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土城、明代磚石牆到只剩50米殘牆——濟南古城牆的前世今生

2020-12-13 齊魯網

城牆和護城河 西門城樓 北門城樓

從西門橋往北走,再從原三聯商廈北側不遠的胡同向東拐,進入西城根街,再稍向北就能看到一段已經被修繕的古城牆遺蹟。

這段城牆長約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5米,整個牆體均由大青磚和石條砌築而成。城牆底部為條石,上面高約3米的牆體由大青磚砌築,並用白灰勾縫,現僅剩城牆東外皮。在老城牆北段,還有一個用青磚砌築的城垛。

這段城牆為濟南唯一的一段殘存古牆,具有重要歷史研究價值,2007年3月19日被濟南市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因拆違拆臨,這段古城牆從違建後面露了出來,也讓這段濟南古城牆再次面世。據專家稱,這是目前濟南現存唯一的明代城牆,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其實,濟南曾有兩道城牆。

濟南城牆的「四門不對」

「三山不顯出王(皇)位,四門不對出高官」,是舊時濟南民間俗語,形容濟南風水格局獨特,所以歷代屢出名人高官。

「四門不對」是指濟南舊城的四個城門東西、南北互不相對。濟南城牆在明代重修後開設四門,東曰濟川門而偏北,南曰歷山門而偏東,西曰濼源門而偏南,北曰匯波門而居中。濟南城因利用地勢而建,所以四門不對稱。

濟南城之城牆於明朝前一直是土城牆,明朝全國各府縣同修城牆,明洪武四年(1371年),濟南將原有的土城牆改建為磚石牆,周長十二裡十八丈,高三丈二尺,闊五丈,城垣大致為方形,坐北朝南,迎山接水。

明、清時期濟南城城垣大變,可於城門的數目上證之。明朝濟南建有四處城門,濟南人習慣以城門朝向簡稱,即人們常說的南門、西門、東門和北門。而濟南這四大城門另有雅名:南門名舜田,因其面對大舜躬耕的舜耕山,即千佛山;西門名濼源,因臨近濼水發源之趵突泉而名;東門名齊川,濟南府城建立前稱齊州州城,歷水流經此門外而得名;北門為水門,名匯波,因其座於大明湖東北角,而城內眾泉匯流於湖從此外洩,故以此名之。

韓復榘曾將城牆改建為城頭馬路

作為城牆上最重要的建築,濟南有四座城樓,分別是南門之上的舜田樓、西門的濼源樓、東門的齊川樓和北水門的匯波樓。4座門樓均造型穩健,雄偉壯觀。據載,濼源樓形制為箭樓,單簷封閉式,正面上下3層,每層有10個方形箭窗,對外射箭禦敵之用。舜田樓、齊川樓、匯波樓三樓為木架承重、重簷鬥拱、二層迴廊式。

1928年,濟南慘案發生,南門、東門、西門均被日軍炮火嚴重損毀。1931年韓復榘入主山東後,因無力修復索性將其全部拆除,為行使汽車之便利,又將部分城牆改建為全國少見的城頭馬路。

據載,韓復榘下令改建的城頭馬路,當時又被稱為城上汽車道,是國內其他各省各地沒有的,為濟南獨有,亦可稱為奇觀。這條奇特的馬路,是將濟南內城十二裡周長的城頭,開闢為一條廣闊的汽車道,起點在濼源門口,從平地建有一條斜坡通到城頭上,城頭上馬路基本同寬,可以交行過兩部汽車。馬路因建於城頭上,正可繞城一周,仍於濼源門另一個斜坡下來。汽車道兩旁還留有人行的餘地。當時很多有錢人開車上去兜風,也有人坐了公交車到濟南城頭上去兜一圈,是很惹人興奮、也讓旁人豔羨的新鮮事。

除城牆及圩子牆外,濟南的東、南、西3座城門外還建有甕城,為半圓形。據稱,西門甕城內還建有一座關帝廟,現尚存。

濟南城牆上還建有兩座角樓,西南角樓名曰「觀風樓」,東南角樓曰「九女樓」,其他兩座角樓名稱無考。九女樓最初為三間樓房,飛簷迴廊式,用於儲存武器。後因風水有「龍脈」入城之說,於清道光五年改稱為「魁星樓」。民國以後,又改建為西式平房,設立「氣候測候所」,用以觀測濟南附近氣象。1948年秋,濟南戰役中,解放軍從這裡突破城防,攻入濟南城,一舉解放濟南。新中國成立初期,濟南城牆被拆除,而東南角被保留,稱為解放閣。

