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湖脈訣》一、七言脈訣

2021-02-07 王小恆的岐黃筆記

浮(陽)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脈經》。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輕泛貌),如循榆莢《素問》,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蔥葉(黎氏)。

浮脈法天,有輕清在上之象,在卦為乾,在時為秋,在人為肺,又謂之毛。太過則中堅旁虛,如循雞羽,病在外也。不及則氣來毛微,病在中也。《脈訣》言:尋之如太過,乃浮兼洪緊之象,非浮脈也。

『體狀詩』 

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

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相類詩』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 

浮脈輕平似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 

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浮而有力為洪,浮而遲大為虛,虛甚為散,浮而無力為芤,浮而柔細為濡。

『主病詩』

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

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

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脈主表,有力表實,無力表虛,浮遲中風,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溼,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熱,浮散勞極。


沉(陰)    

沉脈,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脈經》。如綿裹砂,內剛外柔(楊氏)。如石投水,必極其底。 

沉脈法地,有淵泉在下之象,在卦為坎,在時為冬,在人為腎。又謂之石,亦曰營。太過則如彈石,按之益堅,病在外也。不及則氣來虛微,去如數者,病在中也。《脈訣》言緩度三關,狀如爛綿者,非也。沉有緩數及各部之沉,爛綿乃弱脈,非沉也。

『體狀詩』

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為平。

『相類詩』 

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 

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

(沉行筋間,伏行骨上,牢大有力,弱細無力) 

『主病詩』 

沉潛水蓄陰經病,數熱遲寒滑有痰。

無力而沉虛與氣,沉而有力積並寒。 

寸沉痰鬱水停胸,關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濁遺並洩痢,腎虛腰及下元痌。

沉脈主裡,有力裡實,無力裡虛。沉則為氣,又主水蓄,沉遲痼冷,沉數內熱,沉滑痰食,沉澀氣鬱,沉弱寒熱,沉緩寒溼,沉緊冷痛,沉牢冷積。


遲(陰)    

遲脈,一息三至,去來極慢《脈經》。遲為陽不勝陰,故脈來不及。《脈談》言,重手乃得,是有沉無浮。一息三至,甚為易見。而曰隱隱、曰狀且難,是澀脈矣,其謬可知。

『體狀詩』 

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裡,消陰須益火之原。

『相類詩』 

脈來三至號為遲,小駃於遲作緩持。

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 

(三至為遲,有力為緩,無力為澀,有止為結,遲甚為敗,浮大而軟為虛。黎氏曰:遲小而實,緩大而慢;遲為陰盛陽衰,緩為衛盛營弱,宜別之。) 

『主病詩』 

遲司髒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細看。 

有力而遲為冷痛,遲而無力定虛寒。

寸遲必是上焦寒,關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腎虛腰腳重,溲便不禁疝牽丸。 

遲脈主髒,有力冷痛,無力虛寒。浮遲表寒,沉遲裡寒。


數(陽)    

數脈,一息六至《脈經》。脈流薄疾《素問》。數為陰不勝陽,故脈來太過焉。浮、沉、遲、數,脈之綱領。《素問》、《脈經》皆為正脈。《脈訣》立七表、八裡,而遺數脈,止謌於心臟,其妄甚矣。

『體狀詩』 

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必狂煩。

浮沉表裡分虛實,惟有兒童作吉看。

『相類詩』 

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 

數而時止名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形。

數而弦急為緊,流利為滑,數而有止為促,數甚為極,數見關中為動

『主病詩』 

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

實宜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

寸數咽喉口舌瘡,吐紅咳嗽肺生瘍。 

當關胃火併肝火,尺屬滋陰降火湯。

數脈主腑,有力實火,無力虛火。浮數表熱,沉數裡熱,氣口數實肺癰,數虛肺痿。


滑(陽中陰)    

