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唐朝歷史上的政變之門,百年發生四次政變

2020-12-15 小島知風

每當夜晚仰望天空,想到這輪夜空繁星千年不變,每一晚的繁星當空都見證過一段歷史的傳奇故事。

而浩瀚的歷史不也就如繁星當空,每一顆星星就如歷史上發生過的每一段故事一般,如果說每顆星星代表著一段歷史故事,那麼關於玄武門的故事就需要四顆星星來代表。

李唐王朝在近百年的時間裡在玄武門發生了四次政變,每一次政變都如一顆星星一般代表著一段歷史故事,所以頻繁發生政變的玄武門能在歷史的星空中綻放停留下去。

玄武門第一顆星: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登基之路

唐朝建國之初,唐高祖李淵藉助次子李世民的軍事才能統一天下,但是卻立了長子李建成為皇太子,所以引起了軍功蓋世的李世民不滿。

在唐朝創建初期,李世民和能與大哥李建成互相扶持,互相幫助,為大唐建立盡心竭力。但是當統一天下之後,權力的分配引起了立下大功的李世民的不滿。

到了天下統一李淵統治後期,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利益矛盾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由於李淵對於嫡長子的觀念袒護,外加老四李元吉附和在李建成之下,以及李建成作為皇太子所取得威望和名聲,都使得李世民在皇位爭奪戰中處於劣勢和下風。

於是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李世民決定先下手為強,他率先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上朝的必經之路玄武門設下伏擊,同時李世民搶先控制了父親李淵,在這樣的局勢下,李世民親手殺死大哥李建成,部將尉遲敬德殺死四弟李元吉。

之後李世民帶著尉遲敬德拿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腦袋去向父親李淵逼宮,同年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如願以償登上帝位,次年改元「貞觀」,也由此李世民開創了「貞觀盛世」,雖有弒兄殺弟的惡名,由於卓越優秀的統治,也被後世尊為「千古一帝」。

玄武門第二顆星:神龍政變——讓一代女皇退位

千古一帝李世民去世後,把皇位傳給了性格寬厚還有些懦弱的兒子李治,是為唐高宗。李治後來不顧群臣反對,冊立了女野心家武則天為皇后,在李治去世後,武則天臨朝稱制,先後廢立她和李治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以及唐睿宗李旦,最終取代李唐稱帝,開創武周,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

自武則天稱帝後共在位14年,武則天在位期間還算勵精圖治,改革利弊,整體延續了「貞觀盛世」。但是同時她任用酷吏,大肆殺戮李唐宗室,晚年奢華專政,也讓後世對她爭議不斷。

也正是由於武則天晚年奢華專政,同時年紀衰老身體弱化,使得擁護李唐的忠臣張柬之等人決定以唐中宗李顯的名義聯絡禁軍,在玄武門發動了政變,這場政變由於發生在神龍元年,也稱為「神龍政變」。

神龍元年即公元705年,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79年後,李唐皇室忠臣以宰相張柬之和大臣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五人為首,聯合禁軍將領李多祚,再次在玄武門發動政變,誅殺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隨即張柬之和李多祚率軍向武則天逼宮,武則天被迫退位,張柬之等人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

李顯復位後第二年已經退位的一代女皇武則天抑鬱而終,武則天去世後,由於李顯的皇后韋後在李顯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對他不離不棄,所以李顯繼位後非常寵幸韋後,也給予了她很大權力。

而韋後也一直很崇慕婆婆武則天的權勢,所以韋後想做第二個武則天,韋後利用李顯的信任和寵愛勾結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和女兒安樂公主把控朝政。

張柬之等五位擁護李顯復位的功臣,由於忠於李唐,所以成為了韋後和武三思的絆腳石,沒多久韋後就利用政治手段將張柬之等五人迫害致死。

張柬之等五人死後,太子李重俊由於不是韋後親生兒子,所以也成了韋後的把控朝政道路上的絆腳石,於是韋後處處想著陷害太子李重俊,也因此釀成了第三次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第三顆星:景龍政變——太子李重俊的絕地反擊

韋後和女兒安樂公主多次構陷太子李重俊,由於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她又是韋後的親生女兒,是很好的利益集團代言人,而且安樂公主和母親韋後一樣,都很羨慕崇拜祖母武則天,所以韋後和安樂公主一直圖謀向李顯進讒言陷害太子李重俊,想讓李顯廢掉太子李重俊,改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

