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平原有一座縣城,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境內現有名勝古蹟300餘處,其中國家級保護單位10處,省級保護單位24處,優秀歷史建築單體及院落44項,重要城市歷史環境要素及遺蹟、遺存13項,還是河南省唯一的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這座豫北小城便是我的家鄉濬縣,也許很多人都很陌生,可能是古城太低調了,也可能是河南古城古都太多了。上了大學,便離開了家鄉,工作後又到了北京。一晃十多年,京城的繁華,多年工作的忙碌,有時甚至想不起故鄉的模樣。閒暇時路過北京的鼓樓,便忍不住想起老家的鐘鼓樓。
長期生活在小城,無法那麼深刻的體驗她的魅力和深厚的歷史積澱。離開故土,反而能感受到她那厚重的中華農耕文化。有次和同事到西安,看著壯觀的鼓樓,長長的城牆,回民街的小吃,反而更思念故鄉,懷念縣城的古廟會、鐘鼓樓、古城牆、古風街市。
浚是個多音字,翻開新華詞典,查到xun這個讀音,備註裡說明只有濬縣這地名時才這麼發音。濬縣,古稱黎陽,是古時候的產糧儲糧重鎮,三國、隋唐時期黎陽曾多次出現,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批准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黃河改道前,曾流經此地,由此引出古城第一個王炸,大伾山北魏大佛。
伾山大佛位於河南省濬縣城內大伾山東部的天寧寺院內。始建於北魏,靠山開鑿,總高八丈,藏於七丈高的樓內,為世界佛屋景觀之一,這是我國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素有「南看樂山大佛,北看伾山大佛」之說。
每逢過年,這裡還有熱鬧的廟會,據說廟會起源於後趙皇帝石勒開鑿伾山大佛時期,至今已有1600年歷史。素有「華北第一古廟會」的濬縣正月古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長達一個月,會期長,規模大,保持著明清特色,每年都吸引著周邊20個省市以及海內外的數百萬遊人。每天從周邊各地來這裡觀光遊覽者多達幾萬人,高峰期有50多萬人。而來逛廟會停車更是要停得遠遠的,一般來古城內逛廟會看社火表演的車輛都要停在了四五公裡之外。
逛廟會,看民俗,吃小吃,感受過年的傳統氛圍已經成了很多人來濬縣的目的。每年在正月裡,基本上濬縣的街頭都是人擠人場景,非常壯觀震撼。在濬縣山下往下看,到處是密密麻麻的人頭兒,可見人有多少。正因為這裡會期長,規模大,尤其是每年正月十六達到最高潮,曾被加拿大學者評價為「中國式狂歡節」。
去逛廟會燒香祈福之外,順便看社火表演是很多人來這的選擇。濬縣的社火表演同樣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最初就是人們用來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朝拜活動,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戲劇中的人物、音樂、舞蹈融於社火表演,逐漸成為濬縣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動。
可能你會覺得還不過癮,那古城裡還有這麼多古蹟和景區,絕對讓你體會為啥這是河南唯一的縣級歷史文化名城。
「龍洞祥雲」作為老黎陽八景之一最早記載來源於元代,洞內奇景幽深莫測,據傳與浮丘山相通。龍洞祥雲是指每當陰雨天氣即將來臨之際,洞內便生出嫋嫋繚繞霧氣,形似升騰祥雲,人們稱這裡為「龍洞祥雲升紫煙」。
大伾山摩崖石刻也是瑰寶,除了描繪古城景致的,還有記載著各朝代發生的歷史,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近年來,當地抓住了旅遊發展機遇,依託中國隋唐大運河,保護性修復了很多以前保留的古建築,有的完全按照原貌修復,濬縣再一次呈現在了人們的眼前,讓人領略了曾經的繁華。這麼多古蹟景觀,在河南這個歷史上燦爛無比的省份,也不虧多見,引人入勝。華燈初上,城門、鼓樓、城牆和古街都裝扮起來,燈火闌珊處,分不清他是古城黎陽,還是古都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