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如珠之應指《脈經》。漉漉如欲脫。滑為陰氣有餘,故脈來流利展轉。脈者,血之府也。血盛則脈滑,故腎脈宜之;氣盛則脈澀,故肺脈宜之。《脈訣》云:按之即伏,三關如珠,不進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體狀相類詩』 

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

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 

(滑則如珠,數則六至) 

『主病詩』 

滑脈為陽元氣衰,痰生百病食生災。

上為吐逆下蓄血,女脈調時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嘔吐,吞酸舌強或咳嗽。

當關宿食肝脾熱,渴痢㿗淋看尺部。

滑主痰飲,浮滑風痰,沉滑食痰,滑數痰火,滑短宿食。《脈訣》言:關滑胃寒,赤滑臍似水。與《脈經》言關滑胃熱,尺滑血蓄,婦人經病之旨相反,其謬如此。


澀(陰)    

澀脈,細而遲,往來難,短且散,或一止復來《脈經》。參伍不調《素問》。如輕刀刮竹《脈訣》。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蠶食葉。澀為陽氣有餘,氣盛則血少,故脈來蹇滯,而肺宜之。《脈訣》言: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與《脈經》所云,絕不相干。

『體狀詩』 

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相類詩』 

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

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極細而軟,重按若絕曰微。浮而柔細曰濡,沉而柔細曰弱。

『主病詩』 

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

寒溼入營為血痺,女人非孕即無經。

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

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澀主血少精傷之病,女人有孕為胎病,

無孕為敗血。杜光庭云:澀脈獨見尺中,形同代為死脈。


虛(陰)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脈經》。崔紫虛云:形大力薄,其虛可知。《脈訣》言:尋之不足,舉之有餘。上言浮脈,不見虛狀。楊仁齋言:狀似柳絮,散漫而遲。滑氏言:散大而軟,皆是散脈,非虛也。

『體狀相類詩』 

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

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浮大似慈蔥。 

虛脈浮大而遲,按之無力。芤脈浮大,按之中空,芤為脫血。虛為血虛,浮散二脈見浮脈。

『主病詩』 

脈虛身熱為傷暑,自汗怔忡驚悸多。

發熱陰虛須早治,養營益氣莫蹉跎。

血不榮心寸口虛,關中腹脹食難舒。

骨蒸痿痺傷精血,卻在神門兩部居。

《經》曰:血虛脈虛。曰:氣來虛微為不及,病在內。曰:久病脈虛者死。


實(陽)    

實脈,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愊愊然《脈經》。(愊愊,堅實貌。《脈訣》言:如繩應指來,乃緊脈,非實脈也。) 

【體狀詩】 

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愊愊強。

熱蘊三焦成壯火,通腸發汗始安康。

【相類詩】 

實脈浮沉有力強,緊如彈索轉無常。

須知牢脈幫筋骨,實大微弦更帶長。

(浮沉有力為實,弦急彈人為緊,沉而實大,微弦而長為牢。) 

【主病詩】 

實脈為陽火鬱成,發狂譫語吐頻頻。 

或為陽毒或傷食,大便不通或氣疼。

寸實應知面熱風,咽疼舌強氣填胸。

當關脾熱中宮滿,尺實腰腸痛不通。

(《經》曰:血實脈實。曰:脈實者,水谷為病。曰:氣來實強是謂太過。《脈訣》言尺實小便不禁,與《脈經》尺實小腹痛、小便難之說相反。潔古不知其謬,《訣》為虛寒,藥用姜、附,愈誤矣。)

 長(陽)   

 長脈,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朱氏)。如循長竿末梢為平;如引繩,如循長竿,為病《素問》。 

(長有三部之長,一部之長,在時為春,在人為肝;心脈長,神強氣壯;腎脈長,蒂固根深。《經》曰:長則氣治,皆言平脈也。) 

【體狀相類詩】 

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

弦脈與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

(實、牢、弦、緊皆兼長脈。) 

