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手改賣咖啡年賺五千萬!改良烘豆機就像改汽缸

2020-12-13 四川人在香港

在全球咖啡產業裡,臺灣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要角,咖啡在臺灣已經是一個800億元產值的產業,英國媒體BBC評選全球六大咖啡城市中,臺北跟墨爾本、哈瓦那、維也納、西雅圖、羅馬並列,世界四大咖啡賽都有臺灣人拿下冠軍,全臺灣有1.5萬家咖啡店,許多創業者在此致富,讓臺灣成為了全世界咖啡店密度最高的國家。

之前我們講過商業模式的創新,今天要再講一家利用商業模式進行產業升級的零售消費商「赫曼咖啡」,這家公司立足新竹,每年賣掉超過五千萬新臺幣咖啡豆,十多年前就透過商業模式創新,把咖啡機賣進一般家庭,今年正在擴張賣場和烘豆設備。咖啡產業的建立,是靠一個一個這樣的商人,紮實地創造出來。

轉戰咖啡事業的修車師傅

赫曼咖啡的創辦人王進忠,20年前投入咖啡事業時,是機車行修車師傅,一點也不懂咖啡,他從小在家裡的機車行改裝機車,到了27歲時想開闢自己的事業,於是自行創業。為何選上咖啡?進忠告訴我:「喝咖啡的人好像中了毒癮,一天沒喝全身不對勁,到處找咖啡,我知道這個生意一定可以做。」

經商之人往往能從簡單的事情上嗅出商機,這個判斷使赫曼咖啡成為最早打進臺灣家庭的咖啡廠商之一。進忠一開始是做「投幣咖啡機」起家,在大賣場、辦公大樓裡放咖啡機,投幣就能現衝,一杯15到20元價格。當時臺灣的咖啡人口正在增多,一做竟然有不錯利潤,「拉開投幣箱,一臺咖啡機一個月賣了一萬多塊。」販賣機讓他在咖啡產業裡站穩了腳步。

當消費人口到達一定數量,產品就有分眾化、精緻化的基礎,這也是發生在赫曼咖啡的事情。投幣咖啡機做了快十年,在距今11年前,進忠認為高價位咖啡產品的市場時機來了。當時臺灣的超商開始賣咖啡,到處喝得到平價咖啡,有足夠消費力支持,他就準備挑戰精品咖啡豆生意,目標開拓半磅350元的精品豆市場。消息一出,同業譁然,大家都不太相信這個價位可行。

精品咖啡豆通常賣給咖啡館,後進者不容易打入,進忠認為家庭才是空白的潛力市場。問題是,一般人家裡並沒有咖啡機,該怎麼把咖啡豆賣進家庭?

「買書送家教」 1分鐘內抓住顧客的心

進忠笑說,這個問題「是別人幫他解決的」。一日正在苦思商業模式,家裡來了一個賣英文參考書的業務員,業務員推銷了一套標價十萬元的參考書,並且說買了這套書後,會有英文老師上門來給孩子上課,所有費用都可以分期,只要填好「個人消費信用貸款」,每期付少量貸款,客戶無須一次付出大量費用,就可以擁有套書和家庭教師服務。

這個業務員給了進忠很大靈感,「買書送家教」聽起來比上補習班厲害多了,明明家教是很貴的服務,卻用便宜的書來包裝,感覺買了便宜的東西,卻得到貴的服務,有超值的感受。

於是進忠設計出有類似超值感受的訂價模式,赫曼咖啡成了臺灣最早「買咖啡豆送咖啡機」的廠商,消費者家中沒有咖啡機沒關係,只要買豆子就送咖啡機。赫曼咖啡的鎮店產品就是一次24期咖啡豆,每個月付2800元,訂豆子送咖啡機。

新穎的行銷模式讓人好奇,人人聽到「買豆送機」都會停下來聽聽看他要說什麼,「你第一分鐘就要吸引住客戶,一分鐘內講的slogan最重要。」買豆送機模式大受歡迎,進忠的「產業升級之路」就靠創新的商業模式走了下來,他從銷售平價販賣機咖啡轉型為高價精品咖啡豆商人。

