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遠門城門
通遠門至定遠門(金湯街城垣段)
定遠門至臨江門(若瑟堂巷城垣段)
臨江門至洪崖門(戴家巷城垣段)
朝天門至翠微門(長濱路10號城垣段)
西水門至朝天門(四碼頭城垣段)
千廝門至西水門(朝千隧道東側城垣段)
洪崖門至千廝門(滄白路城市陽臺城垣段)
渝中區文物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經過近年來的調查、史料對比以及專家論證,至少經歷了640餘年風雨歷程的3167.6米重慶母城城牆,並未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其實就隱匿在我們身邊,留存至今。
昨天,渝中區政府工作人員表示,今年,連接渝中區內「九開八閉十七門」城門之間的城牆,將逐一被修復。首批作為示範段的古城牆為定遠門—臨江門段和南紀門—金湯門—通遠門段。
工作人員說,首批修復的定遠門—臨江門段起點為達美城市花園小區民生路入口,終點為北區路與臨江路交匯處空地,長度960米。
而南紀門—金湯門—通遠門段的起點則為中興路與山城步道交會處,終點為巴郡坊,長度1858米。
這兩段城牆的修復將以完善為主,整治城牆城垛、綠化及崖壁管線,增設標識標牌,調研古城牆文史資料等,最終打造成為歷史文脈和智慧旅遊相融合的古城牆遺址傳統風貌區。
工作人員表示,定遠門—臨江門段預計在今年二季度完工,而南紀門—金湯門—通遠門段則會在今年四季度完工。
修復古城牆
共17段,長3167.6米,大部分修築於明初
你可能天天都從渝中區的臨江門經過,可你知道臨江路你曾倚坐休憩的堡坎,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嗎?
渝中區文管所所長徐曉渝說,這段鮮有人留意的石牆,其實就是重慶母城城牆的一部分。
與臨江門古城牆身份同時得到確認的,還包括另外16段散落在渝中區堡坎、路基、房基下的古城牆。
徐曉渝說,經過近年來的調查、史料對比以及專家論證,至少經歷了640餘年風雨歷程的3167.6米重慶母城城牆,留存至今。
隨著《重慶母城「九開八閉」城門城牆現狀調查報告》公布,17段殘存古城牆的具體位置從老地圖中跳躍而出,一一打破經年的沉寂,出現在我們身邊。
探尋
沿著兩江一步步找
半年裡找到17段古城牆
尋訪古城牆的路,是渝中區「重慶母城『九開八閉』城門城牆調查組」的十多位成員,在半年裡沿著兩江,用腳步一一探尋出來的。
徐曉渝說,重慶現存老城牆以明初所築為主,在640餘年風雨歷程中,經過戰亂及歷年城市建設,一部分已被完全損毀,另一部分則封存於堡坎、牆基、房屋基內。
「殘存城牆所處的位置往往比較隱秘,也正因為如此,它們才逃過了歷史車輪的碾壓。」
徐曉渝說,重慶大大小小的堡坎無數,如何將近現代的堡坎與古城牆區別開來,需要具備良好的古建築專業知識。
野外踏勘只是探尋工作的一部分,古城牆的身份認證還有著大量的文獻史料、人物訪談作為佐證。同時,尋訪到的古城牆,還通過了市內規劃、文物、建築及美術專家的一致論證。
文物工作者們的艱辛探尋最終揭開了17段殘存城牆的面紗,它們被逐一記錄在案。
現狀
殘存城牆遺址總長為3167.6米
大部分破損嚴重
徐曉渝說,根據史料記載,重慶母城原城牆周長為8860餘米。經過逐一測量後,現在人們仍可看到的殘存城牆遺址總長為3167.6米,其中約有600米封存在房基或者堡坎內。
這些古城牆的現狀如何呢?徐曉渝說,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城牆破損情況嚴重,主要為自然風化、微生物侵蝕和城市建設及管理等多種因素造成牆基坍塌、牆體汙損或被道路、建築掩埋。
