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生:我教了35年的語文課,沒批改過一篇作文!

2020-12-26 網易

  全文長 70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9分鐘

  

  語文需要講嗎?

  教語文課也是這樣。我說語文課教什麼教,自學能力。生字自己都會呀,哪個生字學不會呀?最笨的他自己學都學得會。

  咱說良心話,有哪個生詞他能學不會呀?別說現代漢語,古漢語哪個生詞他能學不會呀?

  前後比較一下,想不明白。幹啥?括號,用註解。教材沒有註解,去查工具書。標點符號,學生他能不會用它的用法嗎?寫得明明白白的。

  第一,他看明白了;第二,他只能在長期的積累和實踐中越用越純熟。

  自己能幹的事自己幹,才能品嘗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戰勝困難,自己勞動,種植養殖過程中的幸福和快樂。不勞動永遠沒有過程的快樂,你享受的是這份,我能幹、我更能幹了、我比昨天能幹了、我比前天能幹了,享受的是這份開發超越自我的快樂。

  所以,人一輩子當你這麼對待自己的時候,你就沒有時間埋怨「這題為什麼這麼難解,這詞這麼難記」,就會覺得挺好玩,研究它的讀音、研究它的字形字意,也就特別舒服了。

  我說讓自己舒服起來,開發能力就越來越強,這就是人生嘛。

  字是這樣,詞也是這樣吧?修辭方法,常用修辭方法就那麼二十來種,他怎麼能學不會,哪個還學不會呀,他比較比較,上下溝通一下,能學會。

  文學常識。能不能學會?生活年代、作者身份、作品名稱、文章題材等等,一看就懂的事,都不用一想就通。語文不就這麼回事嗎,因為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自己能幹的事也不幹了,自廢武功,那這時候你說誰能救得了你。

  文學常識,再深的,你靜下心來,你看兩年蘇東坡,你對蘇東坡的理解能超過一般的研究生,這是鐵的規則。這是語文學科的特點。

  實際上靜下心來一看,數學、物理,無不如此,在學的過程中品嘗到了遇到困難,分析困難,解決壓倒困難,那種幸福感、愉悅感是人源自本性的幸福和愉悅。

  閱讀寫作知識。中心要明確,選材要真實、新穎和具有典型性;關於材料的取捨,詳略要得當、首尾要照應、過渡要自然,這是永久性的;關於表達,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永遠都是這五種表達方式,要求本文進行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要求環境描寫,你有沒有要求心理描寫,閱讀寫作就是這樣。

  我說,這只是你在讀和寫的實踐中,逐漸的摸索著、加深了對它本身的認知。老師講,永遠都是老師的,沒變成你自己體會,沒和你的起點結合起來,你永遠感受不到那種自己所思考、訓練過程的愉悅和幸福。

  語言,對中學生來說,就是簡練、準確,如果再加上生動形象就更好了,加上各種各樣的修辭方法運用,那就更好了。

  這就是語文。大家看明白了,還用講嗎?不用。基本上學生自學了。

  我教了35年語文課,沒批改過一篇作文

  「林華,這篇文章你給同學們講記敘文。」

  「劉志輝,這節課你給同學們講文言文。」

  人家問:「魏老師,七十年代就讓學生講,你太創新了吧?」

  我說「瞎說,我創什麼新啊。」

  1965年我15歲的時候,初中二年級,我們老師讓李道勇同學給我們講數學課。

  李道勇上臺了,「同學們,這節課由我來給大家講,請同學們打開教材看看按照教學進度咱們應該學第幾章第幾節?請打開。學習這節課要學習哪幾個主要問題呀?一、二、三、四、五。好,圍繞著這五個問題,接下來請同學們自己看書,看能看懂幾個。」

  肯定能看懂一兩個,這是常識,而且他越自己看,目標明確、任務清晰的時候,他自學的能力越來越強。不明白怎麼辦呢?他還不講。

  幹什麼?「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我們那時候學習小組哪像現在這麼狹隘,只是在學校、課堂互相幫助一下子。

  我們漫長的寒假、暑假,遼寧省瀋陽市的中學生們,各個中學的中學生全都背著書包,到哪兒去呀?到各自的學生小組去學習。

  我們那時候分的學習小組,老師兼顧了學生的性格差異,學習成績的均衡搭配,家庭住址遠近的考量。太科學了!

