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氣候乾燥,喝蜂蜜水可潤喉」。張金海老人一邊開箱取蜜,一邊向筆者介紹。在他的周圍,成群的蜜蜂嗡嗡飛舞,老遠就能聞到蜂蜜的香甜。
張金海的養蜂場
張金海今年72 歲,家住麼站鎮抱都村,他19 歲入伍當了十五年兵,轉業後幹起了修理,修汽車、修柴油機、修縫紉機。也正是因為修理這個行當,讓他和蜜蜂養殖結緣。
「 當時隔壁村有人要修柴油機,我就去幫忙,一來二去大家就熟悉了,我主動提出不收他的修理費,條件是他教我養蜂技術。」張金海說。
2016年開始,張金海開始養蜂,如今已四個年頭了,去年專賣蜂蜜,就給他增加了10萬餘元的收入。現在的張金海老人,成了麼站鎮遠近聞名的養蜂能人。
張金海在養蜂場勞作
為了擴大自己的養蜂規模,張金海和村民之間有個不成文的約定———村民下地幹活時,凡是遇到野生蜂群,只要給張金海打個電話,他就會趕往現場取蜂,村民得到的回報是兩斤蜂蜜,按現在的市場價算,就是兩百塊錢。
張金海的養蜂情結,始於他的兩次經歷,有次遠方親戚託他幫忙買蜂蜜,但當時的那個價格,遠遠超出張金海的想像。另外一個就是張金海自己患上慢性腸炎,經過衝服蜂蜜調理,最終得以治癒。 這兩件事情加起來,讓他堅定了養蜂的想法。
張金海說:「養蜂要掌握蜜蜂的四季管理,了解開花流蜜的時間。」
查看蜂群裡是否長有蟎蟲,蜂王產卵是否正常,是否被胡蜂騷擾,這些是張金海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看似簡單卻又要不斷重複。
採收蜂蜜
「蜜蜂喜歡大自然的味道,所以我洗衣服洗澡的時候,會儘量少用洗衣粉和沐浴露,蜜蜂熟悉我身上的氣味後就不蟄我了,分箱和取蜜時,都很少戴帽子和面罩。」 張金海說。
在張金海的客廳裡,擺著《蜂王培育技術》《貴州養蜂技術》《科學養蜂一月通》等書籍,在這些破舊的書頁上,字句被密密麻麻地畫上線,有些頁碼還寫有標註。
張金海為顧客介紹蜂蜜
「跟別人學的時候,只能算學到皮毛,很多細節都是在養蜂的過程中現學現用。」張金海把自己養蜂成功的原因,歸結為善於觀察和琢磨。
為了提升管理效能,張金海花了 2600 元在房前屋後裝上了監控,六個攝像頭實時監拍畫面,他只需要坐在電腦前,就可以從畫面當中看到各個蜂箱的情況。
說起養蜂的經歷,張金海說累並快樂著,「最開始,分箱不容易成功。同時,蜂群怎樣越冬,這些問題也都鑽研了很久才搞明白的」。只有小學文憑的他,通過各種渠道,買來養蜂的書籍,一字一句地看,有時候實在弄不明白,他就請兒子或女兒念給自己聽。就這樣,在一路摸爬打滾中,張金海的蜜蜂養殖規模越做越大,現在養蜂60多箱,一箱可以收50斤蜂蜜,每斤售價在100元左右。
「前年有個蜂箱產出 50 多斤蜂蜜,那是我養蜂以來收成最多的一箱,也正是這次好收成讓我嘗到了養蜂的甜頭,支撐著我堅持繼續養蜂,現在年紀大了,出去打工也沒人要了,還不如繼續養蜂。養了這麼多年蜂,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把這項技術傳承下去,希望能幫助到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讓更多的人走上致富的道路。」張金海老人說。
李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