從改裝機車到改裝烘豆機

最有趣的是,他早年在機車行改裝機車的經歷,竟然在精品豆生意派上用場。因為赫曼咖啡館賣的豆子是自己烘焙,為了讓豆子不染上烘豆機排出的煙氣而變味,一般的作法是抽出排煙。然而一旦抽出排煙,火力可能不夠,豆子裡的水分如果烘不幹,就會有酸味,「咖啡本質是水果,烘豆就是讓果酸焦糖化,如果沒烘乾,你就會感受到咖啡原來還是個水果,有果酸味。」進忠解釋,但是如果把火力加大,又很容易把豆子燒焦。

不過改裝機器是他從小最熟練的工作,改裝烘豆機是第一個跳進他腦海的反應,「這跟以前把汽缸改大一樣,汽缸不能直通排氣管,要有回壓設計,馬力才能出來。」用改裝機車的經驗,他也改裝了烘豆機,赫曼咖啡館的烘豆房裡面有長長的排氣回管,排出的煙氣好像烤麵包香。

他的兩臺超大型烘豆機24小時運轉,產量已經不夠用,跟不上訂單成長速度,下半年進忠打算搬到更大的場地,擴大烘豆產能,並且增闢體驗式觀光空間,不只喝咖啡、訂豆子,消費者還可以在場館裡體驗烘豆,製作咖啡、手衝,自己玩咖啡,製作專屬產品。

臺灣的咖啡文化從無到有,最早喝咖啡是菁英人士的休閒活動,後來平價咖啡普及,人人愛喝,到了後來開始有咖啡玩家,自己買咖啡機,磨豆機在家煮咖啡,甚至有小型烘豆設備,養出了龐大的咖啡人口、頂尖咖啡師、冠軍咖啡豆,成為一個龐大產業。

