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髻》

2021-12-28 珍愛紅樓夢

收錄於話題 #琦君 1個

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白天盤成了一個螺絲似的尖髻兒,高高地翹起在後腦,晚上就放下來掛在背後。我睡覺時挨著母親的肩膀,手指頭繞著她的長髮梢玩兒,雙妹牌生髮油的香氣混著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有點兒難聞,卻有一份母親陪伴著我的安全感,我就呼呼地睡著了。每年的七月初七,母親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頭。鄉下人的規矩,平常日子可不能洗頭。如洗了頭,髒水流到陰間,閻王要把它儲存起來,等你死以後去喝,只有七月初七洗的頭,髒水才流向東海去。所以一到七月七,家家戶戶的女人都要有一大半天披頭散髮。有的女人披著頭髮美得跟葡萄仙子一樣,有的卻像醜八怪。比如我的五叔婆吧,她既矮小又乾癟,頭髮掉了一大半,卻用墨炭劃出一個四四方方的額角,又把樹皮似的頭頂全抹黑了。洗過頭以後,墨炭全沒有了,亮著半個光禿禿的頭頂,只剩後腦勺一小撮頭髮,飄在背上,在廚房裡搖來晃去幫我母親做飯,我連看都不敢衝她看一眼。可是母親烏油油的柔發卻像一匹緞子似的垂在肩頭,微風吹來,一綹綹的短髮不時拂著她白嫩的面頰。她眯起眼睛,用手背攏一下,一會兒又飄過來了。她是近視眼,眯縫眼兒的時候格外的俏麗。我心裡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見媽媽這一頭烏亮的好發,一定會上街買一對亮晶晶的水鑽髮夾給她,要她戴上。媽媽一定是戴上了一會兒就不好意思地摘下來。那麼這一對水鑽夾子,不久就會變成我扮新娘的「頭面」了。父親不久回來了,沒有買水鑽髮夾,卻帶回一位姨娘。她的皮膚好細好白,一頭如雲的柔鬢比母親的還要烏,還要亮。兩鬢像蟬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後面,挽一個大大的橫愛司髻,像一隻大蝙蝠撲蓋著她後半個頭。她送母親一對翡翠耳環。母親只把它收在抽屜裡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我想大概是她捨不得戴吧。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後,母親不必忙廚房,而且許多時候,父親要她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母親就請她的朋友張伯母給她梳了個鮑魚頭。在當時,鮑魚頭是老太太梳的,母親才過三十歲,卻要打扮成老太太,姨娘看了只是抿嘴兒笑,父親就直皺眉頭。我悄悄地問她:「媽,你為什麼不也梳個橫愛司髻,戴上姨娘送你的翡翠耳環呢?」母親沉著臉說:「你媽是鄉下人,那兒配梳那種摩登的頭,戴那講究的耳環呢?」姨娘洗頭從不揀七月初七。一個月裡都洗好多次頭。洗完後,一個丫頭在旁邊用一把粉紅色大羽毛扇輕輕地扇著,輕柔的髮絲飄散開來,飄得人起一股軟綿綿的感覺。父親坐在紫檀木椅上,端著水煙筒噗噗地抽著,不時偏過頭來看她,眼神裡全是笑。姨娘抹上三花牌髮油,香風四溢,然後坐正身子,對著鏡子盤上一個油光閃亮的愛司髻,我站在邊上都看呆了。姨娘遞給我一瓶三花牌髮油,叫我拿給母親,母親卻把它高高擱在櫥背上,說:「這種新式的頭油,我聞了就泛胃。」母親不能常常麻煩張伯母,自己梳出來的鮑魚頭緊繃繃的,跟原先的螺絲髻相差有限,別說父親,連我看了都不順眼。那時姨娘已請了個包梳頭劉嫂。劉嫂頭上插一根大紅籤子,一雙大腳鴨子,託著個又矮又胖的身體,走起路來氣喘呼呼的。