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棄兒到當代傳奇女作家,珍妮特·溫特森:故事水晶球裡的寓言

2020-12-21 北京日報客戶端

今年上半年,英國當代作家珍妮特·溫特森的兩部經典作品在國內推出了全新的中文版本,分別是《守望燈塔》(湖南文藝出版社)與《寫在身體上》(北京聯合出版公司),令讀者在重新掀起的「溫特森熱」中,領略到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筆下的傳奇。

▌ 《守望燈塔》

自從在1985年出版處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時起,珍妮特·溫特森就如一顆突然閃現的星球,憑藉耀眼的火光闖入了讀者的視野,並用蓬勃的文字生命力日漸鞏固了獨屬於她自己的文學坐標。英國《獨立報》將她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好也是最有爭議性的作家之一」,美國《紐約時報》亦將她評為「當今最有天賦的作家之一」。如今,這位年過60的作家依舊筆耕不輟,同時擔任曼徹斯特大學的寫作課程教授。在當代,珍妮特·溫特森無疑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在35年的寫作生涯中,她的講述像是鼓舞人心的救贖,永不厭倦地闡釋著「愛」的妙義。而擁有文字魔力的她也如同一位慧眼獨具的預言家,總是遙遙領先於社會潮流,用她的故事水晶球呈現出超越時代的真相。

人生不是垃圾桶,是地圖

1959年,珍妮特·溫特森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不久便遭年輕的生母棄養,被領養至宗教氛圍濃重的家庭。生命之初這一段不尋常的變化,如同「往子宮裡扔了一枚炸彈」,使溫特森的人生就此失去了至關重要的段落,留下了輻射深遠的疑問和空白。她在回憶錄《我要快樂,不必正常》(2011)中詳細描述了「棄嬰」與「領養」身世為她帶來的長久困擾,將這樣的人生開啟方式描述為「讀一本缺了頭幾頁的書」,坦言由此帶來的心靈失落是永遠也不會消失的:「領養就是身在門外。你會表現出無所歸屬的感受……你無法相信會有任何人愛原本的你。」生命初期的重大變故無疑給予了溫特森重要的素材,成為她日後反覆書寫的命題,在諸如《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985)、《給櫻桃以性別》(1989)、《蘋果筆記本》(2000)、《守望燈塔》(2004)、《時間之間》(2015)等多部作品之中,都有著棄嬰出身的主人公和領養的情節。

▌ 珍妮特·溫特森

而後在養父母的家中,珍妮特遭受了人生中的二重傷害。養母溫特森太太一生痴迷宗教,禁絕人慾,對待珍妮特刻板而嚴厲。她生性悲觀,不熱愛生活,灌輸給珍妮特的宇宙觀則更加奇異——在她眼裡,宇宙就是一個「浩瀚的垃圾桶」,而且還關上了蓋子,沒人逃得了。她還強烈反對珍妮特讀書的行為,甚至剝奪她心愛的藏書,付之一炬。兒時的種種困難讓溫特森從故事中尋求慰藉,故事幫助她修復現實、看到希望、不至於迷失,但在經歷了焚書事件之後,她下定決心自己寫書。「講自己的故事」不僅能幫她逃避養母的可怕「敘事」,更成了她的一種生存方式。即便在2007年前後飽受疾病的折磨,珍妮特·溫特森依然奮筆疾書,寫出了包含《時鐘之屋》《獅子、獨角獸與我》在內的童書和聖誕故事。

面對養母「浩瀚垃圾桶」的宇宙觀,珍妮特·溫特森無法認同。雖然自身的生命「故事」從嬰兒時期起便遭遇變故,又繼而在成長中受到損傷,珍妮特·溫特森卻以頑強、樂觀的精神,選擇「改寫它們」。在與養母產生了嚴重分歧後,她拒絕妥協,勇敢出走,前往牛津求學並追求真愛,由此走上作家之路。面對漫漫人生故事,溫特森始終將講述的話語權主動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溫特森曾借人物之口言明:「我想要的都切實存在,只要我敢去尋找……」在自傳中,她也同樣直言,她將自己的人生看作一張無限展開的地圖,這張地圖不明確通往任何地方,不止有一條路徑,也不止有一個目的地。「我一直都很樂觀,這是我最大的力量。」這份樂觀的力量不僅塑造了一位獨特的作家,更為她的作品凝結出閃閃發光的獨特內核。

