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2.5克的微型酒具以其逼真的造型,已讓人眼界大開,但這在微雕匠人的手中,還能讓其繼續妙筆生花。在王天明家中,這套包含一把酒壺、四個酒杯、一個託盤,總重量為2.5克的酒具格外引人注目。王天明介紹,這套酒具名為《三絕酒具》,壺嘴與壺腔打通,配以壺蓋,壺壁上刻著李白的《將進酒》,託盤上的《月下獨酌》與畫作相呼應,杯身上還賦刻酒詩一聯,300個字點綴著這套由巴林玉製成的酒具。每個字需要在高倍放大鏡下才得以看清,字畫相得益彰,讓人嘖嘖稱奇。
在這套《三絕酒具》上,展示的不僅是300字,精湛的技藝,更詮釋了王天明對微雕的痴愛。
王天明的母親是梅蘭芳弟子、著名京劇藝術家張春秋。他為母親量身打造郵票式微雕,不僅雕畫了張春秋塑造的經典舞臺形象,還刻上了她的京劇唱詞。
王天明從事微雕藝術的35年裡,作品達上萬個。
今年71歲的王天明出生於上海,自幼喜讀詩書,好丹青。他下過鄉,務過農,也當過鉗工。1975年,王天明被調到濟南的教學儀器廠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嘗試做微雕,沒承想,這一試就一發不可收拾,從此熱愛變成迷戀。他從事微雕創作35年,是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不僅能在玉石、壺、米粒等材料上雕刻上百個漢字,還能在頭髮絲上雕刻。他曾四處收集了100根青壯年的白髮,把頭髮的弧面處理成平面,用特殊的技法雕刻。王天明介紹,髮雕選材比較特殊,需要選用青壯年比較堅韌的白髮,為了雕刻時髮絲不被折損。在100根白髮中,王天明最終只雕刻成功了2根。他在長3毫米,寬0.2毫米的白髮上刻下八個字——「和平統一天下為公」,末尾還有落款和印章,要用100倍的放大鏡才能看清。
71歲的他每天都會堅持拿著各式各樣的刻刀進行雕刻。
「濟南微雕」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天明。
在長3毫米,寬0.2毫米的白髮上刻下八個字——「和平統一 天下為公」。
王天明說,微雕是門感覺的學問。他在做微雕時不需要使用任何放大工具,全憑肉眼和感覺完成,靠的就是日復一日練習獲得的手感。刀尖觸及料子的一瞬就要起粉末,粉末的面積要超過字的面積好幾倍,全憑手在粉末裡面找感覺,並根據粉末形狀目測字的行距。他介紹,從事微雕首先得有一定的書法與繪畫基礎;其次是要沉得住氣、靜得下心;再者,從事者必須具有犧牲精神,微雕是一門枯燥細緻的活,沒十年二十年根本練不出來。作為非遺傳承人,王天明每日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藝,讓他欣慰自豪的是,這門手藝也有了傳承人。廣傳藝,精收徒,他自己的學生也小有成就,有兩人的作品已開始參加各種展覽。
刀子一刻上去就會起一片粉末,刻字全憑手感。
微雕下的「二安」詩詞。
一件件微雕作品巧奪天工,堪稱「絕技」。
毫釐之間盡顯大千世界,一把刻刀,雕刻人生奇觀。王天明說,希望更多年輕人關注喜歡這門藝術,使之不斷傳承下去。 (濟南日報 記者:趙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