徐曉渝說,大部分城牆牆基築在沿江一帶的陡崖、懸壁、斜坡處,而城牆質地主要以砂巖砌築的條石為主,長年受氣候影響、酸雨侵蝕,使砂巖表體形成粉砂顆粒,起鼓、剝落,對牆體產生較大影響。
其次,歷朝歷代城市建設將部分城牆擠壓在牆基、房基、水泥堡坎內。而城市垃圾傾倒、汙水衝刷也加劇了城牆損毀。
同時,在重慶溼熱環境條件下,城牆條石內部的基巖刻槽剖面成為生物活動的場所,尤其是植物樹根及雜草,對牆體產生嚴重影響。
另外,因為環境潮溼,苔蘚類植物附在城牆條石表面生長,對牆體自然風化也起了加速作用。
修復
因地制宜地開展保護工作
將城牆遺址申報為文保單位
為了能保護好這一段段見證了重慶歷史的古城牆,渝中區請來了包括規劃、建築、文物、美術等方面的相關專家,對17段殘存的古城牆保護建言獻策。
徐曉渝說,在座談會上,專家們建議,應彰顯「重慶母城」理念,保護古城牆遺址,再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開展保護工作。
同時,專家們還建議,將城牆遺址整體逐步申報為文保單位,並突出重點進行保護。將保護下來的老城牆作為旅遊產品進行開發,按現有條件,可建設遺址公園、觀景平臺等。
此外,城牆遺址的保護還應突出城牆的「險峻」,引入建築學、美學的概念來保護老城牆,讓它們更好地展示其原始風貌。
專家們初步判斷這17段古城牆大部分都修築於640餘年前明初時期,而它的建造者,是明代衛指揮使戴鼎。
金湯門至通遠門(鼓樓巷城垣段)
南紀門至金湯門(法國仁愛堂城垣段)
鳳凰門至南紀門(重慶市水上公安局城垣段)
金紫門至鳳凰門(工商銀行儲奇門分行城垣段)
儲奇門至金紫門(西部藥城城垣段)
人和門至儲奇門(九道門城垣段)
人和門城門
太平門至人和門(海關巷城垣段)
太安門至太平門(白象街城垣段)
東水門至太安門(湖廣會館城垣段)
東水門城門
翠微門至東水門(朝東路城垣段)
築造重慶城
歷史上重慶共有四次大規模築城經歷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馬馬,坐轎轎,走進城門吃一遭……」
除了明初戴鼎修築重慶城之外,在重慶城3000多年的歷史裡,一共有4次築城的經歷。昨天,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袁東山為我們揭開了重慶城四次築城的歷史。
第1次:戰國時期
儀城江州佔地30萬平方米
袁東山說,雖然巴都重慶暫時無法確定,但更多的史料和近年來的考古發現,為人們打開了一扇通往3000年前的重慶城——儀城江州的窗戶。
為什麼叫儀城?袁東山說,因為築城人是秦國的張儀。這位只在重慶停留了一年的著名縱橫家,在他就任期間(公元前314年),下令建造了江州城。
根據考證,江州城的城址範圍有30萬平方米,就在如今的臨江路、臨江支路、民生路、民權路的範圍之內。而這座城的核心地帶,就在如今的渝中區二十九中附近,那裡修建有當時的衙署。
3000年前的重慶城,為什麼會如此清晰地出現在眼前?袁東山說,這是根據數十年來陸續出土的墓葬判斷的。
「古人的墓葬大多都修建在城市之外,因為交通不便,墓葬距離城址的距離不會太遠。因此墓葬大量出土之地,不會是城址的所在地,但它們卻為我們框起了一座城池的範圍。」
而隨著江州城範圍的確定,巴都重慶的城址也由此確認。袁東山說,已故的重慶博物館館長董其祥先生曾專門論述:江州城就是在原巴城的基礎上重建的。因此,巴都重慶城,就在解放碑一帶。
「儀城江州,只能稱為重慶歷史上第一階段大規模築城的尾聲,也就是說,重慶3000年歷史文化,絕不是誇張之說。」袁東山說。
第2次:蜀漢時期
李嚴築起大城,重慶糧倉在城內
蜀漢時期,重慶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袁東山說,由當時的三國蜀漢政權的江州都護李嚴修築的重慶城,規模達到了明清時期重慶城的大小,因此在史料中,它又被人們稱為「大城」。