不設限的愛是世間良藥

對作家而言,自身的經歷常常成為重要的寫作資源,這一點對珍妮特·溫特森來說也不例外。在她的作品中,時常能窺見作者本人經歷的倒影。

例如在《給櫻桃以性別》中,有一位居住在泰晤士河邊、名為「狗婦」的女巨人,因為「體形大於她的世界」而倍感痛苦,這一靈感正來自於珍妮特·溫特森的養母溫特森太太,是對她的性格與特質進行的又一次詮釋;而在《時間之間》裡,溫特森看似在借用「棄嬰」的故事書寫錯位與迷失狀態下的人們,實際上也是對自己經歷的迷失進行書寫。然而,縱觀溫特森的「故事會」,在諸多被用於創作素材的個人經驗之中,被書寫最多的,無疑還是那個耳熟能詳的永恆主題——愛。

溫特森曾回憶道:「我從不相信我的父母愛我。我設法愛他們,但徒勞無功。我花了很長時間去學會如何愛——付出愛與接收愛。我著了魔似的、巨細靡遺地書寫愛,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都認為它是最高的價值。」在小說《守望燈塔》中,她借著角色之口道出愛在她的心中的崇高價值:「我曾經相信愛是至高無上的,我現在仍然保持著這一信念……愛一旦燒盡,這星球也就死亡了。」她的作品中貫穿著對「愛」的求索與思考,關於對愛的追蹤、誘捕、失去和渴望是她永不厭倦的寫作主題。她在《寫在身體上》裡提出「為什麼要用失去衡量愛」,探討人類「失去愛」與「追尋愛」的困惑。而在《時間之間》裡,她一邊對莎士比亞的經典進行重新想像,一邊持續追問著「人們需要多久去重建愛和生活」的問題。

▌ 《寫在身體上》

在溫特森的筆下,愛有著眾多的形式,包括浪漫的愛情、激烈的性愛、對朋友的愛、對孩子的愛、對寵物的愛……但它們都有著共同的根源,一起指向「對生活的熱愛」。這位在年少時便飽嘗愛之失落的天才作家,不僅用或溫暖或冷峻的筆觸,孜孜不倦地詳細描摹「愛」的形態,她更將它看作一種絕對自由、超越一切的事物,正如她所言:「這世界沒什麼,是愛造就了它。」「這世界消失得不留痕跡。只有愛還在。」

溫特森曾在世界潮流猶自保守的時代,因性取向問題與小說中的筆法而飽受爭議,人們為她的寫作貼上格外醒目的「性別」標籤,探尋她的同性戀身份,獵奇、考究作品中愛的主體究竟是男是女,而在大體上忽略了作者對愛的本質內涵的強調。針對很多人對待「愛」的苛刻標準以及作繭自縛的刻板印象,珍妮特·溫特森曾在採訪中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她認為愛本不應被範圍限定,經過如此漫長的時間,人們仍被一些模糊的界限所牽絆,委實不是一件好事:「為什麼我們用許多種迥然不同的方式討厭著彼此,卻只會用一種狹隘的、俗套的方式去愛彼此……我覺得如果能夠更多地去專注於愛和釋放出愛會更好,而不要總是擔心我們愛上了誰,我們為什麼去愛。」

溫特森用寫作實踐著她的價值觀念,力證愛不僅有著超越一切的寬廣維度,更是修復這世間萬物的良藥。2015年,在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去世400周年之際,溫特森參與了霍加斯出版社的改寫莎士比亞經典劇作計劃。她將莎翁的《冬天的故事》放在當代的語境下進行重新創作,《時間之間》由此誕生。溫特森在書中提到,莎劇常以「復仇」「悲劇」和「寬恕」作為結局,《冬天的故事》選擇的正是「寬恕」這一種。《時間之間》便隔著時間的跨度,與這個宏大的主題遙相呼應,圍繞愛的妙義和寬恕的力量展開,「只有原諒寬恕,時間才會繼續,生命才能向新的方向發展。」這也是溫特森本人最終選擇的人生態度。在寫作回憶錄《我要快樂,不必正常》期間,她曾經歷了一次徹底的精神崩潰。2008年,她企圖通過自殺來終結痛苦,卻因意外而未能成功,「像是被給予了第二次機會」,她由此決定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氣。而後她寫下了童書《太陽之戰》(2009),將孤兒身世的痛苦與對愛的渴望化作文字,漸漸再度擁有了對情緒和心靈的掌控力。「我們將學會如何去愛。」最終,她對身體內那個發瘋的「怪物」如是說道,原諒了曾經傷害她的一切,與自己的生命達成和解。

