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和護城河 西門城樓 北門城樓
從西門橋往北走,再從原三聯商廈北側不遠的胡同向東拐,進入西城根街,再稍向北就能看到一段已經被修繕的古城牆遺蹟。
這段城牆長約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5米,整個牆體均由大青磚和石條砌築而成。城牆底部為條石,上面高約3米的牆體由大青磚砌築,並用白灰勾縫,現僅剩城牆東外皮。在老城牆北段,還有一個用青磚砌築的城垛。
這段城牆為濟南唯一的一段殘存古牆,具有重要歷史研究價值,2007年3月19日被濟南市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因拆違拆臨,這段古城牆從違建後面露了出來,也讓這段濟南古城牆再次面世。據專家稱,這是目前濟南現存唯一的明代城牆,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其實,濟南曾有兩道城牆。
濟南城牆的「四門不對」
「三山不顯出王(皇)位,四門不對出高官」,是舊時濟南民間俗語,形容濟南風水格局獨特,所以歷代屢出名人高官。
「四門不對」是指濟南舊城的四個城門東西、南北互不相對。濟南城牆在明代重修後開設四門,東曰濟川門而偏北,南曰歷山門而偏東,西曰濼源門而偏南,北曰匯波門而居中。濟南城因利用地勢而建,所以四門不對稱。
濟南城之城牆於明朝前一直是土城牆,明朝全國各府縣同修城牆,明洪武四年(1371年),濟南將原有的土城牆改建為磚石牆,周長十二裡十八丈,高三丈二尺,闊五丈,城垣大致為方形,坐北朝南,迎山接水。
明、清時期濟南城城垣大變,可於城門的數目上證之。明朝濟南建有四處城門,濟南人習慣以城門朝向簡稱,即人們常說的南門、西門、東門和北門。而濟南這四大城門另有雅名:南門名舜田,因其面對大舜躬耕的舜耕山,即千佛山;西門名濼源,因臨近濼水發源之趵突泉而名;東門名齊川,濟南府城建立前稱齊州州城,歷水流經此門外而得名;北門為水門,名匯波,因其座於大明湖東北角,而城內眾泉匯流於湖從此外洩,故以此名之。
韓復榘曾將城牆改建為城頭馬路
作為城牆上最重要的建築,濟南有四座城樓,分別是南門之上的舜田樓、西門的濼源樓、東門的齊川樓和北水門的匯波樓。4座門樓均造型穩健,雄偉壯觀。據載,濼源樓形制為箭樓,單簷封閉式,正面上下3層,每層有10個方形箭窗,對外射箭禦敵之用。舜田樓、齊川樓、匯波樓三樓為木架承重、重簷鬥拱、二層迴廊式。
1928年,濟南慘案發生,南門、東門、西門均被日軍炮火嚴重損毀。1931年韓復榘入主山東後,因無力修復索性將其全部拆除,為行使汽車之便利,又將部分城牆改建為全國少見的城頭馬路。
據載,韓復榘下令改建的城頭馬路,當時又被稱為城上汽車道,是國內其他各省各地沒有的,為濟南獨有,亦可稱為奇觀。這條奇特的馬路,是將濟南內城十二裡周長的城頭,開闢為一條廣闊的汽車道,起點在濼源門口,從平地建有一條斜坡通到城頭上,城頭上馬路基本同寬,可以交行過兩部汽車。馬路因建於城頭上,正可繞城一周,仍於濼源門另一個斜坡下來。汽車道兩旁還留有人行的餘地。當時很多有錢人開車上去兜風,也有人坐了公交車到濟南城頭上去兜一圈,是很惹人興奮、也讓旁人豔羨的新鮮事。
除城牆及圩子牆外,濟南的東、南、西3座城門外還建有甕城,為半圓形。據稱,西門甕城內還建有一座關帝廟,現尚存。