【主病詩】 

長脈迢迢大小勻,反常為病似牽繩。

若非陽毒癲癇病,即是陽明熱勢深。

(長主有餘之病。)

 短(陰)    

短脈,不及本位《脈訣》。應指而回,不能滿部《脈經》。(戴同父云:短脈只見尺寸,若關中見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陰陽絕脈,必死矣。故關不診短。黎居士云:長短未有定體,諸脈舉按之,附過於本位者為長,不及本位者為短。長脈屬肝宜於春,短脈屬肺宜於秋。但診肝肺,長短自見。短脈兩頭無,中間有,不及本位,乃氣不足以前導其血也。) 

【體狀相類詩】 

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

短澀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幹。

(澀、微、動、結皆兼短脈。) 

【主病詩】 

短脈惟於尺寸尋,短而滑數酒傷神。 

浮為血澀沉為痞,寸主頭疼尺腹疼。

(《經》曰:短則氣病,短主不及之病。)


洪(陽)   

 洪脈,指下極大《脈經》。來盛去衰《素問》。來大去長《通真子》。 (洪脈在卦為離,在時為夏,在人為心。《素問》謂之大,亦曰鉤。滑氏曰:來盛去衰,如鉤之曲,上而復下。應血脈來去之象,象萬物敷布下垂之狀。詹炎舉言如環珠者,非。《脈訣》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發汗通陽,俱非洪脈所宜,蓋謬也。) 

【體狀詩】 

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 

若在春秋冬月分,昇陽散火莫狐疑。

【相類詩】 

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 

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

(洪而有力為實,實而無力為洪。) 

【主病詩】 

脈洪陽盛血應虛,相火炎炎熱病居。

脹滿胃翻須早治,陰虛洩痢可躊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脈洪時金不堪。 

肝火胃虛關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

(洪主陽盛陰虛之病,洩痢、失血、久嗽者忌之。《經》曰:形瘦脈大多氣者死。曰:脈大則病進。)
 

微(陰)    

微脈,極細而軟,按之如欲絕,若有若無《脈經》。細而稍長(戴氏)。(《素問》謂之小。又曰:氣血微則脈微。) 

【體狀相類詩】 

微脈輕微潎潎乎,按之欲絕有如無。

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於微略較粗。

(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往來如線而常有者,細也。仲景曰:脈潎潎如羹上肥者,陽氣微;縈縈如蠶絲細者,陰氣衰;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主病詩】 

氣血微兮脈亦微,惡寒發熱汗淋漓。

男為勞極諸虛候,女作崩中帶下醫。

寸微氣促或心驚,關脈微時脹滿形。

尺部見之精血弱,惡寒消癉痛呻吟。 

(微主久虛血弱之病,陽微惡寒,陰微發熱。《脈訣》云:崩中日久肝陰竭,漏下多時骨髓枯。)
 

緊(陽)    

緊脈,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素問》。如轉索無常(仲景)。數如切繩《脈經》。如紉箄線(丹溪)。(緊乃熱,為寒束之脈,故急數如此,要有神氣。《素問》謂之急。《脈訣》言:寥寥入尺來。崔氏言:如線,皆非緊狀。或以浮緊為弦,沉緊為牢,亦近似耳。) 

【體狀詩】 

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 

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

【相類詩】見弦、實。

【主病詩】 

緊為諸痛主於寒,喘咳風癇吐冷痰。 

浮緊表寒鬚髮越,緊沉溫散自然安。

寸緊人迎氣口分,當關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疝疼。

(諸緊為寒為痛,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尺緊痛居其腹。中惡浮緊,咳嗽沉緊,皆主死。)

緩(陰)    

緩脈,去來小駃於遲《脈經》。一息四至(戴氏)。如絲在經,不捲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張太素)。如初春楊柳舞風之象(楊玄操)。如微風輕颭柳梢(滑伯仁)。 (緩脈在卦為坤,在時為四季,在人為脾。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軟,無有偏勝者,平脈也。若非其時,即為有病。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為胃氣。故杜光庭云: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賢推定五般土。陽土須知不遇陰,陰土遇陰當細數。詳《玉函經》。) 