從7個城門到19個城門的圩子牆

濟南的另一道城牆是圩子牆。

清鹹豐十年(1860年),為防止捻軍攻打濟南,清政府撥銀7000兩,命山東巡撫譚廷襄在濟南老城外,自東至西(北面臨湖除外)三面挑濠築圩,擴建外郭,修建外城,名為「圩子」。這道圩子牆,東圩子牆大致沿今歷山路一線,南圩子牆為文化東路、文化西路,西圩子牆沿順河街一線。因濟南城北為大明湖,城外當時是沼澤地,故缺北圩子牆。

到了清同治四至六年(1865~1867年),山東巡撫閻敬銘、丁寶楨和濟南知府蕭培元將土牆改築為石牆。重修後的石圩長3670丈,高1.2丈,基厚1.5丈,頂寬1丈,垛口高約1.4米,有炮臺14個,垛口3330個,門7個:東北海晏門(又稱菜市圩子門,今老東門北)、東永靖門(又稱東圩子門,位於今東關大街保利芙蓉附近)、東南永固門(又稱東舍坊圩子門,位於今濼源大街新聞大廈附近)、南岱安門(又稱南圩子門,今朝山街與文化西路丁字路口附近)、西南永綏門(又稱杆石橋圩子門,今杆石橋東)、永鎮門(又稱迎仙橋圩子門,位於今順河街英賢橋附近)、西北濟安門(又稱小北門,今濟安街附近)。岱安、永固、永靖、永鎮、永綏五門有門樓,海晏、濟安二門有門洞無門樓。從而使濟南成為兵書上所謂「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的古代城防體系最發達的堅城。

至清光緒時,復於內城開便門四,東門之南曰共利,南門之西曰坤順,西門之北曰乾健,北門之東曰艮吉。

清末濟南自開商埠後,民物殷繁,而道途多有雍塞,故從清末至民國初年,於圩子牆上又增開四處城門,永鎮、永綏兩門之間開門有二,光緒三十二年為通商埠的經二路開闢了普利門、民國五年為通商埠的經四路增開了麟祥門;宣統二年,於永綏、岱安兩門間開新建門,特為新建齊魯大學而開闢也;民國二十一年,又於圩子牆東南角開闢中山門。至此,濟南城圩子牆共有19處城門。

城牆的消失是為了城建需要

濟南的老城牆在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前期間,曾遭受過幾次戰火破壞。第一次是1928年「五三慘案」發生時,被日軍炮火炸毀過多處城牆和城樓。1937年底,抗日戰爭中日軍侵略濟南時,濟南城牆再次遭到一些破壞。

1948年9月,濟南戰役中城牆也遭受了不小的破壞,但大部分城牆和城門都得以留存。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穩定社會和城建需要,濟南市政府於1950年下令拆除原先的城牆和圩子牆,建起了環城馬路。

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初期,濟南百廢待興。因當時城內失業人員眾多,拆除城牆工程採取了以工代賑的辦法,動員大批失業人員參加。城牆拆除工作由北城工程處統一安排,先拆的是城牆的石頭和磚,當時濟南市民都被動員參加過星期天的拆除城牆義務勞動。城牆裡的土被逐漸用光,家住城牆附近的群眾紛紛收集城牆上的泥土,混入煤中一起燒火。拆下的舊城磚和石料並沒有被浪費,而是大多數被拉到了大明湖畔,修建了大明湖的湖岸。其餘的一部分被鋪砌了人民商場附近的道路和其他市政工程。

(本報記者 趙曉林)

