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賜骨·手作】
客服 微信號 cigu008
查看更多 文藝豪士必備之物
除了陶器和漆器以外,玻璃也是日本傳統工藝中十分亮眼的藝術,而這種傳統的玻璃雕花工藝在日本稱為「切子」,是受國家認證的藝術瑰寶。
切子的意思是在玻璃器皿上進行加工打磨以形成漂亮的花紋。日本的玻璃製作工藝主要分熱加工和冷加工,不同的加工方法能夠制出不同形態的玻璃。切子就屬於冷加工的一種,又分為江戶切子和薩摩切子。
江戶切子和薩摩切均誕生於 19 世紀的日本,它們一個是民間代表,一個有著官方背景,各有特色,均讓人回味無窮。
江戶切子就是被譽為「平民培育的文化」的藝術,它由加賀屋久兵衛所創,是一種使用金剛砂在玻璃表面進行雕刻的工藝,它歷史悠久,經歷了戰爭、磨難,曾受英國切割工藝的影響,被視為現代江戶切子的開端。2002年,江戶切子被日本指定為國家傳統工藝品。
江戶切子的製作過程大致分為5步,分度(雕刻前的準備,用記號筆在玻璃器皿表面畫好雕刻基準的點和線)、粗刻(雕刻基本的花紋輪廓)、細刻(雕刻細緻的花紋。是製作江戶切子最重要的部分)、石磨(研磨粗糙的切面使之變得平滑)、細磨(精心研磨切子全體,使玻璃透出其原本的光澤)。
而這一切的製作工藝,全憑匠心一氣呵成,所製圖形沒有草稿,其工法之細膩也著實令人驚嘆。
關於江戶切子所制的圖案與和服的紋樣風格相似,主要以直線雕刻為主,常採用左右對稱的複雜組合,代表紋路有魚子紋、籠紋、麻葉紋、菊紋以及單純簡約的格紋等。
由於江戶切子的含鉛量高,因此色澤較透,以透明為主。
然而由於代表奢華工藝的薩摩切子發明了帶色的切子,這也促進了江戶切子對彩色切子的研究,逐漸研發出了帶色工藝。最初江戶切子以紅色為主,後來又出現了藍色,而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紅藍成為了江戶切子的代表色。
江戶切子的原料既會用便宜的鈉玻璃,也會用昂貴的水晶玻璃,加之雕刻的紋樣有簡單也有複雜,相當多變,因此江戶切子的價格也有有極大的差距,例如小小的清酒杯,可低至5000日元,也能高達10萬日元。
日本人看重江戶切子,在現代仍被廣泛應用。江戶切子工藝曾在TED 上的《日本匠人》系列紀錄片中有詳細的講解,絕對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國家瑰寶。
薩摩切子,雖然與江戶切子的工藝近乎同時期發源於日本,但兩者從形態到工藝手法都各不相同。之所以說薩摩切子有著官方背景,是因為它主要流傳於達官貴人之間,常用於進獻和對外貿易,是上流社會中最貴重的禮物之一。
相比與於江戶切子,薩摩切子的紋樣也更顯奢華——主要有流炎紋、段差付八劍菊、蜘蛛巢紋、鋲釘紋、竹圍魚子紋等等。
薩摩切子因誕生於薩摩藩而得名,這種切子的製作方法基於從長崎得來的外國玻璃生產書本。它將透明玻璃與有色玻璃自然的融合,層次分明,並且不同切割的角度於深度製成了薩摩切子的紋路,產生了一種遇光會折射出像寶石一樣的耀眼光芒,這種絢爛奪目的光被稱之為「濛暈」,是薩摩切子獨具一格的美。
薩摩切子的製作,可以分成「玻璃製作」及「切割」兩大部分。其中切割的步驟最為重要,它需要先標記、粗割、石刻,再採用「木盤研磨」及「刷具研磨」打磨切割線與切割面,最後用布制圓盤打磨拋光出光澤感。這些步驟說來簡單,但十分考驗匠人的功力,想要成為獨當一面的切割職人,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修行才可以。
雖然薩摩切子是有著貴族背景的工藝,但受戰爭破壞、經濟衰敗等歷史環境等影響,曾也在明治前期遭受重創,使得薩摩切子的職人流落到大阪和東京,這套精湛的工藝甚至在明治維新後失傳。貴重的薩摩切子本來就產量有限,少量現存的古董薩摩切子,甚至成為了當今國家級的文物。
好在80年代後,日本政府開始了薩摩切子的復原工作,經過幾番努力才讓這項失傳的工藝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成為日本傳統工藝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之一。
江戶切子與薩摩切子各有千秋,雖風格不同但同樣耀眼。除了氣質上的不同(平民與貴族),最大的差別就是切割方式。江戶切子的紋路看起來較光滑、細緻,薩摩切子的層次感則更為清晰,且看起來較為生動有力。
透明的玻璃雖給人易碎、冰冷的感覺,但經過日本切子工藝的製作,也多了一份迷人的色彩,於此同時,玻璃上被雕琢出的印跡似乎也給人一種「有溫度」的觸感。當視覺與觸覺同時被觸動,想必這就是切子工藝最動人的魅力。
本文部分內容 摘自網絡 愛好者撰文
感謝 原作者的資料基礎 向原創文章內容者 致敬
識別圖中 二維碼
諮詢【賜骨 · 手作】客服·新號
微信號:cigu008
淘寶搜索店鋪 賜骨手作
或複製下面淘口令 打開手機淘寶
【賜骨手作】
複製這條信息¥vziz0ufedBM¥後打開手淘
[來自超級會員的分享]
【賜骨·手作】官方淘寶店
https://cigu.taobao.com
識別圖中 二維碼
進入【賜骨 · 手作】
創始人 微博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