【體狀詩】 

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嫋嫋颭輕風。

欲從脈裡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相類詩】見遲脈。

【主病詩】 

緩脈營衰衛有餘,或風或溼或脾虛。 

上為項強下痿痺,分別浮沉大小區。 

寸緩風邪項背拘,關為風眩胃家虛。

神門濡洩或風秘,或是蹣跚足力迂。

(浮緩為風,沉緩為溼,緩大風虛,緩細溼痺,緩澀脾虛,緩弱氣虛。《脈訣》言:緩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之病。出自杜撰,與緩無關。)


芤(陽中陰)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脈經》。中空外實,狀如慈蔥。(芤,慈蔥也。《素問》無芤名。劉三點云:芤脈何似?絕類慈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脈經》云: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脈訣》言:兩頭有,中間無,是脈斷截矣。又言:主淋瀝、氣入小腸。與失血之候相反,誤世不小。) 

【體狀詩】 

芤形浮大軟如蔥,邊實須知內已空。

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

【相類詩】 

中空旁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

芤更帶弦名曰革,亡血芤革血虛虛。

【主病詩】 

寸芤積血在於胸,關裡逢芤腸胃癰。

尺部見之多下血,赤淋紅痢漏崩中。


弦(陽中陰)    

弦脈,端直以長《素問》。如張弓弦《脈經》。按之不移,綽綽如按琴瑟弦(巢氏)。狀若箏弦《脈訣》。從中直過,挺然指下《刊誤》。 

(弦脈在卦為震,在時為春,在人為肝。輕虛以滑者平,實滑如循長竿者病,勁急如新張弓弦者死。池氏曰:弦緊而數勁為太過,弦緊而細為不及。戴同父曰: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脈訣》言:時時帶數,又言脈緊狀繩牽。皆非弦象,今削之。) 

【體狀詩】 

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

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 

【相類詩】 

弦來端直似絲弦,緊則如繩左右彈。

緊言其力弦言象,脈弦長沉伏間(又見長脈)。 

【主病詩】 

弦應東方肝膽經,飲痰寒熱瘧纏身。

浮沉遲數須分別,大小單雙有重輕。

寸弦頭痛膈多痰,寒熱癥瘕察左關。

關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陰疝腳拘攣。

(弦為木盛之病。浮弦支飲外溢,沉弦懸飲內痛。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大主虛,弦細拘急。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弦飲癖,雙弦寒痼。若不食者,木來克土,必難治。)


革(陰)    

革脈,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仲景曰: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婦人半產漏下。《脈經》曰: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時珍曰:此即芤弦二脈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諸家脈書,皆以為牢脈,故或有革無牢,有牢無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證皆異也。又按:《甲乙經》曰: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危;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謂脈來渾濁革變,急如湧泉,出而不反也。王貺以為溢脈,與此不同。) 

【體狀主病詩】

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

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相類詩】 見芤、牢。


牢(陰中陽)    

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脈經》)。

(扁鵲曰:牢而長者,肝也。仲景曰:寒則牢堅,有牢固之象。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脈訣》不言形狀,但云尋之則無,按之則有。雲脈入皮膚辨息難,又以牢為死脈,皆孟浪謬誤。) 

【體狀相類詩】 

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常居沉伏間。

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主病詩】 

寒則牢堅裡有餘,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㿗癥瘕何愁也,失血陰虛卻忌之。

(牢主寒實之病,木實則為痛。扁鵲云:軟為虛,牢為實。失血者,脈宜沉細,反浮大而牢者死,虛病見實脈也。《脈訣》言:骨間疼痛,氣居於表。池氏以為腎傳於脾,皆謬妄不經。)


濡(陰,即軟字)    