[責任編輯:楊凡、路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薜荔牆》● 張兆浩
    孩子們都喜歡讓漿液和著土灰,團起來,再沾到竹竿上,這樣就可以去黏高枝上的蟬兒了。如果把膨膨果的漿液積聚得夠多的話,可以煮成奶糕,預先擱了糖水,那是祛暑的美食,味兒不比番薯漿的凍糕差,很討我們的喜歡。自從城裡被水泥森林霸佔之後,有50多年沒有再看到膨膨果了。今年二月到鑑江鎮去遊覽古蹟。鑑江是我們縣唯一保留著長長的古城牆的地方,如今還有三處城門沒有被拆毀。
  • 900多歲的壽縣古城牆:我是不用防敵了,但是防洪這事兒我還得管
    因為即使放在全國範圍內,它也是唯一擁有保存較為完好宋代城牆的古城!甚至放在世界的範圍內,其完好的古城防禦體系也是數一數二的!古城面積說不上大,約7公裡長的城牆將整個縣城囊入其中。城開四門,南為通淝,東稱賓陽,北號靖淮,西名定湖,外置護河,內設甕城。暗灰色的城牆高峻峭拔,約8、9米高,幾百年來毫無倦意地守護著壽縣人民。
  • 山西有處城牆,輝煌時候全國第一,如今只剩斷垣殘壁,讓人心疼
    中國古代非常注重城牆的建設,現在留存下來的比較有名的還有西安古城牆、南京古城牆、平遙古城牆等等。其實,在山西的南部運城,也曾經有一座非常宏偉的城牆。這個城牆和其他所有城牆不同,他的建立不是為了保護古城,而是為了保護運城鹽池的鹽業資源。
  • 趣看丨這些遺存的舊城牆裡,隱藏了怎樣的海南往事?
    崖州古城牆。海南日報記者 楊道 攝珠崖郡存在時間不長,規模不大,再加上屬於土城,如今遺址幾乎無跡可尋,但是依稀可以讓人瞧見城池的大致模樣。幾塊相對平整的土地,四周則略高,顯示出城牆牆基的基本輪廓。事實上,在很長時間內,包括海南島各州縣在內的中國各地城池,基本上都是土城。所謂土城,就是採用中國最古老的板築技藝,用夾板夯土成牆。
  • 西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牆,牆高12米,有城門18座,是5A景區
    西安作為陝西的省會城市,它的城市在很多方面上都得到了比較好的發展,同時對古代文物的保護上也花費了比較大的力氣,更是耗費資金來重視愛護的,於是就來認識西安很有代表性的一處古城牆,其城牆的發展歷史也很悠久,在對當地人看來,它所具有的旅遊發展潛力也都非常大,這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它就是西安城牆。
  • 臺灣土城打造3D彩繪牆 讓你拍個過癮
    華夏經緯網7月28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土城區公所為了美化地方環境,將在區內15裡35處打造3D立體彩繪牆,包括公園、道路圍牆、工廠等都是改造點,目前已在雲溪廣場、千歲路工廠圍牆完成彩繪,以叢林、水族館為主軸,成為熱門打卡景點。
  • 浙江保存「最完整」古城牆,有宮城外郭跟六個城門,建造時間成謎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悠久的文化歷史,各地都有無數的古城,如今,大多數城市都可以追溯其數百或數千年前的歷史,以在當地歷史中找到其前身,但是,據說這些城市的歷史悠久,實際上,古代城市的痕跡並不多,全國很少有相對完整的古城牆,今天,我想向您介紹浙江最完整的古城牆,有宮殿的外牆和六個城門,施工時間是一個謎。
  • 塞外古堡:戰國時期遊牧民族建造的土城,還留有完整輪廓
    村因古城址得名,今殘存有四面夯土城牆基址,位於村子東北耕地中。城址近乎方形,長寬各約200米,牆基寬約11米,殘高2米,今四面城牆尚存,城內已是耕田。據記載,這座古城建於戰國時期,後陸續沿用至唐代。解放戰爭時期城牆尚存,新撥區公所就設在古城內,後遭反革命武裝襲擊,革命幹部犧牲,古城牆被毀。帶領我們尋找古城址的老人稱,古城是當年圈進高句麗人的土城。
