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琦君——《髻》

2021-02-08 文化傳播志

我讀琦君——《髻》


作者 王倩




 《髻》這篇文章選自琦君的散文集 《紅紗燈》,是我最喜歡的文章之一。


「在上海求學時,母親來信說她患了風溼病,手膀抬不起來,連最簡單的縲絲髻兒都盤不成樣,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幾根短髮剪去了。我捧著信,坐在寄宿舍窗口悽淡的月光裡,寂寞地掉著眼淚。深秋的夜風吹來,我有點冷,披上母親為我織的軟軟的毛衣,渾身又暖和起來。可是母親老了,我卻不能隨侍在她身邊,她剪去了稀疏的短髮,又何嘗剪去滿懷的愁緒呢!不久,姨娘因事來上海,帶來母親的照片。三年不見,母親已白髮如銀。我呆呆地凝視著照片,滿腔心事,卻無法向眼前的姨娘傾訴。她似乎很體諒我思母之情,絮絮叨叨地和我談著母親的近況。說母親心臟不太好,又有風溼病。所以體力已不大如前。


我低頭默默地聽著,想想她就是使我母親一生鬱鬱不樂的人,可是我已經一點都不恨她了。因為自從父親去世以後,母親和姨娘反而成了患難相依的伴侶,母親早已不恨她了。我再仔細看看她,她穿著灰布棉袍,鬢邊戴著一朵白花,頸後垂著的再不是當年多彩多姿的鳳凰髻或同心髻,而是一條簡簡單單的香蕉卷,她臉上脂粉不施,顯得十分哀戚,我對她不禁起了無限憐憫。因為她不像我母親是個自甘淡泊的女性,她隨著父親享受了近二十多年的富貴榮華,一朝失去了依傍,她的空虛落寞之感,將更甚於我母親吧。人世間,什麼是愛,什麼是恨呢?母親已去世多年,垂垂老去的姨娘,亦終歸走向同一個渺茫不可知的方向,她現在的光陰,比誰都寂寞啊。」這篇文章寫了姨娘頭上耀武揚威的髮髻是如何刺痛琦君母親的心的,她忠實記錄了一位菩薩心腸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拋棄後默默忍受著痛苦和屈辱。「自從父親去世後,母親和姨娘反而成了患難與共的伴侶,母親早已不恨她了。」就像琦君所說:「這個世界上究竟有什麼是永久的?又有什麼是值得什麼是值得認真的呢?」


遂我以為,一流作家寫自己的事,二流作家說別人的事。天才創造想像,然而天才的創造離人太遠,寧取身邊之物。可是常人卻喜歡聽八卦,說八卦,難免落入虛無之中,作為一個寫作者,唯有自身記憶最親最近,而唯此能親己親人。我很抱歉開頭引用的是張愛玲的話,入題卻在介紹另一位女作家,原因很簡單,我愛張愛玲的同時也沒有忘了琦君,一個語出驚人,一個平淡素淨,卻同時以不同的文字打動著讀者的心,如深山中古老的鐘磐之聲,悄然間點醒每顆沉睡的心。在選擇要說誰時我糾結了好久,就像兩個放不下的人,都想跟大家一起來分享,可世間想做的事那麼多,又怎麼奢求事事圓滿呢?所以就做好一件事吧。張愛玲大家已經很熟悉了,所以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琦君,走進她筆下的江南小巷,走進她的小鄉愁,在心情低落時,書是不怎麼能看進去的,只是機械的一頁頁翻動,沒有多少句子和內容能夠記住,但是琦君的文字確是例外的,最初接觸她的文章是在小學,那篇《桂花雨》仍然記憶猶新,《桂花雨》回憶了她童年間和母親在鄉下收桂花的事情,平凡的文字讀來卻有一種桂花的清香,心情也舒暢了不少。琦君的魅力之所在就是能用平淡的文字再生出中國女人的溫婉之美,她像在講一個故事,娓娓道來,其實是她成長歲月裡美好的記憶。


初見傾心的文章已然很少了,而在她的文章裡總覺得時光過得很慢,童年是屬於每個人的小時光,很多人過了就是過了,而琦君卻把它記錄了下來,就像一張張素心箋,歲月在上面書寫了過往的點點滴滴,時間過了那麼久,翻來總有一股淡淡的墨香,那種感覺是無法言語的,用心感受就是最好的表達。琦君的文字總是讓我感動,掩卷沉思,那種樸實無華、行雲流水般的語言最易留在心底,浸透於文字的是愛,那種對特定時代史詩般的描寫,那種愛不是能隨隨便便表達的愛,那種愛是貫穿於整個生命歷程的。初中讀過她的另一篇散文——《下雨天,真好》大概很多人也有作者那樣的感觸:小時候在下雨天總喜歡依偎在母親的懷裡,聽著雨聲漸漸進入夢鄉。日子匆匆就這麼過了,我總是太隨意,太沒有規劃性,以至於這麼多年讀的書少之又少,但上個月讀了兩本書,琦君的《愛與孤獨》、張愛玲的《半生緣》,比起冷淡的人生與悽涼的錯過,那一刻我竟然這般喜歡著溫暖的充滿回憶氣息的文字,大概是入冬了的原因吧!


