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會讓大家看到更多,那些從古畫裡,走出來的「大宋衣冠」。
之前,我們在上集中,也有介紹過一些大宋服飾,今天,大家可以看得更多。
同時,我也會和電視劇《清平樂》做一個對比。
OK,漲姿勢的時間,到了哦~~
01一、穿越大宋,如果你是文藝「帝王」
如果有機會,你從「現代」穿越到「大宋」,回望一千多年前的歷史,你還能認得出,我們這個民族古時候的模樣嗎?
在大宋,首服是什麼樣子的?帝王后妃穿什麼樣?官員穿什麼樣?文人墨客穿什麼樣?宮女內侍穿什麼樣?普通百姓又穿什麼樣?
如果穿越回去,你會不會串到漢唐去呢?
OK,不要擔心,今天,我將帶著你一路御劍穿越,跟緊我,稍微走神兒,小心摔個狗啃屎哦~~~
哈哈哈哈哈哈~~~~
首先,如果你成功穿越到北宋,以其卓越藝術才華,成功超越大清雍正帝,OK,國人熟知的北宋文藝男青年——宋徽宗是也,在閒處時,他都會穿些什麼衣服呢?
不如,你想想?
想不出......
教給你一個超級好用的ZB方法,秒搜度娘!
你比如,搜索北宋名畫——《聽琴圖》,就會出現以下文字:
《聽琴圖》是傳為北宋宋徽宗趙佶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工筆畫,此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面正中一枝蒼松.....凌霄花攀援而上......翠竹數竿.....松下撫琴人著道袍.....,另二人坐於下首恭聽,一側身一仰面,神態恭謹.....。
ok,見畫如面。
畫面上方,有北宋「六大壞蛋」之首的蔡京,所題的七言絕句一首:「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右下,是徽宗瘦金體墨寶「聽琴圖」。
看到徽宗的親筆籤名,感覺如何?清秀,清麗,有銳氣。
畫面中,可見左中右三人。一個抄手抬頭髮呆,一個若有所思撫琴,還有一個低頭想事......
聽琴者三人,其中兩人朝服紗帽,左右對坐,凝神恭聽。彈琴者左手邊,一人紗帽紅袍,一手持扇按膝,一手反支石墩,俯首側坐,似沉醉於琴聲之中。
專有名詞,解釋一下。
烏紗帽,又稱『幞頭』,即用黑色布巾裹頭的意思,唐代開始流行,至宋普及。
紅袍,是大宋五品六品的官袍顏色。
繼續......
右手邊,一人紗帽綠袍,兩手相握於袖中,仰首微微前傾,似為琴聲所動,翩思於天地之間;其後立一童子,似亦為琴聲所吸引。
畫面中,身穿綠袍官員和紅袍官員,所帶的帽子同款——都是幞頭。
另外,綠袍,在宋代是指七品-八品-九品的官袍顏色。
還有,看到畫中左下角的那個小人了嗎?
