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與地方經濟︱受抑制的服務業與發展不平衡問題

2020-12-18 澎湃新聞

人口密度的提升促進服務業發展,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將不利於結構轉型和經濟發展。圖為2020年11月23日,成都寬窄巷子,正在購買美食的旅客。  視覺中國 圖

人類經濟發展史上最顯著的事實之一,是經濟資源遵循從農業向製造業轉移並最終向服務業轉移的規律。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偉大曆程中,中國服務業規模不斷增長,對宏觀經濟增長和就業貢獻越來越重要。

當前,我國已步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服務業發展(尤其是服務業消費)將成為經濟邁上新臺階的重要推手;如何進一步壯大服務業,推進高質量的結構轉型,對形成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至關重要。

然而,與發達國家歷史上同等發展水平時期相比,近十年來,我國服務業在宏觀經濟中的比重嚴重偏低,無論是就業佔比還是附加值佔比都相差十個百分點以上(見圖1)。

圖1. 服務業部門GDP佔比和就業佔比
註:根據國際標準產業分類體系(ISIC)劃分三大產業。擬合線是指除中國外的其他10個國家的Lowess擬合線。人均GDP是按購買力平價的GDP比上總人口,統一換算成1990年的國際美元價格。

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和人均收入進一步提高,服務業在宏觀經濟的地位將更加重要,宏觀經濟結構將更加向服務品和不可貿易品傾斜。但在現有的城市化政策引導之下,我國人口的空間分布卻導致城市人口密度出現下降趨勢(見圖2),這不利於我們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而阻礙了國內大循環發展。因此,圖1所反映的我國服務業發展水平偏低的狀況,可能與人口向較高人口密度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轉移的制度障礙有關。

圖2. 建成區人口密度變化趨勢
註:建成區人口密度=城鎮二三產就業人口/建成區面積。替換用就業人口密度=城鎮就業人口/建成區面積度量人口密度,可以類似得到,2000-2012年的就業人口密度呈下降趨勢,降幅也為0.4左右。

本研究考察人口密度和服務業發展的關係,試圖釐清以下問題:(1)近年來的人口空間布局政策如何影響人口密度;(2)為什麼人口密度很重要;(3)控制人口密度會帶來什麼損失,轉型發展階段如何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格局?

一、城市人口密度何以下降

近年來,我國城市人口密度呈現下降的趨勢。我們認為,這

與一系列引導人口空間布局的政策有關

第一,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人口流動障礙,尤其是農村戶籍的外來移民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以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受到差別待遇,增加了勞動力流動成本。

第二,對高人口密度的大型城市實施了嚴控人口流入的政策。例如,2014年,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出臺,據此,從2014年開始,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的人口規模受到嚴格控制。同時,個別超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還實施了疏散市中心人口的舉措。

第三,土地供應在空間上的錯配,也導致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快速下降。特別是2003年以後,人口流入的東部地區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土地供應佔全國的份額卻下降了。

這些政策都導致了人口空間分布的變化:人口被引導到密度更低的農村、小城市和大城市的邊緣地區,導致城市人口密度出現下降趨勢。

二、為什麼人口密度很重要?

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很重要的表現之一便是發揮人口密度的作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口密度越高,對應的市場規模越大。人口密度常被用於度量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程度,相比於人口規模,人口密度更能反映人口空間分布狀態。

例如,同樣是常住人口規模達到兩三千萬的上海市和重慶市,上海市的人口密度更大,其人口空間更集聚。

度量人口密度的常見指標包括:就業人口密度(地區就業人口/地區建成區面積)和常住人口密度(地區常住人口/地區行政土地面積)。相對而言,就業人口密度大小能更準確反映地區之間人口密度的差異,因為建成區是實際用於發展非農業生產和居住的土地,能更準確反映人口、經濟活動所在地,而行政土地面積受農村土地和自然地貌等其他非經濟活動幹擾因素的影響更大,誤差較大。

本研究主要用城鎮所有就業密度(城鎮所有就業人員/建成區面積)和建成區就業密度(城鎮二三產就業人員/建成區面積)度量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既是影響城市發展的原因也是結果,即人口密度同時兼具了內生性和外生性特徵。

一方面,人口密度是城市發展的結果。任何使城市更具吸引力的因素,例如生產力的提高或設施改善等,都會吸引其他地方的人口進入,進而提升地價和房價。房價上升使開發商傾向於建更高的樓房,居民往往選擇較小面積的住宅,進而使人口密度增加。

