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羅維奇·瓦西列夫的《拜佔庭帝國史》是中國學界期待已久的拜佔庭通史巨著。作為20世紀最受歡迎的拜佔庭通史之一,該書擁有俄文、法文、英文、西班牙文、土耳其文、希臘文、日文和中文等不同語種譯本,因「淵博的知識,深刻的洞見,客觀公允的評述,確保了該書的長久價值」。徐家玲以30年之功將之翻譯,由商務印書館於2019年1月出版,實屬學界之幸、讀者之福。
「拜佔庭帝國真正的化身」
瓦西列夫(1867—1953)是20世紀公認的傑出拜佔庭學家,他在拜佔庭與阿拉伯世界、斯拉夫世界等領域的史學研究和史料整理方面留下無數佳作良篇。1953年4月,在希臘薩洛尼卡召開的第九屆國際拜佔庭學大會上,大會主席稱瓦西列夫為「拜佔庭帝國真正的化身」。
瓦西列夫獲得的讚譽與其傳奇浪漫的一生密切相關。1867年,瓦西列夫生於聖彼得堡一個軍人家庭,大學期間在古典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阿拉伯語等古典—中世紀和東方語言學習中徜徉,並對希臘文化在東方傳播的迷人之處產生了濃厚興趣。隨後,他在俄國拜佔庭學權威瓦西列夫斯基建議下,從閱讀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開始走上拜佔庭學研究的專業道路;其間,他遠赴巴黎求學,進一步提升了阿拉伯語和衣索比亞語能力,並親赴拜佔庭帝國遺址——西奈半島的聖凱薩琳修道院從事考古研究。20世紀20年代中期,瓦西列夫受好友羅斯託夫採夫(20世紀羅馬史學家,著有《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的邀約,遠赴美國,從教於威斯康星大學,並於美國拜佔庭學研究中心——頓巴登橡樹園研究中心潛心研究,最終成為學界敬仰的大家。瓦西列夫一生遊歷東西、博學古今,雖孑然一身,但於拜佔庭史學研究碩果纍纍,亦於音樂中探尋生活的真諦。
瓦西列夫的眾多著述中,《拜佔庭帝國史》出版次數最多,閱讀範圍最廣,影響力最大。該書1917年以俄文出版,後經修訂補充,1952年版成為其最終的權威版本,通行於世。該書詳細記載了拜佔庭帝國324—1453年的歷史,按照時間順序詳述各個王朝的統治者、重大歷史事件、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活動等,與此同時更闢專節詳述各個時期史學、文學和藝術等文化領域成就,是全面了解拜佔庭歷史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重要學術觀點迄今未過時
該書何以成為拜佔庭歷史方面的暢銷著作?筆者認為,主要因為它有以下幾方面特色。
第一,公允的英文拜佔庭通史。18世紀以來,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盛行200餘年,影響世界各地數代人對羅馬—拜佔庭的認識。不可否認,吉本的作品由於語言優美、文筆簡練、內容豐富,受到學界和普通讀者的青睞。不過,吉本在著作中所展現的「拜佔庭帝國由於基督教和蠻族的勝利而走向衰亡」的觀點,也導致數代人對拜佔庭歷史的認識有失偏頗。20世紀初,從約翰·布瑞評註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開始,英語世界的學人就一直努力改變世人對拜佔庭衰敗、陰暗、落伍的看法。在這種學術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瓦西列夫,其論著擺脫了吉本的束縛,以更加公允的態度看待拜佔庭歷史,為英語世界的拜佔庭歷史研究帶來一股清風。
第二,語言通俗、內容全面。該書撰述通俗、簡潔、易懂,是瓦西列夫用於大學任教的教材。由於瓦西列夫並非出身於英美世界,因此該書用詞不似英語國家學術著作那般艱澀複雜。在內容方面,它並未囿於傳統的政治和軍事史,而是關注到各個時期的法律、宗教、文學和藝術成就,所呈現的歷史尤顯全面豐滿。
第三,文獻徵引豐富。瓦西列夫在書中徵引了豐富的各類證據:既包括大量原始的文本資料,又涉及草紙、錢幣、封印以及考古挖掘等史學研究材料,還密切關注世界範圍內相關權威學者的研究,以及在當時看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所引除來自原典的拜佔庭希臘文、拉丁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獻,還包括俄文、英文、塞爾維亞文、現代希臘文、德文、法文等語言的研究文獻。比如,書中多次引用20世紀初拜佔庭草紙學研究先驅I. 貝爾、J. 馬斯佩羅的研究成果;該書1952年版新增的「拜佔庭封建制」一節中,引用了奧斯特洛格斯基1951年以塞爾維亞文出版的《普洛尼亞制》,要知道,奧斯特洛格斯基是20世紀重要的拜佔庭封建制度研究權威。
第四,觀點權威客觀。除完整呈現拜佔庭歷史外,書中關於許多關鍵問題的觀點迄今仍具權威性。試舉幾例:關於君士坦丁改宗基督教的原因。自19世紀瑞士歷史學家布克哈特的經典論述——「君士坦丁不信仰基督教,他是為野心和強烈的權勢欲所左右的天才政治家,是為了實現其世界目標而不惜犧牲一切的人」以來,該問題以「君士坦丁問題」為名,成為學界熱烈討論的經典問題。瓦西列夫考察不同意見後,提出綜合性的觀點:「即使君士坦丁對基督教頗為了解,他的政治謀略也必然影響到他對基督教的態度,而基督教在許多方面會有助於他。他明白,基督教必將成為帝國各民族間的主要聯繫因素。」這一觀點在當前依舊是關於中世紀基督教以及拜佔庭學研究的權威觀點。關於希臘半島和希臘人的血統是否完全斯拉夫化的問題,19世紀德國歷史學家法爾梅賴耶是「第一位公開地、決斷性地表達這一判斷的人」。這一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論斷,在西方世界引起近百年的爭訟。瓦西列夫認為,法爾梅賴耶持有的傳統觀點所依據的史料有失偏頗,綜合各種史料可知,「自6世紀末以來在希臘有相當大規模的斯拉夫人移民運動,但它沒有導致希臘半島的完全斯拉夫化,也沒有導致希臘人的完全滅絕」。目前關於這一問題最新的研究成果是,通過對古代希臘人DNA樣本的檢測發現,現代希臘人DNA中大部分均來自古代希臘居民。
筆者以為,對於國內讀者而言,該書翻譯出版的意義在於:讀者藉助該書可以了解中國在拜佔庭帝國時期與地中海世界的交流。當下,中國的「絲綢之路」研究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從學術界日益走向公眾。該書關於拜佔庭帝國與東方的交往、中國絲綢的西傳等問題的討論,有助於增進專業學者、一般讀者對於中世紀時期中國與世界聯繫的認識,有助於增強民族自信和世界意識。
(作者單位: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強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