在中國古畫,有個不成文的講究。那就是,畫中人物畫得越大,說明這個人的地位越高,越尊貴。反之,身份卑微的小人物,畫幅比例就小。這裡邊,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裡的「尊卑」等級觀念。
另外,徽宗出了名的崇尚道教,更自封為「教主道君皇帝」。所以,畫面中,可見徽宗一身褐色道袍裝束。內穿淺色襦衣,下搭褐色下裙,頭簪「束髻簪」。這一身裝扮,也符合歷史的客觀描述,徽宗求仙問道,沉溺道學,由此畫中,可見一斑。
上襦下裙,上襦,即有夾層的上衣,原則上是穿外面,長度至膝。但人家是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文藝男青年皇帝,人家混搭著穿,沒毛病。下裙,即裙子。
另外,看到徽宗身右花架上的博山爐了嗎?北宋時期,特別流行「陶瓷款」的博山爐(博山爐內的薰香,可淨化室內空氣,也可以防潮去溼),是的,不是青銅或金屬款。這款博山爐的顏色,比較像河北定窯的白瓷。
右上角,是宋徽宗趙佶所書瘦金書字體的」聽琴圖」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畫押。文人墨客的騷氣,撲鼻而來。
看完北宋文藝男青年,接下來繼續,我們看下一款,帝王朝服。
02二、穿越大宋,你正坐「明堂」
看上圖資料,從上至下地看哈——北宋帝王坐鎮明堂的朝服。
1、展腳幞頭——三位,均頭戴「展腳幞頭」(官帽),展,即平展。這頂帽子,是大宋朝服的典型特徵,「一字形」向外延伸的帽腳,目的為了制止官員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
這個幞頭,區別於唐代的軟腳幞頭,比較硬。據說,他的製作方法,是用竹絲或鐵絲,紮成固定形狀,外蒙烏紗,上漆,漆幹後去其定型物。
2、圓領長袍——圓領的靈感,來源於唐代「胡風」影響,草原遊牧民族的服裝習慣——騎馬打獵方便。大宋朝服袖口,一改唐代的圓口窄袖,換之漢風凜冽的寬袖或廣袖。袍子的整體長度,至足上,也和唐代一樣。但好明顯,朝袍整體的寬鬆度,宋代比唐代更寬更松。
這也確實,大宋衣冠的寬鬆,體現在政治上更加尊重文人,經濟上空前寬鬆,比如逐漸取消宵禁,鼓勵大家經商,擺攤兒,秀才藝。科技上,四大發明出其三——印刷、火藥、指南針。文化藝術上,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宋代五大窯——汝官哥鈞定。
看這兩個帝王的常服對比,從展腳幞頭,到白色長袍,到腰間革帶,到臉部及眼神的朝向,手握姿勢,幾乎如出一轍。只是,幞頭的整體造型,原畫是六角型,《清平樂》趙禎少年時代是方角型。
但有趣的是,龍椅兩端的龍雕裝飾,還是在盡力模仿的。
OK,下圖是宋《女孝經》圖中,帝後的通天冠裝扮。
圖中,可見皇帝穿著通天冠服,皇后著龍鳳花釵團冠服。昨天有作介紹,我們今天補充兩點即可。
北宋帝王通天冠服,僅次于冕服(帝王祭祀、冊封、大典時穿),屬於第二等禮服。
1、粱冠,即首服(就是帽子啦~)
宋代官家的審美,無論是服飾,還是帽子,都特別喜歡用「珍珠」作為裝飾(後面大家還會看到)。注意看粱冠上的博山和附蟬,粱冠頂部,以及粱冠下方的如意雲周圍,都是一顆一顆的珍珠裝飾,很奢華。
2、方心曲領(就是脖子上套著的白色圈圈~)
方心曲領,這是整個中國歷史上,屬於宋代的「典型標配」。
目的有二:
其一,壓住裡邊的「秋衣」領子,不要跑出來。
其二,方心曲領,代表天圓地方,行為合乎規矩。
劃一個重點哈~~~~,方心曲領的後面,是用白色的綬帶(長布條),綁系成一個蝴蝶結的款式,這在電視劇《清平樂》中,有細節的體現,這一點,做得很好,比較細緻(後面有資料圖可以對比)。
咱們找資料圖看看,對比一下。
03三、穿越大宋,你是皇后,皇太后~
北宋的皇后,太子妃,禮服分四等:褘衣、朱衣、禮衣、鞠衣;
