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真實收集素材
再者,心中緣念要收集撰著的素材了,隨後法王親自講法的錄音帶也聽過了上百盤,再者,健在的曾親與法王相處而熟悉的那些人,不問僧俗、男女、老少等,都當面拜訪,或者運用電話等的途徑,對諸多往事作了詳細問詢。
活佛說,我心裡想,為了取得作傳的基本素材,我要開始花大量的時間投入了,由此就親身去作拜訪或者以其他方式詢問。因為只有這樣親身去做,才能保證傳記的真實,才有它的可信度,於是開始啟動。聽了超過百盤法王說法的錄音帶。對於現存的曾經和法王接觸過、熟悉情形的人,無論是出家在家、男性女性、老的少的,都親自以很近的方式當面來訪問,傾注大量的精力。或者以打電話、寫信等的途徑,詳細詢問有關上師各方面的事跡、歷程。以上是收集第一手材料的艱巨的歷程。
7、自我評價
思惟此等情形時,我想就寫傳記的水平方面而言,決定有很多人超過鄙人,然而由非常大的認真的途徑對如此眾多的有關係的人作拜訪、聯絡而詳細探究後,將他們親述的內容合集為一,這樣的精勤認真勤作這一點,我想是一般人稍微難做的工作。
活佛說,思惟了這個情形的時候,我想雖然在作傳水平方面,決定有很多超過我的人,但是,按照採訪、紀實的認真狀況而言,一般人也是較難做到的,我是以非常認真的門徑來做這件事的。要知道,這裡採訪的人數相當之多,而且,對每一個人說的每一件事都作了詳細的探究,將他們說的原原本本的話、非常忠實的敘述合集為一體。這樣的勤勵在因緣上是非常不容易的。
二、傳記的文句、義涵和量度分三:(一)義涵;(二)文句;(三)量度。
(一)義涵分二:1、主體內容;2、布局。
此傳所詮的整個內容,由先分後總攝入在共四十章的框架裡。法王自身從誕生到涅槃之間的諸事業,納入在三十六章裡;結束又收在匯集聖者十二相而總攝的一章中,其細分分為四章。如是而做了撰寫。
1、主體內容
這部傳記的所詮,以法王自己這一生從誕生到涅槃之間的各種事業為主體。
2、布局
首先以三十六章作各分的敘述,最後結歸在聖者十二相當中,這部分細分為四章。以這樣的四十章收盡一生事業的行跡。
「聖者十二相」就是四組:第一組,智尊賢;第二組,聞思修;第三組,講辯著;第四組,智悲力。匯集這十二相,總的攝盡了法王應運出世的一切事業的德相,作為解脫聖傳的結束。
(二)文句分二:1、以傳統為根本;2、契合時代的權變。
1、以傳統為根本
能詮文的組合者,以傳統的撰著方式作為根本,
這是指特別尊重前輩文學家的寫法。譬如,對藏族文學家而言,必須按照《藏語語法三十頌》等中所講那樣來寫。而且,在使用名詞、動詞、形容詞等方面,需要符合語法、詞學等中所講那樣來運用。這樣的話,在藏語語法組合文句上,也是沒有任何不重視傳統的態度。
2、契合時代的權變分二:(1)排除;(2)採納.
(1)排除
在此前提下,為了將來方便譯成其他文字等,心緣念此後並沒有使用辭藻學的名稱,諸文句的組合儘量相合普通的平常走法,這樣做後撰寫的。再者,如果用種種修辭學的莊嚴來作修飾,而做到了文句組合優美、含蘊甚深的話,可能會出現成為智者心生歡喜之因,然而閱讀上由一般人難以如實了達涵義的緣故,知道如此無有大的必要。
即排除兩種:一、為了方便將來翻譯成各國文字,排除過多辭藻學的名稱;二、為了達到普及,不採用過多修辭學的修飾手法。
「辭藻學」,是小五明處之一,指對於事物名字方面的論證,就是講如何命名、運用、同義異名等道理的學科。這裡是說,藏人使用過多的辭藻,而翻成其他文字不便利的話,就不用它。譬如,月亮可以說成「施甘露王」「太陽的兄弟」或「雲中的天女」等,這一類是屬於文人使用的,常人難以了解。或者,翻成其他文字,別國的人難以了解,因而就不作使用。
修辭學上有各種各樣的修飾手法。對於程度深的人而言,當然使用很好的文學能蘊含很深妙的法義,不是那種大白話,比如有很多譬喻、很多隱秘等等。但是一般人程度差,就難以讀懂它的意思。而寫這部傳記是為了讓各階層的人都能讀懂,而且要翻成其他國家的文字,因此,不採用其他的修飾方法。
(2)採納
而較此若以所詮義易知、能詮文方便知的走法來講述的話,大多數勵力求法者容易了達所詮的涵義,故唯一著重使用直接敘述法而作了撰寫。
