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雪糕、烤鴨、蜜瓜......張勇臨睡前閉上眼,一大堆美食就會在腦海裡轉著圈飄來飄去。他的職業為很多人所羨慕,每天都有美食為伴。
7月下旬,剛從區縣回來,為貧困戶們免費拍攝了一組美食大片的張勇,是一位專拍美食的攝影師,十年來為重慶200多家知名餐飲企業拍攝了「定妝照」。然而他工作的真實情況,卻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樣輕鬆和「美味」。
讓黃辣丁「跳」起來 讓美蛙「美」起來
在渝中區石油路一棟寫字樓裡,張勇的工作室有相當大的面積被整潔的廚房所佔據,各種碗碟、廚具齊全,他在準備為一家大排檔拍攝炸串的照片。助理正在油鍋裡炸一把肉串,滲出焦黃的油,整個工作室滿溢著誘人的香味。
張勇介紹說,平時大多會去餐廳拍攝,有20%比較簡單的食物就在工作室裡拍。鍋鏟、筷子,跟他的16支鏡頭、5部相機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拍攝工具。
在張勇眼裡,食物都是美的。但如何挖掘出食物的美,則需要費點工夫。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組是看上去垂涎欲滴的黃辣丁。拍攝時為了突出其選材新鮮、菜品鮮活的特點,張勇用繩子綁在黃辣丁身上,由幾個人牽扯著,製造出魚兒跳躍的靈動感。
一家做美蛙十多年的餐飲老闆,之前嘗試過無數次拍攝,卻沒有得到一張滿意的照片。他慕名而來,拉來一百多斤牛蛙,大氣地說:「請隨便拍,但一定要拍得讓人看了就想吃!」
其實這個不用他說,將食物拍得讓人看了感覺到好吃,有食慾,是美食攝影師的目標。
然而張勇發現,蛙下鍋之後歪胳膊歪腿兒,無法呈現出肌肉感。他沒有洩氣,繼續煮!煮了四五個小時,一隻一隻小心翼翼撈出來觀察其形態。煮六七鍋後,終於選出了一隻形狀完整、體態良好的蛙!他趕緊按動快門,最後出來的作品讓那位老闆非常滿意,掛在了店面最顯眼的位置,驕傲得不得了。
「美食拍攝有時需要使用模型替代品,但絕大多數情況,我都會採用食物真實的狀態,只是在造型上加以修飾。食物真實的質感是無可取代的。」
張勇介紹說,拍攝美食以前多追求「高大上」,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菜單擯棄了單純光鮮亮麗的「高級感」,儘量和真實狀態相符——如果把菜單拍得過於精美,食客看到實物時,反而會有心理落差。
拍攝美食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有時還會冒著受傷的風險——比如在拍攝油炸食物時,得提防著兩三百度的油濺到身上,戴上防護目鏡和手套等現場防護少不了。
火鍋不是只有沸騰時最好看
「說句不誇張的話,重慶一線餐飲品牌的美食,有一半是他拍過的。」熟悉張勇的朋友說。而其中火鍋佔了很大一部分。
2013年,張勇為小天鵝火鍋拍宣傳照。當時的火鍋攝影作品,大都是熱騰騰的鍋裡,紅湯翻滾的畫面,要麼就是把菜品放在鍋裡涮。「火鍋一定要煮起來才好看嗎?傳統的火鍋攝影能不能換個思路?」
張勇思索著,一鍋紅湯,很難讓人看到內在的東西。於是他收集了火鍋底料的食材,牛油、花椒、大蔥、辣椒......以看似隨意,實則精緻地擺放於農家手工編織的竹蔑簸箕裡,將安靜卻又煙火氣十足的感覺拍了出來。
一周後,這張照片成為小天鵝2013年全國198家門店菜單的封面,突出了重慶火鍋的麻辣鍋底,雖然沒有沸騰的畫面,依然讓人看了就食指大動。那也是重慶火鍋第一次以這樣的形態呈現在大眾面前。從此不斷有火鍋企業邀請張勇前去拍「定妝照」。
不斷嘗試,敢於創新,是張勇拍攝美食的一個重要心得。做以前沒有人做過的造型,拍以前沒人拍過的概念。
一瓢雞湯潑了數百遍 吃雞的人都走了
在7月重慶「視覺扶貧行動」公益活動中,張勇等攝影師來到各區縣偏遠山區為農戶們拍攝。在一位彭水養殖戶,他的雞養得好,但營銷做得不夠,老鄉並沒有意識到一張攝影作品帶來的真正意義和價值,以為就是簡單的記錄。
張勇認為,要讓珍珠雞走出深山,賣出個好價錢,就要讓這隻雞呈現出美好的視覺效果,帶著柴火的淳樸氣息。
然而在簡陋的條件下,如何拍出雞的美?
