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次學校老師的聚會上,大家討論起國外針灸的發展,很多老師的態度是不屑一顧的,都很自豪的認為我們是針灸的鼻祖,我們的針灸水平是遠遠超過他們的。我想大多數國人應該也是這種自己是老大的想法吧。自信是好的,但是過於自信並不一定是好事啊。
大約在2014年左右接觸過一種特殊的脈法,叫「飛龍脈法」,這種脈法是結合傷寒論來應用的,因為自己是針灸為主,所以我本人並沒有深入的學習。大概的了解是,這種脈法是從法國傳回中國的,雖然最初是中國人帶過去的,但是經過百年時間在法國的傳播,其發展很多地方已經超過了中國。所以中國有一大批粉絲在認真的學習這個脈法。我身邊就有老師在系統的學習。
像這樣從國外傳回中國的醫術,或者針術其實並不少。比如,源於法國的《古典針灸入門》,源於英國的《五行針灸》,這是近幾年來比較有名氣的專業針灸書籍的譯著,有很多人在學習。還有源於韓國或者說朝鮮的舍巖針灸,近幾年也在中國傳播。去年我買了一本書《日本針灸醫藉十六種》,裡面介紹了很多的日本針灸流派。如果有其他的專業譯著,請回復一下。
基於這個事實,我收集整理了一些關於外國針灸發展的文章,與大家共享,了解一下國外針灸的情況。
中醫學對外傳播頗具歷史,部分國家更是在中醫學的基礎上發展、發揮,進而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學術流派體系。法國作為中醫藥在歐洲發展的中心,自稱「針灸第二故鄉」,擁有18所針灸相關的研究機構和 6種針灸雜誌,對針灸有著深入的研究。發展至今,法國已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學術流派,有了自己的特色。
1 流派形成前的四個階段
中醫學在法國形成流派歷經約700 年,從大量著作的出現到後期針灸的發展經歷了長達 200 年的探索,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 1 早期傳入階段
中醫學最早進入法國可以追溯到公元 10 世紀,中草藥首次通過進出口貿易傳入了歐洲。到了公元 13 世紀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 Marco Polo) 以書信的方式將中國的針灸以「針術」之名寄回了故鄉,而其著作中亦有提及中醫學相關的內容,使得歐洲首次了解到了中醫學。在17世紀,隨著傳教士、外交官的紛紛到來,中醫學開始正式在法國傳播,並有了部分著作出現,中醫學課本開始在法國民間傳抄流傳;1671年,法國人哈爾文(Harvien PP)翻譯了脈學著作,並以《中國秘典》之名出版;波蘭傳教士卜彌格(Michael Boym)的中醫學著作在 1690 年被翻譯後進入法國; 1683 年來自荷蘭醫生的相關著作也來到了法國。就此,法國開始了自己對中醫學的探索。
1. 2 初期探索階段
該階段主要是在 18 ~ 19 世紀早期。這個時期的法國對於中醫學的認知正處於啟蒙階段。大多是藉助耶穌會會士們進行醫學方面的交流,交流的目的主要是比較兩國醫學體系的不同之處,重視新藥物製劑的獲取,但對於中醫學術理論本身並不關注。而學術上,引起法國醫生們興趣的只限於脈法,針術的運用和食療、氣功等被閒置, 灸法的認識也局限於與歐洲傳統的燒灼療法進行比較。這個時期的法國對於中醫學理論並沒有重視。
1. 3 「歐洲刺術」階段
19 世紀中期, 法國的中醫學傳播發展迎來了新階段,針灸逐漸脫穎而出。大量的中醫學著作被翻譯。其中,1863 年一位法國駐華領事達布理(Dabry P)出版了《中國醫學大全》。其亮點在於節譯了楊繼洲的《針灸大成》,並被法國愛好針灸的人士廣為傳閱,一度成為他們的案頭讀物。此外該時期歐洲翻譯各類針灸著作以法國最多。
19 世紀起,針灸開始被逐漸運用在治療中, 但其使用卻往往脫離完整的中醫理論。其取穴通常是在病變的局部,即只針對痛點進行針刺,而當少部分人發現遠距離取穴可以治療疾病時則會稱之為自己獨創的療法,可見這時期的法國針灸師關於中醫針灸的基礎理論基本不了解,甚至有人說針刺治療是一種無知的經驗主義指導下偶然起效的治療。因其脫離了中醫基本理論的指導,此時期的法國針灸並不能被列入中醫學術範圍內, 僅僅只是「歐洲刺術」而已。少部分學者在研究了中醫學的法文著作後發現,此時的針灸並非真正的中國針灸術, 但這些著作仍然未得到關注。
1. 4 回歸發展階段