濟南城牆上還建有兩座角樓,西南角樓名曰「觀風樓」,東南角樓曰「九女樓」,其他兩座角樓名稱無考。九女樓最初為三間樓房,飛簷迴廊式,用於儲存武器。後因風水有「龍脈」入城之說,於清道光五年改稱為「魁星樓」。民國以後,又改建為西式平房,設立「氣候測候所」,用以觀測濟南附近氣象。1948年秋,濟南戰役中,解放軍從這裡突破城防,攻入濟南城,一舉解放濟南。新中國成立初期,濟南城牆被拆除,而東南角被保留,稱為解放閣。
從7個城門到19個城門的圩子牆
濟南的另一道城牆是圩子牆。
清鹹豐十年(1860年),為防止捻軍攻打濟南,清政府撥銀7000兩,命山東巡撫譚廷襄在濟南老城外,自東至西(北面臨湖除外)三面挑濠築圩,擴建外郭,修建外城,名為「圩子」。這道圩子牆,東圩子牆大致沿今歷山路一線,南圩子牆為文化東路、文化西路,西圩子牆沿順河街一線。因濟南城北為大明湖,城外當時是沼澤地,故缺北圩子牆。
到了清同治四至六年(1865~1867年),山東巡撫閻敬銘、丁寶楨和濟南知府蕭培元將土牆改築為石牆。重修後的石圩長3670丈,高1.2丈,基厚1.5丈,頂寬1丈,垛口高約1.4米,有炮臺14個,垛口3330個,門7個:東北海晏門(又稱菜市圩子門,今老東門北)、東永靖門(又稱東圩子門,位於今東關大街保利芙蓉附近)、東南永固門(又稱東舍坊圩子門,位於今濼源大街新聞大廈附近)、南岱安門(又稱南圩子門,今朝山街與文化西路丁字路口附近)、西南永綏門(又稱杆石橋圩子門,今杆石橋東)、永鎮門(又稱迎仙橋圩子門,位於今順河街英賢橋附近)、西北濟安門(又稱小北門,今濟安街附近)。岱安、永固、永靖、永鎮、永綏五門有門樓,海晏、濟安二門有門洞無門樓。從而使濟南成為兵書上所謂「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的古代城防體系最發達的堅城。
至清光緒時,復於內城開便門四,東門之南曰共利,南門之西曰坤順,西門之北曰乾健,北門之東曰艮吉。
清末濟南自開商埠後,民物殷繁,而道途多有雍塞,故從清末至民國初年,於圩子牆上又增開四處城門,永鎮、永綏兩門之間開門有二,光緒三十二年為通商埠的經二路開闢了普利門、民國五年為通商埠的經四路增開了麟祥門;宣統二年,於永綏、岱安兩門間開新建門,特為新建齊魯大學而開闢也;民國二十一年,又於圩子牆東南角開闢中山門。至此,濟南城圩子牆共有19處城門。
城牆的消失是為了城建需要
濟南的老城牆在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前期間,曾遭受過幾次戰火破壞。第一次是1928年「五三慘案」發生時,被日軍炮火炸毀過多處城牆和城樓。1937年底,抗日戰爭中日軍侵略濟南時,濟南城牆再次遭到一些破壞。
1948年9月,濟南戰役中城牆也遭受了不小的破壞,但大部分城牆和城門都得以留存。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穩定社會和城建需要,濟南市政府於1950年下令拆除原先的城牆和圩子牆,建起了環城馬路。
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初期,濟南百廢待興。因當時城內失業人員眾多,拆除城牆工程採取了以工代賑的辦法,動員大批失業人員參加。城牆拆除工作由北城工程處統一安排,先拆的是城牆的石頭和磚,當時濟南市民都被動員參加過星期天的拆除城牆義務勞動。城牆裡的土被逐漸用光,家住城牆附近的群眾紛紛收集城牆上的泥土,混入煤中一起燒火。拆下的舊城磚和石料並沒有被浪費,而是大多數被拉到了大明湖畔,修建了大明湖的湖岸。其餘的一部分被鋪砌了人民商場附近的道路和其他市政工程。
(本報記者 趙曉林)
[責任編輯:楊凡、路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