另一方面,人口密度是影響城市變化的原因。在生產端,集聚經濟(agglomeration economies)使企業和工人在高密度的城市裡的生產率更高。在消費端,更高的人口密度使商品和服務的消費更便捷,有利於降低獲得這些商品所需的通行距離、頻率和運輸等。同時,高人口密度地區的居民和企業面臨的地租等成本更大。因此,人口密度變化帶來的收益和成本比較會影響城市構成,進而改變商品和服務的質量和種類。

人口密度影響服務業發展的作用機制是什麼?由於大多數服務業具有不可貿易性,需要面對面進行生產和消費,人口密度對其發展作用尤其重要。

人口密度會改變當地發展的比較優勢,相比於製造業和農業部門,服務業發展更依賴於高人口密度。

這主要出於以下原因:

第一,規模效應。與製造業相比,絕大部分服務行業的產品具有不可貿易性,依賴於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近距離互動。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高人口密度地區的服務業企業面臨更大的潛在市場,更容易降低企業的平均成本。

第二,收入效應。高人口密度地區往往也是更高收入地區,且與農產品和製造品相比,服務業產品有更高的收入彈性。恩格爾定律指出,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需求將不斷轉型升級,高收入彈性的商品在消費支出中所佔的比重會越來越高。

第三,替代效應。與製造業相比,部分市場經濟中的服務業企業提供的服務產品,往往存在由消費者個人或家庭所能提供的替代品。例如,餐飲、幼兒保育和教育、公路交通等。高人口密度使商品和服務的消費更便捷,進而增加對市場中的服務業消費需求。

但在我國,就收入效應而言,當下的城市化政策使得過多的農村戶籍勞動力滯留在生產率更低的農村和農業部門,大幅限制了這部分勞動力的收入增長,這部分勞動力的潛在收入損失進而對服務業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此外,特殊的戶籍制度抑制了已經進入到城市的外來移民的服務消費。城市外來移民社會保障不足,並且可能在中年之後回到戶口所在地,從而收入大幅度下降,因此,他們將大幅度降低當前消費,尤其是服務業消費。

三、控制人口密度會有什麼損失?

部分學者提出,要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尤其是要控制特大及超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我們認為,要回答城市是否人口密度過高,要以數據說明人口密度變化產生的影響,權衡人口密度所帶來的利弊進行比較分析,才能得出是否應該控制人口密度的結論。

本研究從宏觀和微觀層面,研究人口密度對服務業發展的影響。我們發現,人口密度提高可以顯著促進服務業發展(見圖3),且結論在剔除城市資源和區劃調整等幹擾因素後的穩健性檢驗仍成立。考慮到本研究存在人口密度度量誤差和遺漏變量等內生性問題,我們選取較為外生的土地供應增長率指標作為工具變量分析,發現人口密度提高仍顯著促進了服務業發展。

圖3. 人口密度與服務業發展關係
註:服務業GDP佔比是指三產GDP佔總GDP比重;服務業就業佔比是指三產就業人員佔總就業人員比重。用Stata的binscatter畫圖,將所有樣本根據Ln(建成區人口密度)按樣本量等份分組,將各組Ln(建成區人口密度)的中位數記為x_i,然後在每組內分別計算服務業GDP和就業佔比的平均值y_i,最後得到(x_i,y_i)組合。

基於

2008年中國經濟普查數據

,本研究發現,人口密度主要影響生活型服務業發展,尤其是本地生活型服務業企業受人口密度的影響更大。

因為相對而言,生活型服務業同社會生活直接相關,且具有不可貿易性的特點,故生活型服務業企業的決策行為對人口密度的變化更敏感,人口密度的變化會影響企業所從事行業類型是否是生活型服務業的概率。隸屬於本地的企業,其決策對本土市場的應對和調整更敏感,靈活性更高;隸屬於中央等非本地的企業(國企),其決策比較穩定,靈活性較低。因此,人口密度的變化對本地企業是否從事生活型服務行業的影響更大。

基於2010年

中國家庭追蹤調查

(CFPS)數據進行機制分析,本研究發現,

人口密度的變化會通過影響家庭服務業消費支出,進而影響服務業發展。

綜上,人口密度的提升促進服務業發展,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將不利於結構轉型和經濟發展,不利於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和內需潛力,不利於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四、勞動力流動障礙影響及扭曲效用估計

