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現存的最長古石拱橋,修橋的是一名寡婦,因為觸犯律法還被剝了皮,因此橋也被稱為人皮橋。來到安徽歙縣旅行的過程中,見到橫跨練江兩岸的16孔石橋甚是壯闊。
這座石拱橋始建於明弘治年間,名為太平橋,但它也有另一個駭人聽聞的名字,人皮橋。一座歷史悠久,氣勢浩蕩的石拱橋,為何會有這樣瘮人的名稱?原來在宋朝年間這練江之上是一座浮橋連接南北兩岸,歷經戰火,直到明代才得以重修。出資修橋之人是一名家財萬貫的李寡婦。
她平日行善積德,為了便利人民的出行,花費了一生積蓄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兩銀子,才修築了如今這座長279米的16孔石拱橋。橋身飛臥橫跨於練江兩岸,連接了歙縣西幹山、新安牌園和太白樓,讓這浩蕩新安江兩岸不再是難以跨越的鴻溝,大大便利了兩岸百姓的生活。
但正是這樣一座造福百姓的橋梁,卻斷送了寡婦的性命。明朝時期,只有皇家可以修築雙孔橋,民間只能使用單孔橋。這一律法成為了奸佞小人陷害李寡婦的武器。他們利用皇家法律對李寡婦進行詆毀定罪,認為其犯下了欺君之罪,應該處以剝皮抽筋的刑法。
雖然民眾抗議,但是抵不過嚴苛刑法和小人的從眾作梗,最後李寡婦一生善心卻換來剝皮的刑法,最後含冤而終。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李寡婦,就將這座橋稱之為人皮橋,或是寡婦橋,亦是諷刺批判那些奸佞小人的不齒行為和那個時期的嚴刑峻法的殘酷。
故事賦予了這座16孔古石橋以沉重的背景,人們行走在這座橋上,想起它的名字,必然不會忘記捐助者所受的不公遭遇,便會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交通之便。
曾經這座人皮橋是黟縣、休寧、祁門縣進入徽州城的必經之路,如今數百年的時間過去了,這座太平橋幻化出了新的模樣。橫跨練江,撐起兩岸山水風光,江水澄淨如練,河岸邊徽式民居秀麗成畫。
歷經現代水泥鋼筋的修築這座16孔石拱橋面寬7米多,車行人往,站在橋上,俯瞰新安江江景,這墨色淡然的天然畫作便是江南城鎮最美的寫照。那些厚重的歷史歲月撐起了如今太平橋的悠然生活,風景似乎也變得更加動人。往後只有太平橋,不見人皮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