濡脈,極軟而浮細,如帛在水中,輕手相得,按之無有《脈經》,如水上浮漚。(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隨手而沒之象。《脈訣》言:按之似有舉還無,是微脈,非濡也。) 

【體狀詩】 

濡形浮細按須輕,水面浮綿力不禁。

病後產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 

【相類詩】 

浮而柔細知為濡,沉細而柔作弱持。

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於微。

(浮細如綿曰濡,沉細如綿曰弱,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而極細不斷曰細。) 

【主病詩】 

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

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溼侵脾。

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奈氣虛何。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痾。(濡主血虛之病,又為傷溼。)


弱(陰)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脈經》。

(弱乃濡之沉者。《脈訣》言:輕手乃得。黎氏譬如浮漚,皆是濡脈,非弱也。《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病後老弱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 

【體狀詩】 

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

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相類詩】 見濡脈。

【主病詩】 

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痿。

多驚多汗精神減,益氣調營急早醫。

寸弱陽虛病可知,關為胃弱與脾衰。

欲求陽陷陰虛病,須把神門兩部推。

(弱主氣虛之病。仲景曰:陽陷入陰,故惡寒發熱。又云:弱主筋,沉主骨,陽浮陰弱,血虛筋急。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


散(陰)    

散脈,大而散。有表無裡《脈經》。渙漫不收(崔氏)。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柳氏)。(戴同父曰: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平脈也。心脈軟散,怔忡;肺脈軟散,汗出;肝脈軟散,溢飲;脾脈軟散,胻腫,病脈也;腎脈軟散,諸病脈代散,死脈也。《難經》曰:散脈獨見則危。柳氏曰:散為氣血俱虛,根本脫離之脈,產婦得之生,孕婦得之墮。) 

【體狀詩】 

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

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

【相類詩】 

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

浮而遲大為虛脈,芤脈中空有兩邊。

【主病詩】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飲左關應軟散。

右關軟散胻胕腫,散居兩尺魂應斷。


細(陰)    

細脈,小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如絲線之應指《脈經》。(《素問》謂之小。王啟玄言如莠蓬,狀其柔細也。《脈訣》言:往來極微,是微反大於細矣,與《經》相背。) 

【體狀詩】 

細來累累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

【相類詩】 見微、濡。

【主病詩】

細脈縈縈血氣衰,諸虛勞損七情乖。

若非溼氣侵腰腎,即是傷精汗洩來。

寸細應知嘔吐頻,入關腹脹胃虛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洩痢遺精號脫陰。 

(《脈經》曰:細為血少氣衰。有此證則順,否則逆。故吐衄得沉細者生。憂勞過度者脈亦細。)


伏(陰)    

伏脈,重按著骨,指下裁動《脈經》。脈行筋下《刊誤》。(《脈訣》言:尋之似有,定息全無,殊為舛謬。) 

【體狀詩】 

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裁動隱然深。

傷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疼證屬陰。

【相類詩】 見沉脈。

【主病詩】

伏為霍亂吐頻頻,腹痛多緣宿食停。

蓄飲老痰成積聚,散寒溫裡莫因循。

食鬱胸中雙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當關腹痛困沉沉,關後疝疼還破腹。

(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證見陰為診。乃火邪內鬱,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之義。又有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外復感寒,陰盛陽衰,四肢厥逆,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脈乃復出也。若太溪、衝陽皆無脈者,必死。《脈訣》言:徐徐發汗。潔古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皆非也。劉元賓曰:伏脈不可發汗。)


動(陽)    

動,乃數脈見於關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仲景曰: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此三焦傷也。成無己曰:陰陽相搏,則虛者動,故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龐安常曰:關前三分為陽,後三分為陰,關位半陰半陽,故動隨虛見。《脈訣》言:尋之似有,舉之還無,不離其處,不往不來,三關沉沉。含糊謬妄,殊非動脈。詹氏言其形鼓動如鉤、如毛者,尤謬。) 

【體狀詩】

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

其原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

【主病詩】

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熱因陰。

或為洩痢拘攣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仲景曰:動則為痛為驚。《素問》曰:陰虛陽搏,謂之崩。又曰: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促(陽)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脈經》。如蹶之趣,徐疾不常(黎氏)。(《脈經》但言數而止為促。《脈訣》乃云:並居寸口。不言時止者,謬矣。數止為促,緩止為結,何獨寸口哉!) 