社會與文化潮流的預言家

儘管在講述虛構故事方面駕輕就熟,珍妮特·溫特森卻從未脫離非虛構的世界,她本人曾在採訪中說:「寫作的挑戰就是尋找到思想、情感和人類狀況的本質。」她時刻關注著現實,與熱點議題與事件保持同步,在英國《衛報》等媒體發表了大量的評論文章,並於2018年出版《無處不在的勇氣呼喚勇氣》(Courage Calls to Courage Everywhere)一書,匯集了她對近年來英國女性權利運動的回顧和反思。工人階級、左翼政治、性別酷兒、動物權利、人工智慧、大數據時代、英國脫歐……溫特森對這些熱點話題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而在35年的創作生涯中,她的小說也對如今的許多重大社會議題早早做出了預測。

在1989年的《給櫻桃以性別》中,這份前瞻性便已初露頭角。故事藉助一位女性角色,預言了「反抗滅絕」的抗議和佔領運動,巨人突襲世界銀行、五角大樓等資本主義發展重地,把身著西裝的男人塞進麻袋,溫特森以此暗示了資本主義對環境帶來的影響終會引發運動,就如今日西方此消彼長的環保抗議一樣。而《寫在身體上》則在讚頌「愛」為人類最偉大的成就時,刻意將敘事者的性別模糊化,令讀者一時難以辨別故事的情感主線究竟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在如今的英國,性別身份問題已然得到了大眾的普遍重視,然而在《寫在身體上》出版的年代,「性別身份」與「性別流動性」的概念遠未為社會主流接納。「我所期望的一個時代是,大家都不把性取向這個問題看得那麼重要。性取向是一個光譜,而不是一組二元對立,人們是可以在這個光譜裡有一些遊移的。」這是溫特森一直持有的觀點。

同樣的,《蘋果筆記本》(2000)借用了當時尚未普及的計算機網際網路來作為故事講述的媒介,預言了未來虛假新聞泛濫、難辨真假的景象,也即我們的而今狀況。而2007年出版的《石神》(The Stone Gods)則是一部「後啟示錄」類型的愛情小說,用後現代主義體裁隱喻了歷史的輪迴趨勢和人類「知錯不改」的屬性。

在溫特森最新的小說——於2019年出版的《弗蘭吻斯坦》(Frankisstein)中,她再度通過她那精美的故事「水晶球」,對人類近未來的發展提出設想。這部作品是對瑪麗·雪萊的經典小說《弗蘭肯斯坦》的重寫,故事的背景被設定在當下人工智慧時代中脫歐的英國,內容涉及了跨性別、跨人類等惹人關注的「時髦」議題。而對於同樣引發熱議但還未在此書中探討的基因編輯技術,溫特森表示也想要寫寫它。

身為一位女性、一位工人階級女性、一位同性戀女性,珍妮特·溫特森對自己的政治傾向直言不諱,並熱情地投身於公共討論之中。長期以來,她像是一位永遠向前邁進的小說家,不斷地用她獨具一格的文字驅動著社會與文化的潮流,不僅能用堅持不懈的寫作對人類未來圖景做出展望,更切實地通過她的書寫參與、推動著社會的改變,特別是在與性別相關的事物方面。珍妮特·溫特森曾在採訪中談及,小說家們生活在現實之中,必然會擁有政治性,而他們同樣可以藉此嘗試影響世界。而她自己,無疑也正是這樣去做的。(責編:張玉瑤)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巴揚