我國存在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勞動力流動障礙,和歷史上同等發展水平的日本、韓國相比,城市的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佔比均較低(見圖4)。因沒有直接數據可以度量勞動力流動障礙,我們用城市非本地戶籍常住人口比重度量地區流動障礙大小。相同的其他條件下,非本地戶籍常住人口佔比越大的城市,勞動力流動障礙越大。

圖4.城市常住人口與城市戶籍人口
註:橫坐標軸是人均GDP(取對數),統一換算成2011年的國際美元價格。

本研究發現,人口流動障礙會使流動人口減少對服務商品的消費,從而削弱人口密度提升對服務業的促進作用。因為勞動力流動障礙會通過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影響服務業發展。其中,直接效應是指勞動力流動障礙通過降低城市人口密度,從而影響服務業發展;間接效應是指勞動力流動障礙會降低移民對服務商品的消費,從而使人口密度提升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效應被削弱。

綜上,人口的空間分布受戶籍制度約束、土地供應政策的扭曲都是導致服務業發展偏低的誘導因素。

基於前面的分析結果,我們可以估算不同的制度約束和扭曲對服務業發展的影響有多大。

反事實估測表明,城市人口密度下降和勞動力流動的制度障礙導致我國服務業佔GDP和就業之比偏低3至5個百分點

五、如何逐步形成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

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偉大曆程,是服務業規模不斷增長、在宏觀經濟中佔比越來越大、對經濟增長和就業貢獻越來越重要的過程。然而,在服務業發展取得進步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近年來,我國的結構性調整所面臨的問題均與服務業受到抑制相關,進而帶來消費需求不足、人民福利受損等問題,這不利於我們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而阻礙國內大循環的發展。有鑑於這些問題,在2020年8月24日舉行的

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

上,陸銘教授指出,在城鄉和區域發展方面,如果一些體制性、結構性問題得以解決,將產生巨大的制度紅利。

對照當下的制度背景,本研究所得結論的政策啟示是:第一,中央政府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要減少用行政幹預手段將人口引導到低人口密度地區的做法,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第二,地方政府要積極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幫助移民融入所在城市,尤其是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第三,中央和地方協力,適當減緩城市建設用地總量供應,尤其是在低人口密度的中小城市和人口流出地,在人口負增長地區甚至應該減少城市建設用地。

經濟發展是一個多目標過程,經濟政策的制定既需要基於科學的依據,也需要考慮不同目標之間的關係,避免顧此失彼。長期以來,我國的政策制定不夠重視空間因素對於經濟結構的影響。本研究說明,人口向城市(特別是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和服務業佔比逐步提高是兩個有關聯的現象,體現了人口密度提升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客觀規律。

如果主觀認為人口集聚的趨勢是不好的,從而試圖用行政幹預手段改變這個趨勢,結果可能導致經濟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發展,最終阻礙國內大循環形成。