本來有張柬之等李唐忠臣擁護李重俊的太子之位,在張柬之等人被韋後迫害致死後,李重俊的地位岌岌可危,日益危機,所以李重俊決定效法先祖李世民,再度聯合禁軍大將李多祚,準備發動政變誅殺韋後母女。

於是很快第三次玄武門之變爆發,景龍元年即公元707年,李重俊聯合李多祚在玄武門外設伏,誅殺了準備上朝的武三思和武崇訓父子,隨即李重俊和李多祚率領禁軍圍攻玄武門,打算攻破玄武門,重進皇宮中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母女。

結果韋後得知消息後,趕緊向唐中宗李顯求援,作為皇帝的李顯親自登上玄武門,喊話李多祚的禁軍,讓他們殺李多祚投降,結果李多祚的部下禁軍在皇帝的聖旨下果然倒戈,李多祚被部下當場殺害,李重俊率殘部逃亡,逃到長安郊外被部下所殺。

這次政變是以李重俊失敗而告終,這也是繼前兩次玄武門政變之後第三次政變,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前兩次政變都是以成功結束,最終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這一次卻是以失敗告終,主謀者太子李重俊最終慘死。

李重俊死後,雖然武三思父子也被李重俊所殺,但是並沒有影響到韋後集團勢力,韋後的勢力反而因誅殺太子李重俊之後更加強盛。

此時的韋後和安樂公主已經迫不及待的想當女皇了,所以母女合謀毒殺了昏庸又糊塗的唐中宗李顯。在毒殺李顯之後,韋後和安樂公主冊立了李顯的幼子李重茂為帝,是為唐少帝。

冊立李重茂為帝不過是韋後的過渡想法,主要由於李重茂母親出身低賤,李重茂年幼無知,且在政治上完全是個小白,所以便於韋後母女操控,未來時機成熟韋後母女肯定是要廢掉李重茂。

韋後母女毒殺李顯,冊立傀儡皇帝的行為舉動引起了李唐宗室的極大反感,最終韋後的騷操作也釀成了第四次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第四顆星:唐隆政變——李唐王室的強力反擊

李重茂繼位後改元唐隆,此時韋後權勢也已經達到頂峰,她縱容哥哥韋溫把持朝政獨斷專行,縱容女兒安樂公主賣官斂財,排斥唐中宗李顯的弟弟相王李旦和李顯的妹妹太平公主。

這時期韋後已經有著明顯跡象想要謀朝篡位,如果韋後篡位,第一步肯定要對李唐宗室舉起屠刀,而首當其衝就是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於是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決定不能坐以待斃,他積極聯合姑姑太平公主準備發動政變誅殺韋後。

李隆基私下聯合當時的禁軍將領陳玄禮,通過陳玄禮策反了禁衛軍的大多數將士,所以李隆基才有了發動政變的資本。

唐隆元年即公元710年,在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後的第84年,李隆基聯合禁軍將領陳玄禮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簡等人率領禁衛軍攻破玄武門,殺入皇宮,李隆基在此次政變中展現出了殺伐果斷的王者風範。

李隆基在此次政變中根本不給韋後和安樂公主母女喘息之機,在一個上午時間內,殺光韋後及其全部族人,安樂公主早起尚在洗漱之時,還不知道大禍臨頭時,就被衝進宮中的禁衛軍一刀切下了腦袋。

而在武則天倒臺後依附韋後勢力的武氏家族也在這場政變中慘遭李隆基血腥屠殺,而韋後的主要黨羽宗楚客和才女上官婉兒等人及其家族無不全部被李隆基血腥誅殺。這場政變中李隆基以鐵血手段徹底清除了韋後集團黨羽,讓天下人看到了在武則天之後沉淪了幾十年的李唐皇室的強力反擊。

玄武門四顆星故事的後續:先天政變——開創開元盛世

「唐隆政變」之後,太平公主親自從龍椅上把韋後所冊立的傀儡皇帝李重茂拉下龍椅,扶著哥哥相王李旦重新登上了皇位,是為唐睿宗。

李旦登基後,由於妹妹太平公主擁立之功,所以對太平公主非常寵信,賦予了太平公主極大的權力,而太平公主自幼就被母親武則天稱為「最像我的女兒」。所以她也繼承了母親武則天的權力欲和野心,當大權在握後,她也希望效仿母親武則天成為一代女皇,於是太平公主開始大力扶持自己的勢力。