那一天,農戶專門準備了三隻雞,放在鍋上煮,讓張勇和同事們拍攝。張勇往灶前一坐,將熬出來的黃澄澄的雞湯,拿勺子往上輕輕一潑,形成各種不同的形狀。這個動作隨機性大,只有不斷嘗試,讓雞湯在空中的形狀具有天然美感,對於光線、快門速度等配合要求很高。他們大概潑了4、500次,最後從中尋找到一張形態最美的,強調出這種雞熬出來的湯的香濃、順滑、營養。
原本農戶邀請了幾個朋友,準備等拍完後一起吃煮好的雞肉。老鄉們圍坐在攝像機旁,煙都抽了好幾輪,以為拍照就幾分鐘的事。誰知等了幾個小時,最後實在等不到,紛紛告辭。
拍攝美食並非速戰速決,需要耐心,抓住食物最美的形態。
除了雞湯,張勇想到拍攝山裡的野菌,配合著雞熬湯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也更能讓食客產生共鳴。然而山溝裡缺水,他們走了幾裡路才找到一小股從山上留下來的溪流,作為野菌拍攝的背景,再就地取材,抓一把金銀花,讓山泉伴隨下的野菌成為了珍珠雞的好伴侶。
拍攝時不會吃一口 拍攝前自費悄悄吃
美食攝影師必定在拍攝時都會吃個夠吧?其實不然。張勇說,平時在拍攝時,是不會吃一口的。因為必須全神貫注地觀察食物的形態,用相機去捕捉食物的美,根本沒有心情吃,食物在他們眼裡只是一個個拍攝對象。
而且,客戶為了拍攝準備投入的成本也相當高,通常若是一天要拍一組幾十個菜,廚房會配備專門的團隊做菜,成本上萬。作為攝影師的壓力也是很大,哪裡有閒暇吃東西?除非有的特殊情況,比如那道菜非常昂貴,自己又很想體驗一下,就會在合同裡註明,拍攝後以較低的價格賣給攝影師。張勇曾經拍攝過一道售價不菲的海鮮大菜,那是自己平時沒有機會吃到的,便在合同裡提出,在拍攝後大快朵頤。
雖然拍攝時幾乎一口不會吃,但每次張勇會在見客戶之前,悄悄地去店裡自費吃一次,而且必點其招牌菜,目的在於在最真實地了解:菜品食材,製作流程,口啤銷量、服務流程等,分析客戶餐廳存在的問題,第二天溝通時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
美食如美人 要拍好首先要懂她
「嚴格地說,我並不是單純的美食攝影師。」張勇說,他的工作不僅僅要把食物拍美,更要從企業的品牌定位、產品結構、組織關係等層面去分析一道美食,幫助商家找出差異化,找到美食的價值點,通過視覺優化,放大美食的吸引力,並通過媒體覆蓋將美食價值淋漓盡致地傳播出去,拍攝只是其中一道視覺環節。
「就像拍攝一個美人,你要拍好她,必須先懂她。」拍攝了十年的食物,張勇也逐漸懂了鏡頭下的食物,比如葡萄什麼狀態算是成熟,梨子能長到多大,張勇一看就能說出個所以然。他一點不避諱講很多年前剛入行時,由於不懂食物,拍的方式不對,色彩不對,被大師傅罵得狗血淋頭的經歷。
當他越了解食物,也越喜歡食物,「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特別是川菜,希望通過我的鏡頭,把更多重慶美食傳遞給世界。」要懂美食,除了拍攝,他還閱讀了大量美食書籍,學習製作過程,去了解主流食材。當同一道菜品反覆出現在鏡頭下,他能立馬判斷出這道菜的優劣和師傅的功力。
在他看來,街邊攤的食物最簡單,最接地氣,卻也最難拍,難拍出大家熟知的煙火氣。張勇拍攝炸串拍了五六個小時,直到晚上十點過,他才走出「美瑞餐飲」工作室大門,去樓下吃了一碗麵。站在依然喧囂的石油路街頭,公交車站臺上一幅巨型海報就是張勇的作品。這是他為一家火鍋店拍攝的大刀腰片,師傅現切的腰片紋路平滑,厚薄均勻,透著光,像一件藝術品,為這座流光溢彩的城市增添了幾分動人的美感。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紀文伶 攝影 鄒飛 美食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