(作者鍾粵俊是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陸銘是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奚錫燦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助理教授。本文原題「集聚與服務業發展——基於人口空間分布的視角」,原載《管理世界》2020年第11期。由鍾粵俊改寫,具體技術細節請參考原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蔡昉:中國經濟V字型復甦基本成型 但經濟復甦存在三個不平衡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侯潤芳)在12月14日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等主辦的「2021年《經濟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經濟形勢報告會」上,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蔡昉表示,失業率從上升到下降經歷了一個倒V字型曲線,意味著中國經濟V字型復甦基本成型。
  • 東城區:打造文化金融發展高地 助力雙循環經濟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將有力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以探索文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文化與金融合作模式「兩個創新」,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持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再添動力。
  • 圓桌丨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引擎作用 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應對當前國際發展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大的必然戰略選擇。在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數字經濟是重要的支撐力量。監管層應該充分考慮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趨勢、數字經濟全球競爭格局和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等因素,建立更加良性的產業競爭機制、適配的競爭治理規則和政府、平臺、用戶互動的治理模式,平衡監管與創新的關係。
  • 生活性服務業現狀、問題與「十四五」時期發展對策
    總體看,近年來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速明顯快於第二產業特別是製造業。分類看,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卻總體上慢於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供給總量不足仍是生活性服務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許多地方居民就醫難、養老難、幼兒入園難,交通通訊、居民服務等生活服務面臨諸多不便,都是生活性服務業供給不足的表現。加之許多地方生活性服務業空間配置與人口分布格局失衡,影響居民生活質量,加大居民生活成本。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副院長王俊:粵要打造為雙循環新發展...
    受訪者供圖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廣東將扮演何種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圍繞這些問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副院長王俊教授近日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他表示,廣東經濟參與全球化程度高,內需市場規模大、潛力足,有望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節點,並發揮戰略樞紐作用。
  • 日本雙循環經濟對我國的啟示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日本經濟政策開始從「貿易立國」向「技術立國」轉變,經濟開始切換到「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的模式。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美日貿易摩擦是日本經濟走向雙循環的重要催化劑。  日本經濟走向雙循環後,消費領域出現了長久的繁榮景象,無論是必需消費品還是非必需消費品,整個市場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態勢。資金從傳統行業流向新興行業,資金利用效率變高,日本利率債也迎來一波超級長牛。
  • 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歷史溯源、邏輯闡釋與政策導向
    (一)我國經濟社會矛盾變化是推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在原因   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強調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並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經濟參考報》刊發文章:地方「十四五」產業布局路線圖密集浮現
    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 12月11日出版的《經濟參考報》將刊發記者班娟娟、郭倩採寫的文章《地方「十四五」產業布局路線圖密集浮現》。摘要如下:  地方「十四五」產業布局路線圖正密集浮現。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浙江、湖北、海南、江西、四川、吉林等逾10個省份相繼出爐地方「十四五」規劃建議。
  • 在「優環境」中不斷打開發展扇面 上海總部型經濟打通「雙循環...
    潘多拉中國總經理洛嘉笙滿懷期待:「這為品牌在華發展開啟了新篇章。」總部型經濟是世界級城市的「標配」,其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當前,上海正加快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總部型經濟在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的作用更加凸顯。
  • 觀察|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顧彥 攝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雲舒報導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基於國內外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 智庫之聲|以「雙循環」戰略促進江蘇糧食流通高質量發展
    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立足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的整體形勢,根據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新環境和新挑戰,圍繞經濟發展中長期目標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 後小康社會推進農業農村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但總體而言,當前農業農村服務業仍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和弱項,總量不足、結構不優、質量不高、機制不暢、布局不合理等仍是其面臨的突出問題。面對當前複雜嚴峻的全球經濟形勢,統籌推進農村乃至全國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待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都需要從戰略上重視發展農業農村服務業。
  • 中國經濟國際國內雙循環建設的重要歷程
    2、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戰略關鍵在科技創新引領下實現中國經濟創新驅動。3、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戰略基礎是「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實現高水平動態均衡。4、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戰略基點是擴大內需。5、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戰略方向是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6、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戰略支撐是以一帶一路帶動的更高水平開放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社會發展。
  • 「雙循環」背景下進擊消費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城市化發展如何借勢...
    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首位驅動因素,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過程中無疑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雙循環」背景下推動消費提檔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城市化發展和商業步行街區建設又該如何布局?在10月15日舉行的重慶解放碑論壇上,與會專家就此展開了討論。
  • 如何解讀雙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解讀
    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必須順勢而為調整經濟發展路徑,在努力打通國際循環的同時,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增強韌性,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擴大內需,可以釋放巨大而持久的動能,推動全球經濟穩步復甦和增長。  劉鶴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民營經濟能起到什麼作用?
    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民營經濟能起到什麼作用?其自身又如何實現「更上一層樓」?「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年度論壇12日在京舉行,多位與會嘉賓給出了答案。中新社記者盛佳鵬 攝近期《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正式發布,為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對此,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朱之鑫提出,要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推動民營經濟實現更大的發展。具體來看有三個方面。
  • 北大國發教授黃益平:以持續的開放政策支持形成「雙循環」格局
    與「十四五」規劃和明年經濟工作相關的一個重要的政策思路,是以「雙循環」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格局,即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內外循環相結合。實際上,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我們的政策一直在倡導更多地依靠國內需求來支持經濟增長。當然,現在說國內大循環,除了需求,還有供給,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構成循環。
  • 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底線思維的集中...
    本網訊 見習記者張弛報導 12月15日,由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誠信國際」)舉辦的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信用市場展望」為主題的2021年信用展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誠信集團創始人、董事長、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底線思維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經濟政策》的主旨演講。
  • 義大利經濟學家表示中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義大利企業提供...
    日前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繼續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義大利馬切拉塔大學應用經濟學教授弗朗切斯卡·斯皮加萊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構建經濟新發展格局,不斷擴大內需將給義大利企業帶來重要機遇。在中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後,國際輿論紛紛聚焦如何解讀這一政策變化。
  • 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原標題: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前景向好,但也面臨著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目前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