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糖兔去老家的餛飩店吃餛飩,許久不吃,香得很,又叫了一份打個包,遂想起「打包袋」這個有意思的東西。咱們的打包袋以塑膠袋為主,北美倒是以塗蠟紙袋、食品級的硬紙盒更常見,叫的名兒跟材質一點關係都沒有——doggie bag,直接翻譯過來確實就是狗子的袋袋。怎麼狗子的袋子就變成的打包袋了?這倒是有一段歷史的,讓兔子我喝口茶,慢慢道來。西方世界打包這個節約不浪費的好習慣,據傳是從古羅馬那會兒開始的。那會兒社交,去別人家吃飯,為了不吃髒嘴吃髒手而有失禮節,客人們都自備餐巾(napkins),吃完一道主菜就擦擦。約公元6世紀,客人們開始用自己的餐巾把筵席上的剩菜打包回家——using napkins to wrap up their food home,這可是對主人家廚藝的讚賞哦。
現代打包袋誕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兩條腿踏入二次世界大戰。飯不夠吃,就成了普通家庭的家常便飯。為了物盡其用,養狗狗的鏟屎官們一旦外出就餐,就把多多少少剩點菜打個包,回家給狗子湊合也是一頓飯。
敲黑板!所以doggie bag原來真就是跟狗狗相關的袋子哦。打包的剩菜,早先是打算給家裡的狗狗吃的。
不過,人們漸漸用doggie bags給自己打包剩菜,餐廳給的分量實在是越來越大。今天的一些餐館,打包及打包袋還變成了一種小藝術。侍應生會用錫箔紙包起剩菜,然後將巧妙地將其塑成天鵝或海馬的形狀,搞得人都不捨得吃,盡放著等壞了。天鵝形狀的打包袋,a swan doggie bag在飯館兒裡要一個打包袋,就是ask for/ request a doggie bag,而take a doggie bag home就是打包回家。不過注意哦,撇開亞洲國家不談,西方世界中,打包這樣的行為主要還是在北美,歐洲等老派西方國家沒有那麼流行——雖然0202年了,這種現象正不斷被改變。這點有時間咱們之後可以聊。① For 60 years Americans have requested doggie bags.② When'd you get so fancy (that) you can't take a doggie bag home with you?談回到高中英語,doggie bag這個詞,咱們可能在完形填空中遇見它,也可以在續寫中用作日常生活場景詞,描述主人公的日常生活。要一個打包袋——ask for/ request a doggie bag打包回家——take a doggie bag home、wrap up one's food home。
每日一詞 | 貓貓踩奶?make biscuits
每日一詞 | 斷舍離,minimalism家裝了解一下
每日一詞 | 人人爭喝秋天第一杯奶茶——bubble tea bubb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