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長汀,古稱汀州,是中國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明清古街店頭街,是長汀的四大歷史傳統街區之一,也是古汀州城最早的商業街區。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這條不足500米的老街。
店頭街上,每天都會傳來叫賣聲。一副扁擔,一口鍋,售賣著豬血米粉、汆羊肉等客家特色小吃,在客家方言中,這被稱之為「趕燒」,意思是趁熱趕緊吃。
在冬日陰冷的天氣裡,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趕燒」,早已成為了老街居民的一種生活習慣。濃濃的客家鄉音與熟悉的老味道,也就成為了客家人難以忘懷的家鄉記憶。
走進店頭街,穿過悠長的街巷,在老街一側的盡頭,就是這座叫做「惠吉門」的城門。惠吉門外是被譽為客家人「母親河」的汀江。這裡曾是汀州這座古城最繁忙的碼頭,在過去的數百年裡,南來北往的客商、外出闖蕩的遊子,都是順沿著汀江來到或離開這裡,也正因為如此,這條江、這座城門和這條老街,成為了無數從這裡走出去的客家人腦海當中故鄉的模樣,記憶中魂牽夢繞的地方。
與唐宋古城牆和汀江相伴的店頭街,東臨惠吉門,北起兆徵路,是汀州古城中最重要的一條老街。街道兩側傳統的木構建築相對而建,錯落有致。老街全長不過453米,規模不大,卻充滿了濃鬱的客家風情,更濃縮了長汀這座被稱為「客家首府」的發展與變遷。
「一川遠匯三溪水,千嶂深圍四面城」,宋代汀州太守陳軒曾形象地描述出長汀古城的樣貌。四處閩贛交界的長汀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客家人南遷,徹底改變了這裡的面貌。
晉代的「八王之亂」開始,人們為了躲避戰亂,大批的中原漢民往南遷,客家先人到了長汀以後,發現這裡是一片沒有開發的處女地,當時就在汀江沿岸慢慢生存下來。
「群雄爭中土,黎庶走南疆」,自晉之後,長達八百多年的時間裡,中原漢族曾歷經三次大規模南遷,汀江流域成為了客家人新的家園。到唐朝開元年間,朝廷下旨設置汀州府,與當時的福州、建州、泉州、漳州,並列為福建五大州。汀州一帶由此成為福建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區域,因此被稱為八閩「客家首府」。
隨著人口的增加,商品貿易逐漸興起,鎮南門外出現了集市,店頭街初具雛形。南宋時,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宋提刑官」,中國法醫學鼻祖宋慈來到長汀擔任縣令。他看到當地因交通閉塞導致鹽價高昂,發展滯後,於是帶領當地民眾一起疏浚汀江,打通航運通道。
建立新的家園,來之不易。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命運,子孫後代都有一個更好的前途,大家很是團結,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修治河道當中。歷經數年,汀州的客家人終於打通了長達二百多公裡的汀江航道,徹底改變了新家園的面貌。
水運的發展使得大山深處的汀州成為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物資集散地,形成「十萬人家溪兩岸,綠楊煙鎖濟川橋」的繁華盛景。隨著人口的增多,汀州客家人再次向南遷徙,他們沿江而下,到達廣東梅州,進而走向東南亞及世界各地,汀江也因此成了客家人心目中的「母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