一個產業的建立,人在改變產業,產業也在改變人。咖啡成為產業的過程中,有許多像王進忠這樣的商人,一步一步用商業的方法建立起事業,造就了臺灣特殊的咖啡文化。

相關焦點

  • 是您在駕馭烘豆機,還是烘豆機在使喚您
    A:我在暖機,正準備要烘豆……▲ 為啥暖機?你給機器帶來啥樣的溫暖,她(烘豆機)領情嗎?任何品牌 / 型號的烘豆機(鼓式)都有她獨到的設計原理。暖機或是焙炒,簡單的說明,就是將烘豆機所發生的熱量,傳達到設備中的焙炒相關部件,進而再傳達到豆體,企圖得到我們預設的化學反應。
  • 烘豆機的大小是如何影響咖啡豆風味的?
    當計劃烘焙一鍋咖啡豆時,你會考量烘豆機的最大載荷嗎?針對每一鍋,你又打算烘焙多少豆子?通過了解烘豆機的大小及容量如何影響咖啡烘焙,將有利於更深入地了解如何控制變量以及烘焙出更好的咖啡。每個烘豆機都有一個由製造商決定的容量大小,但這是烘豆機的最大容量,而非達到最佳烘焙效果的容量。Carola Mapp是英國Pharmacie Coffee Roasters的首席烘豆師。她說,「據我所知,在精品咖啡中,為了更好地控制烘焙,通常只烘焙烘豆機總容量的80%左右。」
  • 美國Diedrich烘豆機介紹
    世界上可以製作咖啡烘焙機的工廠不多,Diedrich烘豆機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個。
  • 沒有烘豆機,自己在家也能烘咖啡豆
    小編有時候也想嘗試通過掌握火力和時間自己親手烘焙咖啡豆,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咖啡豆顏色的變化,分辨一爆兩爆聲音的不同,感受咖啡在不同烘焙度下給味蕾帶來什麼不一樣的體驗
  • 拾悅咖啡③:咖啡口感醇厚,烘豆現磨過程很用心
    Anson從選豆,烘焙到萃取製作,每個環節都用心甄選,呵護咖啡的純淨風味。在Anson看來,好咖啡的出現不是沒有原因的,店內的精品咖啡豆都是經歷三次製作最終得以呈現在杯中。◎生豆處理  Anson用一臺很小的烘豆機,每天烘上一周的量,期間他還會一直進行嘗試,也會在客人喝之前自己先試味道,以保證每一杯的咖啡質量,這也是拾悅咖啡一直保持水準的理由。  當烘豆機裡飄散出的新鮮咖啡香,及伴隨著炒豆的聲響,聽到的每一聲唰唰音都透著老而彌新的韻味,也仿佛正訴說著那一杯杯香醇的保證。◎萃取
  • 專訪石獅本土烘豆師紅牛 | 接觸精品咖啡就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大響咖啡就像大隱隱於市的武林高手,躲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區裡,依舊經營的有聲有色。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咖啡師,卻不知出品一杯好的咖啡,烘豆師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紅牛沒讀書之前在北京呆過幾年,這次他操著一口純正的京腔,與我們分享了這個咖啡背後的「功臣」——烘豆師,以及關於咖啡更多有趣的冷知識。
  • Aillio智能烘豆機讓人人都能享有好咖啡
    致力打造IoT咖啡烘豆機的創業公司Aillio耗時兩年構建產品原型,創辦人暨執行長Jonas Lillie於受訪時分享,在產品研發階段,團隊秉持定製化設計理念、強調咖啡品質維護,並投注相當大的成本與心力在烘豆機的製造。
  • 專業咖啡烘焙 | 烘豆的自然曲線是巧合還是科學?
    我們回顧一下Alec的曲線,他並不是把豆子丟進烘豆機讓它自行進行高溫化學反應,然後時間到下豆,就有風味絕佳的熟豆可以拿到冠軍,特別是一爆開始之後,豆溫向下偏離烘豆自然曲線,因為我們要的是豆子的風味,不是一條看起來和理論完全吻合的超完美曲線。
  • 【咖啡烘焙進階】專業咖啡烘豆師的基礎知識與培訓
    咖啡專家也有過最適宜的含水率的爭論,但最後認為生豆含水率應於10~12%±1%,低於9%或高於13%皆未合格。  良好的含水率有助咖啡產生平衡的酸度和極好的香氣,這將會提高杯測分數。許多烘焙師喜歡12%這個數值,而國際貿易中心建議咖啡生產者的目標則定為11%。任何低於10%的生豆都可能導致咖啡品質下降,而較高的含水率則可能造成滋生黴菌的風險。
  • 在家烘豆?你需要這本《咖啡自家烘焙全書》
    —— Jabez Burns(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烘焙科技發明者)[咖啡的自家烘焙全書],我的存貨是一本老版, 各位咖友可以在網絡上找到2019年的新版~作者KENNETH DAVIDS,是美國權威咖啡評測機構COFFEE REVIEW的創始人,也是全球咖啡業界最具權威的先驅之一。