她每天早上十點鐘來,給姨娘梳各式各樣的頭,什麼鳳凰髻、羽扇髻、同心髻、燕尾髻,常常換樣子,襯託著姨娘細潔的肌膚,嫋嫋婷婷的水蛇腰兒,越發引得父親笑眯了眼。劉嫂勸母親說:「大太太,你也梳個時髦點的式樣嘛。」母親搖搖頭,響也不響,她噘起厚嘴唇走了。母親不久也由張伯母介紹了一個包梳頭陳嫂。她年紀比劉嫂大,一張黃黃的大扁臉,嘴裡兩顆閃亮的金牙老露在外面,一看就是個愛說話的女人。她一邊梳一邊嘰哩呱啦地從趙老太爺的大少奶奶,說到李參謀長的三姨太,母親像個悶葫蘆似的一句也不搭腔,我卻聽得津津有味。有時劉嫂與陳嫂一起來了,母親和姨娘就在廊前背對著背同時梳頭。只聽姨娘和劉嫂有說有笑,這邊母親只是閉目養神。陳嫂越梳越沒勁兒,不久就辭工不來了,我還清清楚楚地聽見她對劉嫂說:「這麼老古董的鄉下太太,梳什麼包梳頭呢?」我都氣哭了,可是不敢告訴母親。從那以後,我就墊著矮凳替母親梳頭,梳那最簡單的鮑魚頭。我點起腳尖,從鏡子裡望著母親。她的臉容已不像在鄉下廚房裡忙來忙去時那麼豐潤亮麗了,她的眼睛停在鏡子裡,望著自己出神,不再是眯縫眼兒的笑了。我手中捏著母親的頭髮,一綹綹地梳理,可是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黃楊木梳,再也理不清母親心中的愁緒。因為在走廊的那一邊,不時飄來父親和姨娘琅琅的笑語聲。我長大出外讀書以後,寒暑假回家,偶然給母親梳頭,頭髮捏在手心,總覺得愈來愈少。想起幼年時,每年七月初七看母親烏亮的柔發飄在兩肩,她臉上快樂的神情,心裡不禁一陣陣酸楚。母親見我回來,愁苦的臉上卻不時展開笑容。無論如何,母女相依的時光總是最最幸福的。在上海求學時,母親來信說她患了風溼病,手膀抬不起來,連最簡單的縲絲髻兒都盤不成樣,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幾根短髮剪去了。我捧著信,坐在寄宿舍窗口悽淡的月光裡,寂寞地掉著眼淚。深秋的夜風吹來,我有點冷,披上母親為我織的軟軟的毛衣,渾身又暖和起來。可是母親老了,我卻不能隨侍在她身邊,她剪去了稀疏的短髮,又何嘗剪去滿懷的愁緒呢!不久,姨娘因事來上海,帶來母親的照片。三年不見,母親已白髮如銀。我呆呆地凝視著照片,滿腔心事卻無法向眼前的姨娘傾訴。她似乎很體諒我思母之情,絮絮叨叨地和我談著母親的近況。說母親心臟不太好,又有風溼病,所以體力已不大如前。我低頭默默地聽著,想想她就是使我母親一生鬱鬱不樂的人,可是我已經一點都不恨她了。因為自從父親去世以後,母親和姨娘反而成了患難相依的伴侶,母親早已不恨她了。我再仔細看看她,她穿著灰布棉袍,鬢邊戴著一朵白花,頸後垂著的再不是當年多彩多姿的鳳凰髻或同心髻,而是一條簡簡單單的香蕉卷,她臉上脂粉不施,顯得十分哀戚,我對她不禁起了無限憐憫。因為她不像我母親是個自甘淡泊的女性,她隨著父親享受了近二十多年的富貴榮華,一朝失去了依傍,她的空虛落寞之感,將更甚於我母親吧。來臺灣以後,姨娘已成了我唯一的親人,我們住在一起有好幾年。在日式房屋的長廊裡,我看她坐在玻璃窗邊梳頭,她不時用拳頭捶著肩膀說:「手酸得很,真是老了。」老了,她也老了。當年如雲的青絲,如今也漸漸落去,只剩了一小把,且已夾有絲絲白髮。想起在杭州時,她和母親背對著背梳頭,彼此不交一語的仇視日子,轉眼都成過去。人世間,什麼是愛,什麼是恨呢?母親已去世多年,垂垂老去的姨娘,亦終歸走向同一個渺茫不可知的方向,她現在的光陰,比誰都寂寞啊。我怔怔地望著她,想起她美麗的橫愛司髻,我說:「讓我來替你梳個新的式樣吧。」她愀然一笑說:「我還要那樣時髦幹什麼,那是你們年輕人的事了。」我能長久年輕嗎?她說這話,一轉眼又是十多年了。我也早已不年輕了。對於人世的愛、憎、貪、痴,已木然無動於衷。母親去我日遠,姨娘的骨灰也已寄存在寂寞的寺院中。