南宋孝宗改為三等:皇后褘衣、禮衣、,妃備翟。
皇后戴龍鳳花釵冠,上綴大小花二十四株,與皇帝平天冠同旒,通天冠同粱對應。
歷史上,可見明孝端皇后的實物,而宋代后妃的鳳冠霞帔,只在畫中得見。
《清平樂》中,江疏影所扮演的曹皇后冊封裝扮,有高仿宋仁宗皇后坐像的頭冠和褘衣,大家可以比對看看。
根據傅伯星《大宋衣冠》描述:
皇后通天冠的首服——龍鳳花釵冠,淺綠色,用無數珍珠變成遊龍九條,前方嵌珠,每翅博鬢內,鑲嵌珍珠,有三爪龍一條。
皇后褘衣深藍色,雉黃(《清平樂》偏橙綠),間六稜圖案,四方連續。
褘衣領口斜襟兩邊,各繡一條三爪龍(劇中,明顯是絲印的,和刺繡差很遠),兩邊袖口各繡三條,間雲紋。
腰帶深紅繡細黃龍,內衣白。
宋朝后妃,喜愛用珍珠作為面飾,畫像中,常見額間,兩鬢,耳環,皆有珍珠裝飾。
江疏影的裝扮,也努力在做這個細節。只是,深藍色褘衣斜襟上的絲印,確實沒辦法和原圖上的手工刺繡相比。
電視劇中的鳳椅,也做了裝飾。對比畫像中的鳳椅,依舊有一很大差距。感覺這個手工雕鳳,還沒有上漆的感覺,或許,光線不太好吧。只是,對比劇中皇帝的座椅,連鳳嘴下的流蘇也沒有完成,確實是太著急趕工的結果吧。
另外,宋太祖趙匡胤母親杜太后像,穿著一身鞠衣,而《清平樂》劇中,趙禎母親劉太后的鞠衣裝扮,幾乎從這幅畫像找的服化道靈感。
大家看一下對比效果,就能感受到,妥妥的復刻感。
認真觀察,不難發現,宋代鞠衣內搭配的內衣(抹胸),猶存唐五代遺風,霞帔以小珠串滾邊,正面各三鳳,雜以捲雲紋。紗裙內裙邊有大花。
頭飾,耳環,紋飾細節,《清平樂》幾乎都在極盡模仿。
再來看片中對太后的祭祀冕服及平天冠的設計,細看一下 ,會發現,冕旒數量有誤。
皇帝冕服平天冠二十四旒,前十二旒,後十二旒,對應一年二十四節氣,十二個月,十二個時辰。
太后想穿冕服祭祀,有僭越之嫌。最後,劇情介紹中說,冕旒減至前後各九旒,共十八旒。但小編認真數了數,前後都是天子的冕旒數,共二十四旒。額......
關鍵,前面就兩排,各十二旒,後排亦如此。有點尷尬。
04二、穿越大宋,你是「帝王」身邊打醬油的~
OK,說到頭衣首服,咱們來看一下,宋代一二品大臣,又是幾朝元老,才有資格戴貂蟬籠巾,是官員 禮服中最高級的配套頭衣。圖中這位,是範仲淹嗎?
大家注意看上圖官員的服飾,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尤其衣服的顏色。
紋飾資料顯示,宋代官員,粱冠數,官服色,腰帶,魚袋,笏板,都有講究。
你比如,頭戴五粱冠,那就代表,他們是三品四品五品官。但是有個細節,《清平樂》服化道,或許做得不夠細緻。那就是不同官品衣服的顏色,以及腰帶和粱冠的匹配。
注意看~(資料來源:《國粹圖典.服飾》李薇主編)
一品官員,紫色冠服,玉腰帶,七粱冠,金魚袋,象牙笏;
二品官員,紫色冠服,玉腰帶,六粱冠,金魚袋,象牙笏;
三品官員,紫色冠服,玉腰帶,五粱冠,金魚袋,象牙笏;
四品官員,紫色冠服,金腰帶,五粱冠,金魚袋,象牙笏;
五品官員,緋色冠服,金塗帶,五粱冠,銀魚袋,象牙笏;
六品官員,緋色冠服,金塗帶,四粱冠,銀魚袋,象牙笏;
七品官員,綠色冠服,黑銀/犀角帶,三粱冠,槐木笏;
八品官員,綠色冠服,黑銀/犀角帶,三粱冠,槐木笏;
九品官員,綠色冠服,黑銀/犀角帶,二粱冠,槐木笏;
該圖為唐玄宗(黃袍)和唐肅宗(紅袍)之事,但畫中人均著宋服(唐代圓領袍是緊窄袖口),畫中撐傘蓋者為穿綠袍者官員(有鬍鬚),從旁服侍者穿灰衣(也有鬍鬚,應不是內侍)。
電視劇的製作,目前國內團隊已日趨精緻,但隨著大眾對中華文化知識的了解與加深,對美學的進一步期望,未來,相信在服化道上的用力,會越來越精緻,美麗。
關注我, 每天跟著小編一起,學一點中華紋飾方面的知識,妥妥漲姿勢。
#拍一拍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