這裡是採用直接敘述法。也就是,事物的體性如何,就按照那樣直接地說,是一種直截了當或者直白的敘述法。這樣的話,就不必有一個很深的程度、很高明的智慧,才能破解其中的密意、內涵,或者在一句話裡蘊含很多層面的涵義,不是這種高深的事情。那麼這樣就能夠使上下各階層的人,都容易知道要說的意思。因此,採用的方法是在所詮的義上容易認識,在能詮的文字上採取大家共同使用的那些名詞,是很方便能知道在說什麼的,著重使用這樣大眾化的語言、直接敘述的方式來撰寫。
(三)量度分二:1、排除過廣;2、選取適中。
1、排除過廣分二:(1)排除過多細節;(2)排除極廣展開。
(1)排除過多細節
再者,如果按照特別廣述的方式來寫,從一個個地方、一個個山溝來講,細說到此地、住彼地等等的差別,下至一塊布、一條材質平平的哈達,諸如此類,作物品進出相關的詳細記錄,以及以種種法類聽聞等一一領到傳承的記載那樣書寫的話,書本的份量也會出現現今的兩倍以上。然而,當今的人類,大多數太過繁忙,而散亂因素多故,靜下心來,對很厚的書籍細心閱讀後,受取義味者很稀少的,因此難保不會成為多數讀者心生疲厭的因素。
過去西藏傳統寫傳記的作風,也都有廣述的方式。譬如嘉維尼固尊者寫自傳的時候,他是寫得很廣的。自己收了多少的供養,一項一項都列得清清楚楚,然後,怎麼用這些來作上供下施等等,連一分錢也不亂用;或者曾經是怎麼學法,聽了多少法、受了多少灌頂;或者一年當中半年閉關,半年四處去傳前行法等等,都作了非常忠實的記錄。由此也能讓學人非常受益,可以看到一代大德是怎樣一心專注在法上,事事依法而行,可以看到他一生修行的真實歷程。諸如此類,過去西藏的傳記,好多都是寫得很詳細的。
那麼,如果按這個方式來寫,法王傳的份量會是現今的兩倍以上。再者就讀者來看,已不是過去的人了。今天的人大多數忙得非常厲害。比如大城市裡的人,清早就要坐車出門,夜幕降臨了才回家,這樣在白天的時候,心一直奔波在塵境當中。看到的、聽到的、心裡想的、接觸的人和事等等,有非常多的發生散亂的因緣,的確是心猿意馬,散得非常厲害。像古代那種細節多、頁數多的廣傳,只有靜下心來,細心地閱讀,才能領受到它的味道。而現在的人連收住散亂都困難,真正能夠靜下心來細心地閱讀、品味,來領受其中法義的人就非常地少了。因此,假使採取這種方式,難保或者說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出這個結果。會有好多的現代讀者,因為心懈怠、提不起很大的心力,導致沒辦法很專注、很細心地去完成這個過程,因而他會畏難,由此會發生疲厭。害怕出現這個狀況的緣故,就不採用廣傳中的廣寫法。
(2)排除極廣展開
要出現如同智自在王根登群佩所造的《周遊列國傳•天金原野》那麼一個,展開,然無繁冗的過失;廣,然無鬆散的過失;多,然無增添的過失,是極難做到之處。
當然,廣中廣也有高手。像智自在王根登群佩,一方面有無與倫比的智慧,另一方面也有非常特殊的因緣。他曾經週遊過亞洲、歐洲的很多國家,寫下了《周遊列國傳》,名字叫《天金原野》。他的遊記是非常廣的,但的確是一部精妙的作品。本來細節鋪展開來,就會有繁瑣的染汙;講得非常廣的話,就會鬆散掉;說得過多,也會增添很多無關的話題等等。但是,在他的遊記裡這些都沒有,所以是廣中廣的傑作。然而要出現這樣的作品,因緣上是很難達到的。
2、選取適中
是故,恐怕太過展開,將會沾染上繁冗、鬆散、增添的過失及自身積下過失,暫時有如此一個即足矣。
如果過於展開,就怕難免會染上繁冗、鬆散、增添的過失,怕自身得這樣的過失的緣故,暫時以這樣一種量就足夠了。
思考題
1、活佛收集撰著素材的情形如何?對此活佛是怎麼評價自己的?
2、此傳的所詮是什麼?全書的框架如何?
3、此傳在文句上:
(1)以什麼為根本?
(2)排除了哪種寫法?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3)採用哪種寫法?這麼做有什麼利益?
4、此傳在量度上:
(1)排除了哪種寫法?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2)選取哪種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