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有哪些不容易被注意的細節?

2020-12-26 影迷愛追劇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小編第一次看這種讓人很矛盾的劇。讓人思考很多:好和壞的標準是什麼?人們是在聲討惡人還是聲討惡?「未知全貌,不予置評」。這八個字大概是一生都要學習的修養。特別是在輿論媒體快訊爆炸的時代,如何保持理智思考的能力、共情力,讓自己發表的言論不會成為刺向別人的刀刃。但沒有人是局外人,民主法制也不應該是用來討好民眾討好媒體的工具。希望社會上可以多一些王赦和應思悅。

一開始,一個有精神障礙的患者李曉明,想幹一件大事,想全世界知道他,然後去電影院殺人,導致9死22傷,社會媒體曝光他的家人、住址,接著受害人家屬和一些打抱不平的群眾(鍵盤俠?)就去把兇手的麵館砸了寫一些詆毀的字潑油漆砸門恐嚇。家屬也覺得很愧疚,想去道歉賠錢,把店和房子賣了,父母當眾下跪道歉,然後媒體記者就說「下跪是真心的嗎是有人叫你們這樣做嗎」。

看到這,我有同情家屬,他們真心抱歉也愧疚,還認為下跪是演的(人們只相信他們自己所認為的)但是同樣覺得這道歉沒用(把別人孩子都害死了)。但自從那件事,家屬天天在家不敢出門,出門也戴口罩,就像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兩年後母親讓女兒改名:李大芝使她振作精神出去工作不能頹廢了。

然而,就是這麼巧,李大芝的領導宋喬安就是受害者家屬之一,得知當天晚上李曉明被懲罰的同時,知道了李大芝是李曉明妹妹,就叫攝影跟拍她們一家,李大芝就去公司和宋喬安質問(這場戲被賈靜雯的演技震撼),讓我最深刻的一句是「你們媒體殺的人不比我哥少」。讓我想到了一些營銷號跟風炒作,把事情搞大,無事實依據的黑明星,使明星受到語言暴力、人身攻擊。

其實,看到後面,發覺宋喬平像個天使,應思聰闖進她辦公室,拿著玻璃,她並沒有害怕的大喊大叫,而是安無他的情緒,當應思問「為什麼是我」,意思應該是得知當天晚上李曉明被懲罰的同時,知道了李大芝是李曉明妹妹,就叫攝影跟拍她們一家,李大芝就去公司和宋喬安質問(這場戲被賈靜雯的演技震撼),讓我最深刻的一句是「你們媒體殺的人不比我哥少」讓我想到了一些營銷號跟風炒作,把事情搞大,無事實依據的黑明星,使明星受到語言暴力、人身攻擊。

最後大結局,所有人都釋懷,受害人家屬和家屬會談,其實也算原諒家屬吧,但也不會忘記失子之痛,宋喬安也把兒子的一句話送給他們「希望就在雲後面」。我覺得其實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都想為了自己好,我們作為旁觀者,上帝視角,他們沒有很大的對錯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壞標準,不能拿你自己的標準尺子,去衡量別人。

