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3毛錢一片的散裝衛生巾引發了關於「衛生巾貧困」的討論,月經話題再一次火了。
女性在努力爭取價格合理、質量安全的衛生巾。
同時,她們也在嘗試漸漸放下羞恥,成為那個有勇氣在大眾面前大方談起月經的「她」。
當我們為這些年輕女性歡呼、振奮於這種思想上的進步時,卻少有人關注那些即將告別or已經告別了月經的女性。
這種忽視,就好像少有人知道今天的意義。
今天是公曆10月18日,周日。
但今天也不只是個普通的休息日,至少對更年期女性而言,很特殊。
世界更年期醫學會選定每年的10月18日為"世界更年期關懷日",希望能提起大家對「她們」的關注。
家中有更年期女性家人的你們,今天有向她or她們展示出一些特殊的關懷麼?
她們此刻正在面臨什麼?
當年輕女性們越來越坦蕩蕩講出:「我是女性,我們要來月經。」
更年期女性需要面對的是:「我是個女人,但我已經不來月經了。」
她們正在和月經這位老朋友「告別」。
讓年輕女孩們告別月經羞恥,屬於女性關懷計劃,讓更年期女性勇敢樂觀面對絕經,同樣是。
尤其,在她們處在較為弱勢的背景下。
借著今天,夫人呼籲大家耐心留出幾分鐘,去了解了解那些「更年期女性的困境」。
畢竟,她們不是無關緊要的人,她們或許就是你我的媽媽。
提到更年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熱愛找茬兒的暴躁老媽;
抑或是,那些不討人喜歡的中年婦女——她們的不可愛習慣性被概括為:更年期老女人。
我們要承認,在多數人的潛意識裡,「更年期女人」是喜怒無常和年老色衰的代名詞。在語境中,它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在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和誤解下,沒人敢輕易「招惹」她們,也少有人真正「看到」她們。
這些來自外界的看法,她們很難靠自己去為自己正名。
畢竟,她們很難在輿論環境中表達自己,讓自己的聲音被「看到」。
當年輕人在享受網絡的高度發達和信息的高度流通時,她們中的很多人對接受信息,參加公共討論都沒有什麼意識。
她們或許學會了用智能機,但多數人仍缺乏鑑別信息、參加討論的能力。
這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她們在時代的輿論中慢慢「失語」。
體諒她們的情緒,幫她們正名,為她們發聲的責任,就落到了子女的肩膀上,也就是你我。
《請回答1988》裡有一個很動人的情節,它算不上什麼名場面,講的不過是母女相處的小細節。
德善媽媽遇到了更年期焦慮,細心的德善發現了媽媽的反常。
為了能讓媽媽開心起來,德善給媽媽買禮物,帶她去做美甲、吃美食.她嘗試了很多辦法,努力讓媽媽覺得自己還很年輕。
在劇中,雖然德善是個神經大條、成績很差勁的小姑娘,但她總能細心地「看到」媽媽的不開心。
而在真實生活中,我們更容易把媽媽們的不開心當作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一種情緒的正常波動。
很多人給出的解決辦法是——和她保持距離,別和她吵架,讓她安然度過。
我們也想關心、保護她們,但關心大都只集中在——定期給她們預約常規體檢,不能陪她們過母親節和生日,郵寄過去提前準備的禮物.
如果連對她們關心,體諒她們的情緒,都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更何況談去發現她們的其他困境?
前陣子,夫人的朋友波波在某寶上囤了兩箱衛生巾,她特意也寄給了媽媽一箱。
媽媽收到衛生巾後在微信上告訴她:我已經不需要了,留著等你回家用吧。
波波這才知道,原來今年夏天媽媽就和月經徹底say bye了。
當時波波的心裡難過又自責,做為唯一的女兒,竟然連自己的媽媽閉經小半年了都毫不知情。
她在聊天界面編輯了好一會,打了一堆安慰的話又刪掉了.
還沒來得及回復,波波媽媽又發來一條消息:沒關係,下次你肚子疼不要羨慕我哦
波波分享這段經歷時說,她媽媽是個特別害怕變老,很愛打扮的中年少女,她怎麼突然就老了呢?
「我不敢細想,她發現自己絕經的那幾天,是不是很難過,是不是整夜失眠睡不著覺,但她總是在我面前特別堅強..」
年輕女孩總愛開玩笑——來大姨媽太麻煩,要是絕經了得有多爽啊?
但對真正處在絕經期附近的女性而言,絕經是一道坎,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豹子女士發現自己絕經後,她看似灑脫地把這件事分享給胡同裡的姐妹,就像分享一件再不過普通的小事。
但那個場景,特別壓抑,讓人很心疼。
豹子女士回家後,把老公兒子召集起來,把自己的情況告訴了家人,順便把家務工作分給了老公和兒子。
看到兒子老公努力幫她做家務,她笑了。
但一到晚上,她還是失眠難過了。
女人絕經,從生理上講,她們喪失了生育的能力,她們的身體開始加速衰老了.
