求。警察問他:「你知道耳機是假貨嗎?」王海回答:「當然知道。」對方聽了很生氣,「知道假貨是假貨,你這不是刁民嗎?」
也許這是「知假買假」第一次出現在市場上。隆福大廈當然不願意全部賠付,只想退還頭兩副耳機,另外再給200元賠償金,但是對王海第二次購買的十副耳機只退不賠。
王海當即拒絕了這一條件,理由很簡單,法律是不容小覷的,法律從來沒有說「買假貨不賠」,實在協商不成就讓法庭來裁決,「我喜歡法庭上的那種莊重肅穆,我喜歡法律的嚴謹和細緻。」
雖然中國消費者報連續三次刊登了關於王海行為的專題報導,但這並沒有幫助王海成功索賠。它還給了王海重返北京的理由:隆福大廈還欠他一筆錢。
回到北京讓王海成為了一個「王海現象」。王海氣勢洶洶,手拿菜刀砍線,一路火花四濺。在50天之內,他再次以買假貨為藉口,橫掃北京消費圈,讓北京10個商場服軟,獲賠8000元。「中國打假第一人」王海成為中國保護消費基金會設立的「消費者打假獎」的首位獲獎者。
王海最早是單打獨鬥,幫助慕名而來的個人維權,先是水貨手機,然後是天津伊勢丹百貨的兩毛錢一次的收費廁所。對所有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機構,王海都宣戰。
名聲越來越大,找來的人越來越多,不堪重負的王海開始組建團隊。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王海註冊成立北京大海商務顧問有限公司,將個人打假工作引向公司化運作,業務模式分三種:協助消費者維權、知假買假、受聘為企業打假。
在公司名義下,他招募了一批調查人員,多方出擊,搜集假貨線索。在鼎盛時期,王海自稱其下屬的調查人員多達200人。
圖片/中國(假冒物品銷毀現場)
之後,他開始轉變思路,不再為商場和小企業操心,轉而打擊大企業。"打大老虎,這是時代的潮流"。
在2010年,沉寂多年的王海將第一槍對準了金山毒霸的經銷商,控告他們歧視和欺騙中國消費者;隨後,他在廣州起訴傑士邦保險套虛構英國血統,在北京起訴武漢傑士邦保健用品有限公司「價格欺詐」。
2011年10月,王海向工商界舉報耐克在搞雙重標準,國內銷售的高價球鞋與美國版相比有嚴重的減配現象。終於,北京市工商局對耐克公司罰款487萬元。
在讓耐克吞下了苦果之後,王海的網羅越來越大。他聲稱他的錘子是「世界上第二好的智慧型手機」,王海也對此大加讚賞。經王海舉報,北京市工商局海澱分局對錘子公司進行了處罰,責令其停止發布違法廣告。
而更著名的一場比賽是和「六個核桃」的較量。魯豫在一則廣告中說:「經常動腦筋,多喝六個核桃」。王海也是頭很大,買了一瓶「六個核桃」,喝了之後覺得對自己大腦沒有幫助,以涉嫌虛假宣傳的名義要求賠償500元。
這一類案件中,另一個很有名的就是農夫山泉事件。回到1999年,江蘇的顏先生花1美元買了一瓶農夫山泉,他說農夫山泉沒甜,顏先生將農夫山泉告上法庭,要求賠償1元。雖然以上兩個案件最終都沒有得到法庭的支持,但它們的影響卻讓這些市場主體更規範了自己的言行。
誠然,打假的背後並非為民服務,而是利益驅動。王海的成功讓一批人看到了致富的捷徑。那時,杭州曾經是專業打假者的天堂,並非因為杭州假貨太多,而是因為杭州執法部門對假貨銷售的處理最快。
杭州各大神仙齊聚,專門盯著連鎖超市下手。除假貨外,還有更多的標識錯誤、誇大宣傳以及過期商品,超市乾脆改變策略,從圍剿到招安,每月3000元的工資僱傭這些打假人,讓他們每周到超市轉一圈,找出有問題或過期的商品。
對王海這樣一個已經出名的騙子來說,3000元不值。大操大辦多年,王海早已賺得盆滿缽滿。在公開報導中,他從來沒有對此作出正面回應,但他舉了個例子,某製藥公司委託他打掉了一家假藥廠,委託費為200萬元。王海笑著對記者說,自己的資產過千萬,這個記者還太年輕,『過千萬』很多嗎?那就按北京的房價算吧。」
2014年,王海一年中購買假貨1444次,花費金額202萬元,最終獲利400多萬。曾舉辦過「知假買假」全國法律研討會的清華大學法學院,邀請王海進行交流。以2百萬元投入打假,重點打假食品藥品,爭取賺回2000萬。這樣的投資收益率,就連職業風投也不如。但是,用王海的話說,跟做騙子賺的錢不是一回事。
自然,王海曾經打假過的企業,很少會因為他的打假直接破產倒閉。隆福大廈已由商場改為辦公大樓,錘子科技也被賣到了字節跳動,但這一切並不都與王海有關。但是不能否認的是,職業打假人在淨化市場環境方面仍然起著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