在20世紀,法國的針灸學術發展迎來了重大轉折。1927 年在中國擔任外交官的喬治·蘇理耶·德·莫昂特( George Soulie De Morant)回到法國。他擔任外交官期間親見中國醫生如何利用針灸治療霍亂,並仔細鑽研習得針灸,回到法國後便開始利用自己工作的閒暇為人治病,不久後便辭去官職專心研究針灸,同時投身治療和教學事業。蘇氏在 1934 年出版了「Precis de la Vraieacuponcture Chinoise」( 譯: 《真正的中國針灸》),其中包含了許多中醫學基礎理論。在第四章中解釋了何謂經絡, 第五章講述了氣(原書中用詞直譯為能量)的循環,第七章中則意在闡明氣與病的關係以及虛實概念,第九章中補與瀉的概念也被闡明,第十五章中則闡述了臟器之間的關係,五年後又出版了「L'Acuponcture chinoise」, 原書名為: 《針灸法》,現常譯作《中國針術》( 見圖 1) 。
蘇氏對中醫理論體系和針灸正確的理解使得法國對於針灸的認知到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理論上回歸到了中醫學的範疇,因而蘇氏被譽為「法國針灸之父」。在他的研究基礎上也開始了各類研究。蘇氏之後, 出現了許多針灸研究者和針灸著作,法國針灸開始發展,並且開始了流派的形成。
2 法國針灸主要派別
在喬治·蘇理耶·德·莫昂特之後,法國對中醫針灸有了全新的認識,針灸在臨床上得到運用,對於新穴位命名的問題也有了自己的體系。此時出現了兩位重要的學者,以他們為中心,法國在電針、耳針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兩者成為法國針灸的兩大特點,與傳統的針灸共同形成法國針灸主要派別體系。
2. 1 法國傳統針灸派系
以傳統的取穴方法和針刺手法進行治療的傳統針灸在喬治·蘇理耶·德·莫昂特為針灸正本清源之後開始正式得到大量臨床應用和發展。應用針灸進行遺尿、慢性鼻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聽力損傷以及痛經、出血等疾病的治療都取得一定研究成果。這一派系的發展可謂中規中矩,基本保留了傳統中醫針灸的特點,但與我國針灸相比在穴位的命名上有著不同之處。在穴位命名上,法國大多習慣以經絡加數字命名,如神門穴在法國命名為心經第七穴,而在新穴位的命名上則習慣以舊穴位加某些後綴的方式命名,區別於我國引入解剖部位命名的方式。除此之外,法國針灸師也發現了一些傳統中醫未提及的穴位作用,較為出名的便是築賓穴,法國針灸界發現在產婦孕期中的某一特定時期對築賓穴進行針刺,可以幫助安胎、順產甚至能使新生兒身體更為健康,因而以「幸福寶寶穴」作為築賓穴的別稱。因此法國的傳統針灸派系總體上保留了傳統針灸的特點又略有發現與創新。
(標記處關於築牢的功效,確實我們的書籍好像都沒有提及。)
2. 2 羅傑·德·勒·富耶與法國電針派系
關於電針的治療想法,實際上最早起源於1810 年法國醫師白利渥慈( Louis Berlioz),到了1825年法國解剖學家、生理學家讓·巴普蒂斯特·薩蘭爾(Jean-BaptisteSarlandière)開始嘗試利用在針上通電的方式治療神經性疾病和風溼病,並發表著作《電針回憶錄》( 「Memoires sur l'electropuncture」)。1888 年出現了有關用電針治療乳腺癌的文章,並留下圖片資料(圖 2);1915 年有了關於利用電針術治療的文章發表,19 世紀初期亦出現了歐洲最早的電針器材的圖片資料,相較我國 1934 年刊載了關於電針臨床應用的報導,1951 年陝西省西安衛校朱龍玉醫師倡導電針療法早了近百年。
(是不是比我們早了很多年)
而在20世紀中葉,羅傑·德·勒·富耶(Roger DeLa Fuye)在蘇氏著作的基礎上, 結合自己臨床的實踐經驗,將電針與穴位注射相互結合提高了療效。羅傑·德·勒·富耶1890 年生於法國南特,畢業後在巴黎從事醫學研究,1912—1914 年他遍走美國、加拿大、阿拉斯加、檀香山、日本,在1914年作為步兵參加戰爭。戰後 1919 年在法國裡昂學院研究癌症,在臨床上崇尚順勢療法。在喬治·蘇理耶·德·莫昂特將針灸的理論歸正之後,他在此基礎上發揮,將順勢醫療與針灸相結合。
在 1936 年,富耶提出他創立了一種源於中國針灸的新療法,通過傳統中國針灸的取穴規則和針刺操作後,在針上通電,並且成功治癒了一例慢性鼻竇炎患者。富耶雖然不是法國第一位提出「在針上通電」的 人,但他是首個將法國的「電」與中國的「針」相結合的人,至此電針不再只是單純在針上通電而是有了中醫理論的指導。隨後他又成立了法國針灸學會、國際針灸協會、法國針灸中心學院。以他為中心,法國掀起了以傳統中醫的經絡理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來進行研究和治療的一派學者。他們研究穴位、經絡的導電性、電阻率等物理、生理性質,將現代的工具與傳統針灸結合,使得電針在法國盛行。