  • 長城高度有限,城牆強度不足,到底有什麼作用?
    上圖——青磚修築的長城像八達嶺和居庸關處修建的長城,多是用青磚堆砌而成,這也符合絕大多數人對長城的印象,然而這種長城基本是在明代修建的,屬於造價很高的築牆辦法了,大部分地段還是就地取材,用夯土牆和磚石牆築成的:牆體為堆築土牆,泛白色,呈魚脊狀凸起,寬約3到6米,殘高約0.5
  • 城牆之上:俯看左右,如何是好?
    進到月城,觸摸著古樸的青磚,順著階梯登到城牆上。人影稀疏,這時候爬上城牆的人,似乎都是落單的。裹挾著某種暗示的寒風,掠過城市的上空。旗幟獵獵作響,像是呼號,更像是掙扎。有一種大軍將至的壓迫感。但是,古長安很平靜,市燈如晝。夜裡看不到遠處,城牆下近處的護城河,燈影搖曳,更像一座小巧精緻的園林。
  • 默涵走進富田古窯址,探尋磁州窯的前世今生
    參觀之前,我們還邀請了一位講解員,在他的帶領下,我們一起探尋磁州窯的前世今生。 富田遺址是磁州窯目前保留古窯最多、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中心窯址。現保存古窯址10座,古作坊5座,古泥池3個,另外還有古井、古耙池、泥池、鹼槽等多處遺存。
  • 「戧金」工藝的前世今生
    在宋代 「戧金」作為漆畫表現技法得到應用。例如《朱漆戧金菱花式人物花卉紋奩》,宋代戧金漆畫器物的代表之一。  其內塗黑,外髹朱。蓋、身分四層,皆以戧金表現牡丹、蓮花、梅花和芙蓉花等六組折枝花。蓋面內徑戧金表現二仕女梳高髻,著襦裙褙子,花羅直領對襟衫,長裙曳地;一持摺扇,一抱團扇,相互親暱,喁喁私語。
  • My Bra|三生三世之——內衣的前世今生!
    雖然像他們這樣的前世今生太虛幻但現實中還真有不虛幻的「前世今生」喲比如天天環抱著你的文胸今天就讓小編一起帶大家看看這文胸的前世今生吧~宋代開始,女子有了束胸的習慣。宋代「抹胸」穿上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所以又叫「抹肚」。
  • 西安城牆PK福建土樓,差別在哪?瀕臨失傳的築牆工具隱藏何種秘密
    有年頭的青磚牆而且,由於我們越來越少能夠接觸它,也越來越難理解其中隱藏的技術秘密,儘管它也反映工程建造的普遍性規律。夯土古城牆以一堵完整的牆為例,版築夯土牆體施工,是由模板先橫向、後豎向反覆結合,類似磚牆的砌築,先一塊一塊從一頭砌到另一頭,砌完一層,再在第一層基礎上一塊一塊砌第二層,以此類推,從下往上砌完整堵牆。不過,每一版夯土塊的尺寸比磚大得多,每一版就是板式模板木框的大小。因此,該模板的施工方式稱為類砌築。
  • 安徽壽縣古城牆,為何有「鐵打的壽州城」之說?
    這就要從壽縣古城的營造布局來看了,壽縣古城牆歷史悠久,現在保存的城牆重建於北宋熙寧年間,前前後後好多年,在明清時期,又曾經多次修葺,整體棋盤式布局,宋城風格,平面略呈方形,城內面積3.65平方千米,城牆周長7147米,牆高8.33米,頂寬6米到10米。
  • 依泉傍水興業 圩子牆內安家
    在五龍潭泉群(生產渠到西護城河之間)周圍更是企業林立。象造幣廠(1903年建濟南銅幣廠,停止鑄幣後在原址建濼源造紙廠,是山東省第一家,全國少有的機製造紙廠)還有多家麵粉廠,染坊,酒作坊等等都是看好趵突泉及周邊泉水優勢,依靠水源,興建產業。 說是濟南部分產業的發源地一點也不過分。
  • 這兩座古城牆身影還清晰地浮現在我腦海裡
    在我的旅遊經歷中,我國的兩座古城牆給我感受最深。一座是西安的古城牆,一座是南京的古城牆。九十年代,我去西安旅遊就住在古城牆旁的酒店。近觀古城牆,感到它給人一種古樸、宏偉、壯觀感覺。西安城門呈拱卷式,門上城樓距地面約33米,面闊七間,歇山頂、重擔,外有四廊。門之外各有方形甕城,建有箭樓,正面有箭窗為戰時射擊之用。城牆維護的極其完好,每道磚縫都重新鑲嵌油灰。可見有關部門保護古建築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