編輯:袁新雨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一本關於伴侶機器人的當代小說——《弗蘭肯斯坦:愛的故事》
    儘管《弗蘭肯斯坦:愛的故事》的標題引人注目,但它顯然不同於瑪麗·雪萊在19世紀出版的著名的《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愛的故事》是一部於2019年5月發行的由珍妮特·溫特森撰寫的小說。
  • 9部女作家心目中的男性必讀書
    迄今為止的重要作品或多或少都牽扯到同性戀問題。她曾被格蘭塔雜誌選為「20位當代最好的英語作家」之一。1999年,她的《輕舔絲絨》被《圖書館》雜誌評為年度最佳書籍。作者:珍妮特·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推薦人:作家布裡特·朱莉葉斯。推薦理由:一個無名、無性別的敘事者何以講述一個讓人心醉神迷、深深觸動且引起共鳴的愛情故事?
  • 【老虎導讀】誰9部女作家心目中的男性必讀書
    迄今為止的重要作品或多或少都牽扯到同性戀問題。她曾被格蘭塔雜誌選為「20位當代最好的英語作家」之一。1999年,她的《輕舔絲絨》被《圖書館》雜誌評為年度最佳書籍。作者:珍妮特·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推薦人:作家布裡特·朱莉葉斯。推薦理由:一個無名、無性別的敘事者何以講述一個讓人心醉神迷、深深觸動且引起共鳴的愛情故事?
  • 從《絕望主婦》到《致命女人》,婚姻是道「要命題」
    珍妮特·溫特森、簡·奧斯汀、尤瓦爾·赫拉利、普魯斯特、維吉尼亞·伍爾夫、弗洛伊德、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理察·賴特————珍妮特·溫特森《愛情》珍妮特·溫特森《愛情》天馬行空的寫作手法、鋒芒畢露的女性主義立場,以及毫不掩飾的同性戀身份……《愛情》的作者珍妮特·溫特森,被認為是「最具爭議性的英國作家之一」。
  • 【有聲故事】樂樂的水晶球與夢精靈
    這些夢裡的場景,最終會濃縮在一起,結成一個個漂亮的水晶球。樂樂做的這些夢,形形色色。有一天早上,樂樂起床後照例去院子裡看水晶球,結果數來數去,發現好像少了一個。接下來的幾天,每天都會有一兩個水晶球悄悄消失。樂樂既生氣又困惑,到底是誰偷偷拿走了水晶球? 經過幾天的潛伏觀察,樂樂終於抓到了拿走水晶球的傢伙。它是一隻飛蟲,有著透明輕薄的翅膀,直挺挺的鼻子,和細長細長的觸角。樂樂怒氣衝衝地問到「你是誰?為什麼要拿走我的水晶球?」
  • Nov | 生命是時間裡的一個停頓
    電影裡的三位女性:育有三個兒子的卓嘎,與某高校教師有過一段至片尾都沒有明寫的故事的出家人阿尼,和一位醫院女大夫。截然不同的環境與故事成就了不同生活現狀、立場與視角,但總有些隱形的共通點在她們身上一以貫之:阿尼毫不猶豫地伸手進火堆救出一本過往的書,最終依然是沒能讀到,一種意料之中的錯過和修行;卓嘎質疑起上師的預言,著眼於現實生活與家庭現狀去引產,讓人覺得,這位世俗裡翻滾、生活瑣事裡逐漸醒過來的人,透著一抹隱約又雋永的光。
  • 展覽|繆斯、愚公與指南針:一部眾人書寫的「當代寓言」
    日前,由深圳市坪山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坪山美術館承辦的當代藝術展覽「繆斯、愚公與指南針」拉開序幕。這是坪山美術館2020年推出的首個展覽,由策展人、學者魯明軍博士擔綱策劃,邀請約翰·亞康法、褚秉超、段建宇、方迪、龔劍、何子彥、鳥頭、瑞秋·羅斯、楊福東、鄭國谷等十位/組藝術家參與到一段歷史現場的考察和當代寓言的書寫之旅中。
  • 「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故事內容學生大部分聽過、讀過,作為文言文更簡潔精煉。最近有同學問,「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呢?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這裡給大家來說一說。
  • 棄兒回不到江南