這個世界,究竟有什麼是永久的,又有什麼是值得認真的呢?

 喜歡就分享一下,或點個讚,點個在看。關注一下我們哦。

相關焦點

  • 我讀琦君——《髻》
    我讀琦君——《髻》作者 王倩
  • 琦君:髻
    「這個世界,究竟有什麼是永久的」文丨琦君來源:選自《紅紗燈》-1-姨娘抹上三花牌髮油,香風四溢,然後坐正身子,對著鏡子盤上一個油光閃亮的愛司髻,我站在邊上都看呆了。姨娘遞給我一瓶三花牌髮油,叫我拿給母親,母親卻把它高高擱在櫥背上,說:「這種新式的頭油,我聞了就泛胃。」母親不能常常麻煩張伯母,自己梳出來的鮑魚頭緊繃繃的,跟原先的螺絲髻相差有限,別說父親,連我看了都不順眼。那時姨娘已請了個包梳頭劉嫂。
  • 琦君散文《髻》的蒼涼與悲憫
    琦君的散文以回憶為主,自然親切,至情至性,體悟世情,力透紙背。閱讀《髻》這篇散文,如同翻閱著發黃的老照片,照片背後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故事蒼涼,散發著幽幽的愴痛,瀰漫著悲涼的人生況味。  《髻》構思奇巧,不著痕跡,作者以髮髻為線索,梳理起兩個女人一生的命運,串起她們生命中的愛恨與情仇。
  • 名家經典——琦君《髻》
    文:琦君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白天盤成了一個螺絲似的尖髻兒,高高地翹起在後腦,晚上就放下來掛在背後
  • 琦君:髻 優才大閱讀No.116
    姨娘抹上三花牌髮油,香風四溢,然後坐正身子,對著鏡子盤上一個油光閃亮的橫愛司髻,我站在邊上都看呆了。姨娘遞給我一瓶三花牌髮油,叫我拿給母親,母親卻把它高高擱在櫥背上,說:「這種新式的頭油,我聞了就翻胃。」母親不能常常麻煩張伯母,自己梳出來的鮑魚頭緊繃繃的,跟原先的螺絲髻相差有限,別說父親,連我看了都不順眼。那時姨娘已請了個包梳頭劉嫂。
  • 琦君名篇:髻
    髻琦君  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白天盤成了一個螺絲似的尖髻兒,高高地翹起在後腦,晚上就放下來掛在背後。我悄悄地問她:「媽,你為什麼不也梳個橫愛司髻,戴上姨娘送你的翡翠耳環呢?」母親沉著臉說:「你媽是鄉下人,那兒配梳那種摩登的頭,戴那講究的耳環呢?」   姨娘洗頭從不揀七月初七。一個月裡都洗好多次頭。洗完後,一個丫頭在旁邊用一把粉紅色大羽毛扇輕輕地扇著,輕柔的髮絲飄散開來,飄得人起一股軟綿綿的感覺。父親坐在紫檀木椅上,端著水煙筒噗噗地抽著,不時偏過頭來看她,眼神裡全是笑。
  • 推薦閱讀 琦君 《髻》
    髻琦君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
  • 髻 |琦君
    兩鬢像蟬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後面,挽一個大大的橫愛司髻,像一隻大蝙蝠撲蓋著她後半個頭。她送母親一對翡翠耳環。母親只把它收在抽屜裡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我想大概是她捨不得戴吧。  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後,母親不必忙廚房,而且許多時候,父親要她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母親就請她的朋友張伯母給她梳了個鮑魚頭。
  • 一種毛做的褲子:重溫琦君
    琦君的《髻》寫的是母親和姨娘從年輕到年老,髮髻形式的對比與變化,從這些變化中透露出了母親和姨娘間彼此的心結以及微妙的關係變化,時光易逝,青春難駐,沒有誰能抵擋得住歲月的衝刷。但後經了解,在琦君85歲時吐露了出一段隱秘的心事:「我出生時,父親出外經商,一直沒回來,我媽媽認為我不詳,就把我丟在地上,是大伯母把我抱起來的,其實從那時起,她就是我媽媽了,對我天高地厚之愛,含辛茹苦撫養我們兄妹長大。」這段關係的轉變,使得被給予出的母愛更加的深沉,更加的偉大。
  • 【賞析】《髻》琦君
    兩鬢像蟬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後面,挽一個大大的橫愛司髻,像一隻大蝙蝠撲蓋著她後半個頭。她送母親一對翡翠耳環。母親只把它收在抽屜裡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我想大概是她捨不得戴吧。 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後,母親不必忙廚房,而且許多時候,父親要她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
  • 薦讀 髻
