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139字,閱讀約3分鐘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類型|歷史文化
字數|1054,閱讀約3分鐘
抗日戰爭爆發,南京淪陷舉國震驚,蔣慌忙逃命到重慶,但有一件大事蔣沒有做,那就是帶走「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遺體。難保日軍不會毀掉孫中山先生的遺體。
雖然後來日軍沒有破壞中山陵,但這畢竟是一次冒險行為。至於蔣當時為何沒有帶走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外界的解釋是陵墓已經關閉,墓穴無法打開。如果用炸藥爆破,身體可能會受損。
結果,我們只好放棄了。蔣拋下「國父」逃命。事實上,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曾有兩次險些受損,一次是日軍侵佔南京,另一次是孫中山先生病逝後不久,被軍閥張宗昌險些燒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平病逝,享年59歲。孫中山先生生前的遺願是回到紫金山。但由於他在北平病逝,只好將遺體暫時停放在北平碧雲寺,待紫金山陵墓建成後再安葬。
為了保護孫中山先生的遺體不腐爛,北平協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對他的遺體進行了防腐處理。孫中山先生的逝世引起了轟動。蘇聯得知孫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後,專門安排人員護送水晶棺到中國。
希望孫中山先生的遺體能夠保存在水晶棺中,供世人瞻仰。但由於路途遙遠,水晶棺運到時,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已經下葬,水晶棺形同虛設。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另一方面,當時南京殯葬籌委會正在徵集建陵方案。31歲的設計師盧彥之的「自由鐘」設計深受好評,最終確定了「自由鐘」的設計方案。陵墓工程於1926年破土動工。
最初的計劃是用14個月的時間完成建設。由於軍閥爭鬥和種種原因,陵墓直到1929年3月才建成。在此期間,孫中山先生的遺體險些被燒毀,這件事發生在1926年。
當時革命軍打敗了軍閥張宗昌,張宗昌是一個不知有多少槍,不知有多少兵,不知有多少妻的知名將領。由此可見,軍閥只能是邪惡的一面,革命打敗了他,為人民除惡務盡。
戰敗後,張宗昌逃往北平。張宗昌認為,革命軍是孫中山的學生和追隨者。當時,孫中山的遺體在北平碧雲寺。張宗昌把失敗的怒氣發洩在孫中山身上。他派兵攻打碧雲寺,焚燒孫中山遺體。
彼時,碧雲寺僅有少量護衛護靈。這些衛兵非常忠誠。他們把孫中山先生的靈柩轉移到寺廟附近的一個山洞裡。張宗昌沒有找到棺材,於是作罷。1929年5月26日,靈柩從北平運往南京。
孫中山先生靈柩28日運抵南京,暫停三天供民眾祭拜。六月一日,在中山陵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場面壯觀。遺憾的是,由於當時屍體已被糟蹋,不適合再次放入水晶棺中,因此又錯過了水晶棺的使用。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徑叢林。——車爾尼雪夫斯基(俄)
這裡是《南蓉不失敗》,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du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