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編譯!流行病學研究揭示COVID在義大利倫巴第地區的早期流行趨勢

2020-12-09 生物谷

2020年4月6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最近發表在預印本學術平臺arXiv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來自義大利博科尼大學,米蘭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們揭示了在首例病例確診之前,義大利境內倫巴第(Lombardy)早期的COVID19流行趨勢。


2020年2月20日晚,在義大利的倫巴第大區確認了首例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 該患者是一名38歲的健康男性,患有輕度肺炎,沒有相關的旅行史,也沒有明顯接觸患病人群的經歷。在隨後的一周中,倫巴第地區的病例數量迅速增加。對此,研究者們對倫巴第地區報告的首批5830例實驗室確診病例進行了相關分析(統計症狀發生日期為2020年1月14日至2020年3月8日),包括對上述確診病例進行的流行病學分析,背景人口統計和暴露特徵分析,以及該區域內感染的傳播動態等等。此外,研究者們還基於報告病例的子樣本進行病毒學特徵分析,從而對有症狀和無症狀的病例的病毒載量水平進行了初步評估。該研究為西方國家早期的COVID19傳播提供了新的線索。



首先,作者通過對確診病例及其親密接觸者進行標準化訪談收集到了相關的流行病學數據。並且同時收集了人口統計背景,症狀發作的日期,臨床特徵,呼吸道標本檢查結果,住院以及相關接觸者的追蹤情況。 


作者將所有患者根據症狀的發生日期進行了分類匯總(下圖)。如上所述, 截至2020年3月8日,倫巴第大區所有省份共報告了5830例陽性病例。 其中首例患者於2月20日確診,第二天同一地區發現了28例陽性病例。由於病例激增,2月23日當地政府出臺了包括紅色預警,區域封鎖在內的相關措施。
 


下圖展示了不同時期倫巴第地區COVID19的傳播情況。總之,在倫巴第地區COVID-19流行的早期階段,作者觀察到在科多諾(Codogno),貝加莫(Bergamo)和克雷莫納(Cremona)等城市周圍發現了三個主要感染群的形成。 後來,該流行病開始在整個地區開始廣泛傳播。 截至3月5日,在貝加莫,洛迪(科多諾所在的地方)和克雷莫納等省發現了大多數病例(72%)。
 

 
之後,作者按患者的症狀發生時間分成三個階段分別分析其特徵:第一個時期為從最早有患者出現症狀開始,直到2月19日,即官方宣布確診的首個病例的前一天為止。第二個階段是在2月20日至2月25日之間出現症狀,即出臺相關政策要求停止對COVID-19病患的無症狀接觸進行檢測的前一天為止;第三階段從2月26日開始出現症狀的病例到最後為止。為了與其餘分析保持一致,我們排除了明確報告為無症狀的病例(n = 204)。從剩餘的樣本庫(n = 5,626)中,作者發現陽性病例的中位年齡為69歲(範圍為1個月至101歲),其中一半以上的病例發生在65歲以上(75歲以上的病例為34%),陽性患者的62%為男性。幾乎有一半的病例住院(47%)。在三個組中,分別有63%,61%和56%的病例住院。在這些住院患者中,有18%需要重症監護。總體而言,倫巴第地區共有346人死亡,老年組的病死率(CFR)最高(75歲以上人群病死率為14%)。
 
通過對症狀發作時間進行進一步分析,作者估計病患從感染到症狀發生之間的時間間隔為6.6天,(從0.7天到19.0天,百分比分別為2.5%和97.5%)。 因此,作者認為95%的病例在感染後的16.1天內會出現症狀。


之後,作者分析了倫巴第地區及內部不同感染亞區的病毒蔓延速率。結果顯示,COVID從最初感染至今,其傳播速率呈「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Rt值表示在給定的時間內病毒在人群中的擴散程度)。作者認為,自2月20日以來,病毒的擴散速率已經出現下降的趨勢。
 


從2月21日至3月3日,倫巴第地區總共有7,925支鼻拭子樣品接受了檢測,其中SARS-Cov-2的陽性樣品為2,251份。 對來自Pavia參考實驗室的部分樣品數據進行了更深入的分析(6208名受試者),結果1529名為陽性。在2月21日當天檢測的380名陽性受試者中,有17名(4.5%)被確定為無症狀,有295名(77.6%)被分類為有症狀,此外還有68名患者(17.8%)沒有明確跡象表明存在症狀。 在2月27日至3月3日期間,僅對有症狀的原發病例及其有症狀的接觸者進行了檢測,檢出率提高到了33.4%(1,107 / 3,316)。


通過比較不同亞組患者樣品中的病毒RNA拷貝量,作者發現有症狀患者樣品中位SARS-CoV-2水平為5.0 X Log10 RNA copy/ ml(範圍1.7-10.1),無症狀患者為4.7 X Log10 RNA copy/ ml(範圍2.1-7.1) 有症狀患者和無症狀患者樣品中的病毒載量無統計學差異。


