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兒五歲六兒三,莫與肥甘習口甜。清白傳家無我愧,詩書世業要人擔。」——《諭兒輩詩》
母愛偉大,想必大多數人們都深有體會。不少人能夠踏入社會有所成就,家庭的培養不可忽視,都是憑藉著父母從小的教育,鼓勵與支持。在我國歷史上就有這樣的一位母親,從清朝末期當中還俗,並嫁給了一位大自己22歲的丈夫,而其生下的兒子,更是成為了一位家喻戶曉的總統。
這位女性擁有著非常傳奇的人生經歷,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就是王採玉。王採玉出生於清朝末年,其父親曾是富甲一方的商人,從小出生在優渥家境的王採玉飽讀詩書,並且跟隨著父親走南闖北,見識也是非常廣。前十九年都在寵愛中成長,出落成一位知書達理的淑女。
然而就在王採玉19歲那年,家庭遭遇了變故;父親離開了人世。父親的離開,使得家中失去了頂梁柱,兩個弟弟也不爭氣,二弟過慣了富有的生活,每天沉迷賭博,而小弟則是患有精神疾病,在二弟的揮霍下,整個家很快就家財散盡。而王採玉只能夠靠著自己給人做女工,賺取微薄的工錢來幫補家庭,過的十分辛苦。
母親為了能夠讓王採玉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就為其安排了婚事,可婚後的王採玉並不幸福,嫁過去之後經常會受到丈夫的打罵,很快其丈夫就因為感染上霍亂去世,而王採玉所生的兒子也因為從小體弱多病,最終沒能熬過去夭折了。
父親、丈夫以及兒子的相繼離世,給王採玉帶來沉重的打擊,同時旁人在背後紛紛議論,認為王採玉是不祥之人,命格硬從而剋死自己的親人。悲痛不已的王採玉,孤立無援還要遭受她人的冷嘲熱諷,因此她決定出家為尼,遠離世俗度過自己的一生。
聽到女兒決意出家的消息,母親只身前往哀求,最終王採玉抵不過母親的請求,選擇了在尼姑庵當中帶髮修行,遠離了紅塵往事。後來,王採玉的堂兄王賢東聽聞自己堂妹的事情後,便前來說服堂妹還俗嫁人,王賢東在蔣家鹽鋪中當掌柜,蔣家人不僅待他不薄,而且蔣家主事人妻子也已經離世,於是王賢東便自作主張當了這一回媒人。
蔣家主事人蔣肇聰不僅家境優越,而且為人踏實,待人寬宏,雖然比王採玉大了22歲,但是卻也是難得的良人,於是王採玉便答應了。婚後的王採玉生下了一個兒子,並且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十分恩愛,而這個兒子,就是後來的民國蔣介石。
不過在這之後生下的兩女一子都不幸夭折,1895年蔣肇聰也離世,可王採玉卻為放棄過對兒子的培養,在悲痛之下振作起來培養獨子蔣介石。
蔣介石從小就被母親安排讀書,並且教會了其許多人生的道理,長大後的蔣介石,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決定出國留學,在當時家族中的人都對此表示反對,但是王採玉頂著壓力,無條件支持了自己的兒子。
對於自己兒子的很多想法,王採玉都選擇了支持,要知道在當時的這些行為,可以說是違背世俗常理的,但是王採玉卻格外開明。蔣介石去日本讀完軍校歸來後,萌發了革命的想法,便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可惜的是,王採玉直到離世都沒有看到自己的兒子出人頭地。
蔣介石正是因為受到了母親的影響以及栽培,才能夠達到後來的地位,每年的忌日,蔣介石都會去祭拜自己的母親,並且在臺灣修建了慈恩塔用來紀念自己的母親。
資料來源:
《諭兒輩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