  現在回憶起小時候,小學就這麼幹。在學習小組學習的時候,大伙兒一塊商量、一塊兒討論、一塊兒玩,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特別留戀啊。

  所以我怎麼還創新呢,我們老師六十年代幹的事,我只不過是重幹,我只不過是面對今天的學生,找到適合我學生的難度,臺階設置之後,上吧!是這種教法。所以沒有什麼創新。

  1979年,領導就讓我在全市語文教研會上介紹我這種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個別人是看不慣的,「哪會有他這麼教書的,不留作業!」

  我三十多年都不留統一的作業,作業就是自己的「自留地」。

  分你一塊地,種吧,願種啥種啥,願什麼時候種就什麼時候種,你不嫌產量低就種吧。於是他越種越會種。

  所以很多人問「魏老師,你也不留作業,學生成績為啥高?」

  我說就是過去是種人民公社的地,他沒有責任心,現在都回家種自留地去了,他用心了。你必須腳踏實地找到適合自己的事去幹,在幹事中、工作中、盡責中享受你生存過程的幸福和快樂。

  自己可以把握的,自己可以種的地,自己可以做的事,自己可以算的題,自己可以彈的琴、畫的畫,到那時間幹那事,你享受這種愉悅和幸福。

  我的學生就在這種訓練過程中,聽說讀寫能力提高了。

  個別人生氣就生在這,魏老師當班主任經常不到班去,也不留作業,不留作業他就不用批改作業,也不批改作文。

  老師們,我教了35年有課程表的語文課,沒批改過一篇作文。

  第一,我認為別人批改作文非常之好;第二,本人就是一篇不批也特別之好。

  批改作文這點破事,一百樣不同的做法,拿著筆在學生本上批,絕對是好方法,我從來不說別人不好;第二,本人就是不用手批,我用嘴批,那學生更愛聽,效果更好。

  我今天不批了,「林華,你批這條文。」學生瞪著眼睛聽你說。

  今天林華不批了,一個小組派一個人,批這條文,好在哪裡,改成怎樣會更好。你看學生的關注度。

  「老師,下次怎麼批啊?」

  我說「下次,把嘴都閉上,把筆拿出來,每個人對照作文批改十條要求,給自己作文寫十條批語。每個人從十個方面寫,那都有規矩的。什麼東西都必須有規矩,照著規矩寫,他提升速度遠遠超過看我的批語。

  所以我說一件事一百樣做法,千萬別把自己捆死。淨下心來做適合自己的事,學生做著做著,他找到批改的感覺。

  我說「這篇文章,你給你的同桌寫十條批語,你給你的同桌寫十條批語,然後你倆交換意見。」你看他們有沒有勁。

  「而且要求這十條批語10分鐘內寫完,然後交上。開始!」非常有意思。

  「老師,下次還怎麼批?」

  「下次,流水作業。」

  「除了那九條之外,今天批改重點是什麼?重點是第九條,表達方式。表達方式,要求本文有心理活動描寫;心理活動描寫,強調兩點:一、真不真實;二、具體不具體。

  好,你說這事又真實又具體,舉個例證。接下來,你傳給你的下一桌,下一桌繼續批這個問題,你批上一桌批過的,他認為真實具體,你認為不夠真實和不夠具體,談談你的看法。

  好,你批完了,再傳給下一桌,你的下一桌再傳給下一桌,同一篇文同一個人寫的是一個問題,但經過了十個人的手寫出意見。」

  你看看我學生對批改的積極性,非常有意思!這點破事,原來傻乎乎的,非得老師在那批改,左一篇、右一篇的,不斷的搬「兩座大山」,當年很多語文老師苦不堪言。

  我說我就這麼批。這麼訓練批改能力,遠遠超過看老師批語。

  所以這雞毛蒜皮的事沒有必要傻乎乎地捆起來,永遠不變的就是高高興興的看書,目的是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

  辦法永遠為目的服務。管班的目的,是讓大家高高興興、積極樂觀向上,每天都在忙著開發自己、開發自己,開心、開心,哪有時間犯錯誤,人人之間那麼和諧,你管什麼管吶。

  所以管的目的是他上進,他每天都在上進,還管他幹什麼呀。有人生氣,說當班主任經常不到班去。然後領導也替我說話了,「他是不到班去,但是他班紀律比哪班都好。」

  所有自律的學生沒時間驕傲,倒逼的學生沒有時間自卑,都在那高高興興的享受著開發開發開發自己,那就行了唄。

  語文也是,儘管個別人看不慣,「一個學期才上30來節課,剩下時間讓學生自學,還讓學生講課,這傢伙不留作業、不批作業、不批改作文,凡是語文老師幹得累的活他都不幹,哪有這麼懶的老師啊。」 所以我幸虧活在改革開放以後,領導也稍微有點開放思想了 。

