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八上」正是汛期,南方的暴雨一直牽動著全國人們的心……一直以來,大家也通過各種渠道關注這方面的信息。幾天前,一則消息在網上、短視頻平臺被迅速傳播,那就是有關安徽古城壽縣的:2020年7月18日起,封堵壽縣古城賓陽門;7月19日,封堵靖淮門!一座古城,防敵功能不再,而開始防水了,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有著悠久歷史的壽縣古城
對於壽縣——愛你不是三兩天!因為即使放在全國範圍內,它也是唯一擁有保存較為完好宋代城牆的古城!甚至放在世界的範圍內,其完好的古城防禦體系也是數一數二的!古城面積說不上大,約7公裡長的城牆將整個縣城囊入其中。城開四門,南為通淝,東稱賓陽,北號靖淮,西名定湖,外置護河,內設甕城。暗灰色的城牆高峻峭拔,約8、9米高,幾百年來毫無倦意地守護著壽縣人民。
壽縣這座皖中的小縣城,早在戰國晚期就是楚國的都城,又稱郢都或壽春。如果細心觀察,仍可從城牆上看到印有「建康都統許俊」字樣的城磚;再具體到壽縣的城牆,其建造史也要追溯到南宋嘉定年間。一個「壽」字,在這裡仿佛真的成了歷史悠久、綿長厚重的意思。
防禦是壽縣古城牆的原始功能
古城牆的四個城門,加之甕城、護城河、吊橋、角樓、城垛的望洞和射孔等,組成了完整的城防體系,在那個冷兵器時代,堪稱是是固若金湯、易守難攻、銅鑄鐵打的壽州城!
形容壽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往往都使用襟江扼淮這樣的詞彙。自古以來,這裡一直是金戈飛揚之處、兵家必爭之地。從秦滅楚,再到抗日戰爭,在壽縣這裡就曾發生過近20次規模較大的戰事。例如,公元383年著名的秦晉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裡。這次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一個有名戰敗。最重要的,它給我們留下了「投鞭斷流」、「圍棋賭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歷史典故。
防水是壽縣古城牆如今最重要的功能
壽縣古城東門賓陽樓下,鑲嵌著兩塊石匾,上面刻有「1954年洪水的最高水位線:25.78米;1991年洪水的最高水位線:24.46米」——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1991年的時候,當時地勢低洼的壽縣古城四周一片汪洋,洪水滔天,古城牆的一大半都被淹沒了,可是城內的10萬居民卻安然無恙。今年的汛期,將賓陽門、靖淮門先後封堵後,城外一片澤國,城內生活如故!
究及壽縣古城千古防水之謎,古城牆的月壩居功之首——貌似小山包的建築就是著名的古涵洞,即水關月壩。壽縣的水關月壩原有三處,現存的只有東北、西北角兩處。據記載,明代以前,壽縣城涵的作用是排洩內河水的,與其他城涵設置沒有區別。
月壩以城內涵段之轉角角頂為圓心,向上建有磚石結構的圓筒狀壩牆,其直徑約8米,壁厚0.5米。月壩的高度與城牆的高度相同,以防止水從月壩溢出。周圍又用厚實的堤坡相護。月壩內設石階,可沿級遞下。壩底涵溝上砌磚旋,設閘數道。
綜合月壩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從整體上保護涵閘,使之與外隔離,避免了內河積水的淹沒;其次,可以隨時進壩啟閉閘門,控流自如;再次,可及時比較內水位;第四,可以徹底消除外水倒灌成災的隱患。
平時,城內汙水可以順這個涵洞順利排出城外,流入護城河,注入東淝河,最終流入淮河;當洪水來臨,涵洞則自動關閉,即便是洪水的水位高達接近城牆的高度,涵洞也不會有洪水倒灌進城裡。更加玄乎的是,虹吸原理使洪水即使高出城內的地面,城內汙水也一樣能排出城外。
因此現在看來,當初東、西月壩分別被貫以「崇墉障流」、「金湯鞏固」之譽是何等的恰如其分、名至所歸啊!本以軍事防禦為建築目的的壽縣城牆,後因地理位置的先天不足和防水功能的需要,又升級了制設施的變化。以至於後人這樣評價壽縣這座古城——因戰爭古人建造了這座城,因防洪後人加固了這座城!它就像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不讓他防敵,但他還想要發揮餘熱,堅持說:防洪的事兒,我還要管!
2020年汛期過後,相信壽縣古城牆將再次書寫抗洪史上嶄新的一頁!洪水退後,一起去壽縣古城做一次尋訪遊吧!文中圖片選自網絡,侵刪!想了解更多旅遊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搜索「高興旅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