從心理上講,她們要接受這種「失去」所意味的變老。
有些女性甚至覺得:沒了月經,就不算完整的女人。
真的接納身體的自然衰老變化,並不簡單。
而絕經,還只是更年期女性要面對的第一道關卡。
豆瓣網友@戒疤 曾在網上分享過家中女性長輩正在面臨的狀況。
女性進入更年期後,很可能會經歷和產婦類似的「輕失禁」——大笑、咳嗽、打噴嚏或者提重物時的漏尿。
有的更年期婦女發現了自己開始漏尿,羞於告訴家人,只是把它當成簡單的婦科病。
也有些她們,會以為自己是不是生了什麼重病。
但其實,在更年期婦女群體中,輕失禁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因為它本身的尷尬以及相關知識的缺乏,很多女性不知道如何處理這樣的狀況,她們墊個衛生巾、購買廉價的失禁產品,甚至亂投醫.
除了絕經和輕失禁,她們還需要面對那些身體上的不適感。
失眠、盜汗、健忘、心悸、呼吸困難,身體常會莫名其妙突然發熱.
在某公眾號上看到一些能緩解症狀的保健品廣告,在推銷人員天花亂墜的鼓吹下,入手一些不正規的藥品。
忍耐著、不願意麻煩子女的她們,成為了不法商家割韭菜的重災區。
女人到了更年期,各種難纏的婦科病也更容易找上門了。
婦科癌症高發的年齡是50➕,她們還需要面對各種疾病的風險。
很多更年期女性曾經或正在和乳腺癌、子宮癌、卵巢癌.抗爭,不僅要忍受疾病的折磨,還可能永遠失去某些器官。
讀者@VIVI 分享了媽媽的故事。
「去年媽媽的左乳房被查出了乳腺癌,做了全切。手術剛做完的那幾天,她不敢看身上的疤,媽媽第一次在我面前落淚,她抱著我,在我懷裡說『么兒,我不再是個女人了』。我真的好心疼。」
或許是因為要面對的挑戰和困境太多,更年期女性也成為了抑鬱的高發期群體之一。
有數據表明,停經女性抑鬱的機率是未停經女性的2.5-3倍。
面對這些困難,做為子女的我們,能為她們做些什麼?
無法代替她們去經歷,但或許我們可以幫助她們,引導她們在困境中學會熱愛生活。
更年期,也可以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面對絕經,我們可以嘗試一種新角度。
英劇《倫敦生活》中,有一段精彩的「閉經宣言」:
絕經是這世界上最他媽幸運的事!女人終於自由了。
——《倫敦生活第二季》
不去過度悲傷於她的離去,而是開心地送走她,感謝她還給了我們的身體以自由。
我們青春期的時候,是媽媽耐心引導我們如何去正視月經,它不可怕,是種自然現象。
長大後的我們也要鼓勵她,積極面對絕經,送走這位老朋友,月經的來和去,都不可怕。
面對那些發生在更年期的生理變化,比如輕失禁。
能快速獲取科學信息的我們,可以耐心指導她們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
丟掉那些不適合輕失禁,使用感很差的衛生巾。
因為血液和尿液的分子大小不同,面對輕失禁,市面上也有更專業的用品供我們選擇。
幫她們選擇呵護巾、輕失禁巾.就像她們當年手把手教我們買第一包衛生巾一樣。
面對那些更年期頻發的疾病,尤其是讓她們感到難為情的婦科健康。
定期督促她做婦科體檢,科學管理她們的身體。
如果你的媽媽還沒滿45歲,她還處在即將迎來更年期的階段。
那你很幸運,你有機會提前了解好一切,和她一起學習,去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
在她督促你抓緊打九價的時候,記得陪她去打2價或者4價。
45歲之內的女性,同樣可以接種2價4價宮頸疫苗。
還有她那些糟糕的負面情緒,別光想著保持距離美了。
正煥為更年期的媽媽準備了生日驚喜——重新舉辦婚禮,為爸媽拍一張真正的婚紗照。
在「婚禮」上,豹子女士笑中帶淚地說:謝謝你,兒子,媽的更年期一下子就過去了。
多關心她,多陪她,包容她,就像她每一次包容兒時愛搗蛋的你一樣。
更年期或許很艱難,但來自子女的關注和幫助,一定能讓她們的艱難更順利一些。
女性的困境,跨越了年齡。
其中,更年期女性的困境,尤其嚴峻。
夫人很難告訴每一位更年期女性,如何去面對困境。
假設本條推送的閱讀人數有10w人,送達到46歲-60歲粉絲的比例只有大概3%。
男女再一分為二,符合46歲到60歲女性的比例只有1.5%。
所以,夫人把這種希望寄於在每一位年輕的讀者們身上,每一位媽媽即將、正在面臨更年期的讀者們身上。
我們需要主動給她們更全面、更科學、更貼心的關懷。
相比關注更年期女性有多可怕,不如多關注,我們能不能做點什麼,讓她的困境緩和一些。
即便沒辦法實現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也請儘可能理解包容那些發生在她身上的變化。
夫人希望,我們對於更年期女性的關注能不僅停在10月18號這一天。
而是,未來的每一天。