  但是生產地是標準,儘管他不留作業,但是他們班學生作業比哪個班都好,都從自己實際出發,寫適合自己的作業;儘管他不批改作文,但是他們班作文水平比你們班都高。

  教育不在於「創新」而在於「紮根」

  古往今來正經搞教育的都是學生積極主動的發展,從孔夫子到陶行知。

  「那你七十年代就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那多創新?」

  我說「瞎說,那也不創新。」孔夫子基本領著學生自我學習為主,他那學生最大的五十多歲,小的六七歲,就跟著他。

  涵蓋了當時各個行當、各種職業,哪有統一的教材,就是學生跟老師遊走、聚會過程中大家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後,去思索;思索不明白,大家商量;商量不明白,問老師;老師有的能解答、有的不能解答;如果不明白,大家繼續思考、繼續分析。

  不就這點事嗎,這就實實在在的場景再現。到陶行知不還這麼教嗎。

  解放以來,葉聖陶先生一直教導咱們那句話,全中國所有的老師都耳熟能詳,叫什麼?

  「教是為了不教」。我就回歸這些事實而已,回歸先哲做對的事而已,我怎麼還創新了呢。

  我就把那些在天上喊的口號落在草根、落在地面、落在桌面、落在手頭、落在細部而已,我怎麼還創新呢。自我教育能力、自學能力,一以貫之。實際也不是什麼新東西。

  《周易》就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你看,最要緊的是每一個人一輩子要自強不息,自強就是自我教育。

  順利了,自我教育自己別頭腦膨脹、傲慢;倒黴了,別自暴自棄。教育自己面對現實、高高興興、戰勝困難。

  「自強不息」,講的是對自己什麼時候都要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說幹上皇帝了,於是就息了。息了就是啥?前朝角鬥、後宮算計,然後越弄越亂。

  「厚德載物」,是對客觀世界。客觀世界滿意了,咱有責任,咱生逢幸事,中華民族歷史上政治最穩定、經濟最繁榮、思想最寬鬆的時代讓咱趕上了。咱怎麼辦?咱要回報這個時代,有責任為國家的穩定、繁榮、寬鬆儘自己的力量。

  環境好,有責任使它更好;環境不好,有責任使它好一些。

  家庭條件好,咱有責任利用這麼好的家庭條件刻苦學習、努力向上、加強鍛鍊,爭取做出比祖輩更優秀的成績來;

  家庭條件不好,「孩子,正因為咱家庭條件不好,父母是文盲,咱才更應該咬緊牙關、自強不息,吃比教授子女、工程師子女更多的苦,取得比他們更好的成績,然後讓咱的父母因咱的存在而自豪,長大了讓父母過比他們現在遠遠好得多的生活。」

  當你這麼研究問題的時候,你永遠想到的就是對外界承擔責任,對內部更自強不息,開發開發自己。當這麼研究問題,世世代代人類都是這點事嘛。

  有人就說「魏老師,怎樣自強不息?你講得細一點。」

  我說細一點,就是老祖宗告訴咱的三句話。《大學》裡寫了,《大學》裡寫教育講得太清楚了。

  《大學》開篇講的是「大學之道」,大學的根本是什麼呢?三句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老師們,咱們研究教育,百戰百勝,教育人家、教育自己,歸根到底都這三件事。

  《大學》就這麼三項任務,教育就這麼三項任務,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黨校教育,其實都這三件事。

  什麼叫明明德?就是把被教育者,咱想教育咱自己,咱就得這麼對待自己;咱想教育自己兒子,咱也得這麼去對待兒子。幹啥?先找到他光明的一面,「明明德」。

  這個地球上,所有的活人全是光明面與陰暗面共同組成的。

  這件事做得挺高興,希望別人都看著,咱大家一塊兒去做;也有,這件事這做得不太得體,算了咱偷偷做了,下次不再做。這事咱都幹過。

  最值得研究的,搞教育的人,還是要多看腦科學、神經學、基因學,這是真正有用的。

  你看了以後,對自己認識得更加透徹、更加清晰。教育學,有的教育學離現實更遠,有的教育學家一輩子基本上不怎麼深入實際,也不深入課堂,也不深入人心的細節,也不深入更細的學生的生活,這從理論到理論,越弄越高深,把所有人都能看糊塗了。