李旦登基後同樣也面臨著立太子的問題,李隆基在「唐隆政變」中立有大功,但是李隆基不是嫡長子,而是李旦第三子,而李旦的嫡長子李成器才華橫溢,為人寬厚仁慈,才能和品行都很兼備,所以李旦遇到了和祖先李淵一樣的痛苦選擇,在頗有能力的嫡長子和立有大功的三子之間難以抉擇。

而太平公主想當女皇,英勇果斷的李隆基很明顯不適合操控,而性格溫和寬厚仁義的李成器比較適合操控,所以太平公主為了將來操控皇帝,便想勸李旦立嫡長子李成器為太子。

在太平公主的慫恿下,李旦就產生了立寬厚的李成器為太子的想法,但是李成器為人雖然溫和寬厚,卻也不是笨人,他早就看透了姑姑太平公主的野心,於是他堅決不當太子,連續日夜哭求父親李旦冊立三弟李隆基為太子。

李旦被李成器的寬厚和對弟弟的友愛所打動,所以最終改立李隆基為太子。

太平公主在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後,還三番四次陷害李隆基,想讓李旦繼續改立李成器為太子或者立二子李成義為太子,寬厚仁義的李成器主動找到二弟李成義,與李成義商量,為了避免二人被姑姑太平公主所利用,成為打擊三弟李隆基的武器,兄弟二人主動向父親李旦申請去邊遠地區出任刺史。

在李成器和李成義兄弟的堅持下,李旦外放兄弟二人去了邊遠地區出任刺史,這一下就徹底打消了太平公主想改立太子的念頭,而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也勢成水火。

唐睿宗延和元年即公元712年,太平公主又想打擊李隆基的太子地位,指使通曉天文曆法的人向李旦進言:說是天象有變,看變數應該是皇太子要登基即位。

其實太平公主的本意是利用天象之說藉此陷害李隆基,讓李旦覺得太子李隆基有急於圖謀帝位之野心,結果李旦為人謙和寬厚,根本沒像漢武帝誅殺戾太子一樣猜忌兒子,李旦直接認為既然老天不讓我當皇帝,那就把皇位讓給太子吧。

這一下弄巧成拙,太平公主和她的小夥伴們就徹底慌了,趕緊阻止李旦讓位,李旦卻拿當初進言的話來回懟他們:你們都說了,我再不讓位天象有變,就會有災難降臨,既然都要皇太子登基即位才能消災,那就讓位唄。

《資治通鑑》:太平公主使術者言於上曰:「彗所以除舊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變,皇太子當為天子。」上曰:「傳德避災,吾志決矣。」太平公主及其黨皆力諫,以為不可,上曰:「中宗之時,群奸用事,天變屢臻。朕時請中宗擇賢子立之以應災異,中宗不悅,朕憂恐數日不食。豈可在彼則能勸之,在己則不能邪!」太子聞之,馳入見,自投於地,叩頭請曰:「臣以微功,不次為嗣,懼不克堪,未審陛下遽以大位傳之,何也?」上曰:「社稷所以再安,吾之所以得天下,皆汝力也。今帝座有災,故以授汝,轉禍為福,汝何疑邪!」太子固辭。上曰:「汝為孝子,何必待柩前然後即位邪!」太子流涕而出。

於是同年李旦讓位給李隆基,並改元先天,李隆基雖然登基為帝,但是實際權力一大部分還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中,還有一部分掌握在太上皇李旦手中,其實李隆基就是個傀儡皇帝。

太平公主看到李隆基登基後,更是氣憤不已,於是她和黨羽竇懷貞、蕭至忠等人密謀準備在李隆基的飲食中下毒,準備毒殺李隆基。

而李隆基也是胸懷壯志的帝王,他可不甘心只做一位傀儡皇帝,於是他對太平公主處處提防,同時也暗地裡聯絡親信部屬準備發動政變誅殺太平公主。

先天二年即公元713年,李隆基聯合大將郭元振、宦官高力士以及四弟岐王李範、五弟薛王李業等人發動政變,李隆基先以太上皇李旦名義召太平公主黨羽宰相竇懷貞入宮覲見,搶先誅殺了宰相竇懷貞,隨即李隆基親自帶領軍隊出玄武門圍剿誅殺太平公主及其黨羽。