 
根據調查結果,研究者們認為:COVID19在義大利境內的流行實際上早在2020年2月20日之前就已經開始。在發現第一例COVID-19病例時,該疾病已在南部倫巴第的大部分城市中廣泛傳播。 


根據估計,義大利倫巴第地區患者從感染到症狀出現平均間隔為6.6天,介於中國湖北省(平均7.5天)和其他中國省份(平均5.1天)之間。 作者認為我國其它省份的時間間隔比倫巴第地區少1.5天的原因是倫巴第的COVID-19病例沒有像在中國的那些省份那樣被迅速隔離,因此繼續傳播感染時間更長。 在流行的指數增長階段,作者估計其平均R0值在2.3-3.1質檢。 每天的繁殖數量隨時間波動很大,但在各個地理區域內卻相當一致。 2月20日之後Rt值會略有下降。但是仍遠高於流行閾值。

相關焦點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8期)
    3.全文編譯!流行病學研究揭示COVID在義大利倫巴第地區的早期流行趨勢文獻來源: The early phase of the COVID-19 outbreak in Lombardy根據最近發表在預印本學術平臺arXiv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來自義大利博科尼大學,米蘭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們揭示了在首例病例確診之前,義大利境內倫巴第(Lombardy)早期的COVID19流行趨勢。
  • 研究揭示美國COVID19流行趨勢
    病例死亡率目前醫學界以及廣大群眾普遍關心,但尚未得到明確揭示的問題是病例的死亡率。目前,全球報告的死亡率為4.7%,但這一數字因地而異,從義大利最高的10.8%到德國的0.7%,差異很大。影響死亡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對病例總數的估計可靠程度。
  •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陳翔牽頭制定《皮膚病流行病學研究專家共識》
    《皮膚病流行病學研究專家共識》。紅網時刻12月7日訊(通訊員 嚴麗)近日,由醫療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南大學)、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皮膚腫瘤研究中心、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皮膚腫瘤亞專業委員會共同發起制定的《皮膚病流行病學研究專家共識》在《中華皮膚科雜誌》2020年第53卷第12期正式發布。
  • 湘雅醫院牽頭制定我國首個《皮膚病流行病學研究專家共識》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教授陳翔牽頭制定我國首個《皮膚病流行病學研究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共識》由醫療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南大學)、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皮膚腫瘤研究中心、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皮膚腫瘤亞專業委員會共同發起制定,在《中華皮膚科雜誌》2020年第53卷第12期正式發布。
  • 最近,你學會了哪些流行病學術語?
    那麼,在國際疫情愈演愈烈的時候,有哪些流行病學相關的專業名詞需要大家了解呢?流行病學(epidemiology)「流行病學調查」 ,可能是最近大家聽得最多的詞,每次公布調查結果堪比公安破案,那麼流行病學到底是個啥?
  • 美國醫學專家最新研究:紐約疫情主要來自歐洲而非亞洲
    紐約州州長安德魯·庫莫(Andrew Cuomo)表示,該州似正在逼近疫情大流行的高峰,目前醫院和重症監護已經爆滿。紐約州的疫情如何暴發至此?但是最新的基因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早在2月中旬就開始在紐約地區傳播,也就是第一個確診病例出現之前的幾周,主要是來自歐洲的旅行者帶來了這種病毒,而不是來自亞洲。研究人員通過成千上萬患者身上獲得的病毒遺傳物質尋找線索,揭示了疫情暴發的過程。「大多數顯然是來自歐洲,」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遺傳學家哈姆·范·巴克爾(Harm van Bakel)說,他與人合寫的一份研究報告正等待同行的評審。
  • 「知識點」健康管理師考試基礎知識第五章重點梳理:流行病學定義
    流行病學定義(★重點理解)流行病學(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健康狀態和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影響和決定因素,用以預防和控制疾病,促進健康的學科該定義的基本內涵有四點:①它的研究對象是人群,是研究所關注的具有某種特徵的人群;②它不僅研究各種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狀態和事件;③它的重點是研究疾病、健康狀態和事件的分布、影響和決定因素;④最重要的是,它的落腳點是為預防和控制疾病
  • 梳理瑞德西韋在治療COVID-19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因此,在感染早期開始瑞德西韋治療對感染SARS-CoV-2的恆河猴有臨床療效。2.NEJM:臨床試驗表明5天瑞德西韋療程對重症COVID-19患者有益doi:10.1056/NEJMoa2015301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中,對於不需要機械通氣的重症 COVID-19 患者來說,5 天和 10 天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療程似乎沒有顯著差異。
  • NEJM:臨床試驗表明5天瑞德西韋療程對重症COVID-19患者有益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Hirsch寫道,「在我們目前的瑞德西韋供應有限的時代,應優先考慮給處於重症疾病早期階段(即,當他們接受補充氧氣但尚未插管時)的患者選擇5天療程組,這是因為受益的證據在這一人群中是最明顯的。」 這項研究得到瑞德西韋的製藥公司吉利德科學公司的資助。 參考資料: 1.Jason D.
  • NEJM:425例中國2019-nCoV肺炎病例的早期傳播動力學特徵和流行病學...