  老師們,牢牢記住教育的第一件事,你想教育自己,第一項任務是什麼?明明德。

  什麼叫明明德呢?就是把你光明的自我、佛性的自我、人性的自我,看明白、想明白、說明白、寫明白。

  所以我教書的第一件事,每個同學都要說自己優點長處、寫自己優點長處。不管什麼學生,第一件事,寫優點長處。

  四十年前給我兩個班,一個是全年組優秀的、聽話的、學習好的學生組成重點班,讓我當班主任、教語文課。

  另一個班也是全年組8個班裡選拔的,各個班最不聽話的、最愛打架的、最能和老師作對的、學生最差的,8個班選出來的,53名同學全是男同胞,也讓我教,我上課一會在火裡、一會在水裡。

  但是我比較靈的辦法,牢記教育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先找優點長處,你給重點班學生找優點長處,他覺得理所當然,因為他長年累月生活在表揚中、鼓勵中、掌聲中。給8班學生找長處,他就覺得老師信他。

  這就是人生,你還沒幹呢,先說自己不行。明明德,明明德之後,把自己做對的事,堅守、堅守、再堅守,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

  既然能背,為什麼不背。一點一點背起來,於是你就有了新的感覺、新的自我。

  第二件事,把你能做的事馬上開始做,「說了算、定了幹,一不做、二不休,不怕慢、只怕幹,水滴石穿,日久天長,養成習慣。」

  你每個優點、每個長處都給它做成習慣,都做成習慣了,怎麼樣?

  你看我,我沒有新東西啊,我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是我做對的事,是我們老師從小做了以後,我們覺得很好的事,我就把它守住,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

  面對任何一個班,我都培養他自我教育能力。這樣你只會是培養的方法越來越細,培養措施越來越精。

  於是做成習慣,就相當於把你的優點長處變成了一棵有生命力的樹,不是折騰、折騰、折騰。培養兩天、停了,培養兩天,停了。而是紮根了,一旦紮根,他就不斷的創新。

  微創新、微創新,扎新根、扎細根、扎精根、扎微根。

  下面,聽的習慣、說的習慣、讀的習慣、寫的習慣,畫畫的習慣、算題的習慣、研究的習慣,不斷的往下紮根的時候,上面你這能力,樹就會不斷的發新芽、長新葉、抽新枝、拔新節、綻新花、結新果。今年結完果,來年呢?你只要不砍了這棵樹,它會碩果纍纍。

  陝西有一棵銀杏樹,戲傳說是老子親手種植的,2500多年了,枝繁葉茂、碩果纍纍。什麼?就是不折騰。

  當不折騰的時候,創新就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自自然然的事情,就回歸了生命本身。

  你的生命本身其實每天都在創新,所有的活人每天都在創新,你不是勤奮在創新,就是懶惰,享受新的懶惰方法,這是鐵的法則。

  反過來,你如果不開發自己勤奮、積極、樂觀、向上的腦神經,你的大腦也不會閒著。

  不會閒置著就怎麼著?你就不自覺的被懶惰的、懈怠的、拖拉的腦神經所控制。而懶這個東西有沒有界限呢?沒有,吃了睡、睡了吃。

  哪個挺胖的人不想減肥呀,不就是管不了這張嘴嘛,嘴的勞動力太能耐了,越來越強大了,想吃什麼吃什麼,你理智根本管不了了。

  所以為了自己的幸福,要不斷的開發自己,開發自己光明的一面、佛性的一面、人性的一面。

  我這個教書的就省勁了,學生享受的是他心靈成長的快樂、勤奮成長的快樂、樂觀成長的快樂,每天高高興興。

  一上語文課,先開發自己所有的能力。我到哪兒講語文課,第一個節目就是大聲練說的能力,或者朗讀你喜歡的詩文,大聲朗讀,擴充口頭作文。

  新加坡1965年獨立建國,那時候窮得叮噹響。破破爛爛,貪腐橫行,垃圾遍地,管理混亂,馬來西亞也不要它了。沒人要,怎麼辦呢?