    母親節前的這個晚上,不知道為什麼會固執地想到琦君的那篇《髻》,少年時代閱讀後便銘刻於心的一篇文字。這個世界,究竟有什麼是永久的,又有什麼是值得認真的呢? 」人生通透如此,怕也是體驗到了悲歡無界之後的領悟。也許這篇與溫情的母親節不協調,依然想推薦給你。只因為,這世上沒有永遠美麗的髻,也沒有解不開的結。願你和我一樣,凡事皆能看輕淡一些,再輕淡一些。
  • 音樂之聲 · 美文 |《髻》——琦君
    兩鬢像蟬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後面,挽一個大大的橫愛司髻,像一隻大蝙蝠撲蓋著她後半個頭。她送母親一對翡翠耳環。母親只把它收在抽屜裡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我想大概是她捨不得戴吧。   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後,母親不必忙廚房,而且許多時候,父親要她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母親就請她的朋友張伯母給她梳了個鮑魚頭。
  • 讀琦君《髻》有感
    髻更人亦變,往事如雲遷,愛著榮華富貴的姨娘,最終也淪落到了平淡,母親最終也放下了心中的恩恩怨怨;她們也如世人那樣,沒有逃過世俗變遷;世事如姨娘年輕時的髻一般快速變化,往事如同天上的雲彩,風拂過便散的無影無蹤不留一點兒痕跡······     作者:長歌星河
  • 【人文素養】羅裙蟬鬢倚迎風,雙雙伯勞飛向東——琦君《髻》
    琦君短篇小說《髻》也是圍繞兩個人的秀發展開的。其中一人是母親,另一人是父親新帶回的姨娘。從姨娘來的那一天起,母親的生活和心靈漸漸枯萎。姨娘來之前,母親也是有一頭秀髮的,尤其是在每年七月七的時候,母親按照農村的習俗,在這一天洗頭:母親烏油油的柔發卻像一匹緞子似的垂在肩頭,微風吹來,一綹綹的短髮不時拂著她白嫩的面頰。她眯起眼睛,用手背攏一下,一會兒又飄過來了。
  • 李敬澤祝勇等獲第五屆琦君散文獎 辨認歷史、書寫鄉愁、領悟自然獲...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11月29日,第五屆琦君散文獎,在浙江溫州甌海區三溪中學琦君文學館頒發。著名作家李敬澤、祝勇、劉大先分別憑藉《——它的作者,這偉大的正典詩人》《故宮六百年》《故鄉即異邦》獲得「作品獎」。胡冬林的《山林筆記》獲 「特別獎」。
  • 飛仙髻到底是一類什麼樣的髮髻 比飛天髻還要仙氣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飛仙髻到底是一類什麼樣的髮髻 比飛天髻還要仙氣 在之前的文章裡,已經給大家講過許多關於古代女子的髮髻類型了,相信大家對於古代女子的髮髻類型都有些感興趣了吧!各位袍子們既然要穿著漢服,那自然就要梳上一個和漢服相配的髮髻啦!
  • 「飛仙髻」到底是一類什麼樣的髮髻?比「飛天髻」還要仙氣
    (飛仙髻) 接下來,就開始仔細的講述「飛仙髻」吧!「飛仙髻」與「飛天髻」的區別就在於,「飛仙髻」只有兩個發環,而「飛天髻」則有三個發環。(左圖便為「飛仙髻」) 當然了,古代女子們在梳這種髮髻時,一定是非常麻煩的。大家現在若是想梳「飛仙髻」的話,可能不太好全靠真發來進行操作。但是大家不要忘了,還有假髮髻呀!
  • 兩鬢像蟬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後面,挽一個大大的橫愛司髻,像一隻大蝙蝠撲蓋著她後半個頭。她送母親一對翡翠耳環。母親只把它收在抽屜裡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我想大概是她捨不得戴吧。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後,母親不必忙廚房,而且許多時候,父親要她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母親就請她的朋友張伯母給她梳了個鮑魚頭。
  • 一髻佛母
    一髻母,一面二臂,身青黑色或褐紅色,獨目居於額頭中央,獨齒尖銳有如普巴杵,牙尖向下,一發撐天,頭戴五骷冠,獨乳居胸正中,右手高舉人屍,左手執魔心與豺狼,身披人皮衣,下著虎皮裙一髻佛母屬智慧護法,護持行人出世間之成就,主空性。此尊以大悲智慧,示現忿怒形來降伏眾的煩惱。
  • 雲髻 大象分享
    據《宋五行志》記載:「文帝元嘉六年,民間婦人結髮者三分發,抽其鬟直上,謂之飛天。」古之「百花」髮式亦屬這種類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髮式,將發分股,結鬟於頂,不用託拄,使其自然垂下,並束結肖尾、垂於肩上,亦稱燕尾。據《國憲家猷》記載:「漢明帝令宮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為處女髮式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