相關焦點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哪些演技炸裂的片段?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該局圍繞一個患有精神病的少年連殺9人的主事件,偶爾穿插一些小新聞,不緊不慢的進行人性、法治、媒體、精神病、教育、社會之間權衡 較量的講述。中間很多地方實在看得有些壓抑,好在結局美好。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當代媒體的困境,都在《我們與惡的距離》裡
    注意:本文有劇透近期熱播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大家好好領教了一把什麼是「口碑炸裂」。從劇名就不難看出主創的野心——探討大眾的平庸之惡,其主題深度是不言而喻的。兇手罪大惡極,他還應該享有人權嗎,他的親人是否應該「陪葬」?程序正義與結果正義,當代法治社會真的能化解兩者的矛盾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後,賈靜雯再演《罪夢者》,黑幫題材電視劇
    文/馬慶雲今日,賈靜雯主演的電視劇《罪夢者》正式宣布定檔10月31日。這也是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後的又一部電視劇作品。該劇依舊關注犯罪題材,並且引入了黑幫內容,旨在探討死囚犯人、黑幫境遇和兄弟情義等社會現實問題。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和壞人,沒有標準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 我們與惡的距離 》, 這部劇聚焦了很多社會點 , 圍繞四個家庭 。還涉及了網絡暴力 、為死刑犯辯護 的人權律師 、精神病患者和家庭 ,媒體殺 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標題真好。好人和壞人,沒有標準。因為 殺人犯想成為機械天才 , 而父母讓其從商 , 而後為了證明自己真的是天才制武器 , 在影院隨機殺人 , 他說這是他這一輩子一定要做的大事 。 其實除了自己 , 別人又真正做 錯了什麼呢 。其實他 ,曾經 ,也是個很乖的小孩啊 。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即使眾生皆有病,還是要向前看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劇愛講道理的風格有點難以帶入。但對多條線的敘事都處理得很細膩。劇中人都很強勢很有立場,和最愛的人發生矛盾時,溝通、理解和退讓讓劇中的每個人有了善的部分。剛開始有點壓抑,欲揚先抑,最終是溫暖的!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人性的善良,比對錯更重要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2019年推出的社會寫實電視劇,自從在3月份開播以來就受到一眾好評。全劇以一起隨機殺人案件展開,從加害者、加害者家屬、被害人、被害人家屬、媒體、律師的角度講述了有關精神患者引發的具有爭端性社會話題的電視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推薦)去年大火的現實題材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看完了《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只有10集的臺劇,雖然集數少!但真的沒有廢話全程精彩,讓我想要好好地寫一下觀後感。跟戲中如出一轍,但幸好現實似乎比戲中要有更多人明理,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辯護權,在留言裡反駁了這個網友的觀點。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都是好人,事情為何變壞?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該劇很好看,很真實,沒有主角光環,沒有人設,每個角色都是鮮活的,讓觀眾不管站在哪個角色的立場看都是合情合理的,雖然結局有點強行he,但這是我心中最理想的結局,畢竟生活已經很苦了,留下點希望給我們不好麼。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罪是什麼?惡是什麼?是在廣告電視裡播放的幾則殺人新聞?是偷,是搶,是騙!僅僅只有這些嗎?不,不止於此,更多的是隨手在鍵盤上敲下的幾句否定別人人生的話,是啊,你又沒犯下罪,一句話毀掉了多少心靈,本來他們都有新生的機會。
  • 看《我們與惡的距離》,想吹爆賈靜雯演技,立足點秒殺其他電視劇
    《不完美的她》《如果歲月可回頭》等一系列優秀電視劇上映,都很精彩,但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後,立馬看到了差距。賈靜雯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帶我們探討,我們是要聲討惡這件事,還是在聲討惡人。李曉明的妹妹李曉文因為哥哥的陰影大學不敢讀,躲在家裡,被媽媽拉出來改了名字後去到新聞頻道,很巧的是,她的頂頭上司是宋喬安。她小心翼翼的活著,但是李曉明的突然被槍決還是讓她和家人受到了關注,她指責新聞在殺人,宋喬平說那我的兒子就沒有活的權利嗎?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啟動,預計明年秋季開拍
    新京報訊 11月28日,據臺媒報導,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宣布正式啟動,包括製片人林昱伶、編劇呂蒔媛、導演林君陽在內的前作創作團隊回歸。製作方表示,第二季將有更好的製作和內容。據悉,編劇呂蒔媛已經完成了田野調查,預計2021年2月至3月完成劇本,2021年秋季開拍。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眾生皆苦,才是這個世界本來的面目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該劇講述了加害者家屬的生活困境,受害者家屬的心靈困境,精神病患和精神病患家屬的治療困境,想讓社會變更好的律師和律師家屬的理解困境,精力有限的精神科醫生們的同理困境,新聞媒體工作者們的初心困境……到底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刺入善惡混沌的灰色地帶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由真實案例改編的、發人深省的臺劇。雖然只有10集,卻囊括了許多深刻的社會問題。這樣優秀的電視劇,在華語電視劇史上也十分罕見。它引發了人們關於善惡標準的思考與討論,也讓我們看見了人性的複雜與掙扎。
  • 我們與惡的距離經典語錄有哪些 精彩臺詞語句匯總盤點
    講到近期最火的劇一定非《我們與惡的距離》莫屬了,除了有大咖演員賈靜雯出演,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挑戰現實題材,當中有很多經典的臺詞值得深思。  我們與惡的距離經典語錄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而這些都是很有可能發生在你我身旁的故事,在《與惡》裡也有許多名言佳句值得我們細細思量,一起來看看你記得哪些吧!  #1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十分建議大家去看看這一部電視劇,至於資源,自己去找。去年,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還意猶未盡,即便高開低走,軟硬傷皆有,但在華人圈中能有這麼一部所謂披著科幻外衣卻鞭辟入裡探討華人家庭教育的作品出現,聊勝於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該劇一經網絡播出,就引起了很多議論,尤其是受害者、肇事者和旁觀者這三個不同群體,看完這部戲,你不禁要問,善惡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嗎?《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