  1965年只好獨立建國,經過65年的努力,自強不息,由人均510美元漲到2013年的時候51000美元,超過了美國。

  我說「今天要說的話題是,請同學們預測一下,再過47年,新加坡人均GDP將可能由今天的51000美元漲到多高的水平?隨著物質文明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將達到什麼尺度?說吧!」

  譁,全班學生全然不顧臺下有多少新加坡的老師和校長,還有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的同志也去聽,新加坡、馬來西亞都舉行20來場魏書生專場報告會,我在我的專場上大力宣傳我們共產主義理想。我就是這種性格,到哪兒都是坦坦蕩蕩說自己實實在在的話。

  我們要做到 「三個守住」

  一是守住傳統常識。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萬年以後用不用改?一萬年以後一個字都用不著改了,咱們教書,老祖宗基本原則早就說清楚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寓教於樂、教學相長」,古代如此,現在亦然,再過一萬年一個字都不用變。

  機器人超過人了,人類要追機器人了。這16個字,一個字都不用改。創什麼新,在基礎理論上來回創新,無非就是把明白事說糊塗了,然後再重說。

  二是堅守新中國自己的經驗。

  我到處宣傳,我對新中國的教育必須說兩句話,哪兩句話?

  第一,新中國教育了不起;第二才是新中國教育有問題。了不起是主流,有問題是支流,兩者不可顛倒。

  新中國以來,一代一代教育部的部長、副部長,教育廳廳長、副廳長,教育局局長、副局長,學校的校長、副校長都戰勝了多少困難,緩解了多少壓力,解決了多少矛盾,積累了多少經驗。

  去年正月初七,我領著書生中學40多位高三任課教師杭州機場出發,起飛到石家莊機場,走近精英中學。哎呀,實實在在上學,真是了不起啊!我說咱家這麼多好的經驗咱得牢牢的守住。

  三是最重要的是在白紙上寫上自己的20條優點長處。

  各位老師就想,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每個方面四條,20條。魏老師,不夠寫?那寫40吧。

  你寫著寫著,才發現您的資源很多,教師永遠最寶貴的資源在自身,永遠沒在美國、丹麥、芬蘭,就在您心裡。

  接下來請各位老師回去以後,當班主任的,讓你班每個同學都寫20條優點長處。

  今天參加活動的各位青年教師,最後我想說:「活著要幸福,快樂工作是為了活得幸福。」

  本文來自魏書生老師2018年1月5日在深圳福田區報告會上的講話稿,內容非常長並且十分乾貨,略有刪減,特意摘錄出來給各位老師閱讀。

  

  

  

  