【體狀詩】

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

三焦鬱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

【相類詩】 見代脈。

【主病詩】

促脈惟將火病醫,其因有五細推之。時時喘咳皆痰積,或發狂斑與毒疽。(促主陽盛之病。促、結之因,皆有氣、血、痰、飲、食五者之別。一有留滯,則脈必見止也。)


 結(陰)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脈經》。

(《脈訣》言:或來或去,聚而卻還。與結無關。仲景有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藹藹如車蓋曰陽結。《脈經》又有如麻子動搖,旋引旋收,聚散不常者曰結,主死。此三脈,名同實異也。)

 【體狀詩】

 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 

 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相類詩】見代脈。

【主病詩】 

結脈皆因氣血凝,老痰結滯苦沉吟。

內生積聚外癰腫,疝瘕為殃病屬陰。

(結主陰盛之病。越人曰:結甚則積甚,結微則積微,浮結外有痛積,伏結內有積聚。)


代(陰)    

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仲景)。脈至還入尺,良久方來(吳氏)。(脈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腎五臟之氣,皆足五十動而一息,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止;肝氣不能至,則三十動一止。蓋一髒之氣衰,而他髒之氣代至也。《經》曰:代則氣衰。滑伯仁曰:若無病羸瘦,脈代者,危脈也。有病而氣血乍損,氣不能續者,只為病脈。傷寒心悸脈代者,復脈湯主之。妊娠脈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體狀詩】 

動而中止不能還,復動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

【相類詩】 

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結生代死自殊途。

(促、結之止無常數,或二動、三動,一止即來。代脈之止有常數,必依數而止,還入尺中,良久方來也。) 

【主病詩】 

代脈之因髒氣衰,腹疼洩痢下元虧。 

或為吐瀉中宮病,女子懷胎三月兮。

(《脈經》曰:代散者死。主洩及便膿血。) 

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

四十一止一髒絕,四年之後多亡命。

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應。

十動一止一年殂,更觀氣色兼形證。 

兩動一止三四日,三四動止應六七。 

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無失。 

(戴同父曰:脈必滿五十動,出自《難經》;而《脈訣》五臟歌,皆以四十五動為準,乖於經旨。柳東陽曰:古以動數候脈,是吃緊語。須候五十動,乃知五臟缺失。今人指到腕臂,即雲見了。夫五十動,豈彈指間事耶?故學者當診脈、問證、聽聲、觀色,斯備四診而無失。)