李隆基依舊是殺伐果斷,一日之間將太平公主黨羽竇懷貞、蕭至忠、崔湜、岑羲等人全部被殺戮殆盡,太平公主走投無路之下向哥哥李旦求情,李旦又親自向兒子李隆基求情,李隆基嚴詞拒絕了父親李旦,隨後李隆基下聖旨,派人去太平公主府上賜太平公主自縊。

太平公主死後,李隆基誅殺了太平公主的所有兒子,惟獨留下了與自己私交關係非常深厚的表弟薛崇簡一命,讓薛崇簡為母親下葬守孝。

李隆基在誅殺太平公主之後,也震懾了父親李旦,身為太上皇的李旦主動交出權力,就此李隆基終於擺脫了有名無實的尷尬境地,當上了名副其實的真皇帝,他也最終結束了自唐中宗朝以來政局多年混亂的局面。

李隆基在「先天政變」之後第二年改元開元,也由此開創出了「開元盛世」。

雖然「先天政變」並非在玄武門發生,但是也多少和玄武門有些關係,李隆基的軍隊正是從玄武門出發到外面將太平公主全部黨羽誅殺殆盡。

而李隆基後來有感於玄武門在近百年來多次發生政變,認為玄武門之名不太吉利,於是改玄武門為神武門。

由於李隆基在哥哥和弟弟的幫助下才當上了真正的皇帝,所以他對哥哥弟弟都非常感恩戴德,尤其在大哥李成器面前,李隆基從來不稱朕,都以「弟隆基」自居,每次給大哥李成器寫書信,李隆基都會寫上「弟隆基白」。

在李成器去世後,李隆基更是破天荒的追諡大哥李成器為「讓皇帝」,追諡大嫂為「恭皇后」,因此李隆基也算是給李成器加上了帝號。

而李隆基的二哥李成義和四弟李範以及五弟李業去世後,都被李隆基以過世父親李旦的名義追諡為「皇太子」。

由於李隆基的兄友弟恭,為後世子孫樹立了榜樣,所以李唐王朝即使在「安史之亂」後,也再未發生兄弟相殘發動政變的局面,而玄武門的四次政變也徹底變成了夜空中的繁星。

寫在最後

其實縱觀唐朝這近百年來的五次政變,無一不是圍繞在權力的利益矛盾之中,如果自己不取得至高無上的權力,那麼自己就會被誅殺。所以唐玄宗李隆基認為玄武門之名不吉利並不對,其實不吉利的並非是玄武門,而是權力。

權力使人喪失了人性和親情,在權力面前親情變得如此淡薄,「最是無情帝王家」是對玄武門多次政變的最好總結。

如果帝王家的人都能像李成器那樣看淡權力,在權力面前寧願選擇親情,主動退出,那麼也就不會發生這麼多次的政變了。

最後用清代文人何亮基的一首詩句感嘆一下玄武門發生的多次政變:「宮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間做讓皇」。