尋找作者----據悉該作者系某大學國際漢語專業一名神秘小女孩 善詩能文 思想深邃 尤喜讀書 眉宇間洋溢這高傲 ,尋找線索,她最近很可能隱身於某圖書館或自習室的書海裡..


美文思想齊飛,為美女倩點讚

相關焦點

  • 琦君:髻
    我悄悄地問她:「媽,你為什麼不也梳個橫愛司髻,戴上姨娘送你的翡翠耳環呢?」母親沉著臉說:「你媽是鄉下人,那兒配梳那種摩登的頭,戴那講究的耳環呢?」姨娘抹上三花牌髮油,香風四溢,然後坐正身子,對著鏡子盤上一個油光閃亮的愛司髻,我站在邊上都看呆了。姨娘遞給我一瓶三花牌髮油,叫我拿給母親,母親卻把它高高擱在櫥背上,說:「這種新式的頭油,我聞了就泛胃。」母親不能常常麻煩張伯母,自己梳出來的鮑魚頭緊繃繃的,跟原先的螺絲髻相差有限,別說父親,連我看了都不順眼。那時姨娘已請了個包梳頭劉嫂。
  • 琦君散文《髻》的蒼涼與悲憫
    琦君的散文以回憶為主,自然親切,至情至性,體悟世情,力透紙背。閱讀《髻》這篇散文,如同翻閱著發黃的老照片,照片背後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故事蒼涼,散發著幽幽的愴痛,瀰漫著悲涼的人生況味。  《髻》構思奇巧,不著痕跡,作者以髮髻為線索,梳理起兩個女人一生的命運,串起她們生命中的愛恨與情仇。
  • 薦讀 髻
    母親節前的這個晚上,不知道為什麼會固執地想到琦君的那篇《髻》,少年時代閱讀後便銘刻於心的一篇文字。」人生通透如此,怕也是體驗到了悲歡無界之後的領悟。也許這篇與溫情的母親節不協調,依然想推薦給你。只因為,這世上沒有永遠美麗的髻,也沒有解不開的結。願你和我一樣,凡事皆能看輕淡一些,再輕淡一些。
  • 琦君名篇:髻
    髻琦君  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白天盤成了一個螺絲似的尖髻兒,高高地翹起在後腦,晚上就放下來掛在背後。姨娘抹上三花牌髮油,香風四溢,然後坐正身子,對著鏡子盤上一個油光閃亮的愛司髻,我站在邊上都看呆了。姨娘遞給我一瓶三花牌髮油,叫我拿給母親,母親卻把它高高擱在櫥背上,說:「這種新式的頭油,我聞了就泛胃。」   母親不能常常麻煩張伯母,自己梳出來的鮑魚頭緊繃繃的,跟原先的螺絲髻相差有限,別說父親,連我看了都不順眼。那時姨娘已請了個包梳頭劉嫂。
  • 名家經典——琦君《髻》
    文:琦君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白天盤成了一個螺絲似的尖髻兒,高高地翹起在後腦,晚上就放下來掛在背後
  • 琦君《髻》
    收錄於話題 #琦君兩鬢像蟬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後面,挽一個大大的橫愛司髻,像一隻大蝙蝠撲蓋著她後半個頭。她送母親一對翡翠耳環。母親只把它收在抽屜裡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我想大概是她捨不得戴吧。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後,母親不必忙廚房,而且許多時候,父親要她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母親就請她的朋友張伯母給她梳了個鮑魚頭。
  • 琦君:髻 優才大閱讀No.116
    姨娘抹上三花牌髮油,香風四溢,然後坐正身子,對著鏡子盤上一個油光閃亮的橫愛司髻,我站在邊上都看呆了。姨娘遞給我一瓶三花牌髮油,叫我拿給母親,母親卻把它高高擱在櫥背上,說:「這種新式的頭油,我聞了就翻胃。」母親不能常常麻煩張伯母,自己梳出來的鮑魚頭緊繃繃的,跟原先的螺絲髻相差有限,別說父親,連我看了都不順眼。那時姨娘已請了個包梳頭劉嫂。
  • 推薦閱讀 琦君 《髻》
    髻琦君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
  • 一種毛做的褲子:重溫琦君
    我手中捏著母親的頭髮,一綹綹地梳理,可是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黃楊木梳,再也理不清母親心中的愁緒。因為在走廊的那一邊,不時飄來父親和姨娘琅琅的笑語聲。」琦君的《髻》寫的是母親和姨娘從年輕到年老,髮髻形式的對比與變化,從這些變化中透露出了母親和姨娘間彼此的心結以及微妙的關係變化,時光易逝,青春難駐,沒有誰能抵擋得住歲月的衝刷。
  • 髻 |琦君
    兩鬢像蟬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後面,挽一個大大的橫愛司髻,像一隻大蝙蝠撲蓋著她後半個頭。她送母親一對翡翠耳環。母親只把它收在抽屜裡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我想大概是她捨不得戴吧。  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後,母親不必忙廚房,而且許多時候,父親要她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母親就請她的朋友張伯母給她梳了個鮑魚頭。
  • 讀琦君《髻》有感