  來源丨魏書生研究院

  編輯丨校長派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相關焦點

  • 積極適應「AI批改作文」的潮流
    近日,有媒體報導國內外教育系統都開始把AI打分應用在作文打分上,僅國內就已經有超過1.2億人次被AI批改過作文。這引發了人們一連串的質疑。質疑者認為,漢語博大精深,華夏五千年文明光輝燦爛,而學生每一篇用心去寫的文章卻被沒有感情的機器去評閱,其中的錯別字、語法、句式可能會被死板地點評出來,學生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情感該如何評判?中華文字的奧妙和情懷如何評判?這種認識有一定道理,卻可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據筆者了解,目前AI改作文,主要運用在第二語言學習的寫作者上,比如中國人學英語,或者母語是英語者學習中文。
  • 假如讓AI來批改英語作文……
    為了解決英語學習者在寫作上的難點和痛點,近期,網易有道詞典上線了以人工智慧驅動的批改英文作文的功能——AI作文批改。據說,這位「AI老師」的專業程度,堪比四六級和高考閱卷老師。有道 AI 作文批改功能體驗打開網易有道詞典APP,「作文批改」功能已經在首頁顯示,一目了然。
  • 魏書生育兒唯一要求:天天寫日記
    他1978年開始教書,1986年擔任遼寧盤錦市實驗中學校長,1997年為盤錦市教育局局長,2010年卸任,被人稱為「穿西裝的孔子」。1997年他成立全國首家以股份制方式籌資建設的學校——台州市書生中學,並任校長,學生成績連續十幾年位居椒江區第一。 魏書生——在中國教育界是個響噹噹的重量級人物,更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
  • 批改學生作文的「正確開口法」?聽聽這位特別的老師
    怎樣的批改可以和學生形成良性溝通互動……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北京一零一中學特級教師程翔、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李煜暉。作文批改,是心靈與心靈對話的過程,是教書育人的一種渠道記者:作為學生,我們都有著老師批改自己作文的記憶,但不同老師對作文的批改對學生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 「批改」,讓考研夢想成真
    相對而言,英語的準備就顯的單薄很多,考研英語和四六級比起來,有獨特的難點,且英語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出來的,每天除了多背背單詞,做做習題感覺無從下手,該錯的還是錯,作文也不知道怎麼去練習、提高。都說熟能生巧,於是每天都堅持練習一篇寫作,有時候會與研友互相批改,有時會去一些論壇發帖請教,但修改後的文章總是缺少那麼一點點感覺,也許內心還是覺得他們不是很專業吧。
  • 讓英語作文更精彩的智能批改工具
    然而,如何實現對英語作文快速準確地評判並給予反饋,成為學生、老師、家長們共同面臨的難題。現在,小編為你介紹一種新方法:讓 AI 來批改你的作文。2010年上線以來,已在全國超過1000所大中小學獲得廣泛使用,如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成都七中等,使用人數超過兩千萬。平臺支持快速進行作文評分、生成評語、按句點評、錯誤反饋,為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的打分公式、參照指標,提供個性化批改服務。
  • 小時候寫作文,被學生用爛的3個故事情節,語文老師:我要看吐了
    只要是暴雨天氣,孩子就一定會發燒,媽媽出門絕對打不到車,然後還沒辦法只能連夜背著孩子去醫院看病。而孩子的爸爸也肯定是找不到的。 作文的大致內容就是半夜自己發燒生病,媽媽用她瘦弱的肩膀背起了自己,在去醫院的路上有可能還會不小心摔一跤,即使是這樣,這位媽媽也堅決不放棄,臉上滑落下豆大的汗珠,好不容易把自己背到了醫院,孩子第二天醒來發現媽媽一夜沒睡就陪在自己身邊。
  • 老師評語火了,用「簡筆畫」批改很厲害,用「1萬字」批改更是絕
    「簡筆畫」批改三:對於那些很用心寫作業的孩子,老師一開心畫了個「李白」,用「今天的作業我喜歡」誇讚孩子。有網友看完感嘆:「我都想寫作業了!」「1萬字」批改作業更是絕青島老師劉海濤,是一位十分受孩子們愛戴的老師,因為他的評語比作文還長。每篇作文500字左右,全班人加起來隨隨便便超過1萬字,這相當於大學4年的畢業論文。我們繼續感受一下。
  • 《泉靈的語文課》課程頗受好評!好評背後其實並非偶然
    一舉押中四道中考作文題,這套網課引發關注今年,北京中考語文卷提供了兩道作文題供考生選擇,其中題目二為:「如果你得到一個神奇的控制器,可以讓時間放緩、快進、後退和暫停,你會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使用後會發生什麼事情?請你以』此刻,我按下時間控制器』為開頭,發揮想像,寫一篇故事。」
  • 小學語文家庭作業家長批改合適嗎?老師是幹什麼的?
    因為語文的有一些作業家長還真的應該及時給孩子檢查、批改一下(別著急噴,後面我有詳細說明)。 但是如果是什麼作業都讓家長批改,那肯定是不對的!