  • 那些年我讀過的咖啡書籍「咖啡烘豆科學」開篇
    春節原本計劃去雲南咖啡產地轉一圈,但因為疫情只能老實呆在家裡給大家更新文章,咖啡烘焙的書籍也讀過一些,但目前只有這本「咖啡烘豆科學」比較符合目前主流的烘焙方式,更符合精品咖啡的精神。而這一本「咖啡烘豆科學」我讀下來相對輕鬆很多,包括一些烘焙理論知識十分受用,我也會根據這些年自己的烘焙經驗,來分解這本書的內容給大家精讀。
  • 1000個咖啡烘豆師,是1000「哈姆雷特」
    至今為止,小編接觸過的每一個咖啡烘焙師都給我留下不同的印象,包括他們的烘好的咖啡豆也是如此。雖然他們統一稱之為 咖啡烘豆師,但卻各自走在「獨屬於」自己的那條康莊大道上。在接觸了許多烘豆師之後,要說印象最深刻最有代表性的小編覺得大概有三類人:第一類:他們本身就是咖啡師或者咖啡從業者、咖啡賽事選手每天反覆與咖啡打交道,自身技能或品鑑水平已經達到相對較高的程度,那麼為了更好的呈現出自己想要的咖啡豆風味、或是為了得到品質更好的咖啡豆,最終他們決定向上再邁一步,自己來掌握一顆咖啡豆從生豆到熟豆的重要烘焙過程,進而多一些對自己的「命運
  • 咖啡小白的完美烘豆體驗,一鍵全自動操作
    一杯咖啡的風味,60% 來自生豆,30% 取決於烘焙,最後 10% 才是衝煮。 烘焙是咖啡的關鍵,通過烘烤溫度時間的變化,產生不同香味。
  • 乾貨||完美咖啡的烘焙(八)——有一份烘豆機的內部路線圖,請在"倒豆"前查看一下
    單滾筒的話,容易產生咖啡豆兩端出現焦點(Tipping)、在烘焙初期灼傷豆表(Scorching)和在烘焙後期灼傷豆表(Facing)的問題。雙滾筒是採用兩個鋼板製作的,或不同的金屬材質製作一大一小兩個同心圓,間距幾毫米寬。在雙滾桶烘焙機加熱時,外面的桶與火苗直接接觸,與此同時內桶稍微涼一些。雙滾桶式烘焙機減少了桶壁與豆子之間的熱傳導,從而減少了燒焦的機率,因此烘焙的結果更均勻穩定。
  • 活動快訊 | 來嘗嘗LORING烘豆機的魅力
    特別邀請來自天津/上海/香港三間全國知名的烘豆商,使用全世界最智能的烘豆機"LORING SMART ROAST"來到展臺前,一邊為小夥伴們衝煮咖啡,一邊跟小夥伴們交流烘焙心得。自2009年成立至今,經過不斷歷練與創新,公司已有四家門店、一家工廠,並率先引進全國首臺Loring S7(咖啡烘焙機)。Chembox一直活躍於中國咖啡領域前沿,致力於推廣咖啡文化、培養業內人才,始終保持著對咖啡的熱情與初心。
  • 你手裡那杯咖啡來自烘豆師,而不是魔術師
    有的是又焦又苦,朋友說咖啡不就是這個味嗎。當時是咖啡小白,也不敢問,連問什麼問題都搞不清楚。如果到頭來沒喪失勇氣,薪水裡還有正常餘額,也許最後天外飛來一杯令人心醉神迷的咖啡。這個過程還是有回報的,慢慢學會選擇咖啡,分辨烘豆坊,這三年與國外烘豆坊合作的經驗,也幫助我們了解烘豆師的工作方式。
  • 陶器收藏家+咖啡烘焙師=陶甕烘焙咖啡
    目前全球咖啡烘焙機基本都是採用金屬鍋爐的設計——這是出於導熱功率的考慮。但偏偏,有人別出心裁,設計了一款與眾不同的陶甕烘豆機。       這是臺南市中西區一家剛要開幕的咖啡館館主吳永海,吳永海同時也是一名陶器收藏家,就是他發明了陶甕烘焙機。他強調,陶甕咖啡不論濃、香、醇度都比金屬烘豆增加20%,這是獨步全球的烘豆技術。
  • 成為一名烘豆師和擁有一臺功能齊全的烘豆機
    在「種子到杯子」這個環節,咖啡烘焙無疑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而咖啡烘豆師則需要運用烘豆機展現出咖啡豆潛在的風味。來自美國的 DIEDRICH,歷經30餘年對咖啡烘焙技藝的熱情與投入,不斷的革新與堅持造就了清潔、高效、智能化的專業咖啡烘焙設備。
  • 今天開始學烘豆:簡單易懂教你認識烘豆機構造
    如果說,咖啡生豆就已經奠定了咖啡的大致風味,衝煮則是將這支咖啡的風味給展現出來,那麼烘焙就是在這兩者之間,是決定咖啡風味走向的關鍵步驟。在烘焙豆子的時候,我們先將生豆倒入料鬥裡面,等到鍋爐溫度上升到所需要的入豆溫時,打開料鬥開關讓咖啡生豆進入鍋爐裡面。
  • 咖啡狂熱份子必打卡!在濱江,有一家「現烘咖啡」,10米之外就能聞到香氣!挑選+烘焙,它都是專業的.
    「動物奶油」、「植脂末」、「咖啡渣」...這才不叫咖啡在濱江,有一家「現烘咖啡工房」距離店門口10米開外就能聞到咖啡香!「八荳現烘咖啡工房」的Jimmy是個「笑起來就覺得人很nice」的臺灣人,他在店裡的任務就是 「購買咖啡豆」→「篩選咖啡豆」→「烘焙咖啡豆」,所以對於「咖啡豆子」,他再了解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