    髻更人亦變,往事如雲遷,愛著榮華富貴的姨娘,最終也淪落到了平淡,母親最終也放下了心中的恩恩怨怨;她們也如世人那樣,沒有逃過世俗變遷;世事如姨娘年輕時的髻一般快速變化,往事如同天上的雲彩,風拂過便散的無影無蹤不留一點兒痕跡······     作者:長歌星河
  • 【賞析】《髻》琦君
    兩鬢像蟬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後面,挽一個大大的橫愛司髻,像一隻大蝙蝠撲蓋著她後半個頭。她送母親一對翡翠耳環。母親只把它收在抽屜裡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我想大概是她捨不得戴吧。 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後,母親不必忙廚房,而且許多時候,父親要她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
  • 音樂之聲 · 美文 |《髻》——琦君
    兩鬢像蟬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後面,挽一個大大的橫愛司髻,像一隻大蝙蝠撲蓋著她後半個頭。她送母親一對翡翠耳環。母親只把它收在抽屜裡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我想大概是她捨不得戴吧。   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後,母親不必忙廚房,而且許多時候,父親要她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母親就請她的朋友張伯母給她梳了個鮑魚頭。
  • 春酒一杯敬故鄉 | 天一聽書·為你讀新年 Vol.7
    我也分不清這份歡喜是與父親喝酒多呢,還是聽父親講故事多。反正我喜酒這事兒,也算是出了名的。讀琦君《春酒》是因為我可愛的同事說:「你愛喝酒,可以讀一下這篇文章。」因為是「偶遇」,我索性先不去了解作者,倒是被那個天真可愛的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的小孩給吸引了去,還特地去網上查了查八寶酒用的是白酒、米酒還是黃酒浸泡為佳。文末「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 【人文素養】羅裙蟬鬢倚迎風,雙雙伯勞飛向東——琦君《髻》
    琦君短篇小說《髻》也是圍繞兩個人的秀發展開的。其中一人是母親,另一人是父親新帶回的姨娘。從姨娘來的那一天起,母親的生活和心靈漸漸枯萎。姨娘來之前,母親也是有一頭秀髮的,尤其是在每年七月七的時候,母親按照農村的習俗,在這一天洗頭:母親烏油油的柔發卻像一匹緞子似的垂在肩頭,微風吹來,一綹綹的短髮不時拂著她白嫩的面頰。她眯起眼睛,用手背攏一下,一會兒又飄過來了。
  • 李敬澤祝勇等獲第五屆琦君散文獎 辨認歷史、書寫鄉愁、領悟自然獲...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11月29日,第五屆琦君散文獎,在浙江溫州甌海區三溪中學琦君文學館頒發。著名作家李敬澤、祝勇、劉大先分別憑藉《——它的作者,這偉大的正典詩人》《故宮六百年》《故鄉即異邦》獲得「作品獎」。胡冬林的《山林筆記》獲 「特別獎」。
  • 簡單迷人的父愛——琦君、林斤瀾、葉永烈等溫籍名家筆下的「父愛」
    父親節是一個向父親表白的日子看溫籍文學大師們如何紀念父親、表達父愛一、琦君與父親潘鑑宗潘國綱(1882-1938在《父親》一文中,琦君寫下青春期少女對父親偷看女兒日記的「恨」,對父親望女成鳳、逼迫學琴的無可奈何,還有
  • 兩鬢像蟬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後面,挽一個大大的橫愛司髻,像一隻大蝙蝠撲蓋著她後半個頭。她送母親一對翡翠耳環。母親只把它收在抽屜裡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我想大概是她捨不得戴吧。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後,母親不必忙廚房,而且許多時候,父親要她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母親就請她的朋友張伯母給她梳了個鮑魚頭。
  • 漢服小知識|No.4 俏皮的雙丫髻(jì)
    雙丫髻,漢服妝造中較常見的髮型。
  • 髻 | 短文
    兩鬢像蟬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後面,挽一個大大的橫愛司髻,像一隻大蝙蝠撲蓋著她後半個頭。她送母親一對翡翠耳環。母親只把它收在抽屜裡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我想大概是她捨不得戴吧。  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後,母親不必忙廚房,而且許多時候,父親要她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母親就請她的朋友張伯母給她梳了個鮑魚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