  • 初三女生作文寫「情書」,老師:不好意思批改,但有書法美感!
    這句藝術家們常說的話用到學生作文上,也是一樣的道理。近日有媒體報導說,有位初三年級的老師突發奇想,給學生布置了寫一篇有關「愛」的作文,想了解一下現在的孩子們對於愛情問題的理解。應該說,這位老師的出發點沒有錯,畢竟初三的學生說小不小了,甚至他們中的有的人已經進入了早戀,讓家長和社會擔憂。
  • 高考閱卷老師告訴你,高考作文「高分潛規則」,4點看懂高考作文
    閱卷老師40秒,決定一篇高考作文是35分還是55分! 第二個流程:高考閱卷專家定高考作文的檔次,這就是在大面積批改高考作文前,閱卷老師們會抽取部分高考作文,確定不同層次的高考分數,也就是說,高考作文的批改
  • 文一翰林校區:智批改,讓寫作開出夢想之花
    寫作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佔據著核心位置,一篇作文彰顯著學生的語言文字認知能力、文學常識積累、傳統文化素養、閱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綜合素質。2020年秋季學期,學校引入科大訊飛智慧課堂,作文「智批改」讓她眼前一亮,「學生寫完作文,當堂用平板拍照上傳,系統可以直接批改評分,還能標註出優秀的句式、修辭,指出存在問題,並給出建議。幾十份作文當堂批改反饋,真的不敢想像!」因為作文「智批改」,作文課讓老師和學生都有了更多的期待。
  • 5年級學生作文課後墜亡,最新進展:作文孩子自己批改,涉及抄襲
    據悉,繆可馨跳樓前剛上完袁姓老師的作文課,繆可馨在《三打白骨精》讀後感中發出感慨:"不要被表面的樣子,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所矇騙。在如今的社會裡,有人表面看著善良,可內心卻是陰暗的。"而這個作文被大面積勾畫,老師批註:"傳遞正能量"之後要求繆可馨重寫,家屬認為孩子跳樓與老師批改作文時對孩子進行否定有關。同時,家屬還提出質疑,繆可馨跳樓後大概過了半個小時袁老師才通知家屬。
  • 我的第一堂語文課 楊雲康
    原創作者 楊雲康長久以來,我都這樣給我的學生上第一堂語文課,開啟每屆三年的初中語文教育教學,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同學們,你們讀了六年的小學語文,能不能給我說說什麼是語文嗎?」學生的手像小紅旗一樣紛紛舉起,回答五花八門,有說「語言文學」的,有說「語言文字」的,有說「漢民族語言」的,有說「漢民族文字……」我沒有馬上肯定或否定,於是,孩子就開始議論開了,「到底我們說得對不對啊?」,「到底什麼是語文啊?」一陣熱鬧之後,眼睛裡臉龐上充滿渴求和期待。此時,該輪到我開講了。
  • 江蘇墜亡小學生父母發聲:「負能量」作文 我引以為傲
    十天前,連上了兩堂語文課的繆繆衝出教室,爬上欄杆從四樓墜落身亡。6月13日,繆爸爸在接受瀟湘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想搞清楚那兩節語文課到底發生了什麼。他聽說墜樓前,女兒的作文被老師批「負能量」,要求重寫。這一說法也和女兒作文本上的批改痕跡互為印證。在他看來,女兒的死,和老師有關係。
  • 作文遭大面積批改,小學生校內墜亡的最新調查及反思!
    《西遊記》的作者孩子寫錯了,袁老師沒有改出來,但其它部分被批改的狗屁不通。該改的沒改,不該改的全改了。 但也有網友根據最新的媒體報導,認為修改符號系孩子自己劃的可能性更大。
  • 小學生滿分作文《孤獨》:全篇不著一字,卻讓批改老師淚流滿面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篇小學生滿分作文,以《孤獨》為題,談一談自己的認知。其他同學的作文基本上相似,不是和小夥伴鬧彆扭了,就是養的寵物走丟了,也許這才是小孩子應該想到的孤獨。但其中有一篇作文,全篇不著一字,並沒有出現「孤獨」二字,卻寫盡了委屈和失落,也讓批改老師淚流滿面。文章的大致內容如下圖所示:從中可知,從三年前爸媽離婚開始,這個孩子的人生就出現了巨大改變,爸爸重組家庭,並生下了一個小弟弟。
  • 那些有毒的語文課,正在傷害語文
    2017年,寧波一名11歲小學生寫了篇題為《園丁與導遊》的作文,提出一個問題:大家約定俗成用園丁形容老師,用花草來比喻孩子,這真的是對老師這個職業合適的比喻嗎?杭州語文教師郭初陽也看過那篇作文,覺得它「不僅是對把老師比喻成園丁不滿,更多是對機械、教條的教育不滿」。他不喜歡現有的語文教材,於是自己編了一份教材,選的都是完整的名家作品。郭初陽相信,優質的文章和教師得當的引導,語文課堂也可以變得非常迷人,學生覺得「過癮」,而不是「乾巴巴、度日如年」。
  • 一篇特別的作文投稿!「我的爸爸是《南京抗疫現場》導演竹內亮」
    來自漢江路小學六(2)班的趙純,根據自己疫情期間學習和生活的點滴,寫了一篇作文《一生難忘的經歷》。在這篇真摯淳樸的小文章裡,記者發現,趙純作文裡出現的「爸爸」,正是最近因為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火爆網絡的紀錄片導演竹內亮。這位在華日本人,用真實客觀的鏡頭把中國抗疫經驗和做法,傳遞給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