相關焦點

  • 瀕湖脈學(全)
    3、遲(陰)遲脈,一息三至,去來極慢(《脈經》)。遲為陽不勝陰,故脈來不及。《脈訣》言,重手乃得,是有沉無浮。一息三至,甚為易見。而曰隱隱、曰狀且難,是澀脈矣,其謬可知。『體狀詩』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
  • 《瀕湖脈訣》二、四言舉要
    >脈乃血派 氣血之先 血之隧道 氣息應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 心之合也 皮之部也 資始於腎 資生於胃陽中之陰 本乎營衛 營者陰血 衛者陽氣 營行脈中衛行脈外 脈不自行 隨氣而至 氣動脈應 陰陽之誼氣如橐籥 血如波瀾 血脈氣息 上下循環 十二經中皆有動脈 惟手太陰 寸口取決 此經屬肺 上系吭嗌脈之大會 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
  • 經典誦讀 | 「瀕湖脈學」七言訣(上)
    來源:杏林學壇(xinglinxt)編輯:艾葉▾  點擊收聽  ▾《瀕湖脈學》,脈學著作
  • 秘宗子平金口訣——《天元十脈訣》
    《天元十脈訣
  • 《瀕湖脈學》——緩脈
  • 《瀕湖脈學》——代脈
    【註解】脈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腎五臟之氣,皆足五十動而一息,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止;肝氣不能至,則三十動一止。蓋一髒之氣衰,而它髒之氣代至也。《經》日:代則氣衰。滑伯仁日:若無病,贏瘦脈代者,危脈也。有病而氣血乍損,氣不能續者,只為病脈。傷寒心悸脈代者,復脈湯主之,妊娠脈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 把鬼脈是以男左女右為準先查脈訣中寸關尺的尺脈
    把鬼脈是以男左女右為準先查脈訣中寸關尺的尺脈,如尺脈閉合,定此人得邪病,人撞邪了看中指之外還需看手心,確定是驚嚇還是衝撞!
  • 熊貓脫「瀕」,那麼猴呢
    各種或可愛賣萌、或憨態可掬的角色已在國外收攏了一大波粉絲。前段時間上映的陸川導演新作《我們誕生在中國》之中也有黑白國寶的大量戲份。靠著大量的露出以及熊貓外交,國寶們儼然已經成了外國人眼中中國的代名詞。但是你可別小看這一小步,這可是國寶熊貓的一大步。從數據顯示1985-1988年期間,我國僅有圈養大熊貓164隻,野生大熊貓1114隻。而到了2013年底,我國圈養大熊貓375隻,野生大熊貓1864隻。別看就幾百的差別,這可是讓中國政府足足創立67個自然保護區呢。
  • 老中醫家傳脈訣心法
    四字捷要脈訣    脈理精微人不測,七表八裡難分別。    我非歧黃非和意,獨持四字捷要訣。
  • 一文讀懂二十八脈,再也不用擔心把不準脈了!
    《瀕湖脈學》云:「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溼侵脾。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奈氣虛何。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痾。」弱脈弱脈沉小而細軟,輕取不應,重取乃得,脈不能鼓動,陽氣弱也。《診宗三昧》云:「弱為陽氣衰微之候。」《瀕湖脈學》云:「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
  • 浙江餘姚發現漢六朝瀕水遺址 與井頭山遺址共具親水特質
    餘姚宣傳部供圖中新網寧波12月10日電(記者 李典 謝盼盼)「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等瀕水遺存。」10日,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許超受訪時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沿海地區人水關係有著一定價值。2號護岸內側竹竿。
  • 深藍夢境,賽裡木湖——「大西洋最後一滴眼淚」
    七月的賽裡木湖,水碧天藍,白雲清新,草原花海賞心悅目,讓人心馳神往。賽裡木湖位於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積最大、風光秀麗的高山湖泊,又是大西洋暖溼氣流最後眷顧的地方,因此有「大西洋最後一滴眼淚」的說法。
  • 南託太白山,北瀕東海的九峰山風景區,被譽為浙東的西雙版納
    而且九峰山南託太白山,北瀕東海,可謂是寧波的一座後花園。參照景區的導覽圖,我很快就來到了一處廣場之內。沿著一級級的臺階逐漸往上看過去,牆壁上寫的是一首詞,出自卜算子詠梅。沿著山路逐漸向上攀登,林間的飛瀑拍打在嶙峋的怪石之上,飛濺起無數個細小的水珠。興奮的遊客們忍不住在臺階上飛奔,想要快點走上瀑布之上的那座蕩橋,體驗一下新奇的滋味。
  • 俗話說:「毒蛇不咬瀕死人,老鼠愛進窮家門」,你知道是啥意思嗎
    山裡的人們經常進山,偶爾也會遇見毒蛇,特別是一個人在山間小路行走,突然間竄出來一條毒蛇,一般人都會被嚇一跳的。不過有句農村俗語叫做:「毒蛇不咬瀕死人,老鼠愛進窮家門」,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