那個時候的重慶城究竟有多大呢?袁東山說,順著明清時期古地圖上的九開八閉十七門看去,除了通遠門所在的五福宮山沒有被納入大城範圍,其它的八開八閉十六門框起的範圍,就是蜀漢時期大城的城址。
在這個大城內,李嚴還修建了大型的倉城,也就是專門儲存糧食的建築,並將它區別於當時的其他郡縣建造風格,破天荒地將原本應在城外的倉城放在了城內。在糧草為先的古代,這個糧倉的位置無疑是非常關鍵的。
而它在哪裡呢?袁東山說,就在如今的千廝門附近,「《詩經·小雅》中曾經說,『乃求千廝倉,萬廝倉,黍稷稻粱,農夫之慶。』就說明千廝門得名,就是因為它附近曾是重慶城糧倉所在地。」
袁東山說,李嚴修築的大城,城牆是夯築而成,與我們現在看到的石質城牆不同,那時的城牆是由泥土夯成的土城牆。
第3次:南宋時期
彭大雅在重慶建造了一座國家級城市
如果說張儀和李嚴都是在和平時期修築重慶城,那麼南宋時期的彭大雅則是一邊打著仗,一邊耗著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在重慶打造了一座當時的國家級城市。
「南宋晚期,蒙古軍隊強兵壓境,西川殘破,為鞏固南宋的西線防區,加強重慶的防務,四川安撫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彭大雅在蜀地殘破、敗局不可收拾的危難情況下就任,毅然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加強重慶城防。」袁東山說,當時彭大雅親自搶築重慶城,在部屬反對、朝廷猜疑、政敵攻擊的情況下,終於在1240年完成了這一工程。
袁東山說,南宋時期的重慶城由此成為了最大面積的重慶古城,這也是古城重慶最為輝煌的時代。
此時,通遠門所在的五福宮山,被納入了重慶城的範圍之中。袁東山說,雖然現在史料裡只記載了南宋重慶城有鎮西門、太平門、薰風門、千廝門、洪崖門5個城門,但所有的考古發現都表示,在城門貴多的南宋時期,重慶城遠不止這5座城門。
也是在這一時期,重慶城的府衙所在地,從上半城的二十九中附近,搬遷到了下半城如今的解放東路,也就是2010年考古發掘出土的老鼓樓遺址所在地。袁東山說,南宋時期的府衙範圍非常大,老鼓樓遺址的高臺只是府衙的大門,而府衙的另一頭則直達如今的打銅街。
第4次:明洪武年間
戴鼎砌石城,建「九開八閉」十七道城門
史料記載,明洪武四年(1371年)初,大明皇帝朱元璋出兵討伐四川,一路由徵虜前將軍傅有德領步騎從秦隴入川,一路派徵西將軍湯和率水師攻重慶。
當年六月,湯和水師越險穿峽,兵臨城下,大夏王朝四面楚歌,見大勢已去,只好奉表投降。
公元1371年夏,衛指揮使戴鼎大興土木,壘石築城。出身武夫然頗有智略的戴鼎,篤信道家,講究風水,取的是「九宮八卦」之象,追求陰陽相諧。按照中國風水理論,只有陰陽調和、氣運皆通,才會形成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世界。
由此,重慶古城便有了「九開八閉」十七道城門。
清乾隆《巴縣誌》則這樣記載著:「明洪武初,指揮戴鼎因舊址砌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丈七尺,環江為池,門十七,九開八閉,象九宮八卦。朝天門、東水門、太平門、儲奇門、金紫門、南紀門、通遠門、臨江門、千廝門為九開門。翠微門、金湯門、人和門、鳳凰門、太安門、定遠門、洪崖門、西水門為八閉門。」
徐曉渝說,明城牆完全是石頭結構,「因舊址砌城」,局部有所擴大。今天人們所見到的重慶古城牆和城門遺址,基本上與清乾隆《巴縣誌》的記載相吻合。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