2. 3 保羅·諾濟與法國耳針派系
法國關於耳針的研究也在學界盛行。我國關於耳針療法只在《黃帝內經》中有些許記載,後世對其發揮很少。作為一項在我國當時未被十分重視的治療手段卻在法國得到了一席之地。法國醫生保羅·諾濟(Paul Nogier)於1908 年出生於法國裡昂,他曾注意到一位在法華人運用燒灼耳廓法治療坐骨神經痛有一定效果,進而發現耳部的針刺可以治療各類疼痛、高血壓、神經性疾病等,1956 年在針灸學會上發表了他關於耳針的第一篇論文,指出耳廓存在內臟的反射點,諾濟將耳廓視作一個倒置的胚胎來闡釋耳廓反射點,該理論至今亦為人所稱道,可以說是耳針研究中劃時代的一筆。
因此,諾濟被認為是法國第一個提出耳針療法的人, 其論文亦被德國學者翻譯,時隔1年後於1957年分3 次發表於《德國針灸雜誌》,1958 年我國學者葉肖麟摘譯諾濟的論文,以《耳針療法介紹》為題發表於《上海中醫藥雜誌》。在 1972 年又發表了《耳針療法》(「Traité d' auriculothérapie」,圖 7) 。
諾濟的理論主要包括胚胎倒置耳廓學說、三相位學說、血管自主神經信號學說。
以他為中心,又有一批學者開始了耳針相關研究。他的學說不僅促成了法國的耳針流派、影響德國針灸學界,更是以一個法國學者的身份補充、擴展了中醫針灸的理論體系。
3 法國中醫針灸學術流派發展特點
法國所形成的學術流派雖脫胎於中醫學,但因為法國人不同的思維,其現代醫學理論的基礎以及他們成果表達的方式與我國的學術流派有著許多不同的特點。
3. 1 師承關係模糊
法國的學術流派的發展形成過程中,很少出現某人的學說被另一人所學習或繼承,繼而成為一條縱向的流派傳承。雖然也有人認為羅傑·德·勒·富耶的針灸知識和技術史傳承自喬治·蘇理耶·德·莫昂特,但其本人卻明確否認。法國的學術流派更像是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關注並研究同一中醫針灸學術領域的內容,通過各自的研究最終使得這個領域發展出了法國特色,成為了屬於法國的學術流派。相較於我國不同學派之間有著各自師承關係,從而代代傳承發展,法國則是模糊了師承關係。
3. 2 學說傳播以論文為主要載體
相較於我國學術流派喜歡以書籍的方式總結前人經驗、提出自己學說,從基礎理論到辨證、施治都有一套完整敘述的成果表達方式,法國的學術流派發展中少書籍多論文。這與西方科研成果表達方式習慣息息相關,也和中醫針灸傳入法國、得到重視的時間有關。因此,以某一著作來代表法國某一學術流派是很困難也不現實的。某一論文或著作可能會成為一個研究熱潮的開端,進而使得很多人投入研究中, 產生零散的成果逐漸將理論體系完善,進而形成一個學派。零散的成果表達使得法國即便同一流派之中也能出現不同的聲音,學術研究具備著很強的活力和靈活性,但也因此在學說的系統形成上需要進行整理和歸納。
3. 3 偏向基於原理的實證研究
自中醫針灸進入法國以來,法國對於針灸的認識和研究就帶有著明顯的法國特色。比起研讀中醫古籍中對於經絡腧穴的講解,他們更加傾向於用西方科學來解釋針刺產生治療效果的原因,十分接近於現代對針灸、經絡、穴位、針刺效果的研究方法。「法國思維」更偏向於理性、邏輯,喜歡實證,他們在認識到中醫針灸可以產生療效之後就開始考慮其中是否存在著一些更加深層的規律。這種思維的差異使得他們在針灸上的著眼點與我國不同,如他們很早就開始對穴位的電特性進行研究,他們在翻譯「氣」在經絡中流動時就將「氣」理解為「能量」一詞,也正因為這樣的研究方式,使他們想到在針上通電,想到在穴位上注射,也因此諸如「耳針」這一在我國古代未廣泛流傳、鮮有突出成就的領域在法國得以大放異彩。
4 結語
法國自中醫學傳入之後,歷經不同時期的發展,最終形成了屬於法國自己的學術流派。法國的中醫針灸流派有著與我國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研究模式和成果表達模式, 其形脫胎於中醫但內核卻是中醫思想。中醫藥傳播至各國,其學術落地生根後,會因為當地的歷史、文化、習慣開始新的成長。法國中醫學術流派的發展,提示我們對於他國中醫學術的發展研究需要以不同的思維去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