    在生活泥淖裡沉浮,經歷從怨恨到理解的心路歷程後,他們放下成見開始尋親,想要弄清楚「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為什麼被拋棄」這些困擾了大半生的問題。尋親猶如滄海中打撈一粟,成功者實屬幸運。認親現場大多熱鬧非凡,快門聲「咔嚓」響,多臺攝像機移動,圍觀者高舉手機。「歡迎寶貝回家」的紅色橫幅鮮豔刺眼,爆竹燃過的刺鼻味道飄在空中。
  • 泡泡男孩的故事—— 上帝的棄兒,人間的天使
    他們仿佛是上帝的棄兒,受了撒旦的詛咒。而作為父母,只能眼睜睜接受這不公的命運,恨不得得那絕症是自己而不是孩子。沒有人會知道一生生活在泡泡裡是怎樣一種生活,在此之前也沒有人去體驗。然而,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準確的說是1971年9月21日,一個名叫大衛·菲利浦·威特的男孩降生在美國德州。
  • 「中國當代多民族經典作家文庫」推出 看看他們筆下的民族風情
    近日,「文學共同體書系·中國當代多民族經典作家文庫」由譯林出版社推出,這是該社對當代多民族作家一次大規模、高品質的集束出版,也是對當代多民族文學多樣貌、多形態的代表性展示。這不僅體現在此次收錄作品的作家民族之多,更體現在各作品之間的遙相呼應,以質地純淨的文學目標共同奮進的一致性。
  • 從《伊索寓言》到《哈利·波特》,世界兒童文學史歷經這3個階段
    隨著神話、傳說的發展,出現了很多帶著幻想色彩的民間故事和寓言。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來自古代西歐和非洲人民口頭創作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中描寫得大多是動物故事,篇幅短小、形象生活、語言鮮活,而且含義深刻,特別適合孩子閱讀。
  • 中國寓言故事雙語版 | 掩耳盜鈴
    往期回顧中國寓言故事雙語版 | 公羊觸籬 中國寓言故事雙語版 | 即鹿無虞中國寓言故事雙語版 | 妻子勸夫 中國寓言故事雙語版 | 牛首馬肉中國寓言故事雙語版 | 反唇相譏 中國寓言故事雙語版 | 景公求雨中國寓言故事雙語版 | 魯班造鵲 中國寓言故事雙語版 | 多言何益中國寓言故事雙語版
  • 中國當代最具實力的24位女作家,你認識幾個?
    為對資深、公認作家簡單分類,特以中國當代女作家正副十二釵的形式進行區分,正副差別更多是風格流派不同,24名家都是實力不俗者,至於沒有選入排行的作家那不是絕對的文學實力不濟。文學是太需要人生積累的,沒有時間的付出、生活的磨練、心靈的鍛造,文學達到境界是不可能的。
  • 裁縫店裡走出來的天才女作家
    裁縫店裡走出來的天才女作家——女作家李娟和她的《我們的裁縫店》簡介作者
  • 《水晶球裡的倒影》美髯公-協助拍攝
    水晶球裡的倒影【第1幅圖】此作品由太原攝影愛好者瞿先生在著名的鄭州地區拍攝水晶球裡的倒影【第2幅圖】此作品由哈爾濱攝影愛好者計先生在著名的泉州地區拍攝水晶球裡的倒影【第3幅圖】此作品由東莞攝影愛好者應先生在著名的海口地區拍攝
  • 新版狐狸系列寓言故事,老師推薦的閱讀故事
    在很多小學的寓言故事中,關於狐狸的描述都寫出了它的狡猾。其實還有更關於狐狸的故事,從不同的側面描述了狐狸不同的形象。多讀讀這些寓言故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狐狸的形象。今天我們就帶給朋友們三個不同形象狐狸的故事。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 小學語文閱讀專項十——總結寓言故事的道理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樣式之一,也是小學閱讀理解中重要的一部分。「寓」是寄託,「言」是語言文字。寓言通常用虛構的隱喻性小故事來說明一定的道理,給人啟發和教育。所以因其篇幅短小,故事性強,寓意深刻等特點,出現在閱讀理解中往往是讓學生理解寓言故事的諷刺和勸誡作用,因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寓言故事的道理,針對文章總結、歸納寓意。有以下幾個步驟:一、理解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