    1月29日,來自中國多家多家疾控中心聯合中國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聯合署名作者在新英格蘭雜誌上發表了第一項包含425例2019-nCoV病毒感染相關肺炎的流行病學和傳播動力學特徵數據。
  • 捷克富士康公司發生Covid-19感染
    據區域衛生站的發言人達娜·薩拉曼諾瓦(Dana Šalamunová)稱,周六在庫特納霍拉地區新增了7例確診的covid-19感染病例,與Církvice疫情有關的總數達到46人。根據流行病學情況惡化程度,捷克衛生部將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轉移到冠狀病毒感染高風險國家之列(紅色區)。從星期一開始,從這兩國返回的捷克人必須通過covid-19陰性檢驗,或強制兩周隔離檢疫。
  • 與新冠病毒賽跑:科學家們設計了追蹤COVID-19的新方法
    實際上,檢測仍然短缺,而且可能的病例數量遠遠超過檢測能力,使該病的流行和發展軌跡難以衡量。但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創造性的方法來跟蹤病毒的傳播--通過算法、環境採樣、基因組測序以及一種被稱為血清學的測量血液中抗體的方法。
  • 巨犀起源與早期犀類系統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儘管在20世紀60年代,研究者們就構建了早期犀類系統學框架,但各類群之間的系統關係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新材料不僅保存了完好的頭骨和牙齒特徵,還首次揭示了柯氏犀類顱基部的形態特徵。研究表明,柯氏犀類與典型的巨犀類在頭骨和牙齒特徵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巨犀類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僅分布於亞洲。晚期典型的巨犀類在顱基部有一個獨特的特徵:鼓後突明顯增大,與副乳突近於等長並癒合。新發現的退化祖犀在顱基部具有了這一特徵的雛形:鼓後突增大,並且有與副乳突癒合的趨勢。
  • 義大利倫巴第大區要求出門必須戴口罩
    △義大利倫巴第大區主席豐塔納據義大利安莎社報導,義大利倫巴第大區主席豐塔納4日籤署一項條令,規定從本月5日到13日,區內所有人離家外出時必須戴口罩或用圍巾擋住口鼻,以此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義大利高等衛生理事會主席洛卡泰利隨後解釋說,科學界對於新冠疫情中口罩的使用還存在爭議,是否要在義大利擴大口罩的使用範圍有待政府專家委員會的進一步研究論證。(總臺記者 宋承傑)責任編輯:朱佳琪(EN042)
  • Circulation:代謝組學變化揭示早期成年人心血管風險因素
    雖然心血管疾病(CVD)風險在40歲個體逐漸顯現,但是其實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損傷和病變在此年齡之前就已經出現。儘管代謝產物在心血管疾病早期發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在早期年輕人群中關於機體代謝紊亂的研究以及與CVD的產生或者發病機制的研究仍然十分匱乏。
  • 科學家揭示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該研究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方法,分析了獼猴著床前胚胎發育過程中,早期細胞命運分化調控,並重點研究了四個囊胚發育階段(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囊胚,孵化囊胚)和上胚層細胞(Epiblast cells)多能性的動態變化。發現獼猴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模式和調控與人類胚胎極其相似,首次揭示了靈長類著床前胚胎中存在發育多能性由原始態(naive)向始發態(primed)的轉變過程。
  • ...流行病學和微生物學國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丹尼斯∙洛古諾夫表示...
    【俄疫苗研製者:接種俄羅斯疫苗的志願者均產生抗體】俄羅斯「加馬列亞」流行病學和微生物學國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丹尼斯∙洛古諾夫表示,接種新冠疫苗的所有志願者在臨床階段都產生了針對病毒的中和性抗體。洛古諾夫說:「接種我們疫苗的所有志願者都產生了針對病毒的中和性抗體,而且無論是接種粉狀疫苗還是液體疫苗。」
  • 減重手術可逆轉嚴重2型糖尿病|研究速遞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導讀:先前的研究發現,在2型糖尿病(T2DM)診斷早期,袖狀胃切除術可以幫助改善或甚至逆轉疾病,並且「手術對晚期T2DM患者的臨床療效有限」是目前主流的觀點,不過近期發表在PLOS Medicin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對這種觀點予以了挑戰,發現減重手術甚至可以緩解已處於較為嚴重狀態需要依賴胰島素的2型糖尿病。
  • COVID-19的脂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研究揭示新冠發病機制中代謝失調
    最新在中心上線的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 Metabolism上研究論文,名為"Omics-driven systems interrogation of metabolic dysregulation in COVID-19 pathogenesis"的研究論文,闡述了富含GM3的外泌體可能參與COVID-19發病機制的病理過程,並呈現了健康人群與
  • Science全文編譯!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一種強效的治療性抗體...
    2020年7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截至2020年6月8日,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已導致200多個國家/地區的700多萬感染,並造成40萬人死亡。導致這次大流行的病原體是一種新出現的冠狀病毒:SARS-CoV-2,它與密切相關的SARS-CoV同屬於冠狀病毒科β冠狀病毒屬B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