文/小島知風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相關焦點

  • 心痛,探尋唐朝一系列宮廷政變的背後,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啟示
    世上的謊言數不勝數,而真相只有一個,讓我們伴隨著歷史的腳步,揭開唐朝宮廷政變的神秘面紗,往事歷歷在目,一切都恍如昨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乃前人之述備矣。而現實中的相互猜忌 ,相互懷疑 ,相互打壓 ,我們隨常可見, 就像唐朝宮廷裡 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與李建成兩兄弟為了權利相互懷疑 ,相互忌憚 ,最終勢同水火 ,雙方都欲置對方於死地 ,恨不得殺之而後快 ,但最終李世民先發制人 ,在玄武門設下埋伏 ,引誘太子李建成進入圈套 ,親手殺死大哥 ,最終玄武門事變中的勝利者是李世民 ,而歷史中的寥寥數筆更將這一場政變描寫得淋漓盡致 ,慘不忍睹
  • 探尋唐朝一系列宮廷政變的背後,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啟示與思考
    世上的謊言數不勝數,而真相只有一個,讓我們伴隨著歷史的腳步,揭開唐朝宮廷政變的神秘面紗,往事歷歷在目,一切都恍如昨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乃前人之述備矣。而現實中的相互猜忌 ,相互懷疑 ,相互打壓 ,我們隨常可見, 就像唐朝宮廷裡 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與李建成兩兄弟為了權利相互懷疑 ,相互忌憚 ,最終勢同水火 ,雙方都欲置對方於死地 ,恨不得殺之而後快 ,但最終李世民先發制人 ,在玄武門設下埋伏 ,引誘太子李建成進入圈套 ,親手殺死大哥 ,最終玄武門事變中的勝利者是李世民 ,而歷史中的寥寥數筆更將這一場政變描寫得淋漓盡致 ,慘不忍睹
  • 唐代五次玄武門之變的成敗並非均繫於北門衛兵之手
    「玄武門之變」也好似成為了一種慣例,竟在唐朝289年的歷史裡發生了五次之久。每一次都是骨肉相煎,親屬相殘;每一次都是得「玄武門者得天下」。陳寅恪也因此感嘆,大唐中央政治局局面均繫於北門衛兵之手。其實真是如此嗎?並不見得。
  • 解密玄武門之變:在時代洪流面前,每個歷史事件都有必然性
    隨後尉遲恭拿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給玄武門下的李建成一方的士兵看,結果東宮和齊王府的士兵立刻潰散,由此李世民取得了政變的勝利。在這場政變結束後,李世民被李淵立為太子,不久後登上皇帝之位,史稱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通常被認為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儲位爭鬥,但是過於強調個人因素。我們可以拋開個人因素從三個角度,即政變地點,歷史發展、政治局勢、來看待玄武門之變。
  • 唐朝皇帝列表(上)
    相關印象:唐朝開國皇帝相關人物:母親元貞皇后(電視劇《獨孤天下》中獨孤曼陀歷史原型);兒子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間626年-649年。相關印象: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天可汗相關人物: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嫡長子李承乾,才人武媚娘,文成公主/松贊幹布,玄奘唐高宗李治 ,在位時間649年-683年。
  • 歷史上非常可憐的開國皇帝,一代明君,被自己兒子改成了昏君
    歷史上開國皇帝很多,算上亂世的,更是數不勝數,大多數朝代的第一個皇帝是明君,但在後來的皇帝中,一代不如一代,導致了王朝的滅亡,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今天說的是歷史上非常可憐的開國皇帝,一代明君,被自己兒子改成了昏君。
  • 陳寅恪在圖書館偶然發現玄武門守將墓志銘,揭開了李建成失敗真相
    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在首都長安太極宮北宮門,即玄武門附近,唐高祖次子李世民發動一場政變,弒兄逼父,成功奪得政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很多人認為李世民是被太子李建成迫害已久,李世民迫不得已發動兵變奪權。
  • 決戰紫禁之巔:辛酉政變慈禧與肅順之間的生死較量
    1982年,改革開放不久,文化戰線作為改開的排頭兵,決定由大陸與香港合拍一部歷史題材的重量級電影。經專家們反覆討論後,最終選擇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和「辛酉政變」等歷史事件作為該電影的題材。北方,洋人從海上打進了京城,南方,太平天國也到達了其軍事上的巔峰時期。此時,清軍攔阻太平軍北上的江北大營,已被陳玉成和李秀成二次攻破,揚州亦被太平軍佔領,江南財賦精華之地,盡歸太平天國所有。
  • 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夜,李世民和李建成到底誰佔優勢?
    武德九年(626年),唐朝爆發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由此成為名垂青史的「千古帝範」唐太宗。那麼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夜,李世民和李建成到底誰佔優勢?
  •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建成是否還有後人存活於世?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初期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這場血腥的政變徹底改變了唐朝的政治格局,皇室繼承人也因此而改變。原本應該繼承唐朝皇位的太子李建成,被秦王李世民誅殺。而且根據史書記載,玄武門事變結束以後,仍然有大量的太子東宮部隊集結於宮牆之外,但太子李建成一家卻幾乎被殺光。
  • 如果太子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中逃了出去,李世民還能即位嗎?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太極宮的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 在政變中,李世民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李世民即位。
  • 他發動政變當上韓國總統,結局卻被自己的髮小射殺,發生了什麼?
    時勢造梟雄,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樸正熙進入了美國的視野。這個野心勃勃的少壯派軍官早在1960年就開始夥同他的侄女婿金鐘民等人秘密策劃軍事政變。很快這位年輕的野心家就和美國中央情報局掛上了鉤,並在後者的操縱下,一步步在軍隊裡擴充勢力發展組織。在此期間,樸正熙還親自出面拉攏漢城光明印刷所經理,準備印刷政變成功後的布告。
  • 馬斯克推特回復「我們想政變誰就政變誰」,網友:玩笑嗎?美國的傲慢...
    有關表述隨即引發推特上的一場「風暴」。雖然有人認為馬斯克是在開玩笑,但也不乏有網友表示不滿。事情是這樣的。當地時間24日,馬斯克先是發推指責一項旨在幫助提振美國搖搖欲墜經濟的政府刺激法案,稱其不符合民眾的最大利益。「在我看來,另一項政府(經濟)刺激計劃並不符合民眾的最大利益。」馬斯克寫道。
  • 2016年,土耳其軍事政變為何充滿詭異,既合理又不符合常理?
    政變詭異之處土耳其是一個政變頻發的國家,查閱了下資料,所謂的政變頻發又不太合理,土耳其過去60年內發生了4次軍事政變,應該說數量很少的。不過土耳其每次軍事政變都推動了社會進步。為什麼這樣說呢?而土耳其歷史上的4次政變就是土耳其軍隊為阻止保守力量推行宗教治國而發動的軍事政變。土耳其軍隊發動軍事政變後,並不像美洲和非洲一些國家那樣搞軍事獨裁,軍隊會把權力移交文官,但必須按照凱末爾世俗化進行。因此,土耳其軍隊實際上是一支推動土耳其發展的力量。
  • 李顯已為皇太子,武則天風燭殘年,還發動政變提前奪權有意義嗎?
    可以說,女皇武則天百年之後,皇帝之位已經明確屬於唐高宗李治的三兒子李顯的了,大唐的天下重歸李唐皇室,在旁人看來已經沒有懸念了。一切已經塵埃落定,宰相張柬之等人為什麼還要冒著殺頭滅族的風險,果斷髮動軍事政變,誅殺武則天的兩個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女皇提前退位,讓太子李顯提前登基稱帝呢?
  • 一次充滿謎團的宮廷政變,卻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代
    現在事情發生變化,何進先被宦官殺掉,更讓袁氏大喜過望。混亂中,先是何進的部曲將領吳匡、張璋和虎賁中郎將袁術聯手強攻南宮門。隨後何進的同父異母弟何苗和袁紹一起率軍進駐朱雀闕下,將沒能進宮的宦官趙忠等人全部殺掉。接著,吳匡等人蠱惑軍心說,何苗與宦官同謀,於是又和董卓的弟弟奉車都尉董旻聯合,一起進攻何苗,把他殺掉。至此,袁氏的幕後之手袁隗出現在前臺,與袁紹一起矯詔把樊陵、許相騙來殺掉。
  • 玄武門之變以前,李世民勢力明顯不如太子李建成,他是怎麼取勝的?
    因為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李建成在歷史上的痕跡比較少,仿佛他真是一個無能太子,只會暗害大有聲望的李世民。 其實不是這樣的,李建成也為大唐做了許多事。 攻克長安、多次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這些都是李建成的功績,只是後來李淵稱帝,立李建成為太子,他認為太子是國之儲君,不應該再親上前線,李建成這才從軍事轉向政治。 政治方面,李建成更是箇中好手,可以說唐朝初年的很多政策都有他的影子,極得大臣的擁戴。
  • 明英宗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奪門政變是一場軍事政變,這場政變從策劃到實施僅用了幾天時間,以于謙為首的內閣官員都來不及反應。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伐瓦剌失敗,明軍在土木堡慘敗,英宗被俘。消息傳回北京,明廷大臣們便擁立英宗唯一的弟弟朱祁鈺繼位為皇帝,改元景泰,是為景泰帝。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要說對功臣最好的,唐太宗李世民絕對排的上前三,跟隨他在玄武門之變中出死力的十大功臣,大多得以善終。公元626年7月4日,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玩命死磕的時刻,在這場決定了唐朝乃至中國千年歷史走向的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依靠殺戮和鐵血,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 武則天迫害李唐皇族,為什麼神龍政變後,武家人還能呼風喚雨?
    本文由華夏史譜原創編輯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我國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嬴政,而第一位女皇帝也是唯一的女皇帝則是武則天,這足以說明武則天以一介女子之身最終成為一國之主究竟是多麼地了不起。唐朝時期,在經歷了李世民與李治之後,大唐的江山曾經一度改朝換代,當時武則天統治的時期短暫地被稱之為周朝。歷史上能夠與武則天類似的女人並非沒有,就如漢朝時候的呂雉,清朝時期的慈禧,然而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呂雉死後,呂雉的家族就被當時的劉氏皇族給清洗乾淨,可武則天死後,武氏家族卻依舊在天堂呼風喚雨,而當仔細分析其中原因後也就難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